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台北市文化局长龙应台曾被要求当场简明扼...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台北市文化局长龙应台曾被要求当场简明扼要地回答“文化是什么”的问题。

她说:“文化?它是随便一个人迎面走来,他的举手投足,他的一颦一笑,他的整体气质。他走过一棵树,树枝低垂,他是随手把枝折断丢弃,还是弯身而过?一只满身是癣的流浪狗走近他,他是怜悯地避开,还是一脚踢过去?电梯门打开,他是谦恭地让人,还是霸道地把别人挤开?……独处时,他,如何与自己相处?所有的教养、原则、规范,在没人看见的地方,他怎么样?”

文化其实体现在一个人如何对待他人、对待自己、如何对待自己所处的自然环境。在一个文化厚实深沉的社会里,人懂得尊重自己——他不苟且,因为不苟且所以有品位;人懂得尊重别人——他不霸道,因为不霸道所以有道德;人懂得尊重自然——他不掠夺,因为不掠夺所以有永续的智能。

读了这段话,你有什么感悟或体验?请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可以讲述故事,抒发情感,也可以发表见解。

要求: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得抄袭、套作。

 

参考例文 文化素养是人的精神灵魂 学习了人文修养之后,我学到了很多,我的知识面也扩大了很多,它不仅写出了我们的思想道德,而且也写出了我们的素质信仰,给了我们很大的帮助。而且使我懂得了很多的道理,而且让我深刻感受到人世间有真情,人世间有真爱。但与此同时人世间也存在不好的风俗,存在着损坏社会,损坏国家名誉的人。要想有着一颗善良的心,就必须把握生命的每一刻,不要被金黄的诱惑所迷骗。珍惜现在自己所拥有的,真诚地去付出自己,不要因一丝一毫的不良因素所动摇,这才是生活的真谛。 我深知人文素养是一个人素养的基础和核心,人文的意义人学,是人的反观、自省和自审之学。它超越了生理学的层面和心理学的意趣。而在人的自我超越之处领悟人性和人道,进而用人所创造的价值之光去净化人的心灵。 人文精神就是要以人为本,以人的发展和幸福为本。培养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提高人的素质是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和目标。 因为没有人文素养的提高,就不会有教师综合文化素养的提高;没有人文素养的教师,也不可能具有真正的科学精神,也就不会有很高的审美修养。人文素养中所包含的人文精神是整个人类文化生活的内在灵魂、根本之所在。科学离不开人文,否则就会失去主导,走向邪道。所以,只有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才能确实提高自己的综合文化素养。只有具有人文素养才能真正懂得并尊重科学,努力去把握科学的本质,并把培养科学精神和科学探究能力,当成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进而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崇高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具有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的思想觉悟;具有投身改革、乐于奉献的时代精神;具有社会主义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具有自强不息、求实创造的优良品质。 一个人通过人文知识的学习和体悟,唤起对人的生命本身带有终极性质的追问,养成“清风亮节”和“超然物外”的价 值追求和精神品格。这种内在的价值追求和精神品格体现 在外在的行为上即是人文行为。人文知识的内化即是人文 精神,而人文精神的外化便是人文行为。人文行为体现了 “素养”一词所含的“技巧”“能力”之意,也是人文素养最终 之目的。人文知识是一个人具有人文素养的前提和基础,人文精神是一个人的内在养成和精神追求,那么人文行为则是 表现在一个人的具体行动和实践上。一个人的人文行为表 现在:他的生活一定是节制的,他的行为是勇敢的,他随时准 备为正义和真理而献身,他懂得如何善待他人,善待自然和 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     人文知识是与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相对应的一种知识类型,是人类总体知识构成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以语 言(符号)的方式对人文世界的把握、体验、解释和表达。丰富的人文知识是一个人优良的知识结构必需之要素,是一个人成为“全面发展的人”必备之条件,是人文素养的前提和基础。古往今来,真正称得上“大家”或“大师”的人,无不具有 广博的人文知识。在这些包括语言、文学、艺术、历史、哲学 等丰富的人文知识的学习和领悟中,人们会思考“人的本质 是什么?”、“我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我的生命的意义是什 么?”、“我的价值体现在何处”等无确定答案但却有重大意义的问题;才能知道什么是人类的幸福、什么是人类的痛苦,怎么样化痛苦为幸福;才懂得如何与他人和谐相处、与自然和谐共生。      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身的努力和环境的熏陶,校园文化折射体现着一所学校的内在精神和行为风范,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有很大影响。创建丰富多彩 的校园文化活动,营造校园浓厚的人文氛围是提升大学生人 文素养的有效途径。各高校一方面以通过校园文化节、吸引广大学生积极参与,让他们在多姿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 中交流情感、学习互动,通过一定社会实践增强社会责任感、 历史使命感、和人文情怀;另一方面可以改善学校硬件设施,挖掘环境育人资源,如建设人文景观、自然景观美化校园环 境,提高学校文化品位,让学生利用先进的学习设备在环境 优美的校园中学习,潜移默化地受到心灵的感染、情操的陶冶、哲理的启迪在不知不觉中升华精神,提高人文素养。 总之,努力读书和学习、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培育人文精神,是我们成功的必备条件 ,也是我们人生中必须学习的重要知识。 【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材料作文题。要求考生依据材料来立意、构思,材料所反映的中心就是文章中心的来源,不能脱离材料所揭示的中心来写作,故材料作文又叫“命意作文”,即出题者已经把作文的“基本中心(意)”提供给考生了,审题时要抓住关键语句重点思考。针对题中材料内容特点,可采用“提炼中心法”。这是写材料作文最为常见且最为稳妥的审题立意方法。首先认真阅读材料,抓住关键词句,或分析其中的人物语言,从中提炼出一个中心来,并以其作为文章的主旨,如此一定会使所写文章既切题又有深度。立意例举如下: 文化素养是人的精神灵魂 懂得尊重凸显人的文化厚实 3、学会如何对待,展现文化涵养 考点: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只选3小题)

