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追溯 联袂 咏叹调 开源节流
B、更叠 嗔怪 贴标签 毋庸讳言
C、震撼 傲游 座右铭 钏灵毓秀
D、敕造 希冀 试金石 攻城掠地
下面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引擎(qíng) 发酵(xiào) 滞纳金(zhì) 曲径通幽(qū)
B、逆袭(xí) 角逐(jiǎo) 插娄子(lóu) 瑕不掩瑜(yú)
C、脖颈(jǐng) 烙印(lào) 钻牛角(zuān) 蒌靡不振(mǐ)
D、推诿(wěi) 缜密(zhěn) 潜规则(qián) 稳操胜券(quàn)
请根据阅读后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我们并不只活在我们所属的时代里,每个人身上也扛着历史。
——“人民网”强国论坛
要求:(1)角度自选;(2)立意自定;(3)文体自选,诗歌除外。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有一种力量,一直催人奋进;有一种力量,能穿透历史的烟尘;有一种力量,会带来心灵的震颤与震动;有一种力量,能唤起灵魂深处的良知和责任……
请以“有一种力量”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1)角度自选;(2)立意自定;(3)文体自选,诗歌除外。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阿姆斯特朗:在月球上留下人类第一个脚印的人
保罗·达根
2012年8月25日,人类首位登上月球的美国宇航员尼尔·阿姆斯特朗因罹患心血管并发症逝世,享年82岁。
奠定阿姆斯特朗历史地位的那次长达195小时的危险飞行——从1969年7月16日“阿波罗11号”升空,到太空舱8天后落到地球——汇集了全世界的目光,在一个美国发生着深刻社会骚动和变革的时代,超越了文化、政治和世代分歧。
“飞行员喜欢飞行”
当平民阿姆斯特朗和他的机组成员、空军飞行员奥尔德林以及科林斯穿越太空时,全世界电视机前的观众见证了一幕扣人心弦的关于技术和勇气的“戏剧”。
站在舞台最中央、冷静并专注的,是一名务实的38岁宇航员,他就是阿姆斯特朗,在后来的几十年中偶尔公开讲述其任务的时候,他的言辞通常是平淡不加修饰的,他的回忆主要是有关操作性问题。他说:“我是,并将永远是,一个穿着白袜子和多口袋工作服的书呆子工程师而已。”与奥尔德林和科林斯不同,阿姆斯特朗从未出版过一部回忆录。
尽管世人多是因为月球漫步记住他的,阿姆斯特朗回忆中的自己在月球表面的生活却是反高潮的,他说:“飞行员在漫步时不会感到特别愉悦。飞行员喜欢飞行。”
“他是我们的唯一选择”
指挥这项历史性飞行任务的使命最终落到了阿姆斯特朗头上,这和他的能力和阅历是分不开的。
尼尔·奥尔登·阿姆斯特朗1930年8月5日生于俄亥俄州西部农业小镇沃帕科内塔。他在16岁生日那天得到了自己的飞行员驾照,尚不到可以独自驾驶机动车的合法年龄。1949年他参加了海军的飞行训练,并最终成为“埃塞克斯”号航空母舰上他所在的歼击机中队里最年轻的飞行员。1966年3月,阿姆斯特朗在从事的“双子座8号”任务所表现出的应对危机的能力给NASA官员留下了深刻印象,3年后他们将“终极任务”的指挥权交给了他。
就在他和奥尔德林持续下降,试图在一个距离地球24万英里的星球上保持平衡的时候,登月舱轰鸣的发动机激起月球尘土形成了雾,干扰了阿姆斯特朗的深度知觉,遮挡住了月球表面的视野。在低于100英尺时,下降发动机的燃料降至临界水平。这意味着阿姆斯特朗只有不到两分钟的时间将登月舱缓缓降落到月球表面上,否则他将面临一个可怕的两难困境。他将要么取消下降,宣告任务失败,代价是国家声誉和国家财富;要么在燃料用尽之后,冒险进行某种紧急迫降,让登月舱在剩余的下降过程中借助月心吸引力下降,并寄希望于慢动作的下降不会对登月舱造成严重伤害。
