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古诗文默写。(8分)(5题选做4题,每空1分) 1. , 。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古诗文默写。(8分)(5题选做4题,每空1分)

1.                              。反是不思,亦已焉哉!(《诗经·氓》)

2.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苏轼《赤壁赋》)

3.或取诸怀抱,           ;或因寄所托,           。 (王羲之《兰亭集序》)

4.有志与力,                           ,亦不能至也。(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5.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

 

1.信誓旦旦         不思其反. 2.挟飞仙以遨游     抱明月而长终 3.晤言一室之内     放浪形骸之外。 4.而又不随以怠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5.狗吠深巷中       鸡鸣桑树颠 【解析】 试题分析: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信誓”“ 遨游”“ 形骸”“ 幽暗昏惑”“ 吠”“ 颠”。 考点: 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能力层级为识记A。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古代诗歌鉴赏与默写(16分)

念奴娇

黄庭坚①

八月十七日,同诸生步自永安城楼,过张宽夫园待月。偶有名酒,因以金荷②酌众客。客有孙彦立,善吹笛。援笔作乐府长短句,文不加点。

断虹霁雨  ,净秋空,山染修眉新绿。  桂影③扶疏,谁便道,今夕清辉不足?  万里青天,姮娥何处?驾此一轮玉。寒光零落,为谁偏照醽醁④?      

年少从我追游,晚凉幽径,绕张园森木。 共倒金荷,家万里,难得尊前相属。老子⑤平生,江南江北,最爱临风笛。 孙郎微笑,坐来声喷霜竹⑥。

 [注释] ①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自号山谷道人。诗与苏轼并称“苏黄”,词与秦观齐名。但多次遭贬,最后死于西南贬所。 ②金荷:以金制成的荷叶杯。  ③桂影:相传月中有桂树,因称月中阴影为桂影。④醽醁(líng lù):酒名。⑤老子:作者自指。⑥霜竹:指笛子。

1.本词上阙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试结合词句分析。(3分) 

                                                                                           

                                                                                          

2.《宋史》记载“庭坚泊然不以迁谪介意”,这首词正是他豪迈乐观精神的生动写照。请结合全词分析作者是如何表现这种情怀的。(5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的题目(16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翻译题10分,)

通州海门兴利记

王安石

 余读豳诗:“以其妇子,馌彼南亩,田畯至喜。”嗟乎!豳之人帅其家人戮力以听吏,吏推其意以相民,何其至也。夫喜者非自外至,乃其中心固有以然也。既叹其吏之能民,又思其君之所以待吏,则亦欲善之心出于至诚而已,盖不独法度有以驱之也。以赏罚用天下,而先王之俗废。有士于此,能以豳之吏自为,而不苟于其民,岂非所谓有志者邪?

以余所闻,吴兴沈君兴宗海门之政,可谓有志矣。既堤北海七十里以除水患,遂大浚渠川,酾取江南,以灌义宁等数乡之田。方是时,民之垫于海,呻吟者相属。君至,则宽禁缓求,以集流亡。少焉,诱起之以就功,莫不蹶蹶然奋其惫而来也。由是观之,苟诚爱民而有以利之,虽创残穷敝之馀,可勉而用也。况于力足者乎?

兴宗好学知方,竟其学,又将有大者焉,此何足以尽吾沈君之才,抑可以观其志矣。而论者或以一邑之善不足书之,今天下之邑多矣,其能有以遗其民而不愧于豳之吏者,果多乎?不多,则予不欲使其无传也。至和元年六月六日,临川王某记。

注:①馌,yè:给在田间劳动的农夫送饭。

    ②田畯(jùn):监督农奴劳动的农官。

    ③海:东海。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既叹其吏之能民            能:能干的

B.以赏罚用天下              用:治理

C.遂大浚渠川,酾取江南      酾:疏导

D.少焉,诱起之以就功        就:完成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以其妇子,馌彼南亩

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

B.君至,则宽禁缓求,以集流亡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C.可勉而用也,况于力足者乎

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

D.则予不欲使其无传也

秦王恐其破壁

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 夫喜者非自外至,乃其中心固有以然也。(3分)

                                                                                          

