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后面问题。(10分) 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①宿置酒 李 白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后面问题。(10分)

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

李 白

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

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

相携及田家,童稚开荆扉。

绿竹入幽径,青萝拂行衣。

欢言得所憩,美酒聊共挥。

长歌吟松风,曲尽河星稀。

我醉君复乐,陶然共忘机

【注释】①斛斯山人:隐士,作者的朋友。②翠微:青翠的山坡。③松风:指古乐府《风入松》曲,也可作歌声随风入松林解。 ③机:世俗的心机。

1.“美酒聊共挥”句中的“挥”改为“饮”好不好?为什么?(3分)

2.“我醉君复乐,陶然共忘机”,结合全诗分析,让诗人“醉”的原因除了酒,还有哪些?(4分)

3.说说这首诗的构思脉络。(3分)

 

1.不好。“挥”字写出了诗人饮酒时豪放、洒脱的形象,更能表达陶醉其中的欢快之情。而“饮”不具备这种表现力。其次,“挥”押韵而“饮”不押韵。 2.一是风景:白天游山,怡人的山景让诗人沉醉;其次,饮酒时天上有明月星星,身边有绿竹、青萝、幽径,那环境让人迷醉。二是人情:能在朋友的家里和知己“欢言”、“长歌”,忘记人世间的一切烦恼,自然会陶醉。 3.漫步山径;遇到了斛斯山人,与之携手到他的田家;欢言、笑谈、饮酒中主宾都很快乐。 【解析】试题分析: 1.这是一道炼字的题目,炼字题主要从“炼意”“炼手法”“炼结构”三个方面考虑,“炼意”主要是对表情达意、刻画形象等方面有哪些作用;“炼手法”主要是在描写、叙述等方面的特点,比如动静、虚实关系的处理等;“炼结构“主要是诗歌的起承转合等方面的作用。此题主要应从“炼意”方面入手,既然是“炼意”那就应找到全诗的主旨,结合题目“置酒”,注释①和诗歌表达情感的关键词语“陶然”,全诗应该表达的是一种陶醉其中的情感,这种情感主要通过诗人的所见和所为表达,而“挥”字正是描写诗人的动作,展现一种人物形象,作表现一种情感,所以是“挥”字写出了“豪放、洒脱”的形象,更能表现作者“陶醉其中的情感”。如是句尾适当考虑押韵。这样的题目看似自由,可以有自己的观点,但原则上不改变原诗的思路,一般顺着原诗的脉络作答。 2.这是一道诗意概括的题目,作答时注意题干的要求和答案的全面即可,题干要求“酒除外”,那就按诗句先后概括即可。第三句中的“顾”是回头看的意思,可见是前四句是图中所见美景,“相携”“童稚开荆扉”可以看出热情,“幽径”“青萝”再写家里美景,“欢言”“长歌”“憩”“共忘机”写诗人的所为、所感,对以上这些分类概括主要就是两点即景美、人情美,整理后可得到答案,不分类归纳,列举全面也可以得到全分。 3.这是诗歌的章法结构的题目,构思脉络主要是先写什么后写什么,把诗人写的内容概括即可,不能简单归纳,要高度概括。如“漫步山径”“路遇山人”“携手归家”“置酒欢言”“陶然其中”“忘却世机”。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苏秦)说秦王书十上,而说不行。黑貂之裘敝,黄金百斤尽。资用乏绝,去秦而归。负书担橐,形容枯槁,面目黧黑,状有愧色。归至家,妻不下纴,嫂不为炊,父母不与言。乃夜发书,陈箧数十,得太公《阴符》之谋,伏而诵之,简练以为揣摩。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曰:“安有说人主,不能出其金玉锦绣,取卿相之尊者乎?”期年,揣摩成,曰:“此真可以说当世之君矣。”

乃见说赵王于华屋下。抵掌而谈,赵王大说,封为武安君,受相印,革车百乘,锦绣千纯,白璧百双,黄金万镒,以随其后。约从散横,以抑强秦,故苏秦相于赵而关不通。当此之时,天下之大,万民之众,王侯之威,谋臣之权,皆欲决于苏秦之策。不费斗粮,未烦一兵,未战一士,未绝一弦,未折一矢,诸侯相亲,贤于兄弟。夫贤人在而天下服,一人用而天下从。故曰:式于政,不式于勇,式于廊庙之内,不式于四境之外。当(苏)秦之隆,黄金万镒为用,转毂连骑,炫煌于道,山东之国,从风而服,使赵大重。

将说楚王,路过洛阳,父母闻之,清宫除道,张乐设饮,郊迎三十里;妻侧目而视,侧耳而听;嫂蛇行匍匐,四拜自跪而谢。苏秦曰:“嫂,何前倨而后卑也。”嫂曰:“以季子之位尊而多金。”苏秦曰:“嗟乎!贫穷则父母不子,富贵则亲戚畏惧。人生世上,势位富贵,盖可忽乎哉!”

