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19分) 秋阳赋 (宋)苏轼 越王之孙,有贤公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19分)

秋阳赋

(宋)苏轼

越王之孙,有贤公子,宅于不土之里,而咏无言①之诗。以告东坡居士曰:“吾心皎然,如秋阳之明;吾气肃然,如秋阳之清;吾好善而欲成之,如秋阳之坚百谷;吾恶恶而欲刑之,如秋阳之陨群木。夫是以乐而赋之,子以为何如?”

居士笑曰:“公子何自知秋阳哉?生于华屋之下,而长游于朝廷之上,出拥大盖,入侍帏幄,暑至于温,寒至于凉而已矣。何自知秋阳哉!若予者,乃真知之。方夏潦之淫也,云烝雨泄,雷电发越,江湖为一,后土冒没,舟行城郭,鱼龙入室。菌衣生于用器,蛙蚓行于几席。夜违湿而五迁,昼燎衣而三易。是犹未足病也。耕于三吴,有田一廛。禾已实而生②耳,稻方秀而泥蟠。沟塍交通,墙壁颓穿。釜甑其空,四邻悄然。鹳鹤鸣于户庭,妇宵兴而永叹。计有食其几何,矧③无衣于穷年。忽釜星之杂出,又灯花之双悬。清风西来,鼓钟其镗。奴婢喜而告余,此雨止之祥也。蚤作而占之,则长庚淡淡其不芒矣。浴于旸谷④,升于扶桑。曾未转盼,而倒景⑤飞于屋梁矣。方是时也,如醉而醒,如喑而鸣。如痿而起行,如还故乡初见父兄。公子亦有此乐乎?”

公子曰:“善哉!吾虽不身履,而可以意知也。”

居士曰:“日行于天,南北异宜。赫然而炎非其虐,穆然而温非其慈。且今之温者昔人炎者也云何以夏为盾而以冬为衰乎吾侪小人轻愠易喜彼冬夏之畏爱乃群狙之三四。自今知之,可以无惑。居不障户,出不仰笠,暑不言病,以无忘秋阳之德。”公子拊掌,一笑而作。

【注】①无言:内容空洞。②生:发芽。③矧:也。④旸谷:传说中指日出的地方,亦作“汤谷”。 ⑤倒景:这里指彩虹。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秋阳之陨群木                 木:树木。

B.若予者                         若:像。

C.方夏潦之淫也                   淫:过度。

D.蚤作而占之                     蚤:通“早”,早晨。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此雨止之祥也              昔人云:将以有为也

B. 乃真知之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C. 奴婢喜而告余              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

D. 升于扶桑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3.下列对原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贵族公子要写一篇歌颂秋阳的赋,苏轼听了他的构思后哈哈大笑,认为他出生在富贵之家,出入朝廷,养尊处优,缺乏真实感受,矫情为文,写不出好的作品。

B.本文以秋阳为题,却花很大篇幅叙述阴雨带给人的苦楚:小船行走城郭,鱼龙游入房屋,霉菌长满用具等等。抑扬结合,主旨是为了表达对贫困百姓生活的关注之情。

C.夏日阴雨连绵,洪水泛滥,人们在连日的阴雨中困难生活,以及天晴之后人们的欣喜,缘于苏轼的亲身经历,亦是他贬居生活的缩影。

D.文章模仿汉赋对话形式,表现了不同境遇的人对于秋阳的不同感触,歌颂之情彰显自然。行文流畅,不可遏制;多用比兴手法,华丽的铺陈,文采出众。

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且 今 之 温 者 昔 人 炎 者 也 云 何 以 夏 为 盾 而 以 冬 为 衰 乎 吾 侪 小 人 轻 愠 易 喜 彼 冬 夏 之 畏 爱 乃 群 狙 之 三 四。

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7分)

(1)夜违湿而五迁,昼燎衣而三易,是犹未足病也。(4分

(2)善哉!吾虽不身履,而可以意知也。(3分)

 

