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问卜中华(节选) 余秋雨 一八九九,深秋。离二...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问卜中华(节选)    余秋雨

一八九九,深秋。离二十世纪只隔着三阵风,一场雪。

十九世纪最后几个月,北京城一片混乱。无能的朝廷、无知的流民、无状的列强,打斗在肮脏的街道和胡同间。商店很少开业,居民很少出门,只有一些维持最低生存需要的粮店和药店,还会闪动几个慌张的身影。据传说,那天,宣武门外的达仁堂药店接到过一张药方,药方上有一味药叫“龙骨”,其实就是古代的龟甲和兽骨,上面间或刻有一些奇怪的古文字。使用这张药方的病人,叫王懿荣。

王懿荣是个名人,当时京城顶级的古文学者,金石学家。他还是一个科技出身的大官,授翰林,任南书记行走,国子监祭酒,主持着皇家最高学府。他对古代容器上的铭文作过深入研究,因此,那天偶尔看到药包里没有磨碎的“龙骨”上的古文字,立即产生敏感,不仅收购了达仁堂的全部“龙骨”,而且嘱人四处搜集,很快就集中了一千五百余块有字甲骨。他收购时出钱大方,又多多益善,结果在京城内外,“龙骨”也就从一种不重要的药材变成了很贵得的文物。

在他之前,也有人听说过河南出土过有字骨版,以为是“古简”。 王懿荣熟悉古籍,又见到了实物,快速作出判断,眼前的这些有字甲骨,与《史记》中“五帝三王”的论述有关。那就太令人兴奋了,遥远的“五帝三王”在中国历史上一直缺少实证,而眼前出现的却是那个时候占卜用的卜辞,而且是实实在在一大堆!

占卜,就是询问天意。大事小事都问,最大的事,像战争的胜败、族群的凶云消雾散、农业的收成,是朝廷史官们必须隆重占卜重。先取一块整修过的龟板,刻上一句问话,例如,几天之后要和谁打伏,会赢吗?然后把龟板翻过来,在背面用一块火炭烤出裂纹,根据裂纹的走向和长短寻找答案,并把答案刻上。等到打完伏,再把结果刻上。

我们的祖先为了维持生存、繁衍后代,不知遇到过多少灾衲和挑战。现在,终于可以听到他们向苍天的一句句问卜声了。问得单纯,问得具体,问得诚恳。问上帝,问宗祖,上帝也就是宜祖。有祭礼,有巫祝,日月星辰,风霜雨雪,问天也就是问地。

为什么三千多年前的声声问卜,会突然涌现于十九世纪最后一个深秋?为什么在地下沉默了那么久的华夏老先人,会在这个时候咣当一声掷出自己当年的问卜甲骨,而哗啦啦地流泻出这么一大堆?

我想,一定是华夏先人强烈地感知到了,他们的后代正面临着可能导致万劫不复的危难。

他们显然有点生气,掷出甲骨提醒生代:这是多少年的家业了,怎么会让外人糟蹋成这样?

他们甚至恼怒了,掷出甲骨责斥后代:为何这么垂头丧气?至少也要问卜几次,最后探询一下凶吉!

王懿荣似乎有点听懂。他放下甲骨,站起身来。

门外要王懿荣关心的事情太多。

就在王懿荣发现甲骨文的半年之后,八国联军进攻北京。一九OO年八月十五日早晨,王懿荣被告,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已经逃离北京。

王懿荣,这位大学者这时又担负着北京城的防卫职务。在中国历代关及民族安危的战争中,开始总有不少武将在战斗,但到最后还在抵抗的,经常是文官,这是一件非常奇怪的事,恐怕也与中华文化的气节传承有关。王懿荣又是这样,他觉得首都沦陷、朝廷逃亡,是自己的失职,尽管责任完全不在他。他知道越是在这样的时刻自己越不应该离开职守,但又不能以中国首都防卫官员的身份束手就擒,成为外国侵略者进一步证明他们胜利的道具。于是,唯一的选择是,在外侵略者还滑来到眼前的这一刻,自杀殉国。