1.女奚不曰,其为人也,          ,        ,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论语》)

2.青山隔送行,疏林不做美,           。夕阳古道无人语,          。(王实甫《长亭送别》)

3.________  ____,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杜牧《阿房宫赋》)

4.其间旦暮闻何物,              。春江花朝秋月夜,               。 (白居易《琵琶行》)

5.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                。(李贺《李凭箜篌引》)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后面题目。(5分)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论语》

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 (《礼记·学记》)

1.简要概括孔子和《礼记》的“教学观”的共同点?(1分)

2.孔子与《礼记》表述的“教学观”有所不同,请作简要评析。(4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回答问题。(7分)

【双调】折桂令•客窗清明   

乔吉

风风雨雨梨花,窄索帘栊,巧小窗纱。甚情绪灯前,客怀枕畔,心事天涯。

三千丈清愁鬓发,五十年春梦繁华。蓦见人家,杨柳分烟,扶上檐牙。

1.试用简洁的语言,分析“甚情绪灯前”中的“甚”字在曲中的作用。(2分)

2.这首元曲开头和结尾写的都是暮春景象,但一个是悲景,一个是喜景。试用简洁的语言分析这两种不同的景物气氛对表达感情的作用。(5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19分)

张伯行,字孝先,河南仪封人。康熙二十四年进士,考授内阁中书,改中书科中书。

丁父忧归,建请见书院,讲明正学。仪封城北旧有堤,三十八年六月,大雨,溃,伯行募民囊土塞之。河道总督张鹏翮行河,疏荐堪理河务。四十二年,授山东济宁道。岁饥,即家运钱米,并制棉衣,拯民饥寒。上命分道治赈,伯行赈汶上、阳穀二县,发仓谷二万二千六百石有奇。布政使责其专擅,即论劾,伯行曰:“有旨治赈,不得为专擅。上视民如伤,仓谷重乎?人命重乎?”乃得寝。四十五年,上南巡,赐“布泽安流”榜。 寻迁江苏按察使。

四十六年,复南巡,至苏州,谕从臣曰:“朕闻张伯行居官甚清,最不易得。”时命所在督抚举贤能官,伯行不。上见伯行曰:“朕久识汝,朕自举之。他日居官而善,天下以朕为知人。”福建巡抚,赐“廉惠宣猷”榜。伯行疏请免台湾、凤山、诸罗三县荒赋。福建米贵,请发帑五万巿湖广、江西、广东米平粜。建鳌峰书院,置学舍,出所藏书,搜先儒文集刊布为正谊堂丛书,以教诸生。福州民祀瘟神,命毁其偶像,改祠为义塾,祀朱子。俗多尼,贫家女,髡之至千百,伯行命其家赎还择偶,贫不能赎,官为出之。

