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素面朝天毕淑敏 迟子建 ①齐耳短发,白皙红润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素面朝天毕淑敏

迟子建

①齐耳短发,白皙红润的脸色,善意的双眸,黑色圆口拉带布鞋,白底带着蚕丝一样细的黑纹棉布夹克,这就是毕淑敏就读鲁迅文学院时留给我的印象。她在装束上那么普通,走在大街上,你确实很难想象她就是以《昆仑殇》享誉文坛的作家毕淑敏。她钻入菜摊儿,站在公共汽车站牌下,跻身于商场等等,确实与别的妇女相差无二。这也就是毕淑敏的平常,同时也是不平常之处。我常常觉得,那些装束上很前卫,言谈举止很新潮的女性,其骨子往往却是计较、琐碎、世俗的;而装束庄重、言语谦和的知识女性,其灵魂深处才真正拥有对世俗生活的批判力量,对艺术探索的执著和标新立异。

②谦和的毕淑敏在研究生班里是一个热心肠的人。身为医生的她,对待同学们各种身体不适的咨询总是显得那么有耐心,而且还积极地带一些药送给同学。她总是笑微微的,雍容大度,从未听说她与谁隔阂或者给谁难堪过,可以想见她良好的修养和出色的心理素质。我曾暗自勾勒过毕淑敏的晚年形象,一个慈祥的胖老太太坐在环绕着花草的庭院里,她是坐在藤椅里的,眯缝着眼,在享受滋润的太阳。她膝下儿孙满堂。毕淑敏是个有福之人,因而会有这么理想的晚年。不是什么人都可以让我们能联想到晚年的,而你一望毕淑敏,便知这个来自雪域高原的人会有一个洗尽铅华、归于平淡的美好晚年。

③算起来,与毕淑敏在研究生班三年同窗的交往是极为有限的。真正交往却是在毕业之后。虽然这时也较少见面,但电话却成了联络情感、交换创作想法的好方式。我只要去北京开会,总要和她联系一下,彼此聊天,谈身体,谈现状,谈未来,谈创作,等等等等,总有说不完的话题。记得一九九七年盛夏我从美国回到北京,当夜毕淑敏来看我,提起不久前有一个国际性学术会议在纽约召开,邀她前往,而会期只有三天。毕淑敏说她决定不去了,理由是刚到那里时差还没倒过来,就得登机返程。毕淑敏笑言:“美国搁在那儿,又跑不了,以后再说吧。”这是我印象中的毕淑敏说过的最豪迈最幽默最有寓意的话了。把它套用她的文学观,我想也一样适合。那便是从容、不急不躁、自信和有耐性。

④毕淑敏的生活经历我想很多热爱她的读者比我还要熟悉。她出身于一个高干家庭,青年时代到了西藏当兵。毕淑敏是个飒爽英姿的女兵。然而在雪域高原上,恶劣的气候对女兵来讲怎么来说都是一种摧残。然而她挺下来了,不仅挺了下来,还将这种苦难变成了巨大的精神财富,使经过了净化的灵魂得以在京城无边的烟尘和喧嚣之中,流淌出那么多有关西藏、有关生与死的凄美故事。苦难之于人会产生两种截然不同的效果,一种是对生活永久的怨艾和变本加厉的报复,一种则是对生活的珍惜和积极的不遗余力的创造。毕淑敏属于后一种,她用自己的笔,使那片雪域成为我们心中永远的梦想和圣地,而不是埋葬之地。

⑤毕淑敏的创作是勤奋的。她有一些脍炙人口的中短篇小说为我们所熟悉,最近她的长篇处女作《红处方》又引起轰动,我打心眼里为她高兴。我婚后在大兴安岭休闲的一段日子里,正赶上各有线台在播放《红处方》,于是每日很守时很积极地坐在电视机前观看。可惜的是电视剧的《红处方》拍得不尽如人意,还是读原作的感觉更好。这也就是很多作家在把自己喜爱的作品改编权交与影视单位后,总有些惴惴不安。那滋味就像把爱子送人了,不知道他摊得摊不上个好人家而牵肠挂肚。好在连最普通的读者都知道这个简单的道理:要想真正了解和判断一个作家,还是去读她的作品。

