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心非木石岂无感?_____________...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心非木石岂无感?__________________。(《拟行路难》)

2.__________________,长使英雄泪满襟。(《蜀相》)

3.谁家今夜扁舟子?__________________?(《春江花月夜》)

4.谢公宿处今尚在,__________________。(《梦游天姥吟留别》)

5.__________________,朝如青丝暮成雪。(《将进酒》)

6.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_____________。(《苏幕遮》)

7.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阿房宫赋》)

8.幽赏未已,高谈转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春夜宴从第桃花园序》)

 

1.吞声踯躅不敢言 2.出师未捷身先死 3.何处相思明月楼 4.渌水荡漾清猿啼 5.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 6.一一风荷举 7.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8.开琼筵以坐花,飞羽觞而醉月。 【解析】 试题分析: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踯躅”、“捷”、“渌水”、“明镜”、“鉴”、“觞”、“琼筵”等。句中有任何错误则该空不得分。 考点: 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能力层级为识记A。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古代诗歌阅读(8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题目。

望江南

温庭筠

梳洗罢,

独倚望江楼。

过尽千帆皆不是,

斜晖脉脉水悠悠。

肠断白蘋洲。

1.温庭筠其诗辞藻华丽,秾艳精致。其词艺术成就在晚唐诸词人之上,为“______派”首要词人。本词中“脉脉”“悠悠”有着怎样的表达效果?请简要分析。(4分)

2.本词结尾一句可以算得上是全词的点睛之笔。请联系全词简要分析“肠断”这一情感是如何形成的?(4分)

 

查看答案

文言文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虞延少为亭长,时王莽贵人魏氏宾客放从,延率吏卒突入其家捕之,以此见怨,故位不升。王莽末,天下大乱,延常婴甲胄,拥卫亲族,扞御钞盗,赖其全者甚众。建武初,除细阳令。后去官还乡里,太守富宗闻延名,召署功曹。宗性奢靡,车服器物,多不中节。延谏曰:“昔晏婴辅齐,鹿裘不完;季文子相鲁,妾不衣帛。以约失之者鲜矣。”宗不悦,延即辞退。居有顷,宗果以侈从被诛,临当伏刑,揽涕而叹曰:“恨不用功曹虞延之谏!”迁洛阳令。是时阴氏有客马成者,常为奸盗,延收考之。阴氏屡请,获一书辄加篣二百,信阳侯阴就乃诉帝,谮延多所冤枉。帝乃临御道之馆,亲录囚徒。延陈其狱状可论者在东,无理者居西。成乃回欲趋东,延前执之,谓曰:“尔人之巨蠹,久依城社,不畏熏烧。今考实未竟,宜当尽法!”成大呼称枉,陛戟郎以戟刺延,叱使置之。帝知延不私,谓成曰:“汝犯王法,身自取之!”呵使速去。后数日伏诛,于是外戚敛手,莫敢干法。迁南阳太守。永平初,有新野功曹邓衍,以外戚小侯每豫朝会,而容姿趋步有出于众,显宗目之,顾左右曰:“朕之仪貌,岂若此人!”特赐舆马衣服。延以衍虽有容仪而无实行,未尝加礼。帝既异之,乃诏衍令自称南阳功曹诣阙。既到,拜郎中,迁玄武司马。衍在职不服父丧,帝闻之,乃叹曰:“‘知人则哲,惟帝难之’。信哉斯言!”衍惭而退,由是以延为明。

(《后汉书·虞延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以此怨,故位不升        见:被。

B.以失之者鲜矣         约:节约。

C.延多所冤枉           谮:诬陷。

D.哉斯言             信:相信。

2.下列全都表明虞延“大公无私”的一组是(2分)

①延率吏卒突入其家捕之

②昔晏婴辅齐,鹿裘不完;季文子相鲁,妾不衣帛

③常为奸盗,延收考之

④延陈其狱状可论者在东,无理者居西。

⑤汝犯王法,身自取之

⑥延以衍虽有容仪而无实行,未尝加礼

A.①②⑥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③④⑤

3.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虞延年轻时为官执法严明,在社会动乱时勇敢有为,因而有名声。

B.太守富宗生活奢侈放纵,不听虞延劝谏,临刑时他为此十分悔恨。

C.虞延惩处阴氏作恶的门客,阴就告诉了皇帝,但虞延在皇帝面前仍坚持严正执法。

D.邓衍因仪表出众受到皇帝赏识,虞延向皇帝报告邓衍的不当行为,才使皇帝醒悟。

4.翻译(6分)

(1) 于是外戚敛手,莫敢干法。(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特赐舆马衣服。延以衍虽有容仪而无实行,未尝加礼。(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木版年画

木版年画并不完全等同于年画。广义的年画是一种岁时的绘画,而狭义的用木版印刷的年画则是一种年俗艺术。只有大众过年时对年画有一种不可或缺的需求,即民俗需求,木版年画这一画种才会真正确立起来。

