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诗词,回答小题。 山 行 [清]姚范 百道飞泉喷雨珠,春风窈窕绿蘼芜。...

阅读下面的诗词,回答小题。

山  行

[清]姚范

百道飞泉喷雨珠,春风窈窕绿蘼芜。

山田水满秧针出,一路斜阳听鹧鸪。

1.第二句中的“窈窕”和“绿”用得新奇生动,请作简要分析。(6分)

                                                                             

2.这首诗的前两句和后两句各是怎样呼应题目的?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5分)

                                                                             

 

1.“窈窕”一方面形容春风,化无形为有形,生动地写出了春风给人的美好感受;另一方面形容蘼芜草在春风中轻轻摇摆的姿态,使之如在目前。(3分)“绿”字本为形容词,在这里活用为动词,写出了蘼芜草在春风的吹拂下变绿的过程,烘托了诗人旅途中愉快的心情。(3分)  2.前两句以“飞泉”暗指“山高陡峭”,以“春风窈窕”衬托“行”的轻松愉快;后两句中“山田”点明“山行”即将结束,一路听鸟鸣说明“山行”的美好感受。(2分)诗人借景抒情,前两句写自然山景,表达了对大自然的喜爱;后两句写农家之乐,表达了对农村生活的向往。(3分) 【解析】 试题分析: 1.该题是对炼字的考查,我们可以先解释这两个字的字义,然后描述画面,最后说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2.该题问这首诗的前两句和后两句各是怎样呼应题目的,题目是山行,那么就在诗文中找出跟“山行”相呼应的内容,然后加以分析即可。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狄青,字汉臣,汾州西河人。善骑射。初隶骑御马直,选为散直。宝元初,李无昊反,诏择卫士从边,以青为三班差使、殿侍、延州指使。时偏将屡为贼败,士卒多畏怯,青行常为先锋。凡四年,前后大小二十五战,中流矢者八。破金汤城,略宥州,收其帐二千三百,生口五千七百。又城桥子谷,筑招安、丰林、新砦、大郎等堡,皆扼贼要害。尝战安远,被创甚,闻寇至,即挺起驰赴,众争前为用。临敌被发、带铜面具,出入贼中,皆披靡莫敢当。

尹洙为经略判官,青以指使见,洙与谈兵,善之,荐于经略使韩琦、范仲淹曰:“此良将材也。”二人一见奇之,待遇甚厚。仲淹以《左氏春秋》授之曰:“将不知古今,匹夫勇尔。”青折节读书,悉通秦、汉以来将帅兵法,由是益知名。以功累迁西上阁门副使,擢秦州刺史、泾原路副都总管、经略招讨副使,又加捧日天武四厢都指挥使、惠州团练使。

仁宗以青数有战功,欲召见问以方略,会贼寇渭州,命图形以进。元昊称臣,徙真定路副都总管,历侍卫步军殿前都虞候、眉州防御使,迁步军副都指挥使,保大、安远二军节度观察留后,又迁马军副都指挥使。青奋行伍,十余年而贵,是时面涅②犹存。帝尝敕青傅药除字,青指其面曰:“陛下以功擢臣,不问门第,臣所以有今日,由此涅尔,臣愿留以劝军中。”以彰化军节度使知延州,擢枢密副使。青在枢密四年,每出,士卒辄指目以相矜夸。

嘉祐中,京师大水,青避水徙家相国寺,行止殿上,人情颇疑,乃罢青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出判陈州。明年二月,疽发髭,卒。帝发哀,赠中书令,谥武襄。

青为人慎密寡言,其计事必审中机会而后发。行师先正部伍,明赏罚,与士同饥寒劳苦,虽敌猝犯之,无一士敢后先者,故其出常有功。尤喜推功与将佐。熙宁元年,神宗考次近世将帅,以青起行伍而名动夷夏,深沈有智略,能以畏慎保全终始,慨然思之,命取青画像入禁中,御制祭文,遣使赍中牢②祠其家。

(选自《宋史·狄青传》,有删节)

