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散文,完成后面题目。(20分) 永恒的托尔斯泰 曾经让我激动的小说可真...

阅读下面的散文,完成后面题目。(20分)          

永恒的托尔斯泰

曾经让我激动的小说可真不少,其中当然有托尔斯泰的《复活》和《安娜•卡列宁娜》。而后来,我怎么就那么强烈地喜欢上了海明威?他那貌似枯槁的短句竟有那么丰腴的蕴藏,我甚至感到一世界的作家数他最有魅力。还有总是穿了破衣服拍照的福克纳。还有鲁尔弗,还有日本的川端康成,在图书馆里吸了一辈子灰尘的博尔赫斯……托尔斯泰怎么竟显得模糊了?曾经“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后来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现在又终于“看山是山,看水是水了”了。仔细想想,大师是谁,海明威还是福克纳?川端还是谷崎润一郎?心里忽然明白过来,真正的大师应该是托尔斯泰,那个长着大胡子身穿布衣经常和农民一起耙草的伟大的托尔斯泰。

现代作家如海明威、卡夫卡、马尔克斯,怎么着都觉得散碎了点,思想让人捕捉不住,令人激赏的往往只是对人生或社会的展示,那怎么能让人心悦诚服?毕竟,文学不只是展示。仅此一点,海明威怎么能和托尔斯泰比?有人说,托尔斯泰是一面“镜子”。托尔斯泰怎么能仅仅被说成是一面“镜子”?

是什么让我们觉得托尔斯泰好像是一座山,他笔下的人物总是弥漫着浓浓的忏悔之情,不是白种人或黑种人或黄种人的忏悔,而是人类的忏悔?为什么他的小说能让人听到深深的叹息,感觉到对人类灵魂的无情鞭挞?难道这一切不是基于对人的深深的爱?塔吉雅娜•托尔斯泰娅这样回忆她的父亲:“有一次在雅斯纳波良纳,父亲忽然心血来潮,要大家说出人生的三个愿望。父亲想出了两个——爱一切人,被一切人爱。”现代派作家少的是爱,多的是技巧,然而文学毕竟不是技巧的展示会、语言的杂耍或叙事的杂技。

读托尔斯泰,常常让人想到宗教。但把宗教淘洗一番,祛除世俗附加上去的荒诞,剩下的就是宗教美好的一面:净化人类的灵魂。这话太古老了,但托尔斯泰最动人之处正在于此。阅读托尔斯泰,你会觉得自己的灵魂是那么不干净,每一次阅读都像是一次净化,像是跳进清流洗了一次澡。据说田园牧歌是虚幻的,但难道许多现代派作品中的浮躁、失落、异化和颓唐能成为人类的精神营养?

我们有时会觉得托尔斯泰太像一位“教主”,然而他的劝谕总是通过“真正的小说”来实现的。小说就是小说,小说不是哲学,小说是入俗而不是说教。和托尔斯泰比较一下,萨特小说是不是太“非小说化”了?托翁总是不动声色地通过人物达到他的目的。真理从来都是浅近的,就像太阳,悬在你的头上,就那么一个圆,带给你光和热。读《复活》或《安娜•卡列宁娜》,你感觉到的是手法?语言?结构?全不是。这一切那么完美地综合着,任何一面都不特别突出,一切均水乳交融,以突出人物来传达作家所要传达的“教谕”。这才是大师,自然、大方、有力。在托翁面前,现代许多“实验性小说”是不是太喜欢花样百出,因而太有些小气?

文学上“寻根”的说法往往显得很可爱。我们的许多作家像不像一棵树,站在大地上却喋喋不休:“我们的根在哪里?”而暮年的托尔斯泰还对来访的朋友说起他正在写一本书:“我的余生不长了,然而生存一刻就是要工作一刻,我正在写有关政府和人民关系的书。”散步的时候,托翁常常会突然停下来,“一位老农,刚磨完了一把镰刀。”“托尔斯泰伯爵和他说了几句话,丢下手杖,一下子夺过镰刀,麻利地割着草以试一试刀刃。我们遇见两位香客打扮的老头,背着旅行袋,拄着拐杖,脚上缠着布片,快步走过。托尔斯泰叫住他们,说了一会儿话,又从怀里掏出钱包,给了他们一些钱。”真不知道托尔斯泰和两个老头说了些什么,想必不是“今天天气......哈哈哈”。他一生都努力地想使自己不要远离人民。

