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70分)
阅读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 800字以上的议论文。
从厨房走出来,手里端着满满一碗汤,生怕汤会洒出来,于是盯着那碗汤。可是,愈是盯着汤,它愈会洒出来,烫伤了手。这种经验,很多人也有。想要汤不洒出来,秘诀是不要盯着那碗汤。所以说,你越在乎某一样东西,就越不要死盯着他。
要求:全面阅读材料,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答。(4分)
失败是黎明前的黑暗,遮住你眺望前方的视线;失败是旅途中的荆棘,_____①___;失败是攀登途中的万丈悬崖,阻挡你登上成功的颠峰。生活中那些上下求索而终无成果、②出师未捷却泪尽而逝的无数失败者们,他们都是在竭尽心力去抒写生命,创造人生。较之耀眼的花环和胜利者的欢呼,他们的_③_(shān)然泪下,更让人怦然心动、肃然起敬。他们的一生,④最热烈强大地昭示着人类精神,又最清醒切实地指示出人生困境,有如精卫填海,夸父追日。在失败者的面前,我们还能再不屑一顾或者轻薄一笑吗?
1.请在③处根据拼音填写上正确汉字。(1分)
2.请在①处填上恰当语句,使之内容照应,并构成排比。(1分)
3.请在②处填上一句诗句,使之与划横线句子意思一致。(1分)
4.请指出并改正④处的语病。(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15分)
我只欠母亲 赵鑫珊
人生的笑和哭常常发生在同一时刻。
一九五五年八月上旬,我一直在期待录取通知书的到来,前途未卜。是否能考取,没有把握,虽然自我感觉考得不错。是否能考取第一志愿第一学校,更是个未知数。不能有奢望。
八月中旬,羊子巷、马家巷一带有几位考生已经接到通知,更叫我心焦——这也是我平生第一次体验到什么是心焦或焦虑。不安和焦虑也会有助于打碎平庸。
邮递员骑着自行车一天送两回信:上午约十点,下午约四点。我是天天盼决定命运的信件。
一天下午,我在马家巷大院内同一群少年玩耍。
“赵鑫珊,通知书!”邮递员的叫声。
我拆信的手在颤抖。旁边围观的少年首先叫了起来:“北京大学!”
中国章回小说常用这样两句来形容人的幸福时刻:“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
我看到母亲的表情是满脸堆笑,为儿子的胜利。
第二天,母亲为我收拾行装。一共带两个箱子,一条绣花被子。
母亲把一件件衣服放进箱里,并用双手抚平,泪水便滴在衣服上。
“妈,你哭什么?我考上了,你应该快活才是!”我这一说,妈妈的泪水流得更多,但她没有解释她为什么哭。
后来我成长了,读到唐诗“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才渐渐明白母亲为什么暗暗垂泪。
母亲不善言辞。她预感到,儿子这一走,在娘身边的日子就不会多。母亲的预感是对的。大学六年,我一共回过三次家。加起来的时间不到两个月。主要原因是买不起火车票。
母亲死后二十年,大妹妹才告诉我,我去北京读书的头两年,妈妈经常哭,以至于眼睛受伤,到医院去看眼科。
听妹妹这样述说往事,我发呆了好一阵子。我对不起母亲!过去我不知道这件事。我后悔我给母亲的信很少且太短。
后来邻居对我说:“你娘总是手拿信对我们说:‘你们看我儿子的信,就像电报,只有几行字!’”我总以为学校的事,母亲不懂,不必同母亲多说——今天,我为我的信而深感内疚!在校六年,我给母亲报平安的家信平均每个月一封。每封不会超过三百个字。
六年来,我给母亲的信是报喜不报忧。这点我做得很好。我的目的很明确,不让母亲为我分心、牵挂、忧愁。按性格,我母亲的忧心太重,不开朗。以下事情我就瞒着母亲:我非常穷,却老说我的助学金很多、足够。去学校报到,母亲东借西借,为我凑了三十元,后来我就再也没有向母亲要过一分钱。当时我父亲已接近破产,家境贫穷。“反右”运动我受到处分,也没有告诉母亲。读到四年级,我故意考试考砸主动留一级,更瞒着她。她也没有觉察,我怎么要读六年。
大妹妹问过母亲:“妈,你为什么最喜欢哥?”
“你哥是妈烧香拜佛求来的崽。”
祖父一共有五个儿子。我父亲是长子。母亲头胎和第二胎都是女儿,不到两岁便夭折。不久,我二婶生了儿子叫赵宝珊,这样一来大家庭的长孙便在二房,不在大房。我母亲的地位大受威胁,遭到歧视。在饭桌上,祖父常用讽刺的口吻,冷言冷语敲打我母亲:“先长胡子的,不如后长须的。”意思是二婶后来者居上,先得了儿子,我母亲落后了。上世纪三十年代的中国,重男轻女,母以子贵现象很严重。
母亲忠厚、老实,只好把眼泪往肚子里咽。她偷偷地去万寿宫拜佛,求菩萨保佑赐给她一个儿子。不久我出生了。
我刚四岁,母亲便让我读书,发蒙,为的是赶上大我两岁的宝珊。所以整个小学、中学,我和堂兄宝珊都是同年级。母亲的良苦用心只有等到我进了大学,我才知道。母亲说:“你为娘争了口气!”