1.毕淑敏是享誉文坛的知名作家,在本文作者的眼中,她是一个怎样的人?(4分)

2.文章开头部分的外貌描写有怎样的特点和作用?请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5分)

3.指出第四段加点语句所用的写作手法,并分析作者这样写的目的及其作用。(6分)

 

1.装束普通谦和热心、从容自信、珍惜生活、积极创造、坚韧乐观、创作勤奋。(答对其中2点得1分,3点得2分,4点得3分,5点得4分满分) 2.用白描的手法(1分),写出了人物的外貌特征,短发、布鞋的普通装束,表现人物外表上的平常,更表现了其内心世界的不平常。(2分)“白皙红润的脸色,善意的双眸”的肖像描写表现了人物谦和热心、善良、从容自信的性格。(2分) 3.本句采用了对比的手法(1分),作者评价毕淑敏“对生活的珍惜和积极的不遗余力的创造”,深入挖掘和表现了毕淑敏身处苦难仍坚韧乐观,珍惜生活,勤奋创作的精神。(3分)作者对这样的评价使读者更加深入地认识毕淑敏的可贵精神。(2分) 【解析】 1. 试题分析:这是一条人物形象分析题,不求全面,题干只限制为“在本文作者的眼中”。 第一段从她的装束可见其人的普通谦和,第二段表现她的热心,第三段写她放弃美国之行表现了她的从容自信,第四段写高原生活给了她乐观坚韧,第五段则表现出她的创作勤奋。形象特点要结合人物的具体言行分析,还要由表及里,由具体到抽象。 考点: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D。 2. 试题分析:本题其实就是要求分析描写的手法,肖像描写的手法主要有白描法和细描法、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等,描写的作用是为塑造人物形象和表现主题服务的。“齐耳短发,白皙红润的脸色,善意的双眸,黑色圆口拉带布鞋,白底带着蚕丝一样细的黑纹棉布夹克”,简单几笔就勾勒出一个普通简朴的形象。 考点:分析文本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C 3. 试题分析:这是分析写作手法和写和意图题。这几句议论是在叙述毕淑敏的生活经历之后写的,它分析了苦难之于人生的意义,两种不同的效果形成鲜明的对比,从而表现了对毕淑敏精神的赞扬,更加突出了毕淑敏选择的价值。 考点:发掘文本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写作意图,能力层级为F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鱼和水

苏景义

盘石村的村主任这两天很愁。因为乡里说,县里有个姓胡的领导星期天要来钓鱼。

他当时就急了,说天太旱,塘里的水很少了,村里正怕塘干了,鱼死掉呢。

乡长说发动群众把各家水窖、蓄水池里的水往塘里放,不管咋样,县里领导去的那天,你得弄得水满鱼儿跃。

村主任的脸当时就黑下来。山高加上几十年少见的大旱,几口机井里抽不出水,群众的生活用水全靠各家水窖、蓄水池里储备的雨水了。要群众把各家的水窖、蓄水池里的水弄出来,不亚于要他们的命哩。

村主任坐在水塘边,一个劲地吸烟。

钓鱼是这几年才兴起来的,到盘石岭上钓鱼,始于前年公路修上山坡以后,说是山上风景好,和平原上钓鱼,不是一道味儿。

盘石村旁这坑不知起于什么年代了,坑里有鱼,却是源于山下那场大战。大战结束,八路军的大部队撤走了。在盘石村留下了十几个伤病员养伤,领头的胡连长,左胳臂被打断了,用绷带吊着。

一天,山下来人,用桶挑来几十尾小鱼,说让伤员补身体。由于山高路远,鱼死了一半。鱼,胡连长他们一尾没吃。

死的,一人一尾送给了村里的老人;活的,就放进了村头的那个水坑里。胡连长又带领轻伤员搬石头、挖沟,把坑塘四周的水道都彻底疏通。后来下雨,很远地方的雨水都汇进了塘里。从那时,塘里水没干过,鱼也越繁殖越多。