阅读托尔斯泰的小说、日记和关于他的回忆录,一次次地让人感动。我想,面对托尔斯泰的著作你就会清清楚楚地知道什么是大师,知道托尔斯泰与某些“大师级”作家分量的不同。

1.作者认为托尔斯泰是“真正的大师”,理由是什么?请你写出三点(6分)  

2.理解下列句子含义 (6分)

①我们的许多作家像不像一棵树,站在大地上却喋喋不休:“我们的根在哪里?”(3分)

②有人说,托尔斯泰是一面“镜子”。(3分)

3.从作品的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归纳作者否定海明威等现代派作家是文学大师的理由(4分)①内容上,现代派作家的作品 :           ②形式上,现代派作家的作品 :

4.文章既描述了托尔斯泰,又点评了现代派作家。这是一种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4分)

 

1.①托尔斯泰的作品基于对人的深深的爱   ②托尔斯泰的作品能净化人类的灵魂   ③托尔斯泰在作品中总是以突出人物来传达主题思想(答“他的劝谕总是通过‘真正的小说’来实现的”或“他总是不动声色地通过人物达到他的目的”也可以)(每点2分,共6分) 2.①许多作家生活在人民中间却不知道文学应该为谁服务。②有人认为托尔斯泰的作品是对人生或社会的展示。(每点3分) 3.①仅仅是对人生或社会的展示(答充满“浮躁、失落、异化和颓唐”也可以)    ②是技巧的展示会、语言的杂耍或叙事的杂技(答“太喜欢花样百出”也可以)(每点2分,共4分) 4.对比(或:比较、反衬)(1分),使所要表达的内容更鲜明突出(1分),从而说明只有托尔斯泰才是真正的文学大师。(2分) 【解析】 1. 试题分析:全文以平实易懂的语言介绍了托尔斯泰作品的独特特色,最后一段作者称他是“真正的大师”,这实际上要求考生从全文归纳出托翁作品的特点。根据第三段“为什么他的小说能让人听到深深的叹息,感觉到对人类灵魂的无情鞭挞?难道这一切不是基于对人的深深的爱?”第四段“阅读托尔斯泰,你会觉得自己的灵魂是那么不干净,每一次阅读都像是一次净化,像是跳进清流洗了一次澡”第五段“ 然而他的劝谕总是通过“真正的小说”来实现的”的信息可归纳出托尔斯泰被称为“正真大师”的理由是①托尔斯泰的作品基于对人的深深的爱   ②托尔斯泰的作品能净化人类的灵魂   ③托尔斯泰在作品中总是以突出人物来传达主题思想。 考点: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 试题分析:赏析原文语句的含义,要紧密结合上下文的意思解释语句的内涵。这两句话都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考生作者的本义解释出来即可。这两句话的意思分别是①许多作家生活在人民中间却不知道文学应该为谁服务。②有人认为托尔斯泰的作品是对人生或社会的展示。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3. 试题分析:从原文第三段“现代作家如海明威、卡夫卡、马尔克斯,怎么着都觉得散碎了点,思想让人捕捉不住,令人激赏的往往只是对人生或社会的展示”“ 现代派作家少的是爱,多的是技巧,然而文学毕竟不是技巧的展示会、语言的杂耍或叙事的杂技”可以得出理由①仅仅是对人生或社会的展示(答充满“浮躁、失落、异化和颓唐”也可以) ②是技巧的展示会、语言的杂耍或叙事的杂技。 考点:对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4.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考查对文学作品中表现手法“对比或反衬”含义及用法的理解,考生很容易作答。文章既描述了托尔斯泰,又点评了现代派作家,从而说明只有托尔斯泰才是真正的文学大师。 考点: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空缺部分。(每句1分,8分)

1.飞湍瀑流争喧豗,                       。(李白《蜀道难》)

2.                       ,唯见江心秋月白。(白居易《琵琶行》)

3.                       ,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登高》)

4.庄生晓梦迷蝴蝶,                    。(李商隐《锦瑟》)

5.                 ,申之以孝悌之义,                 。(《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6.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可怜白发生。(辛弃疾《破阵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完成题目。(8分)

郊  行(王安石)

柔桑采尽绿阴稀,芦箔[注]蚕成密茧肥。聊向村家问风俗,如何勤苦尚凶饥?

