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15分) 保 护 人 (法)莫泊桑 玛兰做梦也没想...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15分)

保 护 人

(法)莫泊桑

玛兰做梦也没想到会有这么好的官运!

有天早上,他从报上看到从前一位同学新近当了议员。玛兰重新成了他那位同学呼之即来、挥之即去的朋友。

不久议员摇身一变当了部长,半年后玛兰就被任命为行政法院参事。

起初,他简直有点飘飘然了。为了炫耀,他在大街上走来走去,仿佛别人只要一看见他,就能猜到他的身份。后来出于一种有权势而又有宽宏大量者的责任感,他油然萌生一股压抑不住要去保护别人的欲望。无论在哪里遇到熟人,他都高兴地迎上去,不等人家问,就连忙说:“您知道,我现在当参事了,很想为您出点力。如有用得着我的地方,请您甭客气,尽管吩咐好了。我在这个位置上,是有权力的。”

一有机会,他对任何人都主动给予无限慷慨的帮助。他每天都要给人写十封、二十封、五十封介绍信,他写给所有的官吏。他感到幸福,无比幸福。

一天早上,他准备去行政法院,屋外已经下雨了。

雨越下越大。他只好在一个房门口躲雨。那儿已有个老神父。在当参事前,他并不喜欢神父。自一位红衣主教在一件棘手的事情上客气地向他求教以后,他对他们也尊敬起来。他看看神父,关切地问:“请问您到那一区去?”

神父有点犹豫,过了一会儿才说:“我朝王宫方向去。”

“如果您愿意,神父,我可以和您合用我这把伞。我到行政法院去。我是那里的参事。”

神父抬起头,望望他:“多谢,我接受您这番好意。”

玛兰接着说:“您来巴黎多半是为散心吧。”

神父回答:“不,我有事。”

“哦!是件重要的事吗?如果您用得着我,尽管吩咐好了。”

神父好像挺为难。吞吞吐吐地说:“啊!是一件无关紧要的私事……一点小误会。您不会感兴趣的。是……是一件内部的……教会方面的事。”

“哎呀,这正属行政法院管。您尽管吩咐我好了。”

“先生,我也正要到行政法院去。您心肠真是太好了。我要去见勒尔佩、萨翁两位先生。说不定还得见珀蒂帕先生。”

“哎呀,他们都是我最好的朋友,刮刮叫的同事。我都恳切地去替您托托关系。包在我身上好了。”

神父嘟囔着说了许多感恩的话。

玛兰高兴极了。“哼!您可碰到了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神父。瞧吧,瞧吧,有了我,您的事情解决起来一定非常顺利。”

他们到了行政法院。玛兰把神父领进办公室,请他坐在火炉前面,然后伏案写到:“亲爱的同事:请允许我恳切地向您介绍德高望重的桑蒂尔神父,他有一件小事当面向您陈述,务请鼎立协助。”

他写了三封信,那受他保护的人接了信,千恩万谢地走了。

这一天平静地过去了。玛兰夜里睡得很好,第二天愉快地醒来,吩咐人送来报纸。他打开报纸念到:

有个桑蒂尔神父,被控告做过许多卑鄙龌龊的事……谁知他找到一位叫玛兰的行政法院参事做他的热心辩护人,该参事居然大胆地替这个披着宗教外衣的罪犯,给自己的同事们写了最肯切的介绍信……我们提请部长注意该参事令人不能容忍的行为……

他一下就蹦起来去找珀蒂帕。

珀蒂帕对他他说:“唉!您简直疯了,居然把那老阴谋家介绍给我。”

他张皇失措地说:“别提了……您瞧……我上当了……他这人看上去那么老实……他耍了我……卑鄙可耻地耍了我。我求您,求您设法狠狠地惩办他一下,越狠越好。我要写信。请您告诉我要办他,得给谁写信?……对,找总主教!”

他突然坐下了,伏在珀蒂帕的桌子写道:“总主教大人:我荣幸的向阁下报告,最近有一个桑蒂尔神父欺我为人忠厚,用尽种种诡计和谎言陷害我。受他花言巧语哄骗,我竟至于……”

他把信封好,扭转头对同事说:“您看见了吧,亲爱的朋友,这对您也是个教训,千万别再替人写介绍信了。”

(据郝运译文删改)

1.小说中的玛兰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3分)

2.小说后半部分引用了报纸上的一段报道,作者这样写对情节安排有那些作用?(6分)

3.这篇小说以“保护人”为题,有主题思想、人物塑造、情节结构等多方面的考虑,请选择一个方面,结合全文,陈述你的观点并作分析。(6分)

 

