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在很小的时候(大约五六岁),我就知道...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在很小的时候(大约五六岁),我就知道,自己长大以后要当作家。在十七岁到二十四岁期间,我曾经想放弃这个念头,不过,我那时就明白,放弃写作,是强暴我的真实本性的,我迟早会安定下来,专门写书。”                                             —(英国)乔治·奥威尔

“每个人的生命都是通向自我的征途,是对一条道路的尝试,是一条小径的悄然召唤。”                                           —(德国)赫尔曼·黑塞

  请联系自己的经历、体验谈谈你的感悟或见解。题目自拟,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

 

略 【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材料作文题。写材料作文,要认真读材料,从中提炼出一个中心来,并以此为中心作文。本材料由两句名人名言组成。乔治·奥威尔,英国记者、小说家、散文家和评论家。赫尔曼·黑塞,德国作家,诗人。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我们应该找到两句名言的共同点进行写作构思。前句名言是说在他的一生中曾因种种因素差点放弃自己的人生目标。后句是说人的一生都在为自己的人生目标而奋斗。综合两句名言的核心,就得出了材料给出的共同观点:人的一生要为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或理想)而不懈的奋斗。这就是作文的主题。 写作时,可以围绕主题直接阐述为什么和怎么样;也可以正反对比,从不同的历史和现实人物正反两方面的实例加以论证,还可以从同一人物成功与失败的正反两方面进行论证。关于人生、挫折、奋斗的理论和事实论据比较多,要做到论据充分,人有我新,不落俗套,不要动辄李白杜甫屈原苏轼。 考点:本题考查写作能力。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重庆一中校园内“四二一”广场、天文园、荷花池等地有多处水塘,偶见各种漂浮物。为了保持塘水清净,共建美丽校园,学校准备制作一些告示牌,请你代写两句使人容易接受的话。(每句不超过20个字。)(4分)

(1)                                                                       

(2)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请提取反映其主要信息的四个重要词语。(4分)

在前现代化时期,慢节奏的社会生活还没有将个人推到一个必须快速应对层出不穷之新事物的境地;而社会的现代化进程则将个体置入到了一个别无选择的必须快速去应对不断出现之新现象的境地,在这样的情形下,随着新事物不断地被快速消化,人的心理机制逐渐获得了一种快速反应能力。在本雅明看来,这种能力便是现代人的标志之所在。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仔细阅读文段,请在下面横线上填上恰当的关联词。(4分)

以前我常疑惑,为什么很少有人会为一个理想而活着。现在我______发现,许多人,______所有人都能为一个理想而赴死。______这种理想却不是个人的、自由的、选择的理想,______集体性的、被承认的理想。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题目。(本大题共5小题,共22分)

人性的爱抚

这是个不大的小镇。中午的街道寂寥无人。树叶都打着卷,暗淡而倦怠地耷拉着。偶尔有一阵风,也极微小极细弱,还未感觉到,就消逝在热气中了。

店铺的男人不禁有些困乏,趴在柜台上打起盹儿来。朦胧中,他被一阵声音惊醒。靠门的地方,一个年轻人正向里边探头探脑地张望着。他正要问些什么,年轻人突然又退了出去。他警惕地四下打量了一下自己的铺面,发现并无异样。他正要继续打盹,年轻人又探头进来。

“你要买点什么?”他不失时机地问。

“我,我……”年轻人有些慌乱,支支吾吾半天,也没说出什么来。他觉得事情有些蹊跷,就仔细打量起这个年轻人:除了满身的疲惫和蓬乱的头发外,穿戴还算整齐;最显眼的,是他背后的那把古琴,颜色红红的,像一簇火焰在燃烧。

“你到底有什么事?”这次问话时,他故意让自己的语气变得耐心些。

“我,我是个学生,要参加来年高考,考试之前,我想去市里师范学校找个老师辅导辅导……”男人很机敏:“那你是问去市里的路吧?”

“不,不,我不是……我父亲老早就去世了,母亲养我已经很吃力了,我想,我想为您弹支曲子……”年轻人似乎用尽了自己所有的力气和勇气。

听了年轻人的一番话,男人这才明白了,刚要开口,突然帘子一撩,从里屋走出一个睡眼惺忪的女人。“出去,出去,你们这号人我见得多了,无非就是编个谎话骗钱,没门!”女人说话像连珠炮一样。

男人似乎没有听到女人在说些什么,他起身把自己坐的凳子拿过来,轻轻地放下:“孩子,坐下来,弹一曲吧。”然后便静静地站立在一旁,欣赏而又专注地看着年轻人。乐声响起,偌大的店铺里,顿时像有一股清泉汩汩流淌,又似有一阵清风幽幽吹拂,时而低沉,时而绵长,营造出一种高雅曼妙的意境。   

一曲终了,男人觉得他已明白了一切。就在他走向那个放着营业款的抽屉时,女人快步上前,一把按在抽屉上,又开始数落起来。男人有些不耐烦了:“我不相信他是个骗子,至少,他的琴声是纯洁的!”

几年后,一位在音乐上颇有造诣的老师,在大学课堂上为学生讲起了这个故事:“……我在去那家店铺前,已经去了很多家,但都被轰了出来,冷眼、嘲笑甚至是谩骂,几乎使我丧失了继续求助的勇气。其实,不瞒大家……那个中午我看到店铺里的男人睡着了,心里陡然升起了一种从未有过的邪念——偷一笔钱,甚至我当时想,即使在这里不成功,我也要在下一个地方得到它。然而那个男人平和地接纳了我,他给了我钱,更重要的是,他那句‘至少他的琴声是纯洁的’像一道耀眼的光芒,映照在我的心灵深处,荡涤着我内心的尘垢,把我从那个危险的边缘拉了回来。”

“是的,”他说。“一颗在困境中的心灵本已脆弱,但在人性这双大手的爱抚下,即将跌倒的生命又重新站了起来,因为没有一个灵魂自愿蒙尘。

1.文章开头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6分)

2.文中对店铺女主人的描写是否可以去掉?如不可以,有何作用?(4分)

3.根据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回答下面两个问题。(4分)

 (1)第⑧段中写道“听了年轻人的一番话,男人这才明白了”,此时男人明白了什么?

 (2)第⑩段中写道“一曲终了,男人觉得他已明白了一切”,此时男人又明白了什么?

4.怎样理解文章的最后一句“没有一个灵魂自愿蒙尘”的含意?根据你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结合社会现实,围绕这个话题谈谈你的认识。(6分)

5.该文章内容与一本世界名著中的情节非常相似:该小说主人公曾被判处19年的苦役,出狱后走投无路却被好心的主教收留过夜,然而他偷走了主教的银器潜逃,后被警察捉回。主教却声称银器是送给他的,使他免于再次被捕。主教的言行感化了他,他从此洗心革面奋发向上,十年后成为成功的商人并当上市长。

这本世界名著是                       小说主人公名叫                   (2分)

 

查看答案

补写下列名句名篇。(7分)

(1)___________________,君知其难也。_____________?         (《烛之武退秦师》)

(2)___________________,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荀子《劝学》)       

(3)羽扇纶巾,谈笑间,____________________。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4)人生如梦,______________________。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5)_____________________,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苏轼《定风波》)

(6)我戍未定,____________。                                (《诗经·采薇》)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