四十八年,调江苏巡抚,赈淮、扬、徐三府饥。 会布政使宜思恭以司库亏空为总督噶礼劾罢上遣尚书张鹏翮按治陈鹏年以苏州知府署布政使议司库亏三十四万分扣官俸役食抵补伯行咨噶礼会题不应。伯行疏上闻,上命鹏翮并按。别疏陈噶礼异议状,上谕廷臣曰:“览伯行此疏,知与噶礼不和。为人臣者,当以国事为重。朕综理机务垂五十年,未尝令一人得逞其私。此疏宜置不问。”伯行寻乞病,上不许。

伯行方成进士,归构精舍于南郊,陈书数千卷纵观之,及小学、近思录,程、朱语类,曰:“入圣门庭在是矣。”始赴官,尝曰:“千圣之学,括于一敬,故学莫先于主敬。”因自号曰敬庵。又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老氏贪生,佛者畏死,烈士徇名,皆利也。”在官所引,皆学问醇正,志操洁清,初不令知。平日齮龁②之者,复与共事,推诚协恭,无丝毫芥蒂。曰:“已荷保全,敢以私废公乎?”

                                                          (节选自《清史稿•张伯行传》)

【注释】①会题:联名上疏。  ②齮龁(yǐhē):本指啃咬,这里指因意见不合而忌恨。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岁饥,即家运钱米                   值:适逢

B.时命所在督抚举贤能官,伯行不       与:赞许   

C.福建巡抚                           擢:提拔

D.俗多尼,贫家女                     鬻:卖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搜先儒文集刊布为正谊堂丛书,教诸生     焉用亡郑陪邻

B.伯行命家赎还择偶                       皆出于此乎

C.故学莫先主敬                           匹夫之有重社稷也

D.置学舍,出藏书                         几为巡徼陵迫死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伯行为官清正廉明,皇帝称赞他是最难得的清官,他勤于供职,在官时所举荐的都是学问醇正、志向操守清廉的人。

B.张伯行担任山东济宁道时,发放仓谷,赈济灾民,而布政使责备他独断专行,准备上疏弹劾他,为此张伯行睡不好觉。

C.张伯行破除地方陋习,重视教化。福建百姓祭祀瘟神,他命令毁掉这些瘟神的偶像,改祠堂为义塾,祭祀朱熹。

D.张伯行重视教育,他建书院,置学舍,拿出自己的藏书,搜罗前代文人的文集刊印成丛书,用来教育学生。

4.用“/ ”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会 布 政 使 宜 思 恭 以 司 库 亏 空 为 总 督 噶 礼 劾 罢 上 遣 尚 书 张 鹏 翮 按 治 陈 鹏 年 以 苏 州 知 府 署 布 政 使 议 司 库 亏 三 十 四 万 分 扣 官 俸 役 食 抵 补 伯 行 咨 噶 礼 会 题 不 应。

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7分)

(1)有旨治赈,不得为专擅。上视民如伤,仓谷重乎?人命重乎?(4分)

(2)平日齮龁之者,复与共事,推诚协恭,无丝毫芥蒂。(3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共20分)

被移植的树

李 浩

树的移植:我知道它并不是我一个人的“看见”。有时,在春天或者秋天的公路上,我会遇到装载大树的卡车。那些树已经足够高大,甚至都小有沧桑,硕大的树根和根部的泥土被粗草绳仔细地包裹起来,伤掉的细根似可忽略不计。它们将会被移植到城市,路边或者公园,携带着这一小点儿的“故土”然后开始新的生长。它们会长得更高大些,部分的根须会获得延展,把原属于异乡的土也一并紧紧抓牢。

我要说的并不是树。我要说的,是贵州,安顺,一个叫屯堡的地方,和那里生活的“少数民族”。屯堡居住的“少数民族”其实是更严格意义上的汉人,他们的祖上来自明朝时的中原,是征战和屯兵的结果。

这些来自中原的将士被安插在屯堡,之后他们的家人,妻儿,或者在中原被招募、被迁移的男男女女也跟着来到了这里,就像……就像树的移植,它的根要被拔起,同时,为了它的成活,带给它一些“故土”。是的,就像是树的移植,他们在这个完全异乡的地方扎下了根,在这块异乡,他们部分的根须获得了伸展,一起紧紧抓牢那小部分的故土。

