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侵入我国的寒潮的路径,不是每一次都一样...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侵入我国的寒潮的路径,不是每一次都一样的,这要看北极地带和西伯利亚的冷空气哪一部分气压最高,我国哪一部分气压最低所决定的。

B.北京将把全面治理行人及非机动车交通违法行为作为交通秩序整洽的重点,通过纠正、教育、批评和处罚等措施治理“中国式过马路”现象。

C.通过这次走访,给记者最深的感受不仅仅是吃“开年饭”的人没了,更重要的是人们在酒店就餐时,节俭意识增强,铺张浪费的现象少了。

D.新华社“面对高房价要淡定”的报道掀起国内舆论广泛关注,许多网友纷纷留言,表达他们对任志强“穷人就不该买房”的观点的不满情绪。

 

B 【解析】 试题分析:A项句式杂糅;C项成分残缺;D项搭配不当 考点: 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列各句中,加横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3分)

A.陕西“房姐”龚爱爱是2013年1月份以来最让人叹为观止的人物,警方先后查出其拥有四个户口,在北京拥有41套近万平方米的房产。

B.专家们普遍认为,不能简单地把住房问题全部推向市场,,对于中低收入群体来说,保障他们的居住需求,政府有着举足轻重的责任。

C.她说:“他现在变成了体重160多斤的胖子,与当初我见到的那个玉树临风的王老板相比,简直像是换了一个人,让我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D.科学家指出,雾霾天气造成的空气污染对人的危害比噪音污染的危害过犹不及,而汽车尾气排放,是造成雾霾天气的罪魁祸首。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25分)

果戈理:不死的魂灵

尤里·马恩

2009年4月1日,俄罗斯迎来了现实主义文学奠基人果戈理的200周年诞辰。斯人已逝,但并未被世人所遗忘。

果戈理对文字的精准驾驭、对世事的洞察入微几乎是与生俱来的。他出生在渡尔塔瓦的一个小贵族家庭,父亲瓦西里年长母亲玛丽亚14岁,果戈理是他们浪漫爱情的结晶。果戈理的文学天才与幽默感遗传自父亲,而他敏感多思、淳朴善良甚至有些歇斯底里的性格,则继承自母亲。

父母的关爱和家乡旖旎的自然风光赋予年幼的果戈理以灵性,而乡村民谣诗赋的耳濡目染,更点燃了果戈理在文学创作方面的激情。

中学时代,他悄悄地创作了一首长诗,有些稚气但琅琅上口。到圣彼得堡后,他对诗作略加润色并寄给了出版社,童年时代的涂鸦之作变成了铅字。诗作开始在各大书摊发售,但内容的青涩和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做作旋即引来毫不留情的批评。果戈理一举烧毁了他的长诗原稿。

不过,这并非他首次焚稿,中学时代他就以这种方式处理了自己的处女作《特雏尔多斯拉维奇兄弟》。

熟读果戈理作品的人都知道,作家非常善于勾勒女性之美。然而,他不幸的爱情生活却一直鲜为人知。在他看来,妖娆女子是世间最可怕的诱惑,必须有足够的自制力才能加以抗御。每次邂逅爱情、遇到美女,他都会惶惶然不知所措。

青年果戈理有过一段没有结果的恋情,那时他刚到圣彼得堡,经常去维耶利戈尔斯基伯爵家做客,对伯爵的掌上明珠安娜一见倾心。尽管才华横溢,但他在女性面前总是拙于言辞。他在给母亲的信中写道:“我们的社会地位差别太大,以至于我不想说出她的名字。”坠入爱河的果戈理经常给安娜写信,他在寄自莫斯科的一封情书中说:“我安顿下来了!吃住都不花钱。我并不需要钱。所以我从不去想它。”安娜的母亲在看过信后,觉得果戈理实在不善持家理财,所以并不支持这段感情。果戈理曾请安娜的姐夫帮他提亲,遭到了无情的拒绝,非但如此,他还被视为这个家庭不受欢迎的客人。后来,此事在上流社会传开,令果戈理感到莫大的羞辱,这也许正是他终身未娶的原因之一。

据说,莫斯科第一美女、著名诗人罗斯托普钦娜爱上了果戈理,女诗人曾经俘获过莱蒙托夫等众多才俊的心,但却未能打动果戈理。果戈理去世后,女诗人曾独自夜探心上人灵柩,并每天差人往果戈理坟前送上二束鲜花,直至终老。

果戈理在圣彼得堡成名,对这座城市有着特殊的感情,但却没有购置任何一处房产。年轻时,他便将继承自父亲的财产转移到母亲和姊妹的名下。自己选择了四海云游。成名后,朋友都视接待、收留果戈理为一种荣耀,但有时也难免会滋生嫌隙。