1.A 2.C 3.B 4.且今之温者/昔人炎者也/云何以夏为盾而以冬衰乎/吾侪小人/轻愠易喜/彼冬夏之畏爱/乃群狙之三四。 5.(1)夜里躲避洪水先后五次(多次)更换地方,白天反复烘烤淋湿的衣服。这些还不是最麻烦的。 (2)说得很好。我虽然没有亲自经历过,但我可以通过想象得知。 【解析】 1.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一定要在答题时把实词放回到原文中进行结合具体语境和上下文来理解。A项解释有误,原句是“吾恶恶而欲刑之,如秋阳之陨群木”,大意是我讨厌丑恶,并且想把丑恶的东西革除,好像是秋天的阳光让树叶凋零。所以“木”在这里是树叶。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2.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要注意“意义和用法”必须都相同,分析思考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要根据所在句子的前后词语的词性来判断。也可以用排除法。A第一个“也”表判断;第二个“也”句末语气词;B第一个“乃”副词,才;第二个“乃”副词,表判断,是。C两个都表递进,而且。D第一个“于‘介词,从;第二个“于”介词,对。所以,正确选项是C。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3.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要在整体把握文章大意的基础上进行分析思考,结合文章具体的上下文来判断,在组织答案时,要回到原文中进行比较辨别。B项“主旨是为了表达对贫困百姓生活的关注之情”,与文意不符,本文强调的创作要缘于真实感受,不能矫情为文,关注百姓不是主要目的。故选B。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4. 试题分析:此类断句题目在断句时一定要遵守一个原则,不能段破句子的意思。所以,一定要在结合上下文、结合具体语境以及这个句子的意思来思考断句,尤其是要抓住关键词并弄清关键词的意思。关键词有:者、者也、乎、吾、彼、乃。一些语气词往往在句子结尾。 考点: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5.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在翻译时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关键词有:违、迁、病、履、以。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参考译文】 越王的子孙中,有一位德才兼备的公子,他在如同仙境一样美丽的地方建了一座宅院,经常吟诵一些内容空虚的诗。他告诉苏东坡:“我的心灵纯洁而且明亮,好像秋日里的阳光一样明媚;我的气度庄严而且雄壮,就像秋天里的阳光一样清秀明丽;我喜欢善良的人,而且喜欢帮助他们走向成功,这就好比是秋天的阳光,让各种粮食作物逐渐成熟;我讨厌丑恶,并且想把丑恶的东西革除,好像是秋天的阳光让树叶凋零。我想以我的这些想法写成一篇赋,编成乐曲让人们吟诵,你觉得怎么样?” 苏东坡笑着对他说:“公子怎么知道秋阳的情感呢?你出生在富贵华丽的屋子里,而且经常畅游在朝廷的金殿上,你出门的时候坐着有华盖的轿子,进入宫殿后待在锦绣的帷帐中,酷暑时节你感受到的是温暖的天气,寒冷的天气中你只感觉到些许凉意。你怎么会了解秋阳呢?我这样的人,才会真正了解秋阳。夏天,阴雨绵绵,积水成涝,蒸汽上升为云,云聚集在一起形成瓢泼大雨降落到地面上,雷电使得暴雨更加凶猛,大江大河连成一片,大地淹没在洪水中下,小船行走在昔日的城郭中,鱼龙游到了人家的屋子里。霉菌生长在人们的生活用具上,青蛙、蚯蚓爬在桌案和床席上。夜里躲避洪水先后五次更换地方,白天反复烘烤淋湿的衣服。这些还不是最麻烦的,躬耕在三吴,有一块田地,谷子成熟而且发了芽,稻子已经抽穗倒伏在泥水中。沟渠与田埂相连,墙壁倒塌,屋门破损。脸上沾满粉尘污垢,眼睛流着被烟熏黑的泪水。做饭的锅和盆都是空的,周围的邻居家一片寂静。鹳和鹤之类的水鸟在房顶上鸣叫,妇人在夜里起来哀叹,计算着剩下的口粮还能吃几天,有的人穷荒之年没有一件衣裳可穿。终于,饭锅下出现了火花,油灯点亮,一点好兆头出现了。清风从西面吹来,钟鼓声响起。家中的奴仆和婢女高兴地告诉我,这是大雨停止的信号。我很早起来占卜,长庚星淡淡的,没有光亮。早晨眺望东方,看看太阳从东方升起。还没有来得及期盼,而一道彩虹横挂于屋顶之上。此时,我陶醉其间,好似大梦初醒,像哑巴想高声呼喊,像瘫痪的人勉强行走,像回到家乡刚刚见到父母兄弟。公子,你可曾有过这样的感觉和欣喜?” 公子说:“说得很好,我虽然没有亲自经历过,但是我可以通过想象得知。” 苏东坡又说:“太阳在天上运行,南北看到的不一样。火红的太阳,它的酷热并非是要施虐于人,它在温暖的时候也并非是对世人有所慈悲。何况,今天这个温暖的太阳,就是昨天那个酷热的太阳。怎么能说在夏天防备太阳,而在冬天太阳的威力变弱了呢?我们这些小民,既容易发怒又容易欣喜。世人对于冬天的畏惧,对于夏天的喜爱,就如同是朝三暮四的猴子。从现在明白了这个道理,可以没有疑惑了。居家不必封门闭户,出门不必头戴斗笠,酷暑不必害怕,这样才能记得秋阳的恩德。”公子听了这一席话后,拍手称是,一笑而起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20分)

