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从下列两题中任选一个,按要求作文。 1.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自己的感语和联想,写一...

从下列两题中任选一个,按要求作文。

1.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自己的感语和联想,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易卜生说:“社会犹如一条船,每个人都要有掌舵的准备。”

要求:①选准角度,自定立意;②自拟题目;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文体特征鲜明。

2.以“影响”为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选准角度,自定立意;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文体特征鲜明。

 

【解析】 1. 试题分析:先审读材料。易卜生的这句话谈的是每个人的社会责任,有两重意思:一个社会的好坏每个人都有责任,而且是可以肩负起“为天下倡”的责任;每个人都要为能肩负起这个责任作好各种准备。因此,如果是谈人要掌握自己的命运,或者是谈“机会青睐有准备的人”之类,都可以看作是跑题。 再立意。一般尽量以材料的中心为作文的中心。 文体方面,要求文体特征鲜明,即写记叙文就像记叙文,写议论文就像议论文。 考点: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参考名言: 1  一个人若是没有热情,他将一事无成,而热情的基点正是责任心。——托尔斯泰 2 . 高尚、伟大的代价就是责任。——丘吉尔 3 . 尽管责任有时使人厌烦,但不履行责任,只能是懦夫,不折不扣的废物。——刘易斯 4. 每一个人都应该有这样的信心:人所能负的责任,我必能负;人所不能负的责任,我亦能负。如此,你才能磨炼自己,求得更高的知识而进入更高的境界。——林肯 5 . 人生须知负责任的苦处,才能知道尽责任的乐趣。——梁启超 6 . 我们应该不虚度一生,应该能够说:“我已经做了我能做的事。”居里夫人 7 . 改造自己,总比禁止别人来得难。 —— 鲁迅  8 .我们是国家的主人,应该处处为国家着想。 —— 雷锋 9. 这个社会尊重那些为它尽到责任的人。——梁启超 10.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 11. 生命和崇高的责任联系在一起 。——车尔尼雪夫斯基  参考事例: 1、1920年,美国一个年仅11岁的男孩在踢足球时踢碎了邻居的玻璃,人家索赔12.5美元。当时12.5美元可以买125只下蛋的母鸡,闯了祸的男孩向父亲承认错后,父亲让他对自己说:对过失负责。可他没钱,父亲说:钱我可以先借给你,但一年后还我。从此,这个男孩就开始了艰苦的打工生活。半年后,他终于还给了父亲12.5美元。这个男孩就是后来成为美国总统的里根。我不知道,没有经历这件事里根还是不是现在的里根。但我知道,他父亲的所作所为是为了让他懂得:犯了错就该勇于承担后果,不逃避,也不推卸责任。一个有责任心的人就拥有了至高无尚的灵魂和坚不可摧的力量;一个有责任心的人在别人心中就如同一座有高度的山,不可逾越,不可挪移。 2、武汉市鄱po阳街的景明大楼建于1917年,是一座6层楼房。 在1997年也就是这座楼度过了漫漫80个春秋的一天,突然收到当年的设计事务所从远隔重洋的英国寄来的一份函件。函件告知:景明大楼为本事务所1917年设计,设计年限为80年,现已到期,如再使用为超期服役,敬请业主注意。 (80年,不要说设计者,就是施工人员恐怕也不在世了吧。竟然还有人为它操心,还在守着一份责任、 一份承诺。) 3、钟南山,这位屡创医学奇迹的呼吸病专家,这位在天冷时要把听诊器焐热了才给病人诊听的仁爱长者,当致命的疫病袭来时,毅然挑起重担,站到了抗击病魔的第一线。当有关部门宣布“非典”疫情得到有效控制的时候,钟院士站出来说:疫情是得到有效遏制而不是控制,本身的病原搞不清楚,传播途径搞不清楚,疫情怎么能得到有效控制呢?现在病情是得到了很大程度的遏制。而当民众谈“非”色变时,钟南山又一直呼吁大家用正确的态度来对待。从2002年底开始,钟南山这个名字就与非典型肺炎联系在一起,他曾经抢救病人,开会研究病情……一连38小时没合过眼!作为广东省非典型肺炎医疗专家组组长,他参与会诊了第一批非典型肺炎病人,并将这种不明原因的肺炎命名为非典型肺炎,逐步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案,大大提高了危重病人的成功抢救率,降低了死亡率,而且,明显缩短了病人的治疗时间。他主持起草了《广东省非典型肺炎病例临床诊断标准》,并提倡国内国际协作,共同攻克SARS难关。作为一名中国工程院的院士,从接触第一例非典病例开始,67岁的钟南山就以一个具有高度责任感的战士形象出现在民众和媒体面前。 2. 试题分析:这个题目很大。遇到大的题目,我们要善于分解,化大为小。如:影响有好坏之分,有大小之别;有别人对“我”的影响,也有“我”对别人的影响等。可以写某个人、某件事、某本书对自己的影响,等等。 如果是写议论文,实际上是在探求事物之间的各种因果联系,最后要能总结出带有一定认识意义的结论来。如果是写记叙文,不能只写某件事本身,重点是某个人、某件事对人的影响,否则就跑题。 考点: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歌由心飞于淑珍    紫茵

