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下面题目。 将去洛阳,灯下感赋 陈...

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下面题目。

将去洛阳,灯下感赋

陈维崧

露幌风帘思不禁,巡檐背手重沉吟。

一城汉苑隋宫地,几夜零砧断杵心?

菊到将离分客瘦,天因离别酿秋阴。

偃师明发应回首,洛水嵩云深更深。

1.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首联和颔联简要分析。(5分)

2.请从表达技巧的角度对诗的颈联作简要赏析。(6分)

 

1.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即将离别洛阳时的留恋与感伤。(1分)首联“思不禁”直接点明诗人离开洛阳前心绪不宁、浮想联翩的情形,“巡檐背手”“重沉吟”则将作者内心情绪具体化、动作化。(2分)颔联通过对洛阳汉苑隋宫的遗迹、牵人魂魄的断续捣衣声的描写,间接表现诗人对洛阳的留恋。(2分) 2.①拟人手法,菊花因离别在即而分外寒“瘦”,天气因离别在即而“酿”出秋阴,移情于物,化静为动,渲染了离别在即的感伤与留恋。②借景寄情,菊花分外寒瘦,天空秋阴浓厚,哀景寄托了离别在即的感伤与留恋之情。(或:哀景衬托哀情,分外寒瘦的菊花、秋阴浓厚的天空衬托了诗人离别在即的感伤与留恋。或:情景交融,诗人因离别在即而神情黯然,菊花因深秋来临而分外寒瘦,天空因深秋来临而阴云浓密,情景水乳交融。)(每答对一点给3分,每点答对手法给1分,分析恰当给2分。) 【解析】 1. 试题分析:首先我们要整体把握,很明显本诗是首离别诗歌,抒发了诗人即将离别洛阳时的留恋与感伤。根据题目要求,一定要结合首联颔联分析,首联“思不禁”直接点明,“巡檐背手”“重沉吟”则将作者内心情绪具体化、动作化,颔联通过对洛阳汉苑隋宫的遗迹、牵人魂魄的断续捣衣声的意象的描写来表现。否则不合要求。 考点:考察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两个内容,1对表达技巧的认识,2对诗歌首联、颔联、颈联、尾联的准确定位。题中要求的颈联就是第三联,不可错误。表达技巧我们一般从修辞、对比、抒情方式、表现手法等作答即可,颈联中明显有拟人手法“瘦” “酿”从形式和内容上说明,移情于物,化静为动,渲染了离别在即的感伤与留恋 。情景的分析在答题中是重点,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等。 考点: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19分)

王起,字举之。元和末,累迁中书舍人。李朅叛,与播①俱上疏请诏王智兴讨之,卒定其乱。进吏部侍郎。方播以仆射居相,避选曹,改兵部。

入拜尚书左丞。灵武、邠、宁多旷土,奏为营田,以省馈挽②。历河中节度使。方蝗旱,粟价腾踊,起下令家得储三十斛,斥其余以市,否者死。神策士怙势不从,置于法。由是廥③积威出,民赖以生。召授兵部尚书。以检校尚书右仆射为山南东道节度使。滨汉塘堰联属,吏弗完治,起至部,先修复,与民约为水令,遂无凶年。

李训为宰相,起门生也,欲引与共政,即加银青光禄大夫,复以兵部尚书召判户部。训败,起素长厚,人不以训诿之,止罢其判。饿加皇太子侍读。文宗上文,好古学,是时,郑覃以经术进,起以敦博显,帝数访逮时政。因积雨,愿宽逐臣过恶,又短鲍叔终身不忘人过,以解帝锢人意。俄兼太常卿、礼仪使。帝题诗太子笏以赐,诏画像便殿,号“当世仲尼”,其宠遇如此。又使广《五位图》,俾太子知古今治乱。

起治生无检,所得禄赐为僮婢盗有,贫不能自存。帝知之,诏月益仙韶院④钱三十万。议者谓与玩臣分给,可耻也。起赖其入,不克让。

武宗立,为章陵卤簿使、东都留守。召为吏部尚书。帝患选士不得才,特命起典贡举。凡四举士,皆知名者,人伏其鉴。擢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以夙儒兼宰相秩,前世所罕。入辞,帝劳曰:“公,国耆老,朕有阙,当以闻。”宴赐备厚。

起性友悌,播丧,哀戚加于人。嗜学,非寝食不辄废。天下之书无不读,一经目,弗忘也。庄恪太子薨,诏为哀册,词情凄惋,当世称之。

(节选自《新唐书·王起传》)