访从文故居

吴丽嫦

星星的眼里有了光,黄昏像个慈祥老人依傍着我这个远道来到湘西的异客。我理解黄昏的性格是平静清淡的,也理解星光中智慧的疑惑和内蕴的忧伤。这时,我意识到有个更加慈祥的老人已经不会再回到这个地方来了。于是我看到街树也载着黄昏,像绕城而去的沱江河上的那种翘头翘尾的小船,尽管在平静的水面击起过湘西风情的水花,如今沿途笼罩着沉重的影子。

我是中午从吉首到凤凰的,进了古气森然的南华门,就急着去拜谒从文故居,我的心在肃穆的感情中跳动,像坐在酉水的小船上。老人家生前,我无缘拜见,死后去看看先生的家。不过,我估计旧居不过是旧居,因为从文先生有过名气却从来不曾荣耀过,生前如此,身后如果连个旧居也让人纪念,未必是合乎他的意愿。但旧居毕竟落在他家乡的本土上,也是不会湮没的。

很快走到一个广场,正犹豫着,举视之下,是个文化馆,好像冥冥中从文先生在指引我这个异乡来客。他的笔墨是那般亲切,现在我感到他的灵魂更亲切!不过我在附近走了几个来回,不见有从文旧居的任何指示性标志。不必等了,我意会到从文旧居不会在热闹宽敞的地带,一定在那些青石板小巷子里,可是在哪条巷子里呢?每条巷子都是那么窄,且又是那么幽深,我踌躇了。

看沿街有许多高高缠着头巾,身穿花边衣裤的苗族姑娘摆着地瓜摊,地瓜白白嫩嫩,苗女笑容盈盈,这些正是沈先生的同胞。先生曾为她们先辈多厄的生活付出过温爱的悲悯的笔墨,我想她们一定会知道自己的作家。我趁机一一打听,她们遗憾地向我摇头。

但这叫我这个陌生客怎办?我荡到一座桥头,好风景呀,这是少年从文游水戏水过的沱江河边,黄昏中的沱江河,却异常欢快地传来捣衣声,好似依旧的乡音又似乎平添的新谣。在从文小说散文中早已见识过的吊脚楼,果然和几度梦见过的模样一样,它的迷人,和从文先生描写的迷人,同样令我沉醉。吊脚楼是古老神秘得猜不透的,还会有第二个人再来那样深情地写它吗?也许不会无人再来写它,但难以和从文先生的笔一样了。历史就是这样,是不可能重复而顶多能相似。历史可贵的悲哀永远要子孙来负担,大概这些街树和我想的一样,才这般地把它的幽思染成团团的疑虑和乡愁,投满了凤凰城的街道。

我不能让无谓的焦急来煞我的心头的风景,便在一家裁缝铺前站定。哦!好美的苗族服饰!看上去年轻的凤凰妹崽是我的汉族同胞,手上拿着一本什么书,我便高兴起来,向闹中取静、孜孜阅卷的她敬意地叩问。她很有礼貌,连声说抱歉。