听于淑珍唱歌已有30多年,同于淑珍聊天还是头一回。冬日的午后,我走进她栖身京城的居室。和善的脸庞,银白的卷发,弯弯的笑眼,76岁的老人讲起话来清甜甘润如少女一般。

“老师不是一个,而是所有人”

从小工厂唱到大舞台,于淑珍说自己从未想过当歌唱家。上世纪50年代初,天津歌舞剧院将这个爱唱歌、会唱哥伯小女工招进去,正是看中她的艺术潜质。

于淑珍靠着灵慧悟性,在舞台实践中摸索、进步、成长、成熟。上海音乐学院王品素教授是才旦卓玛的恩师,曾给于淑珍上过课,发现并保护了她的美妙歌喉。于淑珍说:“中国传统戏曲演唱有很多讲究、很多学问。所有人都可能成为我的老师!”京剧、梆子,她学过、唱过,《少家滨》的阿床嫂,《杜鹃山》的柯湘,响当当挂头牌的角儿。“小彩舞”骆玉笙讲话,于淑珍听得很用心,从民间说唱艺术汲取营养,丰富自己的歌唱艺术。将科学的发声方法与民族民间音乐融会贯通,就是于淑珍的“独门秘笈”。她歌喉纯美甜润,吐字亲切晓畅,行腔流丽柔婉,风格清新淡雅。她最擅长演绎抒情性作品,注重把握地域特点和韵味。北方的健朗舒放,南方的柔婉细腻,她总能恰如其分地表现作品的意境和内涵。“高如行云,低若流水;声从情发,歌由心飞”,人们褒扬称道。

“首唱作品非常多,传唱很有限”

从艺58年,于淑珍同施光南、吕远、唐柯、冯国林等作风家成功合作,经由她首唱的作品已超过400首。

早在改革开放初期,已故音乐家施光南为于淑珍写了很多优秀的歌曲作品。“他写完一首,就在钢琴上边弹边唱给我听。我再试唱给他听,直到大家都满意。”《漓江谣》、《姑娘的爱情》………一向抒情柔婉的于淑珍,演唱河北梆子风格的《七律·长征》另有一番硬朗与豪放。《月光下的凤尾竹》是作曲家在云南采风写的一首傣族音乐风格的歌曲。有人曾提出,优美抒情的歌曲不应有直白浅显的语言,应将原作“一起走向啊,结婚登记处”改为“一起走向啊,那绿色的雾”。一向温和的于淑珍,内心始终操守艺术标准与原则底线。无论什么场合,她坚持按原词演唱,“我要尊重历史,尊重作者”。1980年2月16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听众最喜欢的15首广播歌曲”揭晓,《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荣谁前三。这首电影插曲为于淑珍带来最高声誉,并首次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选入亚太地区音乐教材。歌唱家的精妙演绎,通过1984年CCTV春晚更加影响远播、深入人心。“幸福的花儿”一开30多年了,于淑珍说:“我还有好多好听的歌的儿,可不止这一首啊!”在中国文联2013年春节联欢晚会上,76岁的于淑珍再次挥洒“阳光”,歌声依旧清润甘甜。

“学生不可随便收,歌要继续唱”

