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下列词语中书写不正确的一项 A.渲染 逡巡 悲怆 夔州 B.环佩 逶迤 沟壑 弩...

下列词语中书写不正确的一项

A.渲染   逡巡  悲怆  夔州

B.环佩  逶迤  沟壑  弩马

C.霓裳  呕哑  对峙  舟楫

D.自诩  脑髓  孱头  冠冕

 

B 【解析】 试题分析: B.驽马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并正确书写规范汉字”的能力,能力层级为A级。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13届福建泉州高三毕业班质检)根据下面的语境,补写出对话的内容。(2分)

 观众:请问导演,在你拍过的影片中,你最不满意的是哪一部?

导演:

主持人:是的,每个孩子都是父母的心头肉。

 

查看答案

下面文字有两处语病,请指出(只填序号)并提出修改意见。(4分)

①根据中国环境监测网数据显示,②1月12日,北京的可吸入颗粒物浓度为786微克/立方米,③天津为500微克/立方米。④如此之高的监测数值,⑤不少网友惊呼“空气有毒”。 ⑥专家介绍,虽然仅凭某一项污染物浓度判断空气质量并不科学。⑦但是,如果可吸入颗粒物浓度达到500微克/立方米以上,⑧空气质量肯定好不了。

2013-01-13 10:13:18   人民日报

序号

修改意见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茶馆还在,于是之走了       李斐然

光一打,帷幕一拉,舞台上的世界就活了,过去的日子好像回来了——飘着烟的茶馆墙上贴着“莫谈国事”,扎着长辫子的男人一边喂着鸟一边喝着茶,顶着黑色小毡帽的于是之坐在柜台后面,招呼着来来往往的客人。

这里是老舍的《茶馆》,于是之是这里的第一个掌柜。1958年,话剧《茶馆》在北京首演,于是之扮演“做了一辈子顺民”的王掌柜。从那时候起,他一次又一次站在舞台上,从北京一路演到欧洲,说着不同语言的观众都为他叫好。

这是他一辈子最出名的角色。当然,他也演过其他叫人称道的角色,比如《龙须沟》中的程疯子,还有《骆驼祥子》里的老马等。他演得好的角色有一个共同点——都是小人物。

于是之演了一辈子戏,也花了一辈子琢磨演戏。第一次演王掌柜的时候,31岁的于是之天天去找与之相称的现实人物,观察他们的一举一动,胆小的他还鼓足勇气跑去找当时声名在望的老舍,商量修改结尾:剧本里的小人物憋了一辈子的话都没说,到头了,让“三个老汉话沧桑”吧。

再小的角色碰上演员于是之,都会在舞台上变成人人都记得住的经典。他成了台上的大演员,可私底下的他活得依然谦卑,像极了台上的小人物。不知名的年轻演员指着他的鼻子骂他,他总还是和气地打圆场,连声说着对不住,就像是舞台上的王掌柜。

下了台,卸了妆,上级说,于是之有能力,你当个领导吧。于是,他就成了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第一副院长,小轿车到了家门口,“每天早晨起来,汽车‘呜——’把我拉来,晚上,‘呜——’又把我拉回去”。就这样,他做了8年领导,可依然没有架子。他的老伴儿说,他太普通了,走在大街上,没人知道他是演员,没人知道他是于是之。

领导还没做出模样,他已经累倒了。于是之落了一身的病,说不出话,记不住事,后来还半身不遂。清醒的时候,老爷子自嘲地跟家人抱怨,“我这人官不大啊,怎么跟里根得一样的病呀?”