我突感人地生疏起来,便走下桥头石级,迎面走来一位背背篓的老翁,好像从深深的青石板巷口突然走出的,特别是天刚下过雨,老人古风犹存,穿着古老的钉鞋,这使我深信,他是青石板小巷里生活的人物。沈从文这样写到过石板巷:“落雨就得穿钉鞋,……夜半有人从街巷里过身,钉鞋的声音实在好听。”我不能多想,天色不早了,真有些急,不先行礼就先问:“请教沈从文故居在哪里?”老人尚耳聪目明,却也说不上来。

凤凰是小城,中外闻名的大作家为何轰动不了这座小城?

我不得不想起小朋友了,记得先生的母校是文昌阁小学。到了南门外的南华山麓,这座学校隐在郁郁复葱葱的自然境界里,已到放学的时候了,我抓住了最后离校的几个小朋友中的一个女孩,她却知道,很高兴地要为我带路。这太使我欣慰了。这只小凤凰领我飞到了原来我到过的广场文化馆前面。广场很有几分情意,向从文旧居所在的石板小巷敞开了胸怀。

传说凤凰是不死的,死了还会复生。从文先生还活在小学生的心里。那不是么?只要登上文昌阁小学整齐的石阶,再穿过葱蓊青翠的林荫,沈从文捐稿费修建起来的藏书楼不就是凤雏栖息的梧桐吗?

    多么不容易啊,我终于看到了“沈从文旧居”。我想,再下去便是凤凰复活的时候了!

(有删改)

【注】作者系浦江女作家,本文写于沈从文逝世二周年之际。

1.请指出第一自然段环境描写在文中的作用。(3分)

2.赏析文中划线的句子。(4分)

(1)我的心在肃穆的感情中跳动,像坐在酉水的小船上。

(2)这只小凤凰领我飞到了原来我到过的广场文化馆前面。

3.从文中看,“我”的情感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过程?(4分)

4.文章4-7自然段作者写到苗女、汉族妹崽、老翁,有何用意?(4分)

5.作者说 “凤凰是小城,中外闻名的大作家为何轰动不了这座小城?”引发你哪几个方面的思考?(5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9分)

莫言在诺贝尔奖晚宴致辞中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文学和科学相比较,的确是没有什么用处,但是文学的最大的用处,也许就是它没有用处。”在实用理性统治的现代社会,艺术(当然也包括文学)因为它的“无用性”,被人们逐渐冷落,不得不说是现代社会的悲哀。作为人类文化的支柱,艺术和科学就像车之两轮、鸟之两翼,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科学与艺术互补,“有用”与“无用”合一。而“无用”正是艺术之大用。

艺术的精神,本可以对现代人偏激乖戾的心灵作一种极好的救赎。当下的艺术教育本可以通过对现代文明悖论的反思,让青年人真正了解到“平淡天真”的中国艺术的基本性格,不是装腔作势、怪僻虚伪,而是平和平实、雅淡素朴。这正是扰攘纷乱的现代社会的良药,是纠结心理的镇魂剂,甚至借此可以突破很多技巧的抗拒和精神的屏障。然而,现代社会“有用性”的价值观,却已侵入艺术教育实践之中。“无用”的艺术,却以“用”为衡量标准。艺考的持续火爆,带给人们一种艺术繁荣的表象。很多青年人因为文化课不理想,通过突击和速成,转而报考艺术专业。艺考成了高考最直接“有用”的捷径。同时,艺术教育也多以艺术技巧为目的,重“技”轻“道”,忽视了支撑艺术、灌溉艺术的 “心”的培育。艺术沦为技巧的奴仆,日益偏离了“君子以钟鼓道志,以琴瑟乐心”的“根植人心”的传统。一门最需要文化滋养的学科,竟然成为文化缺失的避难所!