他曾经在《莫斯科人》杂志的总编波戈金处住过一段时间,两人的交流经常碰撞出智慧的火花,但身为出版人,波戈金希望果戈理能将《死魂灵》第二部的若干内容先交给自己发表,而果戈理并不急于将小说付梓。生性倔强的他从不奉旨填词,更不曲意逢迎,他觉得文学创作是水到渠成之事。因此,他与波戈金的关系变得相当微妙,只能搬出来另觅落脚之处。

1848年,他搬到了托尔斯泰伯爵处,爱才的伯爵给他腾出了两个房间。如今,这栋旧宅被辟为果戈理之家。

与安娜未果的恋情给了果戈理沉重的打击,他将全部精力投入到创作中,他期待着《死魂灵》这部堪与但丁《神曲》相媲美的作品的问世。然而,由于后期沉迷于过去所无情批判过的宗教,他的思想越来越矛盾,创作速度越来越慢,对已写成的文字越来越不满意。最终,他决定将第二卷书稿付之一炬,从头再来。焚稿后的第十天,饱受病痛折磨和创作煎熬的他凄凉地离开了人世。这个冷眼观世界的智者,一生颠沛流离,临终时裹身的是一件被汗水浸透的、多日未换洗的袍子。他的遗言是:“不要去思考死魂灵,要想想自己鲜活的心!”

(摘编自200 9年4月8日《参考消息》)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果戈理出生于小贵族家庭,完全继承了父亲、母亲身上的优点和缺点,这使他从小就能精准地使用文字,对世事洞察入微。

B.果戈理中学时代开始创作诗歌,作品虽然得以出版并大量发售,但还是招来尖锐的批评,因为这些早期诗作写得并不成熟。

C.虽然果戈理“非常善于勾勒女性之美”,但他的爱情生活却屡遭挫折,未果的恋情对他的打击是沉重的,使他对婚姻爱情心灰意冷。

D.作家一般都希望自己的作品能早日发表,但果戈理却不同意将《死魂灵》第二部提前付梓,这表现了果戈理的迂腐和不通人情世故。

E.本文通过对果戈理文学创作、爱情遭遇及其他点滴生活事件的叙述,真实地表  现了果戈理倔强的性格和鲜活的人生,读后令人惑慨和深思。

2.综观全文,果戈理在文学创作上取得成功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分析。(6分)

                                                                        

3.果戈理与伯爵女儿安娜的恋爱为什么失败?请简要说明。(6分)

                                                                        

4.果戈理一生曾几次将自己辛勤创作的作品付之一炬,对他这种做法,你是赞同还是反对?请谈谈你的观点和具体理由。(8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25分)

城乡有别

毕淑敏

最近几个月来;吃过的味道最美的一餐饭,是在乡间的小山村。正午时,背靠着池塘, 秫秸搭成的简易凉棚下,老农端上自家种的玉米和土豆,还有刚刚从池塘里打捞起的半尺长的鱼,炭火上烤熟。

那鱼被从中间剖开,平铺在黯淡的火焰上,一条似乎变成了两条。浑身披挂盐霜,硬而微黄,好似生了薄锈的盔甲。吃到嘴里,鱼刺和鱼肉都是脆嘣嘣的,有滋有味。

我问老农,用了什么调料呢?

他嘬着旱烟嘴,含混地回答,盐。

盐是不消说的,看得见,而且,无所不在的咸。我说,还有呢?

没有了。老农吐出一口烟雾,清晰地答。

我不相信地反问:没有花椒大料?没有豆豉辣椒?没有蚝油香叶?没有……

老农打断我,你说的那些,都没有——光是盐。

我说,今天才知道,盐是这样好吃啊。

老农就笑了,说,你这个人啊,整差了。好吃的是我们给自己预备的这些个物产。乾隆年间老辈子怎么着种,咱现在还是怎么着种。

我反驳道,乾隆年间老辈子好像没有这种甜糯玉米。

老农笑笑说,你这个人还好较真。种子是没这会儿的好,我说的是种法。我们给自己吃的东西,用的是土法,没有化肥,没有农药,更没有激素。

说到这里,他满是沧桑的脸上露出一点点不好揣度的浅笑,说,有件事,我一直整不明白,总想找个不见怪不爱生气的城里人打听打听。

我说,您打听吧,我不见怪也不生气。

老农清了清嗓子,以表明他将要询问的事是多么不同寻常。在咽下了几大口唾沫之后,他说,我们在庄稼和菜叶上,用了那么多化肥和农药,眼看着活蹦乱跳的虫子眨眼间就扑拉拉死了一地,可你们城里人一年到头吃的就是这种粮食和蔬菜,怎么到如今还没有被药死呢?