最后,在只剩50秒的时候,登月舱“鹰”号的起落架降落在月球的土地上。他们危险的、长达12分钟冲向未知的降落使得阿姆斯特朗的心跳达到正常心率的两倍。
随着他的双脚于美国东部时间1969年7月20日晚上10点56分15秒踏上月球表面,全世界都听到了那句话:“个人一小步,人类一大步。”
NASA之所以选择了阿姆斯特朗而不是奥尔德林迈出走出登月舱的著名的第一步,还和这两个人的性格有关。
宇航员生涯结束后一直在与酗酒和抑郁症作斗争的奥尔德林毫不掩饰自己的固执和野心,他在NASA内部公开宣称,他认为自己应该是踏出第一步的人。
克拉夫特说:“沉默寡言、声音柔和、英勇无畏的尼尔·阿姆斯特朗,是我们的唯一选择。”
“我们恰好生在这个时代”
对于他的全球知名度,他说:“我们并非懵懂无知,但是对于公众的兴趣会演变成什么样子,我们毫无头绪。”
阿姆斯特朗在NASA管理层工作两年后,加入了辛辛那提大学工程系。其后几十年中,阿姆斯特朗成为一位隐居者,他婉拒了记者刺探其私生活的努力,直到大多数人都放弃或是失去了兴趣。因为对教师工会不满,他1979年从大学辞职,投身商业,成为一名投资人和企业董事会成员,从而赢得了个人财富。
但他也并非如许多人认为的那样是一位“隐士”。例如,1986年,他担任了研究“挑战者”号宇航飞船爆炸原因的委员会副主席。这是他罕见地走到聚光灯下的行为。一般来说,阿姆斯特朗对于公开露面活动的选择极其挑剔,只局限于与航空航天有关的纪念活动,以及一些能够激发其兴趣的低调集会活动,如科技圈的会议等。
阿姆斯特朗2001年在NASA的口述历史节目中说:“回首过去,我们的确非常幸运,恰好生在这样一个时代,我充满感激。”
(本文有删节和修改)
1.为什么尼尔·阿姆斯特朗是首次登月活动“终极指挥权”的“唯一的选择”?(4分)
2.本文行文用了小标题的形式,这样有什么好处?(4分)
3.本文是怎样塑造阿姆斯特朗的形象的?(4分)
4.文章最后引用阿姆斯特朗的话说:“回首过去,我们的确非常幸运,恰好生在这样一个时代,我充满感激。”你如何看待个人成就与时代的关系?请结合原文和现实人生,谈谈你的看法。(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擀面杖的故事
铁凝
我父亲作为一个长于西画的画家,特别喜爱中国民间的“俗物”,擀面杖是其中之一。他搜集的擀面杖,多半来自乡间农户,木质、长短和粗细各有不同,他对它们没有特别的要求,他的原则是有意思就行。当他有机会去农村的时候,他喜欢串门。那时主人多半是好客的,他们通常会大着嗓门邀他进屋。他进了屋,便在灶台、水缸、案板之间东看西看起来。遇有喜欢的,或直接买到手,或买根新的来以新换旧。有一次他为了“磨”出一根他看上的擀面杖,在一个村子耽搁了大半天。而他进村的时候,不过是想画些钢笔速写。这样,画速写用去二十分钟,“求”擀面杖却花了五个小时。为了达到目的,他能忍住饥饿,忍住焦渴。他的顽强以至于惊动了那村的全体村干部。而看热闹的村人越发以为那家的擀面杖总是个稀有的宝贝,便撺掇着主人将价格越抬越高。最后还是村干部从中说合,我父亲以近二百元人民币的价格将擀面杖买下。我没有问过父亲这值不值,我知道“喜欢”这两个字的价值有多高。
那年初秋,我随父亲去太行山西部写生,他在一户人家发现了他中意的擀面杖。照我当时的看法,这根擀面杖其貌不扬,木质也一般。但也许正是它那种不太圆润的样子吸引了父亲,他小声对陪同我们前来的镇长(年轻的镇长是父亲的朋友)说了买擀面杖的企图。镇长说这也叫个事儿?这也用买?先拿走,回头我让人上供销社给她们送根新的来!
