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刑部郎中张府君神道碑(节选) 曾巩 府君讳保雍...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刑部郎中张府君神道碑(节选)

曾巩

府君讳保雍,字粹之。景德二年举进士。授山阴主簿,有能名。提点刑狱皇甫选上其状,拜大理评事,监尉氏酒。逾年,知三泉,用故事,得假五品服专达。既至,叹曰:“吾常所欲为此,几可试也。”县以治闻。

李丞相迪镇永兴,扳府君自赞,遂通判其军府。李公去,寇莱公代之。诏易府君凤翔,莱公知其贤,因奏留之。事有利害,未尝不争,听乃止。玺书奖之,迁殿中丞。钱思公惟演、李三司士衡荐任佐益州,避亲嫌不拜。迁太常博士,换晋州。今上即位,屯田员外郎知汉州。夜中四卒叩府,告禁兵两营变。佐吏骇,辈入府,府君徐出,独械四卒掠之,趋作诬状,徇两营以安之。至明得,乃实四卒与伍中谋,遂及同谋者九人弃之市。因奏言蜀戍兵久合,往往叛,可使臣去来番代之,行之至今。

擢拜都官,还朝,庄献太后面嘉。有冯异以化黄金太后,得奉职监鄂州税,知州欧阳颖事之曲恭。武昌置场中市民炭,常时吏先署入抄文为足,而实尚留民家不入,比漕发,乃直取载之,以为故。颖暴,又欲资异谋,使按之,坐盗死者十八人,当论,府君自荆南乘单船,六日夜入鄂,直之,笞守吏数人而已,同时,汉阳俚民贩茶,得知军骆与京诬民忤巡检,应首死者二十人,随百余人,与京暴甚颖,人莫敢相曲直,府君亲往虑之,遂明其诬,二十人者得不死,随者皆贳。

汉阳距江为城,潦至堤辄毁,岁调薪石,发民完之,工四千人,两县以病,府君身自护作,省工费半,堤完至今。迁祠部郎中,满岁,更两浙转运使,行部至婺,刺得其守罪,留治之。未既,疾作,遂不起。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莱公知其贤,因奏留之                 雅:向来

B.迁太常博士,换晋州                   寻:不久

C.至明得,乃实四卒与伍中谋             鞫:审讯

D.有冯异以化黄金太后                   干:触犯

2.加点的虚词用法和意义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

A.屯田员外郎知汉州      且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B.可使臣去来番代之      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C.庄献太后面嘉          居庙堂高则忧其民

D.随百余人              求人可使报秦,未得

3.下列句子中,属于张府君“辩诬”的一组是(     )

①钱思公惟演、李三司士衡荐任佐益州,避亲嫌不拜 

②事有利害,未尝不争,听乃止

③至明鞫得,乃实四卒与伍中谋

④常时吏先署入抄文为足,而实尚留民家不入

⑤自荆南乘单船,直之,笞守吏数人而已

⑥府君亲往虑之,遂明其诬。

A.①②⑤       B.①③④        C.②④⑤       D.③⑤⑥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分)

(1)独械四卒掠之,趋作诬状,徇两营以安之。(4分)

(2)颖暴,又欲资异谋,使按之,坐盗死者十八人。(4分)

(3)与京暴甚颖,人莫敢相曲直,府君亲往虑之,遂明其诬。(4分)

 

