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把下列句子组成意思完整、前后衔接、语序最恰当的一段话填入语段横线处。(只写句子的...

把下列句子组成意思完整、前后衔接、语序最恰当的一段话填入语段横线处。(只写句子的序号) (3分)

地震波引起的地面震动是几种波共同作用的结果。                  。这就是震中区人们感到“先颠后晃”的原因。 

① 横波到达,造成更强烈的地面运动。

② 就感到像站在风浪中的船的甲板上一样剧烈颠簸,左右摇晃。

③ 在强烈地震的震中区附近,人们的感受十分明显。

④ 地面的颠动,是由纵波引起的。

⑤ 它主要有上下颠动和水平晃动两种形式。

⑥ 两种波到达之间相差几秒钟到十几秒不等。

 

⑤ ④ ① ⑥ ③ ②(3分。全对得3分,⑤④①或⑥③②只对一处得1分) 【解析】 试题分析:句子连贯的题目应注意时空语序、逻辑语序、陈述对象一致、句子结构对称、感情色彩协调等问题。本题从陈述对象一致和逻辑照应的角度可以找到答案,⑤ 句中的“它”指的就是“地震波”所以放在开头,再看结尾的顺序是“先颠后晃”、⑤句的顺序是“颠动和水平”,顺序是一致的,其它句子也应是先纵后横继续介绍地震波,应该是④ ① ,然后是结果,⑥还是说地震波应紧接前文,最后是 ③ ②。 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使用下面所提供的词语,运用一种修辞格,写一段不少于50字且意思完整的话。(4分)

节俭    幸福    行动    务实    中国梦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任选3个小题)(6分)

1.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________________,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荀子·劝学》)

                   ,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行路难》)

2.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王羲之《兰亭集序》)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李清照《一剪梅》)

3.                     ,此时无声胜有声。(白居易《琵琶行》)

                   ,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诗经·氓》)

4.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______________。(苏轼《赤壁赋》)

子曰:“                   ,小人喻于利。”(《论语·述而》)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后面问题。(8分)

鹊桥仙·己酉山行书所见

辛弃疾

松冈避暑,茅檐避雨,闲去闲来几度?醉扶怪石看飞泉,又却是,前回醒处。

东家娶妇,西家归女,灯火门前笑语。酿成千顷稻花香,夜夜费,一天风露

【注】①己酉:淳熙十六年(1189年),时词人闲居带湖。

②“酿成”三句:谓每夜的清风白露,酿成一片稻米花香,意即风调雨顺,丰收在望。

1.这首词的上下片写的各是什么生活情景?请予以归纳。(4分)

2.联系全词和辛弃疾的生平遭遇,谈谈对“闲去闲来几度”中的“闲”字的理解?(4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时翔,字皋谟,江苏镇洋人。为诸生,绩学未遇。雍正六年,世宗重选守令,命中外官各举一人,同州人沈起元,官兴化知府,以时翔应诏,即授福建晋江知县。时福建吏治颓废,遣使按视,多更诸守令有司,颇尚操切。晋江民好讼,时翔至,曰:“此吾赤子,忍以盗贼视乎?”一以宽和为治。坐堂皇,呴呴作家人语。曲直既判,令两造释忿,相对揖,由是讼者日衰。观风整俗使刘师恕按泉州,委时翔鞫疑狱二十余事,语人曰:“晋江长者,决狱又何精敏也!”寻调政和,又调瓯宁。

擢漳州府同知,驻南胜。南胜民族居峒中,多械斗。有赖唱者,纠众夺犯,匿险自固。时翔亲入山谕之曰:“汝诸赖万人,奈何庇一人而以死殉耶?为我缚唱来即无事。”唱不得已自缚出,始如律。濑子坑民叶扬煽乱,时翔谓缓之可一纸定,或张其事,大吏檄入山剿之。事平,意不自得,乞病归。

乾隆元年,以荐起山西蒲州府同知,擢成都知府。以廉率属,善审机要。钱价腾,布政使榜平其直,市大哗。时翔方在假,召成都、华阳二令曰:“市直当顺民情,抑之,钱闭不出,奈何?”言于布政撤其榜,钱价寻平。

议徙凉州兵于成都,拓驻防城,当夺民居二千家。时翔检故牍,请曰:“城故容兵三千,现兵一千五百,尚虚其半。第出现所侵地足矣,奚拓为?”已而凉州兵亦不果徙。成都当康熙时,人稀谷贱,旗兵利得银。至雍正以后,生聚多,谷贵,又原得谷。或徇其意,令民受银,购谷给兵。未几,汉兵亦欲仿行,时翔曰:“旗兵例不出城,语言与土人殊,故代购。汉兵皆土著,奚代为?”二事亦赖布政力主其议得止。