(2) 苟诚爱民而有以利之,虽创残穷敝之馀,可勉而用也。(4分)

                                                                                           

(3) 兴宗好学知方,竟其学,又将有大者焉。(3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9分,每小题3分)

流感病毒的主要抗原是突出其表面的血凝素及神经氨酸酶。在流感病毒所有发生突变的部分中,血凝素和神经氨酸酶突变最快。这令免疫系统跟不上步伐。

决不是所有的病毒抗原——哪怕是所有RNA病毒的抗原——都突变得那么快。麻疹病毒是一种RNA病毒,其突变的其他部分在变,只有抗原岿然不动(最可能的原因是,免疫系统识别为麻疹病毒抗原的那部分所承担的功能是病毒自身不可或缺的,如果它的结构变了,麻疹病毒就无法存活)。因此,人只要患过一次麻疹,一般就可对其终身免疫。

然而,血凝素和神经氨酸酶却能在保持功能的前提下千变万化。它们的突变使其能避开免疫系统而未令病毒遭到破坏。事实上,它们突变得太快了,即使在一次流行中,血凝素和神经氨酸酶都经常在变。有时突变所导致的变化很小,使得免疫系统仍然能够识别它们并与之结合,从而轻易避免同种病毒的二次感染。但有时突变显著改变了血凝素或神经氨酸酶的形状,于是免疫系统无法识别它们。与旧结构完美结合的抗体就不能很好地适应新结构了。这种经常发生的现象被称为“抗原漂移”。

当抗原漂移出现时,病毒就能在人体获得立足点,即使那人的免疫系统已有了能结合以往形态抗原的抗体。显然,变化越大,免疫系统应答的效力就越低。为了理解“抗原漂移”的概念,我们可以想象一个橄榄球运动员,身着白短裤、绿衬衣、镶有绿色V字的白色头盔。免疫系统能识别这种运动服并攻击它。如果运动服稍作改变——如在白短裤上加一条绿色条纹而其他不变,免疫系统还是能够毫不费力地识别出该病毒。但若运动服由绿衬衣白短裤变成了白衬衣绿短裤,免疫系统就没那么容易识别了。

抗原漂移引发流行病。一项研究发现,美国在33年间就出现了19种不同的已鉴定的流行病——平均每两年就有一种以上。每一种仅在美国就造成了10000至40000的“过量死亡”——高于该疾病通常所导致的死亡数量。结果在美国,流感比任何其他传染病——包括艾滋病(AIDS)——导致了更多人死亡。公共卫生专家监控了抗原漂移,并每年调整流感疫苗以期与之同步。但他们却从未能将疫苗调整得恰到好处。流感病毒是作为一个突变群存在的,即使他们预测到了突变的方向,总会有一部分病毒与众不同而躲过了疫苗和免疫系统。但是,因为医学领域其他新的发现,现在不管抗原漂移多严重,造成的流感有多致命,它也并不会再造成流感大爆发,不会造成如1889——1890年、1918——1919年、1957年和1968年时那样席卷世界的大流感。

1.关于“抗原漂移”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抗原漂移发生的原因是突变显著改变了血凝素和神经氨酸酶的形状。

B.抗原漂移是病毒入侵人体时经常出现的一种现象。

C.抗原漂移出现时,如果人的免疫系统拥有能结合以往形态抗原的抗体,病毒就难以在人体获得立足点。

D.抗原漂移引发的流行病,一次就会造成至少10000人的死亡。

2.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麻疹病毒的抗原之所以在其他部分都在突变的时候岿然不动,是因为它的结构一旦发生了变化,整个病毒就不能存活。

B.流感病毒发生突变的程度与人体免疫系统应答的效力是成反比的,变化越小,免疫系统的应答效力就越高。

C.人体免疫系统有时难以识别流感病毒,主要是因为病毒中的血凝素和神经氨酸酶发生了颜色上的很大变化。

D.一项研究发现,美国在33年间共出现了19种不同的流行病,从导致死亡的人数来看,流感是最致命的传染病。

3.根据原文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患过一次流感的人,即使注射了疫苗也有可能再次感染,但是患过一次麻疹的人,却可以终身免疫。