一晃几十年过去了,胡连长自打走后没回来过,人们看到水和鱼,就想起了他们,就激动得流泪……这几天人们还说,得想想办法,不能让水干了,让鱼死了,这是胡连长给我们的……

乡长又几次派人来催问,村主任被逼没法,只好召开全体群众大会。但群众到齐了,他又感觉没法说,说出来群众肯定不愿意。他急得出了一头汗,嘴里念叨:“胡领导,胡领导,你要是胡连长就好了……”念到这里,脑子忽然一亮,心想咋恁巧,都姓胡,就这么说好了。他说,乡亲们,县里的胡领导要来咱们村钓鱼了,胡领导是胡连长的后代哩,咱们塘里的水太少,得往里把水续续……

一开始,村民们一听说“钓鱼”俩字都心烦。但听说是胡连长的后代来钓鱼了,就个个激动万分,包括一些年轻人,他们虽然没见过胡连长,但对他的故事,却能倒背如流。于是,大人、小孩、男女老幼都出动,桶提,盆端,抽水机抽,只两天,濒临干涸的坑塘就碧波荡漾了。

第三天上午9点,一长溜锃亮的小汽车爬上山坡,几十人簇拥着个黑胖子,来到坑塘边儿。然后散开,凝神垂钓。

村民们全都出来了,端着鸡蛋,提着茶。但却不许靠近,有个小娃靠得近了点儿,被一顿呵斥:“往后站!”小娃哭了,人们愣了。

天黑,当这些人拎着大兜小兜的鱼,钻进小汽车走时,钓兴未尽地说,下个星期天,还来钓。因为这地方风景太美了,空气太好了。

他们走后,村民们疑惑地围住村主任,都说,那黑胖子咋看也不像胡连长的后代,你村主任肯定是骗了我们!

村主任支支吾吾,开始还想隐瞒,但最后被逼不过,只好说了实话:“我对不起大家,我被逼没法,就骗了大家,他,他们,都不是胡连长的后代!”

村里的年轻人要打村主任,被老人们拦住。

人们就挑着桶出来,拼着命将那坑塘里的水,往自家水窖、蓄水池里挑。第三天,塘就见底了,可怜的鱼,在泥浆中艰难地摆动着尾巴。

村主任哭了。

(选自“小小说阅读网”)

1.作品为什么以“鱼和水”为题?结合文本,作简要分析。(4分) 

2.小说为什么要不惜笔墨介绍盘石村坑塘里鱼的来源?(5分) 

3.小说最后,村主任哭了,这一哭可谓百感交集。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村主任这一“哭”的理解。(6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一堆茶渣

邢 晔

在中国文化中,茶是一个异数。一个纵横雅俗、亦雅亦俗、大雅大俗的异数。

阳春白雪者,是文人雅士高门大族每日不可稍离的琴棋书画诗酒茶。品茗论道、煮茶听琴,于袅袅幽香中揣摩炎凉情境、体味苦乐人生。缺了茗香,便低了品位,就如同神仙丢了飞升的祥云,灵感殆尽。

下里巴人者,是引车卖浆贩夫走卒开门七件要事的柴米油盐酱醋茶。泡茶待客、请茶谈事,于漫漫水汽中滋润焦渴咽喉、谈论生活关节。少了茶水,便跌了架子,无异于面孔失了微笑的内涵,干巴无力。

但今天,关于茶,文化传承自中国的日本尚有精致到了艺术境界的茶道,中国,有着数千年饮茶传统的中国,却只剩下那一堆被榨取、流失尽精华的茶渣。

虽然,茶依旧饱满在高人雅人贵人们古雅的紫砂壶或晶莹的玻璃杯里,可从什么时候开始,茶开始淡出一般家庭主夫、主妇们的视野了呢?