1.D 2.B 3.D 4.(1)译文:(府君)唯独抓住这四个士兵拷打,快速作出诬告的状词,并且在两营中公布来使他们安定。(得分点“掠”、“趋”、“徇”、句意的翻译) (2)译文:欧阳颖残暴,又想要(用此)来资助他的反叛的图谋,派人审查这件事,因为犯了盗窃罪要被处死的有十八人。(“资”、“按”、“坐”的翻译,并注意语句通顺)        (3)译文:骆与京比欧阳颖还要残暴,百姓不敢争是非对错。张保雍亲自前往审讯,于是查到他们被诬蔑(“甚”、“曲直”“诬”的翻译,注意语句通顺 ) 【解析】 1. 试题分析:答题时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语境中,结合上下文意思去理解。可知“干”在此处应作“求谒”解释。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了“之”“者”“以”“因”四个常见文言虚词,结合具体用法和语境可知: A.介词,凭……身份∕因为  B.通过 C. 代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D.表示称代,加在动词、形容词(或动词性、形容词性短语)后,使之具有名词性质,可译为“的”“……的人(东西、事情)”∕放在后置的定语之后,相当于“的”。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3. 试题分析:结合原文内容可知 ①指的是他回避亲嫌;②指的是他为人正直,喜欢据理力争;④不是他所做的事情。这三句都不属于张府君“辩诬”,均不符合题意。 考点: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C。 4. 试题分析:本题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文言特殊句式进行重点翻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一般在直译的基础上,而后意译。整句翻译时,再按照现代汉语的语法要求,做到文通句顺,表意准确。注意三句关键字的翻译:(1)“掠” “趋” “徇”(2)“资” “按” “坐”(3)“甚” “曲直”“诬”。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文言译文】 府君名保雍,字粹之。景德二年考中进士。担任山阴主簿,因为有治理的才能而名声远扬。提点刑狱皇甫选上奏了他的事迹,做了大理评事,监尉氏酒。第二年,做了三泉县知县,因为旧例,可以穿五品服到达。到了以后感叹说:“我常常想要做的事情,现在可以试试了。”三泉县因为他的治理得力而闻名。 丞相李迪镇守永兴,结交府君自我称赞,于是在他的军府里做通判。李公离开后,寇莱公代替了他。皇上下诏叫张府君到凤翔,莱公向来了解他的贤能,于是上奏请求留下他。事有利害,没有不争辩的,听从他的意见才停止。皇上下诏表扬了他,升为殿中丞。钱惟演、李士衡推荐他荐辅佐益州州政,避因亲属而徇私的嫌疑没有接受。担任太常博士,不久替换到了晋州。当今皇上即位的时候,他以屯田员外郎的身份知汉州。一日夜间四个士兵到衙门举报禁兵两营叛变。佐吏害怕,成批地进入衙门,府君慢慢地出来,唯独抓住这四个士兵拷打,快速作出诬告的状词,并且在两营中公布来使他们安定。。到天亮时审问知道是这四个士兵四卒与军队中的人合谋,于是把他们和同谋的九个人遂及同谋者九人杀死后弃尸于市口。于是上奏说蜀地守边士兵长久在一起,往往会叛变。可以通过使臣来这里代替他们,这个习惯一直保持到今天。 提升为都官,回朝,庄献太后当面表扬了他。冯异用黄金求谒太后,得到监管鄂州税收的事情,知州欧阳颖侍奉他非常恭敬。武昌置场中买民炭,常常管理先写入文书作为凭证,却把所买的碳留在民家不妨在官仓,等到要运走时,就直接去取来装船,成为惯例。欧阳颖残暴,又想要(用此)来资助他的反叛的图谋,派人审查这件事,因为犯了盗窃罪要被处死的有十八人。府君从荆南乘单船,六日夜到鄂州,为他们伸雪冤屈,鞭笞了几个看守的官吏罢了。同时,汉阳百姓贩茶,骆与京诬告百姓反抗检查,按照法律有二十人应当判处死刑,受到牵连的有一百多人,骆与京比欧阳颖还要残暴,百姓不敢争是非对错。张保雍亲自前往审讯,于是查到他们被诬蔑,二十人得以不判处死刑,受到牵连的人也得以赦免。 汉阳以长江为城,洪水到了堤就被毁,每年都调柴禾石头,征发百姓修理,民工四千人,两县因为这个穷困不堪,府君亲自看护修理,省一半工费,堤修好一直后到今天一直完好。升为祠部郎中,满一年,调为两浙转运使,巡行到婺,找到婺地守官的罪证,留下来审查他。没有完成就一病不起。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文化传统不同于传统文化。传统文化一般是指一个民族在自身发展过程中,经过较长历史时期创造和积累的文化遗存及其载体,包括物质的、精神的、制度的和心态的各种文化。传统文化的发展如同江河奔流,是泥沙俱下的,因而对待传统文化就存在批判与继承的问题。如何继承传统文化中合理的内容,剔除不合理的成分,就需要确立文化传统的观念,这就是对文化传统的自觉。

文化传统是不同民族的传统文化得以区分的精神标识。一个民族的文化传统深潜于民族文化意识中,是一种民族文化不断自我发展、自我更新的活的动力。如果将传统文化比喻为奔流不绝的江河,那么推动江河之水流动的就是文化传统。任何民族都不可能凭空发展出新的民族文化,而只有在前人创造的社会历史条件下进行发展;也不可能随意创造自己的民族文化,因为文化的生命力内在于一个民族的文化传统之中。传统文化作为历史的存留,其积极的因素是每个时代进一步发展的前提,其消极的因素则是发展的障碍。如何激发积极因素,消除消极因素的影响,也包含在如何对待文化传统的问题中。