至七年,江南、湖广灾,巡抚奏运蜀米四十万石济之。湖广急米,来领运,江南则否。巡抚乃檄下县馈运,舳舻蔽江,商贾不通,成都薪炭俱绝。时翔谓江南运可缓,徒病蜀。请独运楚,而听商人自运江南。时尧熙既没,竟无用其言者。时翔在成都,屡雪疑狱,时称神明。九年,卒。

【注】①呴呴:温和貌。②大吏:旧时指独当一面的地方官,如总督、巡抚。

(节选自《清史稿·列传二百六十四》)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遣使按视,多更诸守令有司                                            按:巡行、巡视

B.唱不得已自缚出,始如律                                       如:遵从、依照

C.或张其事,大吏檄入山剿之                                            张:张大、扩张

D.以廉率属,善审机要                                               率:表率、楷模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①奈何庇一人而以死殉耶           ②因人之力而敝之                                                              

B       ①一以宽和为治                                      ②斧斤以时入山林

C ①议徙凉州兵于成都              ②以勇气闻于诸侯                                                                                  

D ①湖广急米,来领运,江南则否            ②则与一生彘肩

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体现时翔“善审机要”的一组是

①坐堂皇,呴呴作家人语                   ②此吾赤子,忍以盗贼视乎

③市直当顺民情,抑之,钱闭不出,奈何?   ④第出现所侵地足矣,奚拓为

⑤汉兵皆土著,奚代为?                   ⑥巡抚奏运蜀米四十万石济之

A.①②⑤         B.②③⑥         C. ①④⑥         D.③④⑤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雍正六年,清世宗重新选拔各地的行政长官,命令朝廷内外官员各推举一个人,时翔靠同州人沈起元的推荐被授予福建晋江知县的官职。

B.时翔到晋江任职后治理一向宽和,常常说:“这些人都是我的子民,怎么忍心用盗贼来看待他们呢?”坐在大堂审案,温和地像与家人谈话。

C.时翔审判案件又准又快。观风整俗使刘师恕巡视泉州时,就曾委派他审讯一些疑难案件,并对他判案的精确迅速赞叹有加。他为官廉洁,给下属树立了榜样。

D.时翔懂得市场价格应当顺应民情的道理。有一次钱价迅速攀升,布政使张榜压制它的市值,造成市场大乱。正在休假的时翔撤下了榜文,钱价不久就降下来了。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曲直既判,令两造释忿,相对揖,由是讼者日衰。(4分)

(2)市直当顺民情,抑之,钱闭不出,奈何?(3分)

(3)巡抚乃檄下县馈运,舳舻蔽江,商贾不通,成都薪炭俱绝。(3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题。

谈书写规范的文化传承

李 靓

书法之“法”,是指书写的规范,是对书法艺术规律的认识和总结。书写的规范是书法艺术规律的外在表现。因此书法必然强调以书写规范为根本。

书写的规范既体现在正体字的确立上,也体现在各种书体书写秩序的构建上。

正体字是指遵从某种选字规范,确立了官方地位的字,它代表了书写的正统和规范,也可以说它是规范与优美的结合。正体字往往是在长期运用中最后由官府颁布认定的。它的确立明确代表着官方意志,使得汉字的书写样式得以定于一统,成为社会秩序的文化表达方式之一。如果一种字体能在庄重的场合被使用,则基本可以认为是被官方确认为正体。

周秦汉唐一脉传承演进的常用字正体是大篆、小篆、隶书和楷书。历代对于正体的确立与推行通常是通过这样的方式进行:

一是官方的认定。西周时期到秦统一六国之前,各国通行的正体字为大篆,西周晚期宣王时的《史籀篇》对文字的规范起了重要的作用。从大量的王室作器题铭中就可以看出大篆具有极强的秩序感。至秦代,小篆成为正体。直至汉代前期及中期,小篆仍然占据着标准字体的地位。然而由于小篆笔划不便书写,很难满足日常书写的需要,于是便捷实用的隶书被用来处理繁多应急的日常事务并得以发展起来。东汉中后期,随着隶书的定型化,隶书开始被官方所重视,官府用刻石纪工役、叙祀典、颂功德,树碑之风特盛,石碑的形制和文体格式也有了一定之规。由于石刻的盛行,促使汉隶在桓、灵两帝40多年里(公元146~189年)迅速臻于全面成熟,从而获得官方正体地位。楷书是继篆书、隶书之后被广泛使用的正体。楷书的含义有二:其一指可做楷模的法书。“楷者,法也,式也,模也”。故楷书的本义是指遵循法规,可供模楷的标准体。其二指真书、正书。作为书体的楷书,大约产生于汉末魏初,至唐代臻于成熟。唐代政府在重视经学、校理典籍的同时,也对文字进行了一番较大规模的整理厘正。汉字字体发展到楷书,便不再向前演进了,就构字笔画来说,楷书汉字已经发展到一个相当完善的程度,历经宋元明清而沿用至今。

二是通过制度确立正体的使用。从文字演变的过程来看,历代都是正体文字与俗体文字或异体文字并行。然而体现官方意志的制度确保了正体始终居于书法传统的主线上。

对各种书体书写秩序的规范体现在基本的笔法、结字和章法上。笔法是书法中最基本的构成部分,它包括执笔、运笔、点画等内容。唐张怀瓘《用笔法》云:大凡笔法,点画八体,备于“永”字。以“永”字的八个笔法作为正体的用笔法则,前人甚至认为:“昔王逸少工书十五年,偏攻‘永’字八法,以其八法之势,能通一切。”赵孟頫“书法以用笔为上……而用笔千古不易”的观点,强调了笔法在书法中的重要地位。结字是按照均衡、比例、和谐、节奏、虚实等美的造型规律安排字的点划结构的法则,是书法构成的重要因素。结字的规范尤其讲究分主次,讲向背,明伸缩,辨虚实,论斜正。如唐欧阳询的《结体三十六法》,对于如何使笔划分布匀称、偏旁部首组织协调、整个字重心稳当等作了具体说明。章法是谋篇布局的法则,规范着书法作品的整体形式设计与布置。唐孙过庭《书谱》:“一点成一字之规,一字乃终篇之准。违而不犯,和而不同。”不同的字体有不同的章法,也因为不同的章法才体现出书法的整体结构与意境之美。这既是书写的法度,也是人们对书法艺术审美的自然选择的结果。

书法所强调的笔法、结字、章法无一不表现出对书写秩序的构建与遵循,是书法艺术自觉意识的体现。在书写法度上,推崇丝丝入扣的转折合法,在字的书写过程中注意用笔的顺序,不可倒错。在字的结构中强调主笔,字中的主笔应极力舒展,张扬放开,而次笔应让位于主笔,不可喧宾夺主、抢占空间,所以写次笔时应抑制收缩。在整篇的章法中注重气韵和谐。在一篇书法作品中,如果有一处书写失范会导致书法作品的局部秩序被打乱而成为败笔。书写秩序以法书为载体得以完美呈现。法书乃书法作品之楷模,“规矩备具,而能出于规矩之外,变化不测,而亦不背于规矩也。是道也,有定法而无定法,无定法而有定法”。文字形体的规范和书法艺术的审美在法书中得到圆融的结合。

(选自《光明日报》)

1.下列关于“书写规范”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书写规范是对书法艺术规律的认识和总结,是书法艺术规律的外在表现。

B.书写规范是指对书写秩序的构建与遵循,体现在基本的笔法、结字、章法上。

C.书写规范是指在庄重的场合书写由官方确定的书写样式定于一体的正体字。

D.书写规范是指书写官方确定的正体字,遵守构建起来的各种字体的书写秩序。

2.下列关于“正体字”的叙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正体字的确立与推行是通过官方认定得以实现的,最终代表书写的正统和规范。

B.正体字在秦代之前、秦代、东汉、汉末魏初分别为大篆、小篆、隶书、楷书。

C.正体字代表着各时期官方的意志,然后在长期的推广中逐渐形成规范字。

D.正体文字与俗体文字、异体文字并行,但官方确保它居于书法传统的主线上。

3.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楷书大约产生于汉末魏初,成熟于唐代,这至少说明它在唐代以前就成为了正体字。

B. 从西周时期大量的王室作器题铭中使用的大篆,可以看出大篆得到了当时官方的认定。

C.写书法作品时,在整篇章法中注重气韵和谐,没有败笔,就是遵守了书写规范的原则。

D.小篆、隶书、楷书代替大篆、小篆、隶书,是因为被代替的字体得不到当时官方的认定。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