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试题。 景皇帝讳师,字子元,宣帝长子也。雅有风彩,沈毅...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试题。

景皇帝讳师,字子元,宣帝长子也。雅有风彩,沈毅多大略。少流美誉,与夏侯玄、何晏齐名。晏常称曰,“惟几也能成天下之务,司马子元是也。”魏景初中,拜散骑常侍,累迁中护军。为选用之法,举不越功,吏无私焉。宣穆皇后崩,居丧以至孝闻。宣帝之将诛曹爽,深谋秘策,独与帝潜画,文帝弗之知也。将发夕乃告之,既而使人觇之,帝寝如常,而文帝不能安席。晨会兵司马门,镇静内外,置阵甚整。宣帝曰“此子竟可也。”初,帝阴养死士三千,散在人间,至是一朝而集,众莫知所出也。事平,以功封长平乡侯,食邑千户,寻加卫将军。及宣帝薨,议者咸云“伊尹既卒,伊陟嗣事”,天子命帝以抚军大将军辅政。魏嘉平四年春正月,迁大将军,加侍中,持节、都督中外诸军、录尚书事。命百官举贤才,明少长,恤穷独,理废滞。四海倾注,朝野肃然。或有请改易制度者,帝曰“‘不识不知,顺帝之则’,诗人之美也。三祖典制,所宜遵奉;自非军事,不得妄有改革。”五年夏五月,吴太傅诸葛恪围新城,朝议虑其分兵以寇淮泗,欲戍诸水口。帝曰“诸葛恪新得政于吴,欲徼一时之利,并兵合肥,以冀万一,不暇复为青徐患也。且水口非一,多戍则用兵众,少戍则不足以御寇。”恪果并力合肥,卒如所度。帝于是使镇东将军毋丘俭、扬州刺史文钦等距之。俭、钦请战,帝曰“恪卷甲深入,投兵死地,其锋未易当。且新城小而固,攻之未可拔。”遂命诸将高垒以弊之。相持数月,恪攻城力屈,死伤太半。帝乃敕钦督锐卒趋合榆,要其归路,俭帅诸将以为后继。恪惧而遁,钦逆击,大破之,斩首万余级。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既而使人觇之               觇:窥视

B.伊陟嗣事                   嗣:继承

C.卒如所度                   卒:队伍

D.扬州刺史文钦等距之         距:通“拒”,抵御

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现景帝“沈毅多大略”的一组是(   )(3分)

①为选用之法,举不越功,吏无私焉           ②宣穆皇后崩,居丧以至孝闻

③宣帝之将诛曹爽,深谋秘策,独与帝潜画     ④帝寝如常,而文帝不能安席

⑤朝议虑其分兵以寇淮泗,欲戍诸水口         ⑥遂命诸将高垒以弊之

A.①②⑥       B.①③⑤       C.②④⑤       D.③④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景帝才华出众。他年少时就博得好名声;高雅有风采,沉着坚毅,深谋远虑;与

年少时的景帝名望相同的何晏曾称他是一个几乎能够成就天下事的人。

B.景帝重视人才。他制定选用人才的方法,命令百官推举人才,关心人,体恤人,

因此赢得了人心,自己也得到了朝廷内外的尊重。

C.景帝遵守旧制。当有人提出要改变现有制度时,景帝引用诗句,表示祖先留下来

的典章制度应当遵守,但他同时也表示,如果有战争则例外。

D.景帝洞察战况。诸葛恪合肥起兵,应验了景帝战初的判断;景帝下令以防守消耗

敌人的力量,再根据战况,令属下主动出击,结果大败敌军,生擒诸葛恪。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 帝阴养死士三千,散在人间,至是一朝而集,众莫知所出也。(5分)

(2) 帝乃敕钦督锐卒趋合榆,要其归路,俭帅诸将以为后继。(5分)

 