 [注]①播:王播,王起之兄。②馈挽:运送粮饷。③廥:仓库。④仙韶院:当时宫中乐工伶人所住之处。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斥其余以市    市:集市。        B.又使广《五位图》      广:增补。

C.起赖其人,不克让  赖:依靠。    D.嗜学,非寝食不辄废    废:停止。

2.以下句子中,全都表明王起做事有成的一组是(3分)

①与播俱上疏请诏王智兴讨之  ②由是唐积咸出,民赖以生

③先修复,与民约为水令,遂无凶年  ④帝数访逮时政

⑤凡四举士,皆知名者,人伏其鉴  ⑥播丧,哀戚加于人

A.①②⑥    B.①④⑤    C.②③⑤    D.③④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王起关心百姓疾苦,不畏豪强。他任河中节度使时,遇到蝗旱灾害,下令各家各户不得储藏过多的粮食,惩处了仗势不听命令的神策士兵。

B.王起为人厚道,受人尊敬。他的门生李训想引荐他共同执政,于是授给他高官要职;后来李训遭受灾祸,人们因为王起厚道,并没有处分他。

C.王起为官有才有德,深受皇帝的宠爱。文宗不仅题诗给他,还下令让人给他画像,称他为当世仲尼;武宗任用他为相,也曾给他丰厚的赏赐。

D.王起缺乏管理家庭经济的能力。他所得的俸禄赏赐被僮仆奴婢偷走据为已有,结果自己贫穷不能生存,靠朝廷特意为他增加的三十万钱生活。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因积雨,愿宽逐臣过恶,又短鲍叔终身不忘人过,以解帝锢人意。

(2)人辞,帝劳曰:“公,国耆老,朕有阙,当以闻。”

 

查看答案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雄浑之美

俞汝捷

在昔人眼中,“雄浑”作为一种风格,或一种美的表现形态,几乎是高不可攀的。《诗品皋解》曾说:“文中惟庄马,诗中惟李杜,足以当之。”范围小得可怜。西方美学中有个与“雄浑”比较相近的范畴,叫做“崇高”,按照康德的见解,艺术领域并不存在“崇高”;它,仅仅表现在自然界。然而,前一种至少遗漏了词中的苏辛,忘却了屈原、陆游;就后一种而论,既然艺术是生活(包括自然界)的再现,生活中可以有崇高,艺术何以独无?不过,康德对崇高现象的分析仍有精到之处。根据他的分析,崇高引起的感觉和通常所说的美感很不一样。它不是那种直接的单纯的快感,而是一种生命力暂时受到阻遏而后洋溢迸发的振奋感。崇高的事物以其巨大的威力常常显得很可怕,但又并不是加害于人,所以结果在我们心中唤起的就不是恐惧,而是勇气和自豪。雄浑之美怕也就是这么回事。

小说的雄浑,在内容上总是与一种严重的社会冲突或人与自然的冲突联结在一起;而在形式上往往与宏伟的结构密切相关。前者,使人在惊心动魄的斗争面前对正义的力量、高尚的精神肃然起敬;后者,则使人好像面临巍峨的大厦而慨然兴叹。

雨果的《九三年》很雄浑,这是因为它以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革命与反革命两种力量的生死决战为题材,既写了人与自然的搏斗,更写了人与人的较量,其中更表现出了强烈的人道色彩。罗曼·罗兰的《约翰·克里斯朵夫》则不然,它没有什么扣人心弦的场面,而以音乐般的气氛和情绪取胜。它也写冲突,却并非战争中你死我活的搏斗,而是一个具有崇高心灵的音乐家与庸俗环境的对抗以及他自己内心经历的斗争。作者崇拜贝多芬,他的作品也同贝多芬的英雄性乐曲一样,表现着这样一种进程:从黑暗到光明,通过斗争走向胜利!小说描写克里斯朵夫艰难奋斗的一生,一步一步将读者引向雄浑高远之境。

康德把崇高分为“数量的”和“力量的”两种。“数量的崇高”系指体积的无限大。虽然他把崇高局限于自然界,但艺术中同样存在一个“体积”问题。宏伟的结构本身就使人感到壮美和雄浑。譬如,西欧美术史上,没有哪个画家能比米开朗琪罗更雄浑,而米氏的壁画名作《创世纪》之所以令人起庄严雄伟之感,显然与其巨大而辉煌的结构分不开。