【注】  ①面涅:面部创伤的瘢痕  ②中牢:猪羊二牲。指古代一种祭祀的规格。

1.对下列句子中加线词的解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时偏将屡贼败      为:因为     B.皆披靡莫敢当        披靡:溃逃

C.宥州         略:占领                        D.以彰化军节度使延州     知;掌管

2.下列各组句子中,能表现狄青“深沉有智略”的一项是:

①时偏将屡为贼败,士卒多畏怯,青行常为先锋。

②又城桥子谷,筑招安、丰林、新砦、大郎等堡,皆扼贼要害。

③青折节读书,悉通秦、汉以来将帅兵法

④青在枢密四年,每出,士卒辄指目以相矜夸。

⑤行师先正部伍,明赏罚。

⑥仲淹以《左氏春秋》授之曰:“将不知古今,匹夫勇尔。”

A.①②③    B.②③⑤     C.①④⑥      D.③⑤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一的项是(3分)  (     )

A.狄青善于骑射,李元昊谋反时,他多次充当先锋,率领士兵夺关斩将,先后攻克金汤城、宥州等地。他每战披头散发,戴铜面具,冲锋陷阵,所向披靡。

B.狄青经经略判官尹洙的推荐,得到了经略使韩琦、范仲淹的赏识。范仲淹授以《左氏春秋》,狄青因此折节读书。后因为功劳大升迁很快。

C.狄青屡立战功,仁宗曾召他进京询问方略,后因战事紧迫,狄青再赴前线,画出作战地图送至京师,仁宗非常器重狄青,后升他为枢密副使。

D.狄青为人缜密寡言,考虑事情深思熟虑。行军打仗,先整顿队伍,明确赏罚,又与士兵同甘共苦,打仗时士兵都冲锋在前,因而屡建战功。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尝战安远,被创甚,闻寇至,即挺起驰赴,众争前为用。(5分)

                                                                      

(2)陛下以功擢臣,不问门第,臣所以有今日,由此涅尔,臣愿留以劝军中。(5)

                                                                      

 

查看答案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唐宋两代文学复古的异同

唐宋两代都进行了文学复古运动,但唐代的复古止限于文,宋代的复古兼及于诗;唐代的复古是复三代两汉之古,宋代的复古是复唐代之古。无论唐代的复三代两汉之古或宋代的复唐代之古,在当时都是一面大的旗帜。在这旗帜下进行的,不止是复古运动,更重要的还有革新运动:唐代的革新运动是在针对着魏晋以迄唐代的骈文,宋代的革新斗争是在针对着晚唐以迄宋初的时文。他们一面复古,一面革新,再加上时代不同,表现的对象不同,所以结果是唐代的文章并不全同于三代两汉而完成了唐代独特的风格,宋代的诗文也不全同于唐代而完成了宋代独特的风格。

唐代的复古运动成于韩愈,韩愈说“非三代两汉之书不敢观”。则所复之古当然是三代两汉。他反对骈文,倡作古文是人所共知的,但找不到反对律诗的言论;所作虽以“古诗”为多,但“律诗”也有八十首。他推崇李杜,李主张复古,杜兼取古律。和韩愈同时的元稹指出杜诗的特长是:“铺陈终始,排比声韵,大或千言,少犹数百,词气豪迈,而风调清深,属对律切,而脱弃凡近。”正是就律诗而言。韩愈的复古源于独孤及,独孤及对于诗却称道沈佺期宋之问的:“裁成六律,彰施五色,使言之而中伦,歌之而成声。”说是:“绿情绮靡之功,至是乃备。”这实质就是赞扬沈宋的完成律诗。可见唐代的复古止是文的以古代骈,诗则并不一定以古代律,相反的还提倡律诗。

宋代的复古运动始于柳开,中间经过王禹偁诸人的努力,到欧阳修总集大成。柳开初名肩愈,字绍先,意思是肩韩愈,绍柳宗元。王禹偁赠朱严云:“谁怜所好还同我,韩柳文章李杜诗。”欧阳修记旧本韩文后云:“学者当至是而止尔。”可见他们都是在复韩、柳、李、杜之古,也就是在复唐代之古。自然他们也进而复三代两汉之古,如柳肩愈的更名开,字孟涂,据他自己说,就是因为“既肩既绍”之文,又“大探六经之旨,已而有包括杨孟之心”,“意谓将开古圣贤之道于时”,“为必开之为其涂矣”。但复三代两汉之古既是在“既肩既绍”之后,知也是由唐代引导。