艺术之“无用”为人的精神解放创造了条件。艺术在其起步的地方,实际上和游戏一样,正是从现实的“实用”观念中得到解脱的。艺术的真精神是自由和解放,而这种自由和解放,恰恰来源于由“无用”所得到的精神上的满足。当一个人沉浸到艺术精神境界之中时,他浑然皆忘,自然也会忘记现实事功的“有用”性,所以庄子说“知无用而始可与言用矣”。                          

世人皆知用之为用,其所谓“用”,系由社会观念所决定的社会价值,人欲得之,就必须接受社会的束缚;而“无用”于社会,就是不为其所束缚,人的生命就是完整和谐的。艺术对于“用”的超越,成就了艺术和美的观照。科学缔造了“有用”的现代文明,艺术营构了“无用”的精神世界,成就了生命的和谐。艺术虽无经世之用,却有生命之用。

                      ——《光明日报》2013.4.18 崔树强《艺术也需无用之用》有删改                                           

1.下列对艺术的“无用性’’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

A.艺术因为它的“无用”性,在实用理性统治的现代社会,被人们逐渐冷落。

B.艺术沦为技巧的奴仆,日益偏离了“根植人心”的传统。

C.艺术就现代社会而言,因其不被社会价值束缚,而“无用”于社会。

D.艺术自由和解放的精神,来源于由“无用”所得到的精神上的满足。

2.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  

A 科学和艺术相辅相成,“有用”与“无用”合一,共同构成人类文化的支柱。

B.艺考持续火爆带来繁荣的表象,说明“有用性”的价值观,已侵入艺术教育实践之中。

C. 从现实的“实用”观念中得以解脱,是艺术和游戏相似的地方。

D.世人皆知用之为用,其所谓“用”,是与社会观念相关联的社会价值。

3.请结合上下文,说明作者认为“无用正是艺术之大用”的理由。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答题:

北大毕业生卖猪肉称“给母校丢了脸”

“我给母校丢了脸、抹了黑,我是反面教材。”因干上杀猪一行而闻名的北京大学毕业生陆步轩昨天站上母校的讲台,说完这第一句话,几乎哽咽。

陆步轩是受自己的母校——北大就业指导中心邀请,来到“北大职业素养大讲堂”的讲台的。2003年,陆步轩以“眼镜肉店”老板的身份卖猪肉,被媒体关注,引起社会争论甚至批评。昨天,陆步轩分享了自己就业和创业的坎坷:

他说,毕业多年,北大的活动他都没有参加。2004年前后,他才第一次参加同学聚会。昨天,是他第一次接受北大官方的邀请。到现在,陆步轩仍然觉得卖猪肉不体面,自己“混得差”。但现场的近四成同学称如果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卖猪肉的工作也可以考虑。

你如何看待陆步轩对自身的评价?请简述理由。100字以内。(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根据下列材料拟写一句话新闻。(20字以内)(3分)

新华社北京4月27日电   昨天下午,国家文物局发布消息,法国皮诺家族当日在京宣布,将向中方无偿捐赠流失海外的圆明园铜铸鼠首和兔首。圆明园学会专家表示,这是有史以来回归的分量最重、价格最高、影响最大的圆明园文物。鼠首、兔首回归后,很可能入藏国家博物馆。26日上午11时,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宋新潮、博物馆与社会文物司司长段勇在北京会晤法国开云集团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弗朗索瓦-亨利•皮诺。皮诺家族作了上述表示。国家文物局介绍,此次捐赠的鼠首、兔首,为北京圆明园流失的十二生肖铜铸像中的两件。2009年,这两件兽首曾在法国巴黎被拍卖,并引起国际社会关注和谴责,中方也明确表示了反对意见。此后,皮诺家族从文物原持有人手中买下这两件兽首,并向中方表明无偿捐赠的意愿。中方对此举予以积极评价,认为这一意愿符合有关文化遗产保护国际公约的原则精神,是对中国人民的友好表示,也有利于更多中国流失境外文物的回归。这一捐赠意愿,体现了皮诺家族对中国文化遗产保护的支持,                        也反映了国际社会对文物返还其原属国价值理念的认同。

 

查看答案

下图是“中国青年志愿者”的标志,试谈谈该标志的创意(4分)

满分5 manfen5.com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