1.①自私,趋炎附势,见风使舵;②伪善,爱慕虚荣,自高自大;③天真,热心,却没有原则。(3分。答出性格特点2分,简要分析1分) 2.①补充叙事,集中揭示人物之间的矛盾关系,使情节的内在逻辑更加合理; ②加速情节发展,为下文玛兰的言行提供依据,使小说进入高潮; ③给读者留下更多的想象空间,强化情节平中见奇的效果。 3.(6分。观点2分;分析4分,每点2分。选择其一即可)示例: 观点一:使主题思想更加集中、深刻。①以小见大,揭露当时法国上层社会的不良风气和多种黑暗现实;②讽刺官场中趋炎附势、官官相护、相互推诿的丑恶现象;③揭示出一个道理:如果社会需要保护人,如果大家都寻求保护人,社会就会失去“保护”,体现了作者对社会公正的思考和追求。 观点二: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突出。①抓住“保护人”时刻想要保护他人的这一突出心理特征,采用夸张的语言和动作描写,惟妙惟肖地刻画人物性格;②以“保护人”为线索,使对比手法更加突出,有利于揭示人物性格的前后反差;③通过“保护人”含义的变化,淋漓尽致地集中呈现小说的讽刺特色。 观点三:使情节结构更加紧凑、有序。①以“保护人”的故事构成情节发展的主体,使结构主干突出,不枝不蔓;②以“保护”与“被保护”为纽带,聚拢各种人物矛盾,使结构层次分明,井然有序;③围绕“保护人”安排相辅相成的明暗两条叙事线索,使结构收放自如,平中见奇。 【解析】 试题分析: 1.解答本题要从全文出发,把握住人物行为、语言、心理和细节描写,从而全面归纳概括出人物性格的特点。本题误区在于答案要点不全,表述语言不规范。 2.解答本题需从小说整体入手,重点把握插叙在记叙类文章中的作用:补充交代人物的性格、身份等;丰富故事情节,使故事曲折、生动;推动情节发展。考生对情节的作用把握理解往往不能从整体入手,这样就无法理解和概括出情节设置对故事发展和人物刻画的作用。 3.本题开放性较强,作答时要结合保护人这一题目,从主题思想、人物塑造、情节结构中任一方面结合作品陈述自己的观点,并对自己的观点做出分析。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和自己的生活经验来谈,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是有一点还是需要注意的:对于这种题型,一定要先亮明自己的观点,然后结合文本和自己的经历展开论述,这种题实际上相当于一篇小的论文。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 分析作品结构和主要表现手法。 探究文本某个问题。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保卫我们城市的传统

王 澍

回顾近二十多年来的历史,在相当长时间里,我们在城市建设方面流于简单地向西方学习,建设高楼大厦。现在看起来城市的建设应该根据各地情况采取不同思路。有悠久文明历史的西欧,根本不是当年我们从电视图像上看到的那种高楼林立的“现代化”。但是,发现这一点时已经有点晚了。现在我国不少城市都是“崭新”的,大部分都只有二三十年的历史,别说和欧洲比,就是和“没有历史”的美国比也要短得多。

这种现象和中国近代以来长期处于落后形成的追赶心态有关。很多人希望城市从外观上都向发达国家靠近。很多旧城拆迁中,地方决策层都认为“太落后了”、“太破旧了”,非拆不可。

实际上,中国有非常优秀的城市化传统。和西方不同,中国从唐朝开始就出现很多城市。由于社会具有成熟的宗族礼法格局,到明代形成了建筑无城乡差别的城市。在皖南的山区里,现在可以看到遗存下来的非常成熟、优美、先进的古代建筑。把苏州切一块放到皖南山区的农村,或是把皖南农村的一部分放大挪到苏州,几乎是一样的。

从秦汉时人们开始用夯土技术造房子,在杭州这座南方富庶大城,至今可以看到那么多的“土房子”,显示出秦汉建筑脉络的延续,是很重要的“城市记忆”。看起来土得掉渣的夯土技术其实是高度理性的产物。“百年的砖千年的土”。中国古代造房子,很注重稳固和长久。

中国本土的建筑传统是一个循环营造的体系,有很多奇妙的细节,为现代建筑技术所不及。如传统的中国建筑方式是没有下水道的,主要用地渗技术,从地表大范围地向地下渗透排水,效果很好。而现在的下水道技术,只要有一个地方堵了,其他地方就都要积水。很多抛弃传统简单采用西方技术的建筑方式都是这样,花了大价钱,却制造出新的问题。

举这些例子并不是简单地提倡复古,而是想说明,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存在的很多“闪光点”,但是目前处于不被人重视的境地。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内,中国传统的营造体系受到破坏,除了在最不讲究建筑文化的地方——农村里尚有遗存,在城市中大都已经中断了。