韩柳之古是文,李杜之古是诗。欧阳作苏氏文集序云:“子美(舜钦)之齿少于予,而予学古文反在其后。天圣之间,予举进士于有司,见时学者务以言语声偶擿裂,号为时文,以相夸尚。而子美独与其兄才翁及穆参军伯长,作为古歌诗杂文。”可见他们的复古不止在“古文”,还在“古歌诗”。欧阳修统名苏穆所作为“古歌诗”,检苏学士(舜钦)文集,则标为“古诗”者九十六首,标为“律诗”者一百一十六首,这就是因为对古体而言,后者为“律诗”,对“时文”而言,则后者也是“古歌诗”。

南宋刘克庄竹溪诗集序云:“本朝三百年间,虽人各有集,集各有诗,诗各有体,或尚理致,或负材力,或逞辨博,少者千篇,多至万首,要皆经义策论之有韵者尔,非诗也。”后人论诗者也都指出“唐人以诗为诗,主性情;宋人以文为诗,主议论”,尽管清人叶燮曾在原诗卷四有反驳。这一则是由于诗的本身有了转变,二则也由于另外又有了主性情的新文体,就是词。元人刘祁在《归潜志》就说过了:“唐以前诗在诗,至宋则在长短句,今之诗则俗间俚曲也。”既然唐以前的诗在诗,主性情,所以就与文章分道扬镳;既然宋代的诗在词,诗本身转于主议论,所以就与文章合流发展。

(选自罗根泽《中国文学批评史》,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第一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唐宋两代都进行过文学复古运动,不同的是,唐代的复古多表现在对“文”

的复古,而宋代则既有对文的复古,也有对诗的复古。

B.唐代、宋代的复古运动有其相同之处,即这两次复古运动都不仅仅是在简单地复古,而且还有创新,也是一次革新运动。

C.唐代的文学复古运动是摒弃魏晋直到唐代的骈文,复三代两汉之古;宋代的文学复古运动则针对晚唐到宋初的时文,复唐代之古。

D.唐代的革新运动与宋代的革新运动虽时代不同、对象不同,但这两次革新运动都取得很好的效果,分别形成了各自独特的风格。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韩愈说“非三代两汉之书不敢观”,他倡导学古文作古文,反对从魏晋以来盛行的骈文。唐代的文学复古运动成于韩愈。

B.在唐朝文学复古运动中,韩愈倡导写作古文,但对于当时盛行的律诗并不反对,他除了写作古诗,也作过几十首律诗。

C.李白在诗歌创作上主张复古,但杜甫则兼取古律。元稹所说杜甫诗歌的特长“属对律切,而脱弃凡近” ,正是就律诗而言。

D.韩愈的复古源于独孤及,独孤及有诗文:“裁成六律,彰施五色,使言之而中伦,歌之而成声。”这对韩愈的诗文产生了影响。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宋代的复古运动始于柳开,中间经过王禹偁诸人的努力,到欧阳修总集大成。他们都是在复韩、柳、李、杜之古,也就是在复唐代之古。

B.柳开初名肩愈,字绍先,显受唐代文学复古运动的影响;后更名“开”,字“孟涂”,表明宋代的复古其实也是由唐代引导的对三代两汉之复古。

C.韩柳之古是文,李杜之古是诗,他们的复古不止在“古文”,还在“古歌诗”。 苏学士文集中的“律诗”,是相对古体而言的,若相对“时文”而言,也是“古歌诗”。

D.“唐人以诗为诗,主性情;宋人以文为诗,主议论”,这一则是由于诗的本身有了转变,二则也由于另外又有了主性情的新文体——词。

 

查看答案

把《大铁椎传》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吾数击杀响马贼,夺其物,故仇我。(3分)