[注]芦箔:养蚕器具,用芦苇编织成的席子或筛子,蚕可在上面吐丝织茧。

(1)请对“柔桑采尽绿阴稀”中的“稀”字作赏析。(4分)

(2)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之仪幼颖悟,三岁能读《孝经》。及长,博涉群书,好为词赋。尝献《神州颂》,辞致雅赡。梁元帝手敕报曰:“枚乘二叶,俱得游梁;应贞两世,并称文学。我求才子,鲠慰良深。”

江陵平,之仪随例迁长安。世宗以为麟趾学士,稍迁司书上士。高祖初建储宫,盛选师傅,以之仪为侍读。太子后征吐谷浑,栽军有过行,郑译等并以不能匡弼坐谴,唯之仪以累谏获赏。即拜小宫尹,封平阳县男,邑二百户。宣帝即位,迁上仪同大将军、御正中大夫,进爵为公,增邑一千户。帝后刑政乖僻,昏纵日甚,之仪犯颜骤谏,虽不见纳,终亦不止。深为帝所忌。然以恩旧,每优容之。及帝杀王轨之仪固谏帝怒欲并致之于法后以其谅直无私乃舍之。

宣帝崩,刘昉、郑译等矫遗诏,以隋文帝为丞相,辅少主。之仪知非帝旨,拒而弗从。昉等草诏署讫,逼之仪连署。之仪厉声谓昉等曰:“主上升遐,嗣子冲幼,阿衡之任,宜在宗英。方今贤戚之内,赵王最长,以亲以德,合膺重寄。公等备受朝恩,当思尽忠报国,奈何一旦欲以神器假人!之仪有死而已,不能诬罔先帝。”于是昉等知不可屈,乃代之仪署而行之。隋文帝后索符玺,之仪又正色曰:“此天子之物,自有主者,宰相何故索之?”于是隋文帝大怒,命引出,将戮之,然以其民之望也,乃止。 出为西疆郡守。

隋文帝践极,诏征还京师,进爵新野郡公。开皇五年,拜集州刺史。在州清静,夷夏悦之。十年正月,之仪随例入朝。隋文帝望而识之,命引至御坐,谓之曰:见危授命,临大节而不可夺,古人所难,何以加卿。”乃赐钱十万、米一百石。十一年冬,卒,年六十九。有文集十卷行于世。(《周书》列传第三十二)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命引出,将戮之             引:拉

B、然以恩旧,每优容之         优容:宽容

C、奈何一旦欲以神器假人       假:授,给予

D、梁武帝深恨之               恨:嫉妒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之仪知非帝旨,拒而弗从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B、世宗以为麟趾学士            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C、而颜见远乃至于此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D  、乃代之仪署而行之          悟已往之不谏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颜之仪幼年颖悟,长大后,喜欢写词赋,曾经给梁元帝进献了一篇《神州颂》,文辞典雅富丽,梁元帝亲自回书称赞他的才能。

B、宣帝去世后,刘昉、郑译等人伪造遗诏,让隋文帝接替宣帝做皇帝,颜之仪知道不是宣帝的旨意,拒绝相从。

C、颜之仪曾被选为太子侍读,可后来太子征讨吐谷浑时,在军中有不轨行为,其他人都因不能纠正辅助而受到责罚,只有颜之仪因为屡次劝谏而获赏。

D、隋文帝做了皇帝后,将他征回京师,加封了他爵位,认为颜之仪是一位能“见危授命,临大节而不可夺”的人。

4.用“/”给文中划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及帝杀王轨之仪固谏帝怒欲并致之于法后以其谅直无私乃舍之

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6分)

(1)之仪犯颜骤谏,虽不见纳,终亦不止。(3分)

(2)见危授命,临大节而不可夺,古人所难,何以加卿。(3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每题3分,共9分)

中国文化如何走向世界(葛剑雄)

要考虑中国文化如何走向世界,首先必须明确中国文化在世界文化中的地位。长期以来,国人认为中国文化历史悠久、丰富灿烂、博大精深,固然都是事实,但在很大程度上是自我评价,或者是就东亚汉语文化圈而言。如果放在世界范围内,与其他文化进行比较,整体上说只能是各有千秋。