也许是因为喝茶太复杂——找茶叶、烧开水、洗杯子、寻杯垫……喝到的,无非是一杯平常得不能再平常的茶。用一次性水杯倒可乐,不是方便得多吗?在锅台碗碟边跳够了舞的主妇们实在没有精神再去操持高情雅趣的茶水了。奔波了一天的主夫们也更愿意喝简易方便的袋泡红茶或绿茶——只是,那能算是真正的茶么?于是,他们索性喝酒、喝咖啡。那费心劳神的茶,不喝也罢。

也许是因为茶味太平淡——尽管茶也有苦、恬、淡、无四道滋味,但哪及得上可乐、咖啡、罐装乌龙茶的一步到“味”?扮帅耍酷的青少年只要“IN”,只要自由与刺激,哪受得了茶经的唠叨、茶道的繁琐、茶味的清淡?麦氏咖啡“滴滴香浓,意犹未尽”,茶能有什么?对于一些青少年来说,可口可乐是“永远的可口可乐,独一无二好味道”,百事可乐则如其广告语所宣示的,确是“新一代的选择”。在他们心目中,茶只能算是“老掉牙”的古董级食品,过去的传统算得了什么呢?茶既然什么也不是,什么时尚也搭不上边,那就请离得远远儿的吧。

事实就是如此。古人的血液里高山流水着醇浓的茶香,今人的器官间则山重水复着两种可乐的战争。

无论如何,那份泛舟江湖、啸歌山林的从容、淡泊,那份举杯临风、笑望同好的高远情怀,在城市纵情纵欲狩猎的人们,怕是再也无法领略与消受的了。

是由于时空被科技、工商骤然压缩得容不下自然的神韵,还是由于心灵被生存、社会逐步挤迫得趋向于精美的复制?

也许,在工业化、信息化了的今天,只有静谧时间与清洁灵魂才能品味的茶未免太奢侈、太固执、太落伍了,在水泥森林、物质天堂、铜臭与锅碗间操心、操劳的现代人干嘛不投身工商业的流水线上一统天下的口味呢?那些袋装、罐装红茶绿茶、果珍乳品,自会填充现代人因忙碌而空虚的灵魂。

如今的年轻人往往把乐趣停留在可乐与咖啡的杯口上,香甜迷醉之际神飞巴黎、纽约、维也纳,他们的口味是舶来的口味,一次性消费,无须铺垫与延续,也不谈结局与余音。一如群鸥掠水过,春梦了无痕。

只有少数爱喝袋装红茶、绿茶,却也往往只为那一瞬间的爽口。喝完了,便将茶叶袋从杯子里拈出来,将那堆散尽了滋味的茶渣连纸袋一扔了事,仿佛不曾有过。唯有杯口那圈黄黑的茶垢,在清洗之前,若有若无地流露着曾经的痕迹。

一些中年人则多爱喝酒,解酒者何?茶。但半醉半醒之间,他们在鸡毛蒜皮、勾心斗角的人际战争中,也往往成了一堆行将被抛弃的茶渣,那是时光与社会共谋的。

老年人则只能在陆羽与天水的氤氲中,慨叹风光雨韵的时光春水流逝、昔日难来。

还有多少人肯静下心来、能静下心来拾掇那些终于失去味道的往事?

只有那些衙门里的大小老爷们能够悠闲地一杯茶、一支烟,一张报纸看半天,但他们从茶里得到的,无非是类似茶锈溶液的黄水或绿水,他们给社会留下的,也只是一堆寡淡无味的茶渣。

那确实是要抛掉的。

前两题为选择题,请在答题卡“选择题答题区”作答。(12题选对一项给2分,选对两项给5分,多选不给分)

1.以下不是证明茶为什么会“淡出一般人的视野”的两项是?(   )(   )(5分)

