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题。 宝玉急的跺脚,正没抓寻处,只见贾政的小厮走来,逼着他出...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题。

宝玉急的跺脚,正没抓寻处,只见贾政的小厮走来,逼着他出去了。贾政一见,眼都红紫了,也不暇问他在外流荡优伶,表赠私物,在家荒疏学业,淫辱母婢等语,只喝令“堵起嘴来,着实打死!”小厮们不敢违拗,只得将宝玉按在凳上,举起大板打了十来下。贾政犹嫌打轻了,一脚踢开掌板的,自己夺过来,咬着牙狠命盖了三四十下。众门客见打的不祥了,忙上前夺劝。贾政那里肯听,说道:“你们问问他干的勾当可饶不可饶!素日皆是你们这些人把他酿〔酿惯,纵容。〕坏了,到这步田地还来解劝。明日酿到他弑君杀父,你们才不劝不成!”

众人听这话不好听,知道气急了,忙又退出,只得觅人进去给信。王夫人不敢先回贾母,只得忙穿衣出来,也不顾有人没人,忙忙赶往书房中来,慌的众门客小厮等避之不及。王夫人一进房来,贾政更如火上浇油一般,那板子越发下去的又狠又快。按宝玉的两个小厮忙松了手走开,宝玉早已动弹不得了。              (选自必修4《宝玉挨打》)

1.节选的这段文字仅300多字,描绘了宝玉挨打的过程,而必修四《宝玉挨打》全文有5000多字。作者这样安排详略有什么好处?(4分)

2.作者写宝玉挨打的过程很有层次感,随着层次的递进,气氛越来越紧张。请分点概括宝玉挨打的过程。(3分)

3.结合这段文字概括宝玉挨打的原因。联系全文,谈谈宝玉挨打的深层原因。(5分)

 

1.(1)情节详略取舍的安排主要取决于小说主题表达与人物形象塑造的需要;(2)宝玉挨打的过程,与表现主题和塑造人物关系不大,所以要略写;(3)详写宝玉挨打的原因和反响,有利于突出主题、塑造人物形象,表现新旧两代人之间的矛盾冲突,突出表现了贾政与宝玉父子两代的思想冲突,明确展示了男主人公追求自由和个性解放的叛逆人格。(主题1分、人物1分,有分析2分) 2.(1)小厮打,(2)亲手“盖”,(3)在王夫人到来后板子下得又快又狠。 3.流荡优伶,表赠私物,没有主仆贵贱之分;在家荒疏学业,厌恶读书;淫辱母婢。(3分) 宝玉挨打的根本原因是:他违背了封建主义的社会秩序: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不走仕途经济之路,成了地地道道的叛逆者。(2分) 【解析】 试题分析: 1.小说中“宝玉挨打”这一情节的主要目的是用来反映贾府与忠顺王府的政治斗争以及贾政与宝玉思想上的矛盾。所以重点写宝玉挨的原因,而略写挨打的过程。 2.第一过程:“小厮们不敢违拗,只得将宝玉按在凳上,举起大板打了十来下。”第二过程:“贾政犹嫌打轻了,一脚踢开掌板的,自己夺过来,咬着牙狠命盖了三四十下。”第三过程:“王夫人一进房来,贾政更如火上浇油一般,那板子越发下去的又狠又快。” 3.“贾政一见,眼都红紫了,也不暇问他在外流荡优伶,表赠私物,在家荒疏学业,淫辱母婢等语”这是表层原因。宝玉挨打的起因主要有三个:其一是宝玉会见官僚贾雨村时无精打采,令贾政很不满意。书中多次写到宝玉被迫与这些官僚应酬,因为父亲贾政想让他多历练一些仕途经济上的经验。宝玉对此原极反感,今日更无兴趣,表明了他厌弃传统生活道路的思想倾向。其二是宝玉与琪官的交往激怒了忠顺王爷,给贾政无端招来政治纠纷。贾府与忠顺府素无交往,显示两家不属于同一政治集团,本有芥蒂,所以贾政感觉事态严重。其三是贾环搬弄是非,污蔑宝玉逼死了金钏儿。宝玉不喜欢读书,却爱和丫鬟们厮混,颇受周围人猜忌。贾政对此早有不满,如今听信谗言,才顿起教训之心。上述三个方面挨打的起因,归结为一点,就是贾宝玉不愿意走仕途经济的老路。这与贾政望子成龙、重整家业的期望是背道而驰的。贾政认为,儿子如此发展下去,不仅会损害家族利益,而且有可能“酿到弑君杀父”的地步,即与宗法社会对立。这是思想正统保守的贾政所不能容忍的,所以他打宝玉时下手极狠。这个事件表面上是写父亲教训儿子这样一件普通小事,实际上体现了父子俩尖锐的思想冲突。贾政几乎要把儿子打死,反映出正统思想对叛逆意识的极端仇恨。 考点:本题考查阅读文学名著的能力。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列是《红楼梦》“金陵十二钗正册”中的—段判词,暗指《红楼梦》中两个女子的命运。指出这两个女子是谁,并简述其中一个女子的身世与命运。(6分)

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

 

查看答案

贾府的“四春”分别是:孤独的       、懦弱的      、精明的     、孤僻的       ,取“                 ”之意。(2.5分)

 

查看答案

《红楼梦》以                                三人的爱情婚姻悲剧为核心,以贾、王、史、薛四大家族的兴衰史为轴线,浓缩了整个封建社会的时代内容。(1.5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季氏将伐颛臾

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1.对下面句子中加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冉有、季路于孔子曰           谒见

B.无乃尔是与                    过错

C.是社稷之臣也                    国家

D.危而不持,而不扶              跌倒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线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组是(3分)

A.季氏将有事颛臾       其身也,则耻焉

B.邦分崩离析不能守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必为之辞

C.既来之,则安         彼竭我盈,故克

D.昔先王为东蒙主       五十步笑一百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语言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孔子认为季氏伐颛臾是错误的,因为“先王以为东蒙主”。

B.孔子厌恶那种不说自己想去做,却编造借口来搪塞的态度。

C.冉有说:现在那颛臾,城郭坚固,难以费力接近,更不要说攻取它。

D.孔子以他丰富的政治经验和敏锐的政治眼光,一针见血地揭露了季氏的阴谋。

4.翻译下面的句子。(5分)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查看答案

简述《山居秋暝》中“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诗句的表现手法,体现了王维诗的什么特点?(4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