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擀面杖的故事 铁凝 我父亲作为一个长于西画的画家...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擀面杖的故事

铁凝

我父亲作为一个长于西画的画家,特别喜爱中国民间的“俗物”,擀面杖是其中之一。他搜集的擀面杖,多半来自乡间农户,木质、长短和粗细各有不同,他对它们没有特别的要求,他的原则是有意思就行。当他有机会去农村的时候,他喜欢串门。那时主人多半是好客的,他们通常会大着嗓门邀他进屋。他进了屋,便在灶台、水缸、案板之间东看西看起来。遇有喜欢的,或直接买到手,或买根新的来以新换旧。有一次他为了“磨”出一根他看上的擀面杖,在一个村子耽搁了大半天。而他进村的时候,不过是想画些钢笔速写。这样,画速写用去二十分钟,“求”擀面杖却花了五个小时。为了达到目的,他能忍住饥饿,忍住焦渴。他的顽强以至于惊动了那村的全体村干部。而看热闹的村人越发以为那家的擀面杖总是个稀有的宝贝,便撺掇着主人将价格越抬越高。最后还是村干部从中说合,我父亲以近二百元人民币的价格将擀面杖买下。我没有问过父亲这值不值,我知道“喜欢”这两个字的价值有多高。

那年初秋,我随父亲去太行山西部写生,他在一户人家发现了他中意的擀面杖。照我当时的看法,这根擀面杖其貌不扬,木质也一般。但也许正是它那种不太圆润的样子吸引了父亲,他小声对陪同我们前来的镇长(年轻的镇长是父亲的朋友)说了买擀面杖的企图。镇长说这也叫个事儿?这也用买?先拿走,回头我让人上供销社给她们送根新的来!

这个上午,这家只有一位年近五十的妇女。她告诉我们,她丈夫上山割山韭菜去了,大闺女正在地里侍弄大棚菜。当她得知我们要买她的擀面杖时,显然觉得这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她明确表示了她的不情愿,她说其实那不是地道的擀面杖。那年她当家的和兄弟分家的时候,他们家没分上擀面杖。他当家的在院里捡了根树棍,好歹打磨了几下权作了擀面杖,其实这擀面杖不过是个普通的树棍子。这位妇女想以这擀面杖的不地道打消父亲想要它的念头,我却接上她的话说:“既是这样,就不如让我买一根真正的擀面杖送给您吧。”哪知妇女听了我的话,立刻又调转话头,说起这擀面杖是多么好使,说再不地道也是用了多少年的家伙了,称手啊,换个别的怕还使不惯哩……这时镇长不由分说一把将擀面杖抓在手里,半是玩笑半是命令地说这擀面杖归他了,他让妇女到镇供销社拿根新的,帐记在他的身上。妇女仍显犹豫,却终未敌过镇长的意愿。我们自是一番千谢万谢。一出她的院门,镇长便将擀面杖交与父亲。父亲富有经验地说,应该尽快离开这个村子,以防主人一会儿翻悔。

我们随镇长来到镇政府,在他的办公室,镇长对我讲起了他的一些宏伟计划。我们的聊天被一阵高声叫嚷打断,原来是刚才那家的闺女前来讨要擀面杖了:“把我那擀面杖还给我!把我那祖传的(明显与其母说法不符)擀面杖还给我!”镇长上前想要制止她的大叫,说我们又不是白要,不是让你娘去供销社拿新的么。但这女性显然不吃镇长那一套,她哼了一声冷笑道:“别说是新的,给根金的也不换!快点儿,快把擀面杖拿出来,正等着擀面呢(也不一定),莫非连饭也不叫俺们吃啦……”她的音量仍未降低,四周无人是她的对手。我和父亲只感到很惭愧,毕竟这其貌不扬的擀面杖是一户人家用惯的家什。用惯了的家什,确能成为这家庭的一员。那么,我们不是在“掠夺”人家家中的一员么。我父亲不等这女性再多说什么,赶紧从屋里拿出擀面杖交给她,并再三说着对不起,我也在一旁表示着歉意。谁知这女性接了擀面杖,表情一下子茫然起来,有点像一个铆足了劲挥拳打向顽敌的人突然发现打中的是棉花;又仿佛她并不满意这痛快简便的结局。愣了一会儿,她才攥着擀面杖骑车出了镇政府。

过后父亲对我说,这没什么,比这艰难的场面他也碰见过。我知道他要说起一个名叫走马驿的山村,两年前他就在那儿看上了一根擀面杖,却未能得手。两年之间他又去过几次走马驿,并且间接地托了朋友,每次都是败兴而归。但父亲在概念里早已把那擀面杖算成了他的,有时候他会说:“走马驿还有我一根擀面杖呢。”

我经常把父亲心爱的擀面杖排列起来欣赏,枣木的,梨木的,菜木的,杜木的,槟子木的……还有罕见的铁木。它们长短参差着被我排满一面墙,管风琴一般。它们的身上沾着不同年代的面粉,有的已深深滋进木纹;它们的身上有女人身上的力量、女人的勤恳和女人绞尽脑汁对食物的琢磨;它们是北方妇女祖祖辈辈赖以维持生计的可靠工具。正如同父亲收藏的那些铁匠打制出的笨锁和鱼刀,那些造型自由简朴的民窑粗瓷,在它们身上同样有劳动着的男人的智慧和匠心。每一根擀面杖,每一把铁锁,都有一个与生计依依相关的故事。在“信息高速公路”时代,在物欲横流的今天,正是这些凡俗的生产工具、生活用具,能使我的精神沉着、专注,也使我能够找到离人心、离自然、离大智慧更近的路。

1.村民“抬价”和那家母女“讨还擀面杖”等情节在文中起什么作用?(4分)