功成名就的于淑珍,“从来没有感觉自己有多不起”,在她心里,是许多人的辛苦换来了这一切。有些年轻人慕名而来登门拜师,她一概婉言相拒。“我不敢随便收学生。一是自己没有正式进过音乐学院,学得不够厚实;二是怕她们徒有虚名,不是真心学本事,举着‘我是于淑珍的学生’当招牌。”于淑珍不收私人学生,但乐意去音乐学院开讲座,她喜欢和现在的年轻人说心里话:“同学们,千万另只学一首歌,一定要多唱新作品,一定要有自己首唱、原唱的歌”。现在的民族声乐演员,“共性多了些,个别就差了些。”她最爱听的一句话:一群人唱歌,闭着眼睛就能听出来,这是于淑珍!“无论唱民歌还是通俗,都要唱出自己的特点、自己的味道。一个毫无个性特征的人,一定不会在艺术上成功。”

一位“自学成才”的女高音歌唱家,古稀之年仍葆有艺术青春,难以可贵。现在每逢演出,她仍保持着一个习惯,提出穿好演出服,独自静静地酝酿感情。“我可不敢分神,最怕上台出错。”于淑珍将坚实的功底和超群的实力付诸频繁的舞台实践,“只要观众接受,我就继续唱”。(选自2013年4月4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1.简要赏析文章第一段中画线的句子。(4分)

2.于淑珍是如何达到“高如行云,低若流水;声从情发,歌由心飞”境界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4分)

3.为什么于淑珍最爱听“一群人唱歌,闭着眼睛就能听出来,这是于淑珍”这句话?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原因。(4分)

4.本文在写作方面有何艺术特点?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问卜中华(节选)    余秋雨

一八九九,深秋。离二十世纪只隔着三阵风,一场雪。

十九世纪最后几个月,北京城一片混乱。无能的朝廷、无知的流民、无状的列强,打斗在肮脏的街道和胡同间。商店很少开业,居民很少出门,只有一些维持最低生存需要的粮店和药店,还会闪动几个慌张的身影。据传说,那天,宣武门外的达仁堂药店接到过一张药方,药方上有一味药叫“龙骨”,其实就是古代的龟甲和兽骨,上面间或刻有一些奇怪的古文字。使用这张药方的病人,叫王懿荣。

王懿荣是个名人,当时京城顶级的古文学者,金石学家。他还是一个科技出身的大官,授翰林,任南书记行走,国子监祭酒,主持着皇家最高学府。他对古代容器上的铭文作过深入研究,因此,那天偶尔看到药包里没有磨碎的“龙骨”上的古文字,立即产生敏感,不仅收购了达仁堂的全部“龙骨”,而且嘱人四处搜集,很快就集中了一千五百余块有字甲骨。他收购时出钱大方,又多多益善,结果在京城内外,“龙骨”也就从一种不重要的药材变成了很贵得的文物。

在他之前,也有人听说过河南出土过有字骨版,以为是“古简”。 王懿荣熟悉古籍,又见到了实物,快速作出判断,眼前的这些有字甲骨,与《史记》中“五帝三王”的论述有关。那就太令人兴奋了,遥远的“五帝三王”在中国历史上一直缺少实证,而眼前出现的却是那个时候占卜用的卜辞,而且是实实在在一大堆!

占卜,就是询问天意。大事小事都问,最大的事,像战争的胜败、族群的凶云消雾散、农业的收成,是朝廷史官们必须隆重占卜重。先取一块整修过的龟板,刻上一句问话,例如,几天之后要和谁打伏,会赢吗?然后把龟板翻过来,在背面用一块火炭烤出裂纹,根据裂纹的走向和长短寻找答案,并把答案刻上。等到打完伏,再把结果刻上。

我们的祖先为了维持生存、繁衍后代,不知遇到过多少灾衲和挑战。现在,终于可以听到他们向苍天的一句句问卜声了。问得单纯,问得具体,问得诚恳。问上帝,问宗祖,上帝也就是宜祖。有祭礼,有巫祝,日月星辰,风霜雨雪,问天也就是问地。

为什么三千多年前的声声问卜,会突然涌现于十九世纪最后一个深秋?为什么在地下沉默了那么久的华夏老先人,会在这个时候咣当一声掷出自己当年的问卜甲骨,而哗啦啦地流泻出这么一大堆?