他跟老伴儿开玩笑说,老天爷嫌他过去说话说太多了,现在不让他说了。这个以语言为生的话剧演员,开始记不住台词,说不出话。

1992年7月16日,于是之最后一次在舞台上扮演王掌柜。他又一次穿上长袍大褂,靠在柜台旁打算盘。可上台没多久,他又病发了。

他做不了舞台上的王掌柜,他是个生病的于是之。台下的观众看着他弯着腰说不出话,台上的演员眼巴巴地等他接词儿,他痛苦地把眉头拧得像一把锁,足足等了几分钟,才终于变回王掌柜,用打颤的声音接上了话:“我就是忘了我姓什么,也忘不了您这档子事。”

说完这句话,于是之扶着桌子,向台下为他鼓掌的观众深深地鞠躬。后来他写文章说,谢谢观众的宽容,可是“我的戏剧生涯出了些毛病,它告诫我,从那以后我再也不要演戏了”。

从那以后,他再也不拍照,也不露脸说话。电视台给他拍了个两集的人物纪录片,几乎所有他的朋友,包括老舍之子舒乙都出来替他说话,可他连一个镜头也不要。老伴儿说,他想留在观众心里的于是之,是舞台上的王掌柜,会说会笑,到了演出最后,能坐下来跟观众掏心窝子说说话。

老王掌柜躺下了,可他的舞台还在。首都剧院换了新的灯光和音响,年轻的面孔走到台上,一遍遍重复着于是之曾经说过的台词。每天都依然有人从挂商业大片海报的王府井大街一路向前走,在剧场门口端详演出表,思忖着要去看哪一场话剧。

没有了于是之,话剧《茶馆》重排。参演新版话剧的演员去医院看望他,濮存昕的妈妈冲着病床上的于是之大声说:“我们都在聊你呢,想你啊!梁胖子、小昕、杨立新他们演《茶馆》呢,我们这两天都去看啦!你好好治疗,好了咱们一块儿看戏去!”

老人没有回答,他的手指轻微抽搐了一下,掉了眼泪。

也许不必亲临现场,演了一辈子戏的老人也能知道,那会是怎样的场景——舞台上的灯光一打,帷幕一拉,热闹又会回来。演出重新开始,茶馆还是那个茶馆,规矩还是那些规矩,连故事情节都不会变。又会有一个王利发当上了掌柜的,顶着小毡帽提着茶壶跑出来,就像从前的于是之。

(摘编自《中国青年报》2013年01月23日 10 版)

[注]于是之,话剧表演艺术家,1927年生于唐山,2013年1月20日逝于北京,享年86岁。

1.下列对原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从1958年到1992年,于是之多次扮演过话剧《茶馆》的王掌柜,并凭借自己的演技,赢得中外观众的称道。

B.于是之喜欢琢磨演戏,对剧本总能提出合理的修改建议,因此他饰演的王掌柜、程疯子等角色都成为舞台经典。

C.于是之当了8年领导,享受车接车送的待遇,但他并没有放弃自己的话剧演出,改变自己话剧赏的本色。

D.话剧《茶馆》的重排,说明于是之的时代已成历史,他的舞台已经一去不复返了,而新的“王利发”已经诞生。

E.本文叙写于是之,没有罗列其生平事迹,而是以演出话剧《茶馆》为线索,真实再现其作为话剧演员的成就。

2.文章写话剧《茶馆》中的人物“王掌柜”,对于表现于是之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3.文章第一段说“过去的日子好像回来了”,有何含意?请根据文本谈谈你的理解。(6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竹子为什么会开花

师傅越来越性急了,大棍和小柱都有这种感觉,虽然师傅没有对他们发过火,教他们识别草药也很耐心。可大棍和小柱还是感觉到,师傅的性子越来越急,恨不得两个徒弟几天之内,把所有的草药知识全学会。其实两个徒弟都学得很卖劲。

师傅是草药郎中,一头白发,满脸皱纹,原来直挺的腰背已显佝偻。他有一手绝活,专治疑难杂症,医院治不好的顽疾,他几副草药,就能让顽疾断根,千里外的患者都慕名而来。他平时很少把方子示人,采药一个人去山里采,配药一个人在屋里配,再聪明的患者也搞不清,他到底用了什么药。他家的祖传秘方,从不传给外人。可师傅的儿子不想继承他的衣缽。师傅的儿子是名大学生,对草药没有半点兴趣。师傅就毅然决定,把祖传医术传给外人,大棍和小柱就成了他的徒弟。每天,他都要把徒弟带到山上,采下一味一味的草药,给他们讲病理,谈药性,教他们如何对症下药。