离开家乡的前一夜,妈舍不得我,抱着我睡。当时我十七岁。其实自我出生,从没有离开过娘。好在我走后,还有弟弟妹妹在母亲身边。
往北京的火车渐渐开动的时候,我看到我母亲、大妹妹梅秋(十岁)、弟弟光华(八岁)和小妹云秋(四岁)久久站在站台上目送我。这回妈没有哭。
我这个人,活到今天,谁也不欠,只欠我母亲的,没有能在她身边侍奉她八年、十年,使我深感内疚。
1.下列对这篇文章的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5分)
A.我临行前,母亲暗暗垂泪是因为她明白到儿子这一走,等待她的将是聚少离多的苦闷日子。
B.上了大学,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更为了证明自己的独立,没再向母亲要过一分钱。
C.散文用拙朴自然的语言,真挚动人的情感,勾勒出一个含情脉脉的儿子对母亲忏悔式的追忆。
D.我收到通知书时,母亲满脸堆笑,为儿子的胜利感到欣慰,为自己的良苦用心感到满足,更对儿子今后似锦的前程充满期望。
E.当赵宝珊出生后,母亲为了挣回在赵家的地位,偷偷求神拜佛,保佑赐给她一个儿子,反映了当时社会重男轻女,母以子贵的现象很严重。
2.文章开头写道“人生的笑和哭常常发生在同一时刻”,有何意义?请结合全文内容分析。(4分)
3.这是一篇源自作者心扉的声音,夹杂着对自己过去无知的负疚和对母亲感恩似的的怀念,读来扣人心扉,《我只欠母亲》就像一面警钟在敲响,给我们深刻的震撼。请联系自身说说你的感受。(6分)
阅读下列《孟子·滕文公下》选段,回答问题。(6分)
孟子谓戴不胜曰:“子欲子之王之善与?我明告子。有楚大夫于此,欲其子之齐语也,则使齐人傅诸。使楚人傅诸?”曰:“使齐人傅之。”曰:“一齐人傅之,众楚人咻之,虽日挞而求其齐也,不可得矣;引而置之庄岳之间数年,虽日挞而求其楚,亦不可得矣。子谓薛居州善士也,使之居于王所。在于王所者,长幼卑尊皆薛居州也,王谁与为不善?在王所者,长幼卑尊皆非薛居州也,王谁与为善?一薛居州,独如宋王何?”
【注】①载不胜:战国时宋国的大夫。②庄岳:齐国一人闹市区的名称。③薛居州:人名。
1.下列对选文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孟子认为,学习语言,如果一个人教他,而其他人在一旁干扰,就无法学好。
B.孟子认为,如果把一个人放在适合学习语言的环境中,就能够学得好。
C.孟子认为学习语言需要好的环境,一国之君也应该重用善士,一个薛居州这样的善士就可以导正宋王。
D.这段文字孟子是以学习语言为喻,说明环境对人影响的深远。
2.三字经中提到孟母“择邻处”,荀子《劝学》中说“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请结合选文并联系学习和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看法。
简答题(任选其一)。
1.“他万万没有料到,原来的那个卡秋莎已经不在了,只剩下了一个现在的马斯洛娃。……这使他既惊奇又恐惧。”
是什么事情让涅赫柳多夫产生了这样既惊奇又恐惧的想法,紧接着他又做了些什?请简述。
2.涅赫柳多夫在去彼得堡之前对自己的土地进行了两次处理。第一次他把土地以很低的价格租给农民,第二次则不同。那么他第二次是怎么处理的?
下列对《复活》的解说中,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聂赫留朵夫在法庭上认出他一度迷恋过,但在情欲冲动下诱奸了、又抛弃了的姑娘玛丝洛娃。在犯下错误、离开以后,他就再也没有想过他,心安理得地想要遗忘,只是在法庭上两人又重新会面了。
B.姐姐娜塔丽雅小时候和涅赫柳多夫非常亲密,但出嫁后,为了讨好丈夫,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见面后,涅赫柳多夫和姐夫拉戈任斯基就司法制度等问题展开了激烈的争论,拉戈任斯基因为感到受了侮辱而流下了泪。事后他想到把姐夫侮辱得这么厉害,并惹得姐姐伤心,感到非常懊悔。
C.陪审员在对马斯洛娃写的定罪意见中忘了加上“没有谋害性命的意思”。涅赫柳多夫也一时疏忽了,这样马斯洛娃被判罪了。庭长急于办私事便匆忙结案,宣判将马斯洛娃押赴西伯利亚服苦役四年。
D.马斯洛娃在判决后回忆起她在车站见到涅赫柳多夫一面的那个晚上发生的事。当时涅赫柳多夫要经过庄园附近的车站,她就和厨娘女儿一起赶到车站。她看到涅赫柳多夫坐在头等车厢里,正要敲窗户,火车开动了。她本想卧轨自杀,但对涅赫柳多夫的怨恨使她活下来。
E.马斯洛娃上诉被驳回,是因为枢密官斯科沃罗德尼科夫认为涅赫柳多夫出于道德要求决定同马斯洛娃结婚的想法,实在可恶之至。最终他以撤销原判理由不足,驳回上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