他原本就有地方口音,因为踌躇加之不好意思,让方言味变得更加浓厚。“药死”这个词,在他的发音里,说成“约死”。

我听懂了他的话,一时不知如何回答是好。第一个反应是为自己吞下那么多的农药和化肥加激素却“约而不死”,依然活蹦乱跳地大吃东西而深感惭愧。我说,抱歉啊,我也不知道自己至今为什么还没有被“约死”……

在一旁偷听我们对话的一个小伙子,挺身而出解了我的围。

他说,早年间,有一个广告,唱的是“我们是害虫,我们是害虫……”记得吗?人就像害虫。打了农药,有些人生了癌症等恶病死了,有的就产生了抗药性,不死。你们这些不死的人,就像活下来的害虫,有了抗体,反倒更坚强了。

周围的人偷听到我们的话,七嘴八舌道,是啊是这样。你看蟑螂,你看老鼠,不是一直被各种药饵毒杀吗?绝了吗?没有!越杀越多。城里人也跟它们似的,毒不死的。

我拿捏不准自己作为城里人的一员,在农药和化肥的围攻浸淫中,至今活着,是该自豪还是该悲哀呢?

我们从来不吃给城里人准备的东西。我们把给自己吃的东西和卖给城里人的东西,分成两个地块种,绝不掺和。今天给你们吃的,就是平日留给俺们自己吃的东西。老农非常热情地说。

我望着他写满沧桑的脸,心中满是惘然。

※澄渭分明地把种粮的人和吃粮的人齐刷刷分开,给自己留下清洁的食品,然后用慢性毒药去“约”他人,这是生存的智慧还是蓄意的谋杀?

※我不敢生出责备老农的意思,倘若自己是农人,很可能也出此下策。面对现今中国的普遍现象,我只有无奈,只得寄希望能变成杀不死的青虫。

※前两天看报纸,上面说中国的城镇人口已经达到了全国人口的62%以上。可否这样说:如今大部分中国人吃的食品,其实是那少部分人不喜欢吃,不屑于吃,也不敢吃的。

※想起“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古训。那是儒家思想的精华,也曾是中华民族根深蒂固的信条。现今在“吃”这个天大的问题上,怎么美德尽失?

离开小山村的时候,老农很开心地告诉我,他的一双孙儿女,都考上了大学,以后也要成为城里人了。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这篇小说以朴实无华的语言,叙写了“我”在乡下吃饭、与老农亲切交谈的经历和“我”的感受,故事情节虽然简单,但其反映的问题重大,引入深思。

B.老农在烤鱼时只放了盐,没放其他任何调料,而“我”却吃得有滋有味,觉得是味道最美的食品,这说明盐其实是最好的调料,只要有了盐,其他调料是可有可无的。

C.老农向我询问之前先是“清了清嗓子”,然后“咽下了几大口唾沫”,这些细节描写一方面说明问题在他看来确实重要,一方面表明老农城府很深,问还是不问,颇为犹豫。

D.对于老农的询问,“我”一时不知如何回答,是旁边一个偷听的小伙子主动出来给“我”解了围,“我”对他的回答感到非常满意。

E.对于老农坦言的“城乡有别”,“我”“心中满是惘然”,说明“我”意识到了生活中一些美好东西的丧失;而“我不敢生出责备老农的意思”则表明“我”对“城乡有别”现象的理解。

2.小说最后一段写道:“老农很开心地告诉我,他的一双孙儿女,都考上了大学,以后也要成为城里人了。”作者这样写的意图是什么?请简要分析。(6分)

                                                                     

3.作品中的“老农”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4.小说后面加※号的几个段落是议论成分,有人认为,作为小说,这样写是多余的,不合适。你认为这样写是否合适?请谈谈你的观点和具体理由。(8分)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故虽有名马,                            ,不以千里称也。(韩愈《杂说》)

2.          ,凝绝不通声暂歇。           ,此时无声胜有声。(白居易《琵琶行》)

3.      ,而不知其所止;      ,羽化而登仙。(苏轼<赤壁赋》)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

秋闺思二首

张仲素

其一

碧窗斜月蔼深晖,悉听寒螀泪湿衣。

梦里分明见关塞,不知何路向金微

其二

秋天一夜静无云,断续鸿声到晓闻。

欲寄征衣问消息,居延城外又移军。

【注】①螀:蝉的一种    ②金微:金微山,即今阿尔泰山,是当时边关要塞。

③居延城:地名,在今新疆境内,一讲在今甘肃张掖。

1.这两首诗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请结合诗的内容简要分析。(5分)

                                                                       

2.两首诗在写法上有哪些共同点?请简要分析。(6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