现在,师傅又带着两位徒弟,在山里转来转去。

正是盛夏季节,白亮花花的日光灼在身上,像被烈火炙着,汗珠滋滋冒出。师傅的衣服全湿透了,粗重的喘息比风扇还响,喘得大棍和小柱心里十分难受。师傅,回家去吧,转久了会中暑的。

师傅瞪了他们一眼,像要发脾气,见大棍和小柱都怯怯地闪开眼光,才没有把脾气发出来,只是轻轻地叹了口气,说,不在山里转,怎么认得草药?

两人连连点头,师傅说得有道理,草药长在山野,上山才能认得,关在屋子里是学不会的。他们不再劝师傅回家了,跟着师傅转来转去。转到了一片竹林前。竹林郁郁葱葱,青翠欲滴,在白花花的阳光里碧波一样荡漾。

师傅在一块岩石上坐下来,望着竹林出神。等喘息平稳了些,看着两位徒弟问,你们认得多少种草药了?

大棍说,我已认得一百多种。

小柱说,我也认得这么多。

两人都有点沾沾自喜。

师傅却眉头紧蹙,面孔板得铁紧,语气里透出不满,说,世上的草药好几万种,认得一百多种就满足了?

两位徒弟垂下头去。

师傅意识到自己的话重了点,又把语气缓和下来,问大棍,治疗毒蛇咬伤,用哪几味草药?

大棍想也没想,噼哩啪啦地回答,如行云流水,十分顺畅。

师傅又问小柱,无名肿毒怎么识别?哪些草药疗效最佳?

小柱略一思索,不慌不忙地逐一回答,声音不高,却有条理,一二三四,滴水不漏。

师傅满脸皱纹里绽开了一丝笑容,瞬即又吝啬地收了回去,望着两位徒弟说,你们要崭劲学习,我死了就不能教你们了。

大棍说,师傅怎么会死,活一百二十岁都不成问题。小柱也说,师傅寿比南山,永远不会死的。

师傅摇了摇头,说,世上哪有不死的人?竹子也会开花。说着抬起头来,望着前面的竹林,眼里织出神往。

竹子怎么会开花?小柱奇怪地问着,视线落在竹林上,心里充满了疑惑。他长这么大了,从来没见过竹子开花,师傅怎么说竹子会开花呢?他期待地望着师傅,想得到师傅的解释。师傅却站起来了,带着他们向更高的山上爬去。

小柱的意识却还没离开竹子开花,扯扯大棍,问,你听说过么,竹子也会开花?

大棍望着竹林,手在头上挠着,挠着挠着就记起了什么,说,我听我爹说过,竹子会开花。

你爹告诉过你么,竹子为什么会开花?小柱好奇地追问。

大棍眯细眼睛,把爹对他说过的话,一字一句地讲给小柱听:天大旱了,地下水干了,竹子晓得自己活不长了,就拼出全身精力,挤出全部养分,开花,结籽,让籽落到地上,等到大旱过去,竹子又长出来了,又是一片郁郁葱葱的竹林…… 

小柱瞪圆了眼睛。原来竹子也有灵性,大限临头时拼命开花,为的是延续家族生命。

大棍的眼睛也瞪圆了,望着师傅的背影,神情突然有点慌乱。小柱,师傅他……

师傅他什么?小柱莫明其妙。

大棍压低了声音,说,我俩没跟他以前,师傅去医院看过病,回来后就急忙收了我俩做徒弟,莫非师傅……大棍不敢说下去,两眼望着竹林。                          (节选自《2009中国年度小小说》)