城市之魅力,不是来自于大楼有多高,马路有多宽,而是来自于文化的独特性。竞争力就来自于创造这种有差异性的文化的能力。

在很多城市,一些街道原本拥有历史上不同时代的各种痕迹,都有其独特的城市记忆,层次分明,形成历史线索的会合,不应该在一次次旧城改造中被全面“覆盖”更新。

尤其不能简单地用“有没有住过名人”、“有没有发生过著名事件”作拆除与否的依据。前几年发生的拆除中国美术馆后一个四合院的事件,当时的说法就是“不是文物,也不是名人故居,也不是著名历史事件的发生地”。这种思路左右了我们城市保护工作很长一段时期。很多人没有认识到,中国建筑文明并不是个别名人和历史事件构成的,普遍意义上的大众生活才构成文化的根基,很多路边的小东西都是重要的历史文化痕迹;但是人们都把它们忽略了。

中国要变成有文化魅力的创新型国家,需要的动力就包括历史文化的记忆,这是产生自主创新灵感的土壤。而城市的文化价值不是简单的“先进”、“落后”之比较,而应该是“文化之差异”,从这个角度讲,面对越来越迅猛的城市化热潮,保卫我们城市的传统,已经到了无论怎么说都不为过的地步了。

(选自《新华文摘》有删改)

1.根据文意,以下说法正确的两项是(    )(    )(5分)

A.近二十多年来,我们在城市建设方面喜欢简单地向西方学习,失去了本应有的自我个性。

B.现在我国不少城市都是“崭新”的,这是地方决策层盲目追赶的心态而造成的。

C.由于社会具有成熟的宗族礼法格局,中国从唐朝就形成了建筑无城乡差别的城市。

D.文中所说的“城市记忆”是指城市里曾经出现过的人与事。

E.中国要建设成有文化魅力的创新型国家,在城市建设方面不能简单地追求高楼林立的现代化,而应该注意保卫城市的传统,城市建筑要体现文化差异。

2.下列各项中不能作为论据直接证明“中国有非常优秀的城市化传统”的是(  )(3分)

A.在皖南的山区里,现在可以看到遗存下来的非常完美的古代建筑。

B.百年的砖千年的土,在杭州这座南方富庶大城,至今还可以看到用夯土技术建造的“土房子”。

C.传统的中国建筑方式是没有下水道的,主要用地渗技术。

D.拆除中国美术馆后一个四合院的事件。

3.中国有非常优秀的城市化传统,结合文意,指出中国传统建筑文化有哪些“闪光点”?(3分)

4.结合全文,你认为我们该如何保卫我们城市的传统?(3分)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任选4句,8分)

1.千呼万唤始出来,            ,未成曲调先有情。(白居易《琵琶行》)

2.多情自古伤离别,     。今宵酒醒何处?     。(柳永《雨霖铃》)

3.盖均无贫,                            。(《季氏将伐颛臾》)

4.谨庠序之教,                          。(《寡人之于国也》)

5.积善成德,                            。(《劝学》)

6.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闻道有先后,     。(《师说》)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两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4分)

田园乐(其六)

王 维

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

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

1.这首诗的一二句写景手法有什么特点,请简要概括。(2分)

2.这首诗形象地表达了作者的情感,请简要分析。(2分)

 

查看答案

把下列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至于颠覆,理固宜然。(2分)

2.蒙罪者众,刑戮相望于道。(2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三段文言文,完成小题。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苏洵《六国论》)

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杜牧《阿房宫赋》)

秦王怀贪鄙之心,不信功臣,不亲士民,以暴虐为天下始。今秦二世立,天下莫不引领而观其亡。夫寒者利短褐,而饥者甘糟糠;天下嗷嗷(众多的愁怨声),新主之资也,此言劳民之易为仁也。向使二世有庸主之行,而任忠贤,以礼天下,天下集矣。二世不行此术,而重之以无道,更始作阿房宫,繁刑严诛,吏治刻深,赏罚不当,赋敛无度。然后奸伪并起,而上下相遁,蒙罪者众,刑戮相望于道,而天下苦之。

野谚曰:“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也。”是以君子为国,观之上古,验之当世,参之人事。察盛衰之理,审权势之宜,去就有序,变化应时,故旷日长久,而社稷安矣。

(贾谊《过秦论》)

1.下列各句中画线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矣            判:判断

B.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当:同“倘”,如果

C.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族:使……灭族

D.夫寒者利短褐,而饥者糟糠        甘:认为甘美

2.下列各组中画线的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A.战败而者,其实亦百倍            天下莫不引领而观其

B.前事之不忘,后事之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

C.向使三国各其地                  使六国各其人,则足以拒秦

D.思厥先祖父,霜露,斩荆棘        虽有槁,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3.下列各句括号内对画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奉(指秦)弥繁,侵(指六国)愈急

B.刺客(指荆轲)不行,良将(指李牧)犹在

C.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①哀之;后人②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③而复哀后人④也(其中①②③之“后人”指代对象相同)

D.刑戮相望于道,而天下苦之(指秦之暴政)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