A.在中国文化中,茶是一个异数。一个纵横雅俗、亦雅亦俗、大雅大俗的异数

B.年轻人往往把乐趣停留在可乐与咖啡的杯口上,他们的口味是舶来的口味,一次性消费,无须铺垫与延续,也不谈结局与余音。

C.找茶叶、烧开水、洗杯子、寻杯垫……喝到的,无非是一杯平常得不能再平常的茶。

D.工业化提供了一统天下的口味。

E.时空被科技、工商骤然压缩得容不下自然的神韵。

F.茶开始淡出一般家庭主夫、主妇们的视野。

2.文章以“一堆茶渣”为题,下列不是“茶渣”寓意的项是?(   )(3分)

A.丢掉了高远情怀的现代人。

B.失去传统文化内涵的饮茶方式

C.茶味太平淡,青少年追逐时尚、自由和刺激。

D.无所事事、无所作为的官僚作风

3.“古人的血液里高山流水着醇浓的茶香,今人的器官间则山重水复着两种可乐的战争。”这句话里的“高山流水”“山重水复”两个词的表达效果如何?请谈谈你的看法。(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前三段谈论茶的雅和俗,有哪些作用?(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任选3题,多选则按前3题计分)(6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陶渊明《归园田居》)

2.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3.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韩愈《师说》)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诗经·氓》)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7分)

梅 花

陈亮

疏枝横玉瘦,小萼点珠光。

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

欲传春信息,不怕雪埋藏。

玉笛休三弄,东君正主张。

注释:①三弄:指笛曲名“梅花三弄”。古有笛曲谢梅花之说。

②东君:司春之神。

1.诗中梅花形象具有怎样的特征?(3分)

                                                                                    

2.这首诗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和愿望?(4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语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项羽已杀卿子冠军,威震楚国,名闻诸侯。乃遣当阳君、蒲将军将卒二万渡河,救巨鹿。战少利,陈余复请兵。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于是至则围王离,与秦军遇,九战,绝其甬道,大破之,杀苏角,虏王离。涉间不降楚,自烧杀。当是时,楚兵冠诸侯。诸侯军救巨鹿下者十余壁,莫敢纵兵。及楚击秦,诸将皆从壁上观。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楚兵呼声动天,诸侯军无不人人惴恐。于是已破秦军,项羽召见诸侯将,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项羽由是始为诸侯上将军,诸侯皆属焉。   

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忼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1.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3分)(    )

A.与秦军遇                  遇:遭遇

B.时不利兮骓不逝            逝:流逝

C.诸侯军救巨鹿下者十余壁    壁:营垒

D.诸侯皆属焉                属:归属   

2.下列句中加点词词义和用法解释有误的一项是(3分)(    )

A.项羽由是始为诸侯上将军    由:介词,从

B.项王乃大惊                乃:副词,表示承接,于是,就

C.项王则夜起                则:连词,不译

D.以示士卒必死              以:连词,承接关系,来

3.下列句子中句式特点不同的一项是(3分)(    )

 A.威震楚国,名闻诸侯        B.涉间不降楚

C.楚兵冠诸侯                D.诸侯军救巨鹿下者十余壁

4.下列对文段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3分)(    )

A.巨鹿之战这段文字在叙述的句式、节奏方面采用了句式短小、铿锵有力的短句作排比(整句)。虽然着墨不多,但非常有气势,酣畅淋漓地表现了大将风范与气概。

B.项羽《垓下歌》表现的是项羽面临绝境之时,地厚天高,却托身无所,一腔愤怒,万种低回,是一种英雄无用武之地之哭。

C.三个“无不”、两个“莫敢”用了侧面烘托的手法。通过众人的胆怯畏惧,侧面烘托了项羽神通过人、一往无前的英雄形象。这是项羽功业的巅峰,展现了他的将帅神威。

D.项羽在垓下构筑营垒驻军,夜间,听见汉军的四周都唱起来了楚歌,他大惊,以为楚地都被汉军占领了。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3分)

                                                                                    

诸侯军救巨鹿下者十余壁,莫敢纵兵。(3分)

                                                                                                                                                                                    

项羽召见诸侯将,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4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