2.在第一段中,作者用了几个具体数据:“求”擀面杖花了5个小时,而画速写只用了20分钟;花费近200元人民币买一根擀面杖。使用这些数据有什么用意?(4分)

3.从全文看,父亲是一个怎么样的人?请加以概括。(4分)

4.一根短短的擀面杖,给家人带来殷实的温暖,给乡村带来了生机和活力,而在“信息高速公路”发展的时代,在物欲横流的今天,珍视这些凡俗的器具,具有怎样的现实意义?(6分)

 

1.表现了父亲对擀面杖的超凡的喜爱;(1分)还表现出主人对擀面杖的不舍和留恋;(1 分)对突出主题、表现主旨起了暗示作用。(2分) 2.表现父亲对擀面杖的痴迷、非同寻常的爱好。(4分) 3.热爱生活、踏实勤恳、沉静从容、专注坚守(4分,每要点1分) 4.“擀面杖”等这些凡俗的器物源于自然,它们身上留有岁月的印痕,劳动的印记,沉淀了人们对生活的热爱;(3分)在物欲横流的今天,人心变得浮躁虚空,珍视和守住这些凡俗器具所凝聚的人们对待生活的精神和态度,人心才会沉静、踏实,本分从容地对待生活,付出劳动,离自然离人心,离智慧更近,才会拥有生活的大智慧。(3分) 【解析】 1.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文章的情节作用的题目,可以看作是细节描写的作用,细节描写在写景上主要是是使景物生动形象,便于渲染气氛,在写人上主要是塑造人物的某些性格特征,当然所有的情节都有为主旨服务的作用。本文是写人、记事的散文,细节突出的就是人物的性格,反映人物的心理,然后在加上更便于表达中心就可以了。 考点: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 试题分析:说明方式中的列数字的作用是使说明更准确、增强说服力,用在记叙文中,就是使事件真实可信,更能突出人物的某些性格,本题就是更加突出父亲对擀面杖的痴迷。 考点: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人物性格概括的题目,要从人物的语言、动作、肖像、心理等描写、以及他人的评述中提炼,抓住文中的这些关键句可以得到思路:“为了达到目的,他能忍住饥饿,忍住焦渴。他的顽强以至于惊动了那村的全体村干部”“赶紧从屋里拿出擀面杖交给她,并再三说着对不起,我也在一旁表示着歉意” “过后父亲对我说,这没什么,比这艰难的场面他也碰见过”“它们的身上有女人身上的力量、女人的勤恳和女人绞尽脑汁对食物的琢磨”“正是这些凡俗的生产工具、生活用具,能使我的精神沉着、专注,也使我能够找到离人心、离自然、离大智慧更近的路”。 考点: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4.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文章的主旨的题目,要抓住文章的结尾的段落,进行概括即可,一定要注意尽量运用文中的关键句子、关键词语,不要凭自己的主观想象随意的回答。关键的句子为“它们的身上沾着不同年代的面粉,有的已深深滋进木纹;它们的身上有女人身上的力量、女人的勤恳和女人绞尽脑汁对食物的琢磨;它们是北方妇女祖祖辈辈赖以维持生计的可靠工具”“每一根擀面杖,每一把铁锁,都有一个与生计依依相关的故事”“在‘信息高速公路’时代,在物欲横流的今天,正是这些凡俗的生产工具、生活用具,能使我的精神沉着、专注,也使我能够找到离人心、离自然、离大智慧更近的路” 考点: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能力层级为探究F。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仔细观察右边的漫画,按要求作答。(5分

 

满分5 manfen5.com

(1)概括漫画所反映的一种社会心理。(2分)

(2)针对漫画中的现象,写一段劝诫的话。要求: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不超过35个字。(3分)

 

查看答案

把下列句子组成意思完整、前后衔接、语序最恰当的一段话填入语段横线处。(只写句子的序号) (3分)

地震波引起的地面震动是几种波共同作用的结果。                  。这就是震中区人们感到“先颠后晃”的原因。 

① 横波到达,造成更强烈的地面运动。

② 就感到像站在风浪中的船的甲板上一样剧烈颠簸,左右摇晃。

③ 在强烈地震的震中区附近,人们的感受十分明显。

④ 地面的颠动,是由纵波引起的。

⑤ 它主要有上下颠动和水平晃动两种形式。

⑥ 两种波到达之间相差几秒钟到十几秒不等。

 

查看答案

使用下面所提供的词语,运用一种修辞格,写一段不少于50字且意思完整的话。(4分)

节俭    幸福    行动    务实    中国梦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任选3个小题)(6分)

1.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________________,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荀子·劝学》)

                   ,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行路难》)

2.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王羲之《兰亭集序》)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李清照《一剪梅》)

3.                     ,此时无声胜有声。(白居易《琵琶行》)

                   ,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诗经·氓》)

4.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______________。(苏轼《赤壁赋》)

子曰:“                   ,小人喻于利。”(《论语·述而》)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后面问题。(8分)

鹊桥仙·己酉山行书所见

辛弃疾

松冈避暑,茅檐避雨,闲去闲来几度?醉扶怪石看飞泉,又却是,前回醒处。

东家娶妇,西家归女,灯火门前笑语。酿成千顷稻花香,夜夜费,一天风露

【注】①己酉:淳熙十六年(1189年),时词人闲居带湖。

②“酿成”三句:谓每夜的清风白露,酿成一片稻米花香,意即风调雨顺,丰收在望。

1.这首词的上下片写的各是什么生活情景?请予以归纳。(4分)

2.联系全词和辛弃疾的生平遭遇,谈谈对“闲去闲来几度”中的“闲”字的理解?(4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