(选自《战国策·秦策一》)

太史公曰:苏秦兄弟三人,皆游说诸侯以显名,其术长于权变。而苏秦被反间以死,天下共笑之,讳学其术。夫苏秦起闾阎,连六国从亲,此其智有过人者。吾故列其行事,次其时序,毋令独蒙恶声焉。

(选自《史记·苏秦列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资用乏绝,去秦而归    离开

B.乃夜发书,陈箧数十        打开

C.式于政,不式于勇          同“试”,尝试

D.嫂蛇行匍匐                像蛇一样

2.下列各句,都能表现苏秦“其智有过人者”的一组是(  )(3分)

①伏而诵之,简练以为揣摩    ②抵掌而谈,赵王大说

③约从散横,以抑强秦         ④苏秦相于赵而关不通

⑤其术长于权变               ⑥式于政,不式于勇

A.①③⑥  B.②③④  C.②③⑤  D.③④⑤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苏秦耗尽资用,游说秦王没有成功,狼狈还家,受到家人蔑视。

B.苏秦不怕失败,发愤读书,刻苦钻研,充满自信,终于成功。

C.苏秦游说赵王,受到重用,一时间合纵策略遍行于天下各诸侯国。

D.苏秦衣锦还乡,家人大事欢迎,他嫂子前倨后恭最让人觉得好笑。

4.翻译下面的句子。(10分)

(1)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3分)

(2)约从散横,以抑强秦,故苏秦相于赵而关不通。(4分)

(3)夫苏秦起闾阎,连六国从亲,此其智有过人者。(3分)

 

查看答案

下面这个句子写出了人与人之间应具备的关系,请你仿用这种方式写一个句子,要求能反映出人与自然(环境) 之间应具有的联系。(4分)

示例:理解、信任是填平鸿沟的基石,怀疑、疏远是割开感情的利刃。

 

查看答案

根据文意排列下面句子的顺序,把正确的序号填在横线上。(5分)

有人说:世界上最难回答的问题往往是孩子提出的问题。因为他们的问题是真正的心灵问题、哲学问题。                                                。

①哲学最终成了极少数对问题穷追不舍的人的专利。

②大人们往往回避问题,或只分析问题。

③于是,哲学思想便在这种环境中很快地夭折了。

④而孩子们往往因为大人们没有给出答案而沮丧,放弃了对问题的追问。

⑤孩子们的问题往往把真理性问题一丝不挂地揪出来,让大人们很尴尬。

 

查看答案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亚运会是一个特殊的舞台,既展示体育健儿的竞技水平,又彰显赛场观众的精神风貌。作为东道主,我们不仅要为中国运动员鼓劲,远道而来的客人更需要喝彩。

B.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会徽,以中国汉字“世”字书法创意为形,塑造出世博会“理解、沟通、欢聚、合作”的理念。

C.在堪称“世界工厂”的珠三角地区,城镇化率已超过80%,各种城市病随之而来。如何纾缓居民生活压力、提高生活质量是一个越来越受到重视的话题。

D.昨日,西藏扎墨公路控制性工程——嘎隆拉隧道顺利贯通,这标志着墨脱即将摘去“全国唯一不通公路县”的帽子。一时间关于墨脱的报道见诸于各大媒体。

 

查看答案

材料概括分析题(15 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的题。

近日,“舌尖上的浪费”、“车轮上的浪费”、“会务中的浪费”等现象招致众口痛批,相比之下,文化浪费却未引起足够警觉。即便有人对此有所感触,也大多停留在“巨资大投入”、“高价抢明星”、“豪华大场面”、“争夺收视率”的各类春晚、节会之上。其实,涉及文化方面的浪费还有很多。有的地方在举办文化活动上不计成本讲排场,笔者曾闻,某县为欢庆元宵节,竟耗资近亿元。有的地方在文化设施上舍得投入,可实际利用效果却并不理想。体育场馆建得规模宏大,然而因远离居民区乏人问津;图书馆建得富丽堂皇,然而因书刊数量不足、更新缓慢终致门可罗雀;“农家书屋”、“科技信息服务站”建得像模像样,然而因管理不善以致沦为麻将室、黑网吧。如此徒具其表的文化设施,除了“看起来很美”,有谁细算过其背后的综合效益账?像这样“热在一时”的文化建设举措,不是浪费又是什么?

与餐桌浪费、公车浪费等相比,目前,对于文化浪费似乎还没有哪个部门专门做过统计与研究,没有权威而准确的数据对之加以曝光。而事实上,文化浪费的后果尤其不容忽视,它所带来的不只是资金、资源上的无端损耗,不只是政府相关部门的形象遭损;因了文化浪费,势必给地方文化建设拖后腿,而文化建设的滞后乃至偏差,对于公众文化素养提升、对于集结民智实干兴邦等都将产生十分不利的影响。

认识是行动的先导。诚若近期,人们对于餐桌之上、会务招待当中诸多突出浪费行为有目共睹、口诛笔伐,使得类似不良现象正在各地逐步得以改善。窃以为,只要人们对身边种种文化浪费现象也同样保持清醒认识,只要人人愿意为消弭文化浪费付出努力,这一领域的浪费尽快得以遏止就不会是梦。

1.根据材料,概括“文化浪费”的种种表现。(4分)

2.为什么要对“文化浪费”进行“严控”?(5分)

3.结合材料,谈谈如何遏止文化浪费现象。(6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