木版年画的雏形有避邪的内容,也有祈福的含义。等到祈福的愿望成为年画的主题,并进入了风俗范畴,木版年画的题材就变得汪洋恣肆了。一切对生活的欲求与向往,比如生活富足、庄稼丰收、老人长寿等等,都展现在年画上。其中,金钱是民间年画中最常见的形象。杨家埠、武强和杨柳青的木版年画都有挂满金钱的摇钱树,但这并不能说是一种拜金主义,在物质匮乏的农业社会,它只是生活幸福的理想化的符号罢了。就其本质而言,年画是理想主义的图画。特别是在送旧迎新的日子里,这些画面分外具有感染力和亲切感,给人们带来安慰、鼓励和希冀,充分展示了人们的生命理想与生活情感。所以,年画中最重要的价值是精神价值。

年画中另一层民俗内容是在张贴上。民俗是经过约定俗成,最终成为一种共同遵守的生活规定与文化规范。年画的张贴时间、处所及其张贴的具体部位和内容都有严格规定。在规定的时间,把特定的年画贴在规定的位置上,是一种民俗行为。

木版年画往往是在民间进行道德伦理规范、生活知识教育和文化艺术传播的重要工具。木版年画涉及历史、宗教、神话、传说、戏曲等,反映社会生活之广阔,可谓无所不包。木版年画描绘过的戏曲多不胜数,不少在年画上绘声绘色出现过的剧目如今早已绝迹不在。至于那种无以数计的描写民俗风情的年画,带着不同地域与时代的气息,记录了大量珍贵的人文信息,更是木版年画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特别需要注意的是,这些画面都出自农民独特的视角。农民是木版年画的原创者,他们的画笔与刻刀直接反映着自己的爱憎、趣味、生活态度、文化心理以及价值观。深刻地外化农民心灵的年画,大量深藏在年画的遗存中。然而,这些遗存却不为人知地散落民间。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清末民初那些表现当时社会情景与重大事件的木版年画,体现出农民的政治敏感和思维视野,其价值不亚于大都市的时事画刊。它们一反传统,十分写实。

年画是消费品,没人保存,也没人将其视为历史文化。即使到了20世纪年画走向消亡仍不为世人重视与收藏。如今要在民间发现一幅老画或一块古版,竟然大多仍是不曾见过的孤品!存世于中外的年画应该数以万计,在如此浩瀚的木版年画作品中,蕴藏着的是我国农业社会民间立体的影像、广角的生活与社会,还有过往不复的精神情感以及永恒的人文价值。

1.下列关于“木版年画”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木版年画都是用木版印刷的年画,是一种年俗艺术。

B.木版年画是由于民俗的需求才真正确立起来的画种。

C.木版年画中最重要的价值是精神价值。

D.木版年画的画面内容,都是理想主义的图画。

2.下列理解和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文章明确了木版年画的概念,阐述了它的主题、题材和功用等,并强调了它的收藏价值。

B.木版年画中的金钱形象并非表现拜金主义,它只是农业社会人们生活幸福的理想化的符号。

C.木版年画的张贴时间、处所及具体部位是有严格规定的,已经约定俗成。

D.木版年画所反映的古代人民的某些生命理想与生活情感已经过往不复。

3.根据文中信息,以下推断不恰当的一项是

A.祈福愿望成为年画的主题,并进入了风俗范畴,因此木版年画的传统不会改变。

B.从历史上看,木版年画在当时是一种生活消费品而不是纯粹的艺术品。

C.木版年画上绘声绘色出现过的许多剧目,如今早已绝迹不存,这些年画为研究古代戏曲提供了相关资料。

D.尽管木版年画在20世纪已走向消亡,但其遗存仍大量散落于民间,发掘与抢救这份遗产是当务之急。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60分)

    有两个人相约到山上去寻找精美的石头,甲背了满满的一筐,乙的筐里只有一块他认为是最精美的石头。甲就笑乙:“你为什么只挑一块啊?”乙说:“虽然漂亮的石头多,但我只选一块最精美的就够了。”下山的路上,甲感到负担越来越重,最后没有办法,只好不断地从石头中挑一块最丑的石头扔下,到山下的时候他的筐里也只剩下一块石头了!

    要求:请从下面两题中任选一题,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后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1)美石与丑石      (2)选择与放弃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两段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在《孟子》中有这样的记载:互乡是一个风俗恶劣的地方,人们一般不和这个地方的人打交道,但是,该地的一个少年却得到了孔子的接见,学生们都很疑惑。孔子说:“肯定他的进步,不等于认可他过去的错误,何必纠着别人的辫子不放呢?人家改好了,要肯定他有进步,过去的就不要提了。”

【材料二】孟子曰:“教亦多术矣,予不屑之教诲也者,是亦教诲之而已矣。”

(1)材料一体现了孔子怎样的教育主张?请简要分析。(6分)

(2)材料二中孟子提出“不屑之教”,和材料一孔子的教育主张是否矛盾,请谈谈你的看法。(6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