                                                                                

2.宋将军故自负,且欲观客所为,力请客。(4分)

                                                                                 

3.但观之,慎弗声,令贼知也。(3分)

                                                                                

 

查看答案

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客初至不冠\不袜以蓝手巾裹头\足缠白布\大铁椎外一物\无所持\而腰多白金\吾与将军俱不敢问也。

B.客初至\不冠不袜\以蓝手巾裹头\足缠白布\大铁椎外\一物无所持\而腰多白金\吾与将军俱不敢问也。

C.客初至不冠不袜\以蓝手巾裹头足\缠白布\大铁椎外一物无所持\而腰多白金\吾与将军俱不敢问也。

D.客初至不冠不袜\以蓝手巾裹头\足缠白布\大铁椎外一物\无所持\而腰多白金\吾与将军俱不敢问也。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大铁椎传

大铁椎,不知何许人也,北平陈子灿省兄河南,与遇宋将军家。宋,怀庆青华镇人,工技击,七省好事者皆来学。人以其雄健,呼宋将军云。宋弟子高信之,亦怀庆人,多力善射,长子灿七岁,少同学,故尝与过宋将军。

时座上有健啖客,貌甚寝,右胁夹大铁椎,重四五十斤,饮食拱揖不暂去。柄铁折叠环复,如锁上练,引之长丈许。与人罕言语,语类楚声,扣其乡及姓字,皆不答。

既同寝,夜半,客曰:“吾去矣。”言讫不见。子灿见窗户皆闭,惊问信之。信之曰:“客初至不冠不袜以蓝手巾裹头足缠白布大铁椎外一物无所持而腰多白金吾与将军俱不敢问也。子灿寐而醒,客则鼾睡炕上矣。

一日,辞宋将军曰:“吾始闻汝名,以为豪,然皆不足用。吾去矣!”将军强留之,乃曰:“吾数击杀响马贼,夺其物,故仇我。久居,祸且及汝。今夜半,方期我决斗某所。”宋将军欣然曰:“吾骑马挟矢以助战。”客曰:“止!贼能且众,吾欲护汝,则不快吾意。”宋将军故自负,且欲观客所为,力请客。客不得已,与偕行。将至斗处,送将军登空堡上,曰:“但观之,慎弗声,令贼知也。

时鸡鸣月落,星光照旷野,百步见人。客驰下,吹觱篥数声。顷之,贼二十馀骑四面集,步行负弓矢从者百许人。一贼提刀突奔客。客大呼挥椎,贼应声落马,马首裂。众贼环而进,客奋椎左右击,人马仆地,杀三十许人。宋将军屏息观之,股栗欲堕。忽闻客大呼曰:“吾去矣。”尘滚滚东向驰去。后遂不复。

1.下列句中加线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北平陈子灿兄河南            省:探望。

B.故尝与宋将军                过:访问。

C.其乡及姓字,皆不答          扣:通“叩”,询问。

D.时座上有健客                啖:谈话。

2.下列各组加线字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不冠不袜,蓝手巾裹头        臣险衅,夙遭闵凶

B.久居,祸及汝                若属皆为所虏

C.夺物,故仇我                臣从计,大王亦幸赦臣

D.如锁上练,引长丈许          遽扑,入石穴中

3.下列省略句中补出的省略内容,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北平陈子灿省兄(于)河南      于:介词,到……(某地)

B.故尝与(之)过宋将军          之:代词,他,指代大铁椎。

C.吾始闻汝名,以(之)为豪      之:代词,你,指宋将军。

D.客不得已,与(之)偕行        之:代词,他,指宋将军。

4.下列对《大铁锤传》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介绍宋将军的“工技击”“雄健”,是为了衬托大铁椎的勇武。用了以勇衬勇的表现手法。

B.文中描写了大铁椎的外貌和言行,表现了大铁椎身怀绝技,轻捷善战的个性特征。

C.宋将军“屏息观之,股栗欲堕”,说明他是一个胆小鬼。

D.“时鸡鸣月落,星光照旷野,百步见人。”渲染了战前的肃杀气氛。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