我一直认为,王懿荣是真正的大丈夫,在国难当头的关口上成了民族英雄。他研究的是金石,自己却成了中国文化中的铿锵的金石。他发现的龙骨,自己却成了中华民族真正的龙骨(有删改)

1.简要赏析文章第一段中画线句子(4分)

2.为什么是王懿荣而不是别人,最初发现了“龙骨”里的秘密?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4分)

3.如何理解下面句子在文中的含意?(4分)

⑴他们显然有点生气,掷出甲骨提醒后代:这是多少年的家业了,怎么会让外人糟蹋成这样?

⑵他研究的是金石,自己却成了中国文化中的铿锵的金石。他发现的是“龙骨”,自己却成了中华民族真正的“龙骨”。

4.本文在写作方面有何艺术特点?请结合文本概要分析。(6分)

 

1.这里用“风”“雪”的意象形象地说明二十世纪就要到来,(2分)同时暗示民族灾难的发生。 2.王懿荣是顶级的古文字学者,金石学家,深入研究过古代铭文。(2)他熟悉古籍,能快速判断出有字甲骨与“五帝三王”的论述有关。 3.⑴作者借古人之口表达了由于清廷腐败无能导致泱泱大国被列强欺凌的愤慨之情。⑵作者认为王懿荣不仅为中国文化做出重大贡献,而且是民族精神的象征。表达出作者对王懿荣的无限崇敬之情。(意思对即可) 4.运用叙议结合的手法,记叙形象、议论深刻(结合文本分析);(2分)运用想象和联想手法,增强文章感染力(结合文本分析);(2分)大量运用比喻、排比、反问等修辞手法,行文富于变化(结合文本分析)。(其他答案合理亦可) 【解析】 1. 试题分析:注意题目是“鉴赏”,除了内容,还要赏析艺术形式上的特色。“只隔着”说明很近了,“风、雪”的意象有渲染烘托的作用,结合第二段的开头就可以明了。同时,“三阵、一场”只是表示少,不可去穿凿求证。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 试题分析:对文章的三、四段的内容作必要的筛选和归纳即可。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 试题分析:只答含意即可。⑴句中的“他们”指谁,不能搞错了,说这话的用意是什么,概括出来就是答案。⑵句用了比喻,是对王懿荣的高度评价。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能力层级为理解B。 4. 试题分析:对艺术特点的鉴赏,一要从全文着眼,二要相信自己的艺术直觉。发现一点就答一点,尽量不要遗漏。每一特点视题目要求处理好详略,但效果是一定要答出的。 考点: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某校高三(6)班要召开“我的梦·中国梦”的主题班会,请你以班会主持人的身份,烈军属一段开场白。(5分)

要求:(1)主题鲜明,将“我的梦·中国梦”有机结合起来;(2)符合班会主持人的身份;(3)80字左右。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60分)

【网友A】我的梦想是:未来结婚的时候能够自己挣钱买一套房子;等有了小孩儿,能够安心地让孩子吃着无害的奶粉健康成长;父母老了,不用为医疗着急,吃得起药,看得起病。

【网友B】我的梦想是:能在自己住的那个小屋周围种一片放心的粮食和蔬菜,养许多牲畜,让大家放心买放心吃;出门时,天是蓝的,水是绿的,路是原色的,吸进没有污染的空气,喝上没有污染的水,吃的食品没有三聚氰胺、没有塑化剂,

【网友C】我希望我的工资翻番但物价不涨,我能够不为生计所累,过自己想要的生活,带着单反照相机周游世界。

【网友D】从上大学起,我的女儿就离开了家,离开了故乡,毕业后,她又留在了读书的那座大城市。我更希望她能留在我身边。希望城市间的差距能越来越小,更多的孩子能在身边找到北上广一样精彩的生活,这样也许有一天女儿可以回来,陪我们安度晚年。