1.C 2.D 3.D 4.(1)景帝暗地里收养了三千名不怕死的士人,分散在百姓中,到这时一个早晨就集合起来,众人不知道这些人是从哪里来的。(“阴”“死士三千”“人间”各1分,句意2分) (2)景帝就命令文钦督率精锐部队奔赴合榆,拦截敌军的退路,毋丘俭率领众将作为后援。(“敕”“趋”“要”各1分,句意2分) 【参考译文】 景皇帝名师,字子元,是宣帝的儿子。高雅有风采,沉着坚毅很有远大的谋略。他年少时就流传有好声誉,和夏侯玄、何晏名望相同。何晏时常称说:“差不多可以成就天下事的,是司马子元。”魏景初年间,任散骑常侍,多次升官为中卫军。制定选用人才的方法,提拔人不超越他的功绩,任免官吏无私情。宣穆皇后去世,景帝服丧以极其孝顺闻名。宣帝将要诛杀曹爽时,精心秘密谋划,单独跟景帝悄悄策划,文帝不知道这件事。将要动手的前一天晚上才告诉他,之后派人窥视,景帝像平常一样入睡,而文帝不能安然就寝。清晨在司马门会集兵队,景帝镇静内外,布置非常严整。宣帝说:“这个儿子终究真行啊。”当初,景帝暗地里收养了三千名不怕死的士人,分散在百姓中,到这时一个早晨就集合起来,众人不知道这些人是从哪里来的。事件平息后,因为有功被封为长平乡侯,食邑千户,接着加封为卫将军。等到宣帝死时,议政的人们都说:“伊尹已死,伊陟继承事业。”天子任命景帝为抚军大将军辅佐朝政。魏嘉平四年春正月,升为大将军,加封侍中,持节、都督中外诸军、录尚书事。命令百官推举人才,明确年少与年长者的尊卑,体恤贫困与孤独的人,清理被废除不用的人。四海倾心向往,朝廷内外恭敬。间或有人请求要改变制度,景帝说:“‘好像什么都不知道,顺从上代帝王的法度去做’,这是诗人所赞美的。三代祖先的典章制度,是应当遵守的;如果不是有战争,不能随意更改。”五年夏五月,吴国太傅诸葛恪包围新城,朝廷的议论担心他分兵侵犯准泗,打算守卫各水路口岸。景帝说:“诸葛恪新近在吴国得到权势,想求得一时的好处,聚兵合肥,希望侥幸得手,没有精力再在青徐找麻烦。再说水路口岸不是一个,多守卫就用兵多,少守卫又不足以抵挡敌人。”诸葛恪果然在合肥集中兵力,最终正像景帝所推测的那样。景帝便派镇东将军毋丘俭,扬州刺史文钦等人抵御敌军。毋丘俭、文钦请求出战,景帝说:“诸葛恪全力深入我方,把军队置于险境,他们的锋芒难以抵挡。再说新城既小又坚固,敌军进攻也难以攻克。”于是命令众将领筑城防守。相持了好几个月,诸葛恪攻城的力量耗尽,死伤超过半数。景帝就命令文钦督率精锐部队奔赴合榆,拦截敌军的退路,毋丘俭率领众将作后继。诸葛恪因害怕而逃跑,文钦迎上去攻击,大败敌军,杀敌一万多人。 【解析】 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文中重点词语的含义。卒:最终,终于。这种意思用法熟见于中学课本。例如:卒获有所闻(《送东阳马生序》)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廉颇蔺相如列传》)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2. 试题分析:②表现其“孝”;⑤为众人的意见,二者都不是符合选项题支,排除这两项即可得出答案。 考点: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C 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文中重要信息的筛选能力。D项中 “生擒诸葛恪”错误,原文只是说“恪惧而遁”,意思是诸葛恪害怕逃跑了。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4. 试题分析:(1)注意以下得分点的翻译,阴:暗地里;死士三千:三千名不怕死的士人;莫知:不知道;所出:来的地方。即从哪里来。 (2)注意以下得分点的翻译,敕:命令;鋭卒:精锐部队;趋:奔赴;要:拦截。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试题。