文化作为人类进程中的创造物,既有创造性的一面,也有毁灭性的一面。文化的创造性体现于文化的人化进程。人化的进程中,既包括自然的人化与人化的自然相统一的进程,也包括人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人化相统一的进程。在人化的进程中,人类不断创造出适合自身生存、发展的物质、精神和制度文化,而其中人化进程的价值观念居于核心的层次。健康的、积极的价值观能够引领人们创造更好的生活。文化的毁灭性则体现于文化的非人化进程中。文化创造的进程并不能总是得到实现,其原因就在于文化的非人化进程阻碍了文化创造的实现。文化的非人化进程虽然不是人类主动追求和创造的,但是其却贯穿于文化发展过程中。黑格尔提出恶是历史发展的动力,是对传统的、习惯的观念的否定,是对所谓神圣事物的反叛。历史的进步正是通过推翻旧传统、旧制度、旧秩序、旧习惯,代之以新制度、新秩序、新习惯来实现的。

当前中国文化发展面临的文化自觉必须正视对文化传统的自觉。继承传统不是回归传统,更不是毫无批判地复兴传统,而是寻求文化传统的活力所在。在对传统经典的梳理和解释的基础上,从我们时代发展的特征出发,在中国传统文化经典的基础上创造出符合时代精神需要的新文化。只有这样才能说实现了我们时代的文化自觉。

(选自《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12月17日)

1.下列对于文化传统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化传统和传统文化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如何继承传统文化中合理的内容,剔除不合理的成分,就需要确立文化传统的观念。

B.不同民族的传统文化得以区分的精神标识就是文化传统,反过来,文化传统又推动着一个民族传统文化不断自我发展、自我更新。

C.因为文化的生命力内在于一个民族的文化传统之中,因此任何民族都不可能凭空发展出新的民族文化,也不可能随意创造自己的民族文化。

D.传统文化中有其积极的因素,也有其消极的因素,为了促进社会发展,我们应学会激发其积极因素,消除其消极因素。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传统文化一般是指一个民族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创造出来的,这些文化有的是精华,有的则是糟粕,因此,对待传统文化应该批判继承。

B.文化既有创造性的一面,也有毁灭性的一面。自然的人化与人化的自然相统一的进程就属于文化的创造性。

C.文化的毁灭性则体现于文化的非人化进程中。因为文化创造的进程并不能总是得到实现,所以文化的非人化进程阻碍了文化创造的实现。

D.当前中国文化发展面临的文化自觉必须正视对文化传统的自觉。继承传统既不是回归传统,也不是复兴传统,而是寻求文化传统的活力所在。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懂得继承传统文化中合理的内容,剔除不合理的成分,则说明这个民族已经真正实现了当前时代的文化自觉。

B.一个民族经过较长历史时期创造和积累的文化遗存及其载体就是该民族的传统文化,这有一个统一的精神标识,那就是文化传统。

C.作者认为,虽然文化具有创造性,但是必须将健康的、积极的价值观作为人化进程的核心观念才能创造更好的生活。

D.作者引用黑格尔的观点意在说明,文化的毁灭性有时是必要的,因为只有推翻旧文化,才能建立新文化。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50分)

今年5月,河南漯河市部分中学由校方负责人带队,纷纷到被誉为“文宗字祖”、“许夫子”、“文曲星”的许慎文化园祭拜,祈愿在今年的高考中能“金榜题名”,共有即将高考的1100多名尖子生代表陆续参加。有人认为“学生祭拜许慎一来可以缅怀圣人,二来可以求得心理上的安慰,有啥不好?”此事一经网上报导后立刻引发热议。

对上述材料现象你有什么看法和思考?请据此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议论文。

注意:作文不得脱离材料,自主立意,自拟题目,不要抄袭和套作。

 

查看答案

下列句中加点熟语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A.河南电视台的《汉字英雄》这类节目被陆续推出,热情而又认真地引领广大观众,特别是暑假里的中小学生,一起识文断字,实在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事情。

B.专家们反复论证,从长计议,着眼于城市下个世纪的经济发展,确定了这座大桥的通航标准。

C.少数地方官员干工作急功近利,谋发展简单粗放,不遵循市场经济规律,行政化、简单化地处理问题,大搞形象工程、面子工程,却视而不见百姓的生活困难,缺少公仆意识。

D.有的文章虽短,而且具有一孔之见,如柳宗元的《读论语》和王安石的《读孟尝君传》,可是作者在篇中毕竟过多地诉诸理性而不是感情的自然流露,当然也不能居于小品之列。

 

查看答案

下列词语书写都正确的一组是:

A.枭首       啰索      病恹恹           不落言荃

B.光碟        弓驽      笑咪咪          棉里藏针

C.国粹        尺牍      汗涔涔          唉声叹气

D.流弊       神祗      乱糟糟          盖莫能外

 

查看答案

下列各项中每组词加点字读音都正确的一组是:

A.变(zǐ)               (yūn)船         拮(jù)          一(cù)而就

B.(zhèng)结          云(tóng)    棕(lǚ)             繁文(rù)节

C.(zhāo)集          (càn)头     (kuàng)架         数见不(xiān)

D.连(lěi)             (cuān)掇        木(nè)         咬文(jiáo)字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