请根据阅读材料后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文章。要求:①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②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不得套作,不得抄袭;③用规范汉字书写;④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13届四川遂宁毕业班二诊)请在下面所提供的5部作品中任选2部,仿照下面例子结构形式,分别进行简要的评点。要求:①内容能体现该作品特点;②表达准确、鲜明、生动。(6分)

《红楼梦》  《呐喊》  《边城》  《高老头》  《巴黎圣母院》

例:巴金的《家》是一部激情澎湃、汪洋姿肆的经典,像一股席卷大地的飓风,吹散了笼罩于千年历史的雾霾;如一场怒涛冲天的海啸,惊醒了沉睡于万里江河的巨龙。

                                                                             

                                                                             

 

查看答案

(13届四川遂宁毕业班二诊)以“神舟十号飞船”开头,把下面这个长句改写成4个较短的句子,使之表达的语意更加明确、清晰。可以改变语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4分)

3名航天员为了给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运送人员和部分物资驾乘的将于今年6月至8月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择机发射的神舟十号飞船与在轨运行的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进行的载人交会对接标志着我国已经拥有了一个可以实际应用的天地往返运输系统。

神舟十号飞船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

走失的老井

①老家村中,有一口老井,听上了岁数的老人说,这口井还是在清光绪年间打的呢,距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

②老井呈圆形,井径约三尺,井深五六丈,井壁用青石砌成,由于年深日久,井壁的青石上都已长满了青苔,呈黑绿色。井台上,两根呈十字架的圆木托起一个圆圆的木制辘轳,插一根半弓形的棹木棍,算是辘轳把儿,柳罐斗子上系一根井绳垂于井下,用力摇晃辘轳,井绳便在辘轳上一圈一圈地缠绕,稍顷,一桶水便打了上来。

③井的旁边有一棵合抱粗的大柳树,树上,有一个很大很大的喜鹊窝,喜鹊一家就常年住在这里。

④大柳树饱含一脸的沧桑,枝桠遒劲,扭曲着婆娑向上,夏日,给人们遮上一地阴凉,秋天,又落了一地鹅黄。

⑤大柳树的旁边,照样用两根呈十字架的圆木托起一个长长的木槽,是用来盛水饮牲口用的。夏日里,每当老饲养员饮完他的牛们马们离开这里的时候,常见一群群燕子飞来戏水。还有那一群群喜鹊、乌鸦也时常光顾,站在水槽的边沿上,一边喝着水,一边说着村子里刚刚发生的事儿。

⑥老井,幽深的井底,犹如一面镜子,白天流过天上的云,夜里数过银河里的星,百多年来,和老树依偎在一起,用它们穿透时空的眼,时刻注视着村庄的古往今来。用它们清冽的甘泉和一栖的荫蔽也给村庄的泥墙草盖、土路荒坡平添了几多凉意和灵异之气。

⑦清晨,一声鸡啼,小村就掀开了一天的门帘儿。

⑧只听到朦胧的村街上,到处传来吱吱扭扭的水桶摇动声,只一会儿,就见井台边站满了挑水的人们。老饲养员总是最早牵着他的牛们马们来到井台上,这时候,不管谁来得多早,都要让给老饲养员,等到老饲养员饮完他的牛啊马的,方才能轮到人们打自家的水。

⑨饲养员也不客气,松开辘轳把儿,任凭柳罐斗子一路惯下到井底。稍等片刻,感觉到井绳僵直有下坠感,就知道水已打满,慢打逍遥地向上摇动着辘轳,一边摇着,一边还和人们搭讪说着话儿,任凭那井绳在辘轳上排列缠绕。