那一小点儿的故土:这些迁徙者和他们的子孙,曾经固执地将它固执地守住,让它尽可能地不融化,不变异——这是他们从中原所带过来的,我们可以从这份固执中看到迁徙者们的“念念不忘”。那一小点儿的故土是:语言,服装和发式,被称为“地戏”的传统戏剧,生活习惯,也许还包括家族观念,邻里关系……进屯堡的路上,有一个专门的纪念馆,在那里,我见到了屯堡人的传统服装,见到了地戏表演用的面具。据说,地戏表演内容以“杨家将”、“薛家将”为主,很中原化。是的,这一小点儿的故土在一个中原的汉人那里也变得古老而新鲜了,变得异质了,他们固执的坚守竟使得自己完全地区别于“中原”,他们至少在六百多年的时间里,远离中原的风起云涌,少受其它文化文明的冲击。

这种坚守:使他们这些人成为了恒久的“少数民族”,成为了恒久的异乡人,即使在他们生长的这片土地上,我想他们的归属和认同也不会强烈,他们大约有一种永恒性的局外感。在不被融合、融化的固执里,除了怀乡这种病症,我想大约还有着某种精神上的高傲。

我们在雾中上山。有雾掩映的屯堡其实更有独特的美,有它自己的时间史,有它自己的时间长度和额外宽度,有单独属于它的时间粘稠——这点,在云山屯更为明显,更为强烈。走在古老的石阶上,走在石质的、木质的古老房子之间,那种时间的粘稠感是显见的,让人仿若进入了另一个世界中,仿若进入到了历史。何况那雾,遮住了向更远处望见的雾。在“我们的”时间之外,这是屯堡给我的强烈感觉。当战事平息,那些背井离乡的人在这片陌生、偏僻的地方得到安顿,休养生息,刻意而固执地保持着祖辈的文化和习惯,慢慢,它和“我们的”时间脱开了,它有了自己的坚固。在云山屯,它们保留的是明时的建筑,至少是明时的风格,它们也成为树的根部的小片故土,慰藉着一代一代的怀乡病。六百年,在屯堡之外已几度风雨变幻,当他们把和“外界”的路一一打开,突然发现,那个臆想的、被记忆的“故土”早已没有了当初的模样。

云山屯,它的静寂让我意外。它的静寂更凸显了它的质感和美,它几乎是空的,旷的,单独属于我们这少数几位来访者的,它允许你向任何一处探幽。远处有些许的鸡鸣,引得近处石房角落里的鸡也跟着叫起来,那一刻,我都想停下来,止住呼吸——在云山屯,仿佛它们才是这里的主人,任何一个人都是外在于这个时间这片土地的,在进入到它们的地域里,我们必须保证对主人的敬重使它们免被打扰。我们走远些的时候,回头,有几只鸡缓缓走上了石阶,走在我们刚走过的路上,它们安然的样子让人感动。朋友们说,这座屯堡除了少数的老人外,其他的人多数已经下山,他们接受与“我们”同样的教育,穿同样的服装,泡吧,上网,经商或外出打工……屯堡的“少数民族”正在普遍地汉化,重新成为汉人。屯堡,用不了几年,就会变成一个完全的象征,一种旅游资源,一种可在“外人”面前展示的、不具根脉感的文化。

在屯堡博物馆里,讲解的小姑娘给我们叙述的只有博物馆墙壁文字上提供的那些,她远不如一个“外人”,博学的杜应国先生对屯堡知道得更多,包括她服饰中的文化内涵——在写下这段文字的时候,我觉得自己并没有指责,甚至有小小的欣慰。当然,我对这份欣慰也有些忐忑和质疑。

                                                           (选自《散文选刊》,有删节)

1.文章从树的移植说起,有什么作用?(4分)

2.作者为什么多次用“固执”来修饰屯堡人的“坚守”?(3分)

3.理解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义。(4分)

(1)他们在这个完全异乡的地方扎下了根,在这块异乡,他们部分的根须获得了伸展,一起紧紧抓牢那小部分的故乡。(2分)

(2)我对这份欣慰也有些忐忑和质疑。(2分)

4.请简要赏析文中倒数第二段划波浪线的句子。(4分)

5.联系生活实际,结合文本内容,谈谈你读了文本的启发或感悟。(5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