在生产力和交通运输能力都还很落后的古代.世界上各大文化区之间缺少必要的人员和生活必需物资的交流,基本上都是独立发展的。由于不存在交流和比较,也谈不上哪种先进,哪种落后。从不同文化的群体开始相互接触以来,文化的传播一直有两种方式——自愿的和强制的。一般来说,对物质文化的接受大多是自愿的,而对精神文化的接受则两者兼而有之。强势文化往往会依靠武力、权力、财力、人力强制推广自己或抵制其他,今天世界上的制度、宗教、语言、文字以至生活方式的分布,大多是这样的结果。

在古代中国内部,同样如此。一方面,自认为居于“天下之中”的华夏诸族对自己文化的优越性深信不疑,因而绝不会向“非我族类”、尚未开化的“蛮夷”推广,仅给那些“仰慕华风”又具备学习条件的人学习的机会。另一方面,“蛮夷”归化以后,就必须接受中国的主流文化。如清朝改土归流后,新设置的府、州、县内就必须办学校,兴科举,尊孔孟,以儒家学说教化百姓。如民间信仰和宗教一旦对主流文化构成威胁,也会被坚决取缔。

时至今日,物质文化的传播已经不存在障碍。但在大多数人已经具有宗教信仰或其他信仰,自由平等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的条件下.精神文化的传播只能以自愿接受为前提。中国文化再博大精深,儒家学说再高明玄妙,中国模式再快速高效,也别指望能取代别人已有的信仰、文化、观念、模式。因此,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主要目的,是让世界了解中国和中国文化。由于主观或客观的种种原因,中国与世界各国一直缺少人员和文化的交流。中国文化主动走出去,能让各国人民近距离或直接感受到中国文化的丰富多彩和独特魅力,有利于改变以往形成的片面和偏见。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大批中国人走向世界,他们本身就是中国文化的传播者。如果他们普遍具备了优良的素质和文明的举止,中国文化的地位就能随之提升。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另一个目的,是要学习世界文化。我们不能坐等各种文化主动传入中国,而且通过走出去后的比较借鉴,不同文化优劣立显,取长补短顺理成章。中国既然以代表世界最先进的文化自许,了解和学习其他文化的优点是必不可少的。中国文化走出去的主要途径,是向世界提供尽可能多的文化商品和文化服务,这也是传播文化的有效途径。到目前为止,中国的文化商品大多还是来样加工、贴牌生产,外销商品中的文化含量还很低,文化服务近于空白,发展的余地非常广阔。

费孝通先生曾提出不同文化的相处之道:各美其美,美人之美,关美与共,天下大同。这正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期待。(节选自《中国文化如何走向世界》有删改)

1.关于“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目的”,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文化走向世界后,通过借鉴比较,更能体现出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体现出中国文化的优越性。

B、强势文化往往依靠武力、权力、财力、人力强制推广自己,中同文化走向世界则是为了抵御外来文化。

C、中国文化走向世界是为了推广快速而高效的中国模式,提高自身在世界文化中的地位,促进世界文化的发展。

D、中国文化走出去的目的是向世界传播中国文化并学习世界文化,实现各种文明相互促进的愿景。

2.针对“中国文化如何走向世界”的问题,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正确认识中国文化在世界文化中的地位,既要防止盲目崇拜西方,也要避免极端仇视西方的情况出现。

B、中国文化应主动出击,让世界近距离或直接感受中国文化的丰富与魅力,以便消解其他文化对中国文化偏见。

C、要想让中国文化走向世界,向世界提供优质的文化商品及优良的文化服务是现实的必然要求。

D、中国文化要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中国文化,就需要大批举止文明的中国人走出去并成为文化传播者。

3.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国人认为中国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源于中国文化未能与其他文化相融,是国人的自我评价。

B、清朝改土归流后,办学校,兴科举,尊孔孟,教化百姓等措施,表明对精神文化的接受,纯粹出于自愿。

C、中国文化走出去后,就能通过比较借鉴,发现中国及其他文化的优缺点,以达到取长补缺的目的。

D、要想处理好世界各国文明之间的关系,就要遵循相互欣赏、成人之美、共同繁荣之道。

 

查看答案

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句是

我爱纯真浪漫        ;我欣赏“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凄美意境,          ;我渴望天长地久的爱情亘古不变的友谊;           ;我很想将忧伤埋在心底以笑声取悦生活,          

①也惊叹于沧桑的滋味

②却难免强颜欢笑的悲凉

③却只能告诉自己这是幻想而不敢轻易付出

④却在现代重金属摇滚中宣泄心灵的疯狂与不羁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①   C.③①④②   D.①④③②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