我想,一定是华夏先人强烈地感知到了,他们的后代正面临着可能导致万劫不复的危难。

他们显然有点生气,掷出甲骨提醒生代:这是多少年的家业了,怎么会让外人糟蹋成这样?

他们甚至恼怒了,掷出甲骨责斥后代:为何这么垂头丧气?至少也要问卜几次,最后探询一下凶吉!

王懿荣似乎有点听懂。他放下甲骨,站起身来。

门外要王懿荣关心的事情太多。

就在王懿荣发现甲骨文的半年之后,八国联军进攻北京。一九OO年八月十五日早晨,王懿荣被告,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已经逃离北京。

王懿荣,这位大学者这时又担负着北京城的防卫职务。在中国历代关及民族安危的战争中,开始总有不少武将在战斗,但到最后还在抵抗的,经常是文官,这是一件非常奇怪的事,恐怕也与中华文化的气节传承有关。王懿荣又是这样,他觉得首都沦陷、朝廷逃亡,是自己的失职,尽管责任完全不在他。他知道越是在这样的时刻自己越不应该离开职守,但又不能以中国首都防卫官员的身份束手就擒,成为外国侵略者进一步证明他们胜利的道具。于是,唯一的选择是,在外侵略者还滑来到眼前的这一刻,自杀殉国。

我一直认为,王懿荣是真正的大丈夫,在国难当头的关口上成了民族英雄。他研究的是金石,自己却成了中国文化中的铿锵的金石。他发现的龙骨,自己却成了中华民族真正的龙骨(有删改)

1.简要赏析文章第一段中画线句子(4分)

2.为什么是王懿荣而不是别人,最初发现了“龙骨”里的秘密?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4分)

3.如何理解下面句子在文中的含意?(4分)

⑴他们显然有点生气,掷出甲骨提醒后代:这是多少年的家业了,怎么会让外人糟蹋成这样?

⑵他研究的是金石,自己却成了中国文化中的铿锵的金石。他发现的是“龙骨”,自己却成了中华民族真正的“龙骨”。

4.本文在写作方面有何艺术特点?请结合文本概要分析。(6分)

 

查看答案

某校高三(6)班要召开“我的梦·中国梦”的主题班会,请你以班会主持人的身份,烈军属一段开场白。(5分)

要求:(1)主题鲜明,将“我的梦·中国梦”有机结合起来;(2)符合班会主持人的身份;(3)80字左右。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60分)

【网友A】我的梦想是:未来结婚的时候能够自己挣钱买一套房子;等有了小孩儿,能够安心地让孩子吃着无害的奶粉健康成长;父母老了,不用为医疗着急,吃得起药,看得起病。

【网友B】我的梦想是:能在自己住的那个小屋周围种一片放心的粮食和蔬菜,养许多牲畜,让大家放心买放心吃;出门时,天是蓝的,水是绿的,路是原色的,吸进没有污染的空气,喝上没有污染的水,吃的食品没有三聚氰胺、没有塑化剂,

【网友C】我希望我的工资翻番但物价不涨,我能够不为生计所累,过自己想要的生活,带着单反照相机周游世界。

【网友D】从上大学起,我的女儿就离开了家,离开了故乡,毕业后,她又留在了读书的那座大城市。我更希望她能留在我身边。希望城市间的差距能越来越小,更多的孩子能在身边找到北上广一样精彩的生活,这样也许有一天女儿可以回来,陪我们安度晚年。

请根据阅读材料后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文章。要求:①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②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不得套作,不得抄袭;③用规范汉字书写;④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13届四川遂宁毕业班二诊)请在下面所提供的5部作品中任选2部,仿照下面例子结构形式,分别进行简要的评点。要求:①内容能体现该作品特点;②表达准确、鲜明、生动。(6分)

《红楼梦》  《呐喊》  《边城》  《高老头》  《巴黎圣母院》

例:巴金的《家》是一部激情澎湃、汪洋姿肆的经典,像一股席卷大地的飓风,吹散了笼罩于千年历史的雾霾;如一场怒涛冲天的海啸,惊醒了沉睡于万里江河的巨龙。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