⑩水打上来了,老饲养员拎着柳罐往水槽子里一倒,那牛们马们便争先恐后地抢着喝水。

11这个时候,人们放下水桶,把扁担横在两只水桶上,一屁股坐在扁担上。带烟的,掏出烟纸,慢打逍遥地开始卷烟;没带烟的,看到别人在卷烟,也从腰兜里把纸拿了出来,用手捋了捋,往带烟的跟前一凑,自然,那个带烟的也就捏了一小捏烟放在没带烟的那个人的纸上。于是,人们一边抽着烟,一边南朝北国,古今中外地侃着大山。

12是啊,人们整天起早贪黑地忙碌,除了吃饭睡觉,很可能这工劲儿是一天里最悠闲的时刻吧,所以,尽管老饲养员动作很迟缓,人们也不去催促他,但愿老饲养员慢些,再慢些……

13太阳冉冉升起,人们把欢乐洒满了井台,小村也被这欢声笑语荡漾着。男人们把一桶桶水挑回家,把一个个踏实的日子从井台上挑回,女人们开始煮饭,苞米粥,大饼子,还有那漫山遍野的山野菜,照样,煮出一锅锅的温馨。

14贫穷的生活里也有悠然自在,舒心惬意,就因为村外有田,村里有井,他们一代又一代在这里劳动、繁衍、生息,厮守着村庄,厮守着老井、老树,厮守贫穷而又温暖的家,苦中作乐,直到生命凋谢。虽然隔三岔五地歉收,米缸里也时常见底儿。

15应该说,是老井、老树浇灌、荫泽了一方乡村文化。“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就是他们与生俱来的生存理念。

16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经济的日益腾飞,乡村的生活结构也在不断的变化,其生活节奏也在逐步加快。看到人们都已用上了压水井,老井自知没趣,忽一日,老井忙完了自己的事之后,也没问问乡亲们还有没有啥事儿,就鸟儿悄地携着那棵老树一起从这个世界消失了。

17离开故乡已多年,记忆中的老井和老树依然在梦里萦绕着。它们不仅仅是浇灌、荫泽了一方乡土文化,也时时刻刻地在滋润着我干涸的思维。

18如今,老井、老树真的不复存在了,昔日井台上挑着水桶的人们大多早已作古,井台上人们的笑声,还有那悠悠的辘轳声,早已被岁月的风吹散。

19清晨,喜鹊夫妻飞来,叽叽嘎嘎,叫着喊着,盘旋着,因为,它已找不到它们曾经栖息的家园。

20黄昏,一只乌鸦口渴了,只见它站在曾经的老树遗骸上,凝望着这片土地,凝望着村庄一动不动,因为,它已找不到曾经的那口井……

21老井,从村庄里走失,从人们的亘古思维里淡出,就像一个盲人的一双眼睛,深深地凹进故乡的泥土里,湮灭在曾经的家园,让我们从此再也找不到一汪有根之水。

22我在想,没有井的家园,是不是少了点儿什么?井的概念是不是随着时光的流逝,渐渐地淡出人们的记忆?如今那些要出外谋生的年轻后生们,当他们一个个离开家园,是否还算“背井”离乡?

23哦,走失的老井、老树,还有那远去的辘轳声……

1.对文章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4分)

A.本篇散文融回忆想象与现实感怀为一体,增添了几分厚重感与文化内涵。

B.本文选取平常的乡村意象——老井,对老井的描写采取了有详有略的技巧,并运用了首尾照应的手法。

C.作者以细节描写描绘出了自己熟悉但又毫不起眼的民俗民风,着力刻画了故乡人文和地理的风貌,凸显的是老井浇灌一方乡村文化。

D.出外谋生的年轻人无法 “背井”离乡说明农村传统的生命状态、田园生活的朴素与美好,随着社会的发展,都在日益消失。

E.老井见证了人们的生活,也铭刻着人们的记忆,而文章对大柳树进行了浓彩重抹的对比描写,进一步突出了主题。

2.请简要概括①②段的内容,并分析这一部分在全文中的作用。(6分)

3.请分析1920段的表达特色。(6分)

4.读了题目“走失的老井”,再联系全文,你赞成作者在文中的感情倾向吗?为什么?(6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