这个上午,这家只有一位年近五十的妇女。她告诉我们,她丈夫上山割山韭菜去了,大闺女正在地里侍弄大棚菜。当她得知我们要买她的擀面杖时,显然觉得这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她明确表示了她的不情愿,她说其实那不是地道的擀面杖。那年她当家的和兄弟分家的时候,他们家没分上擀面杖。他当家的在院里捡了根树棍,好歹打磨了几下权作了擀面杖,其实这擀面杖不过是个普通的树棍子。这位妇女想以这擀面杖的不地道打消父亲想要它的念头,我却接上她的话说:“既是这样,就不如让我买一根真正的擀面杖送给您吧。”哪知妇女听了我的话,立刻又调转话头,说起这擀面杖是多么好使,说再不地道也是用了多少年的家伙了,称手啊,换个别的怕还使不惯哩……这时镇长不由分说一把将擀面杖抓在手里,半是玩笑半是命令地说这擀面杖归他了,他让妇女到镇供销社拿根新的,帐记在他的身上。妇女仍显犹豫,却终未敌过镇长的意愿。我们自是一番千谢万谢。一出她的院门,镇长便将擀面杖交与父亲。父亲富有经验地说,应该尽快离开这个村子,以防主人一会儿翻悔。
我们随镇长来到镇政府,在他的办公室,镇长对我讲起了他的一些宏伟计划。我们的聊天被一阵高声叫嚷打断,原来是刚才那家的闺女前来讨要擀面杖了:“把我那擀面杖还给我!把我那祖传的(明显与其母说法不符)擀面杖还给我!”镇长上前想要制止她的大叫,说我们又不是白要,不是让你娘去供销社拿新的么。但这女性显然不吃镇长那一套,她哼了一声冷笑道:“别说是新的,给根金的也不换!快点儿,快把擀面杖拿出来,正等着擀面呢(也不一定),莫非连饭也不叫俺们吃啦……”她的音量仍未降低,四周无人是她的对手。我和父亲只感到很惭愧,毕竟这其貌不扬的擀面杖是一户人家用惯的家什。用惯了的家什,确能成为这家庭的一员。那么,我们不是在“掠夺”人家家中的一员么。我父亲不等这女性再多说什么,赶紧从屋里拿出擀面杖交给她,并再三说着对不起,我也在一旁表示着歉意。谁知这女性接了擀面杖,表情一下子茫然起来,有点像一个铆足了劲挥拳打向顽敌的人突然发现打中的是棉花;又仿佛她并不满意这痛快简便的结局。愣了一会儿,她才攥着擀面杖骑车出了镇政府。
过后父亲对我说,这没什么,比这艰难的场面他也碰见过。我知道他要说起一个名叫走马驿的山村,两年前他就在那儿看上了一根擀面杖,却未能得手。两年之间他又去过几次走马驿,并且间接地托了朋友,每次都是败兴而归。但父亲在概念里早已把那擀面杖算成了他的,有时候他会说:“走马驿还有我一根擀面杖呢。”
我经常把父亲心爱的擀面杖排列起来欣赏,枣木的,梨木的,菜木的,杜木的,槟子木的……还有罕见的铁木。它们长短参差着被我排满一面墙,管风琴一般。它们的身上沾着不同年代的面粉,有的已深深滋进木纹;它们的身上有女人身上的力量、女人的勤恳和女人绞尽脑汁对食物的琢磨;它们是北方妇女祖祖辈辈赖以维持生计的可靠工具。正如同父亲收藏的那些铁匠打制出的笨锁和鱼刀,那些造型自由简朴的民窑粗瓷,在它们身上同样有劳动着的男人的智慧和匠心。每一根擀面杖,每一把铁锁,都有一个与生计依依相关的故事。在“信息高速公路”时代,在物欲横流的今天,正是这些凡俗的生产工具、生活用具,能使我的精神沉着、专注,也使我能够找到离人心、离自然、离大智慧更近的路。
1.村民“抬价”和那家母女“讨还擀面杖”等情节在文中起什么作用?(4分)
2.在第一段中,作者用了几个具体数据:“求”擀面杖花了5个小时,而画速写只用了20分钟;花费近200元人民币买一根擀面杖。使用这些数据有什么用意?(4分)
3.从全文看,父亲是一个怎么样的人?请加以概括。(4分)
4.一根短短的擀面杖,给家人带来殷实的温暖,给乡村带来了生机和活力,而在“信息高速公路”发展的时代,在物欲横流的今天,珍视这些凡俗的器具,具有怎样的现实意义?(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