1.下列对原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小说写“师傅”的儿子不想继承衣钵,隐含作者对年轻一代不能继承传统,传统医术后继乏人的担忧。

B.“师傅”对大棍和小柱两位徒弟期望很高,他言传身教,耐心传授祖传医术,严格要求徒弟,堪称良师。

C.大棍和小柱虽然个性不同,但都勤奋好学,淳朴厚道,敬重“师傅”,最终也都得到了“师傅”的认同。

D.小说运用语言、动作和心理等描写手法刻画“师傅”,塑造了一位医术高明、宅心仁厚的草药郎中形象。

E.小说采用第三人称的叙事手法,主要叙述“师傅”带徒上山学药一事,情节虽不复杂但却能引人深思。

2.小说写“一片竹林”,在结构上有何作用?请简要说明。(4分)

答:

3.小说结尾说“莫非师傅……大棍不敢说下去,两眼望着竹林”,有何含意?请根据文本谈谈你的理解。(6分)

答: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告别“庸俗的消费主义”

消费是在现代社会满足人们生存所需的必要手段,也是经济社会繁荣发展的催化剂。然而,如果把一切都消费化,搞消费崇拜,唯消费是从,甚至用物质填满心灵,就必然生出一种“庸俗的消费主义”。

果真如此,消费就背离了“满足生存和发展所需”的本真价值,而是为了满足不断被制造出来、被刺激起来的欲望。超前、攀比、奢侈、炫耀的消费,让生活被消费裹挟,不仅无法在物质得失面前从容淡定,甚至会走上一条“通往奴役之路”。

对于个人而言,如何消费是一种自主选择,但如果庸俗的消费主义成为生活方式、群体选择甚至社会风尚,那就值得警惕。

庸俗的消费主义,实质上是一种拜物主义。手袋并非用来装东西,而是用来装腔调;手表也不仅用来显示时间,更是用来显示身份。在一些人眼里,对物质的消费和占有,成为能力的唯一标志、成功的最高象征、社会地位的集中体现、精神生活的不二依托。庸俗消费主义的狂欢,让人们沉浸在享乐主义的盛宴。从物质到精神,无物不可消费,无处不可出售,买卖关系成为存在方式,等价交换成为社会哲学。社会如若被这样庸俗的消费主义所席卷,在“消费优先”、“物质至上”的步步紧逼之下,理想、信仰、道德难免步步退却。于是,有人宁愿在宝马车里哭,把情感当了筹码;有人上网炫耀“干爹牌”豪车,以尊严下了赌注……蝇营狗苟成为“成功的正道”,不劳而获成为“幸福的捷径”,消费主义的流行病,极易导致荣辱观念颠倒、是非观念迷失,社会风尚也因此遭到侵蚀。

告别庸俗的消费主义,我们或许可以走进更丰盈的人生。大学生司占杰放弃优渥生活条件帮助麻风病患者融入社会,冲出等价交换的牢笼,收获的是充实、快乐与感动这些无法用数字计算的财富。告别庸俗的消费主义,社会或许可以走进更深沉的文明。

告别庸俗的消费主义,不是为了缅怀“理想主义的贫穷”,限制人们享受物质的快乐,重新回到“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的窘迫时代。而是要警示我们,生活水平提高,但不能沦入物欲的陷阱;经济社会发展,更不能陷进物质的泥淖。这是一个转型社会的心态涵养,也是一个现代社会的价值回归。(摘编自《人民日报》)

1.下列对原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消费既可满足人们的生存需要,也可促进经济发展。

B.庸俗的消费主义表现为攀比、奢侈、炫耀消费等行为。

C.告别庸俗的消费主义,就可以使社会文明远离肤浅。

D.反对庸俗的消费观,并不意味着限制人们的物质享受。

2.为什么说“如果庸俗的消费主义成为生活方式、群体选择甚至社会风尚,那就值得警惕”?请简要说明。(3分)

3.请简要分析本文的写作思路。(3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