对于大部头长篇小说来说,宏伟的结构更是通向雄浑的必由之路。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以法俄战争为背景,它的结构宏大而又严密,反映的社会生活极其广阔,而且布下好几条爱情线索。但所有这一切都直接间接地与战事交织在一起,人生的悲欢离合无不与战场的风云变幻息息相关。

历来人们对雄浑或崇高的具体解释也许纷纭有别,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即都认为它是一种高格调、高境界。

(节选自《小说24美》)

1.下列关于小说的雄浑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小说的雄浑在内容上总是要借助严重的社会冲突或人与自然的冲突来实现,正义的力量和高尚的精神在惊心动魄的斗争中突显,激起人们的敬意。

B.小说的雄浑在形式上往往与小说宏伟的结构密切相关,宏伟的结构本身就使人感到壮美和雄浑,宏伟的结构是大部头长篇小说通向雄浑的必由之路。

C.小说的雄浑通过宏大的创作体现出来,《九三年》,主要以宏阔的题材取胜,《战争与和平》,则不但有宏阔的题材,而且有宏伟的结构。

D.小说的雄浑是雄浑的一种具体表现,现在人们对雄浑和崇高的解释趋于一致,即人们都认为雄浑和崇高都是艺术上的高格调、高境界。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昔时人们认为“雄浑”是一种极高的风格或一种极高的美的表现形态,因此,他们认同的达到雄浑境界者寥寥无几。

B.西方美学中与“雄浑”比较相近的范畴是“崇高”,只是康德认为“崇高”只表现在自然界,而不存在于艺术领域。

C.美感会带给人一种直接的单纯的快感,而“崇高”带给人的却是一种生命力暂时受到阻遏后洋溢迸发的振奋感。

D.“崇高”的事物显示出巨大的威力,能在人们心中唤起勇气和自豪,人们感受到的这种美,其实就是“雄浑”之美。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理解西方美学中的“崇高”有助于解读“雄浑”,“雄浑”境界甚高,它存在于艺术领域,但是这一点正是“崇高”不具备的。

B.《约翰·克里斯朵夫》是雄浑的,作品以贝多芬及贝多芬的英雄性乐曲为主要表现对象,一步一步将读者引向雄浑高远之境。

C.雄浑可以体现在美术作品中,西欧最雄浑的画家米开朗琪罗创作的壁画《创世纪》,结构巨大而辉煌,给人以庄严雄伟之感。

D.作家创作的大部头长篇小说,只要结构宏大,触及广阔的社会生活,描绘人生万象,展现人生悲欢离合,就能达到雄浑境界。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一位陌生的中年男子叫住办理返京登机手续的吕小姐,说女儿在北京,隔天要出境出差,证件却落在了家里,恳请帮忙带过去。听到这个委托,吕小姐既意外又高兴地应承下来。“和女孩通了话,下飞机就赶紧送过去,就为这份陌生人之间的信任。”吕小姐说。

事情发到微博后,引起极大关注。一位网友说:“泪花都出来了。这种被信任的感觉实在美好!”

一位网友反思:“人与人之间互相帮助不是寻常小事吗?如今却产生如此反响,是不是因为太稀缺了?”

“从什么时候开始,陌生人的微笑与搭讪让我们戒备森严?”一位网友提出疑问,“要营造一种互相信任、温暖相助的社会氛围,还需等待多久?又该从何做起?”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依照前边画线句子的内容和形式,在横线处填写句子,使之与前面的画线句子构成排比。(6分)

大气者的人生,没有沉沦,没有畏缩。纵使风吹浪打,仍能“胜似闲庭信步”纵使身陷重围,仍能“我自岿然不动”                                        

大气者的人生,淡泊名利,宁静致远。面对箪食瓢坎,颜回不改其乐;面对权力功名,许由婉拒洗耳;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新闻,然后针对新闻反映的现象写一段评论文字,不超过70个字。(5分)

清明小长假三天,到莫言旧居参观游览的游客超千人。游客中既有单纯去参观沾“文气”的,也不乏“抠墙皮、挖砖块”的。记者注意到,从去年的“拔萝卜”到现在的“抠墙皮、挖砖块”,持续的人流对莫言旧居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损害。“这墙角的砖头被人挖走了,墙皮被抠掉一块,他们说是带回去沾沾‘文气’。”莫言二嫂葛金芳说。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