瑞典文学院10月11日宣布,将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中国作家莫言。消息一出,所有华人无不为之振奋,一扫中国文学与诺贝尔奖无缘的尴尬。与此同时,引发了中国民众对诺贝尔文学奖的进一步深入了解。

诺贝尔文学奖的审美标准是“具有理想主义倾向的杰出文学作品”。虽然瑞典文学院始终以“理想主义”作为最高标准来评选作品,但是,在各个不同的历史阶段,对“理想主义”的理解有所不同。

自19世纪中叶起,欧洲资本主义进入稳定发展时期,社会矛盾虽然日益尖锐,但人们仍然对生活和未来充满信心。受此影响,诺贝尔文学奖最初十几年多关注那些透过温和的人道主义显现出真、善、美的文学作品。光明、崇高、热情、高雅是此时获奖作品的共同风格。例如,1910年德国作家海泽的获奖是因为他的作品“所达到的充满理想主义光辉的、完美的艺术境界”。不难发现,此时欧洲人的文学审美观念趋向于追求古典式的和谐之美,而人与现实的和谐是这种古典美的核心,它折射出当时欧洲人对人与现实关系的向往与期待。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使人类遭到空前的浩劫,欧洲人古典的乌托邦梦想随着战火灰飞烟灭。西方知识分子开始了对世界的全面反思,用更加冷峻的目光来审视人与现实的关系。传统文学观念受到严重的冲击,乐观主义倾向开始淡出20世纪西方文学的舞台,文学的视角转移到从人生的悲剧性体验中发现美与善。如果说战前的西方文学多从美的角度来审视人与现实的关系,从而建立起对人类未来的美好幻想,那么,此时的西方文学更多地从丑的角度来反思现实对人类心灵的扭曲与异化。这一时期的诺贝尔文学奖更多地表彰那些具有浓厚悲剧意识的作家。如1919年瑞典文学院将文学奖颁给瑞士作家施皮特勒,正是因为他的史诗《奥林匹斯的春天》“表达了人类在强加于自身的各种欲望搏斗时表现出的自由意志、各种理想、各种想象以及人类的痛苦、绝望等等”。

接踵而来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及战后的冷战和全球核威胁,使人类的精神从悲观走向了绝望。在这片思想的荒原上,存在主义哲学思想开始风靡世界。存在主义哲学认为,人的存在是荒诞与痛苦的,人生的意义终将化为虚无。存在主义哲学对二战后世界文学影响深远,文学的审美重心由对人与现实的关系的反思上升到对人的本质的反思。西方现代作家以文学为手段来探究人类存在的价值,不再努力去描绘外在于人的社会现实,而是尽可能地去表现人在被异化的社会中所体验到的压抑、焦虑、孤独和虚无。传统的现实主义文学观念受到西方文学界的普遍质疑,现代主义文学反传统、反理性、反艺术的倾向开始得到主流批评界的普遍认同。

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西方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后殖民主义、新历史主义等后现代主义理论盛行,诺贝尔文学奖的评价标准开始向意识形态评价方向倾斜,更多地关注文学中的阶级、种族、性别、殖民、文化等问题,呈现出一种多元化的审美标准。文学批评不再抽象地对人进行形而上学的反思,而更注重在具体的历史语境中对人进行现实的反思,这与后现代文学批评反对形而上学、反对普遍性,突出差别性、个别性的文学观念相关。

1.下列对“诺贝尔文学奖”的阐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诺贝尔文学奖始终以“理想主义”作为最高标准来评选作品,但不同历史阶段对“理想主义”的理解有所不同。

B.诺贝尔文学奖最初多关注那些透过温和的人道主义显现出真、善、美的文学作品,使人们在尖锐的社会矛盾下仍然对生活和未来充满信心。

C.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诺贝尔文学奖的评价标准开始向意识形态评价方向倾斜,呈现出一种多元化的审美标准。