B.如果流感病毒的血凝素和神经氨酸酶发生了突变,那么人体的免疫系统就无法识别它们,从而无法破坏病毒。

C.公共卫生专家已监控了抗原漂移,所以他们很快就会预测流感病毒突变的方向并将疫苗调整得恰到好处。

D.如果出现了过去那种席卷世界的流感大爆发,那就可以确定在抗原漂移之外还存在其他的原因。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英国哲学家托马斯·布朗说:当你嘲笑别人的缺陷时,却不知道这些缺陷也在你内心嘲笑着你自己。

是的,我们留意一下就会发现,那些喜欢嘲笑别人的人,往往一辈子毫无建树;而那些被嘲笑的人,却往往以顽强的生命力在痛苦的泥淖里绽放绚丽的生命之花。

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粗鄙时代

  ①前一段,冯小刚狠狠地批了“屌丝”这个词。他发微博:一位讲中文的老外问我:“屌丝”是什么东西?我答:是对境遇不堪者的蔑称。老外困惑,问:为什么你们的电视和报纸大量使用这个词?听上去像是在赞扬。我告诉他,我们这儿不以为耻反以为荣。老外彻底蒙了:文化差异、文化差异。我们那虽然言论自由,但媒体绝不敢用这么恶心的词形容弱势群体。

  ②这条微博引发了两极评论,有人认为冯小刚完全不懂这一流行词汇中的自我解嘲,想把底层人士开自己玩笑的权利都剥夺;有人觉得这词粗鄙至极,本不应该流传。

  ③中国民众有自谦甚至自轻自贱的传统,以前自称草民、贱民,后来自称屁民,“屌丝”发明后,自我解嘲这条路,算是走绝了。“屌丝”一词,固然有着玩笑的色彩,可也交织着自嘲、自我矮化与自我麻木。其背后,是对表面神圣庄严的一种反抗和解构,也是对合理生活欲求而不得的绝望。

  ④什么样的时代,就有什么样的流行话语。

  ⑤太多人自认“屌丝”的时代,是粗鄙的时代。十多年前,学者邵燕祥即著文指出:粗鄙化现象已经成为一种社会病。

  ⑥而现在,这个病愈加沉重。多年以前,体面、尊严、斯文,在“大老粗”面前,不是被踏入尘土,就是沦为自轻自贱。嘲弄知识分子,鄙视文明的传统,并没有随着这个国家的改革而断绝,甚至高考热,现在看来,不过是现在公务员热的前传——人们真正想得到的,不是知识、文明和服务人民的机会,每个人都在下一盘功利主义的大棋。

  ⑦在真正的文明不能大行其道的地方,丛林规则和粗鄙的举动便茂盛起来。在电视节目录制现场,干露露和母亲可以破口大骂;在三万英尺高空上,国人也可为一桩桩小事,在飞机上大打出手。个人的粗鄙化与公共生活的粗鄙化尾随相生。3月底,佛山一辆货车司机投诉遭到交通运输局执法人员和交警的殴打。执法部门召开新闻发布会矢口否认。不料,货车上的视频装置分明拍下殴打的过程。还有什么比公然撒谎、糊弄公众更粗鄙的?更往前,“表叔”的教训,是让一些领导干部把名表藏起来;“房姐”事发后,公权力关闭了通过名字查询房产信息的通道。还有什么比权力的傲慢更加粗鄙的?当文明一步步退让,当社会公信力一点点丧失,当正常的社会价值观不能建立时,体面就不再成为追求,丢脸也成了随意的事情。 

⑧最糟糕的,是那种“强者愈粗,弱者愈鄙”的粗鄙,它如同病毒一般,自我复制,不断扩散。

  ⑨而很多年以前,还不是这样。1966年9月3日的凌晨,翻译家傅雷和妻子,不堪折磨,在家中自缢。为防止踢倒凳子影响楼下的邻居,他们在地上垫上厚厚的棉被。

⑩无论强者还是弱者的体面与教养,都已变得遥远陌生。而对体面与教养的摧残,或是开启“屌丝”时代的遥远的推手。

                            (选自《中国周刊》2013年第4期,有删改)

1.根据文章的内容简要概括“粗鄙时代”形成的原因。(6分)

2.请简要分析第⑦段的论证思路。(6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