D.从百年诺贝尔文学奖对获奖作品的文学主题关注重心的变迁,我们可以窥见19世纪中叶以来西方文学批评的审美观念的变化态势。

2.下列解释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自19世纪中叶起,欧洲人在反思人与现实的关系时,开始追求以人与现实的和谐为核心的古典式的和谐之美,它折射出当时欧洲人对人与现实关系的向往与期待。

B.传统文学观念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而受到严重的冲击,于是,从人生的悲剧性体验中发现美与善开始取代乐观主义倾向。

C.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的西方文学更多地从丑的角度来反思现实对人类心灵的扭曲与异化。这一时期的诺贝尔文学奖更多地表彰那些具有浓厚悲剧意识的作家。

D.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及战后的冷战和全球核威胁,使人类的精神从悲观走向了绝望,存在主义哲学思想开始流行。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后现代文学批评反对形而上学、反对普遍性,突出差别性、个别性的文学观念使文学批评更注重在具体的历史语境中对人进行现实的反思。

B.从19世纪中叶起,经两次世界大战,进入20世纪以来,诺贝尔文学奖的审美标准也在不断进步和完善,由原来的低层次不断上升,最终呈现一种多元化的审美标准。

C.二战后,西方现代作家不再努力去描绘外在于人的社会现实,而是由对人与现实的关系的反思上升到对人的本质的反思。

D.二战后,现代主义文学尽可能表现人在被异化的社会中所体验到的压抑、焦虑、孤独和虚无,反传统、反理性、反艺术的倾向开始得到主流批评界的普遍认同。

 

查看答案

根据下列材料,请概括杜鹃鸟让人惆怅、令人喜爱的原因。不超过50过。(4分)

春末夏初,在田野漫步时,常常可以听到“布谷、布谷”的叫声,这种声音清脆悠扬,悦耳动听。当听成“不如归去”时,又令人感到惆怅、忧伤。山民们都叫它“布谷鸟”,实际就是杜鹃。相传它是望帝杜宇死后的化身,杜宇是历史潮流上开明皇帝。他看到鳖相治水有功,百姓安居乐业,便主动让位。杜宇死后化作杜鹃鸟,日夜啼叫,催祥降福,所以这种鸟十分令人喜爱。

 

查看答案

根据语境,仿照下面的句式,补写出一个恰当的句子。(3分)

人生如湖泊里的涟漪,细小却不乏美丽动人;人生如绿叶上滚动的露珠,微小却不乏晶莹剔;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任选3个小题)(6分)

1.发愤忘食,乐以忘忧,                。      (《论语》)

举酒属客,诵明之诗,                。      (苏轼《赫壁赋》)

2.                ,烟光凝而暮山紫。          (王勃《腾王阁序》)

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          。  (李密《陈情表》)

3.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           ,用之如泥沙?  (杜牧《阿房宫赋》)

雁过也,正伤心,                。            (李清照《声声慢》)

4.               ,鲜克有终。                   (《诗经》)

亦余心之所善兮,                。              (屈原《离骚》)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宋词,回答问题。(8分)

鹧古天·东阳道中    辛弃疾

扑面征尘去路遥,香篝渐觉水沉销①。山无重数周遭碧,花不知名分外娇。

人历历,马萧萧,旌旗又过小红桥。悉边剩有相思句,摇断吟鞭碧玉梢②。

【注】①香篝:薰笼。水沉:一种香料,即沉香。香午渐觉水觉肖:借薰笼里的香料逐渐燃烧殆尽,来写行路时间之长,从而暗示行程的遥远。②碧玉梢:指马菱用碧玉宝石饰成,比喻马菱的华贵。

1.词的三四句“山无重数周遭碧,花不知分外娇”写了怎样的景?表达了怎样的情?(4分)

2.简要分析“人历历,马萧萧,旌旗又过小红桥”三句的表达技巧。(4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