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只选3小题) 1.子曰:“弟子,入则孝, ,谨而...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只选3小题)

1.子曰:“弟子,入则孝,           ,谨而信,                   。(《论语》)

2.近自托于无能之辞,           ,考之行事,               。(司马迁《报任安书》)

3.           ,怨归去得疾。           。恨不倩疏林挂住斜晖。(王实甫《长亭送别》)

4.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子《劝学》)

5.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                               。(韦庄《菩萨蛮》)

 

1.出则弟   泛爱众而亲仁 2.网罗天下放失旧闻   稽其成败兴坏之理 3.恨相见得迟   柳丝长玉骢难系 4.故不积跬步  无以至千里 5.未老莫还乡  还乡须断肠 【解析】 试题分析:此类古诗文名句默写题,要注意生僻字,形似字的书写,容易出现失误。较容易出错的字有:稽、骢、跬。 考点: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能力层级为识记A。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题。(5分)

(1)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论语•颜渊》)

(2)子曰:“麻冕①,礼也;今也纯,俭,吾从众。”(《论语•子罕》)

(3)子曰:“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②也,宁戚。”(《论语•八佾》)

【注】①麻做的丧帽。②铺张。

1.根据材料,用自己的语言谈谈如何实践“仁”?(2分)

2.孔子的一方面强调“复礼”,一方面又主张摈弃“奢礼”,你如何理解?(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后面题。(7分)

观梅有感                                        早梅

(元)刘因①                               (唐)朱庆馀

东风吹落战尘沙,                      天然根性异,万物尽难陪。

梦想西湖处士②家。                     自古承春早,严冬斗雪开。

只恐江南春意减,                      艳寒宜雨露,香冷隔尘埃。

此心元不为梅花。                      堪把依松竹,良涂一处栽。

【注】①刘因:理学家,南宋遗民。②西湖处士:隐士林逋。

1.这两首诗都以“梅花”为描写对象,刘诗抒发了                            ,朱诗表现了梅花的                              (2分)

2.简要分析这两首诗主要的表现手法。(5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19分)

秋阳赋

(宋)苏轼

越王之孙,有贤公子,宅于不土之里,而咏无言①之诗。以告东坡居士曰:“吾心皎然,如秋阳之明;吾气肃然,如秋阳之清;吾好善而欲成之,如秋阳之坚百谷;吾恶恶而欲刑之,如秋阳之陨群木。夫是以乐而赋之,子以为何如?”

居士笑曰:“公子何自知秋阳哉?生于华屋之下,而长游于朝廷之上,出拥大盖,入侍帏幄,暑至于温,寒至于凉而已矣。何自知秋阳哉!若予者,乃真知之。方夏潦之淫也,云烝雨泄,雷电发越,江湖为一,后土冒没,舟行城郭,鱼龙入室。菌衣生于用器,蛙蚓行于几席。夜违湿而五迁,昼燎衣而三易。是犹未足病也。耕于三吴,有田一廛。禾已实而生②耳,稻方秀而泥蟠。沟塍交通,墙壁颓穿。釜甑其空,四邻悄然。鹳鹤鸣于户庭,妇宵兴而永叹。计有食其几何,矧③无衣于穷年。忽釜星之杂出,又灯花之双悬。清风西来,鼓钟其镗。奴婢喜而告余,此雨止之祥也。蚤作而占之,则长庚淡淡其不芒矣。浴于旸谷④,升于扶桑。曾未转盼,而倒景⑤飞于屋梁矣。方是时也,如醉而醒,如喑而鸣。如痿而起行,如还故乡初见父兄。公子亦有此乐乎?”

公子曰:“善哉!吾虽不身履,而可以意知也。”

居士曰:“日行于天,南北异宜。赫然而炎非其虐,穆然而温非其慈。且今之温者昔人炎者也云何以夏为盾而以冬为衰乎吾侪小人轻愠易喜彼冬夏之畏爱乃群狙之三四。自今知之,可以无惑。居不障户,出不仰笠,暑不言病,以无忘秋阳之德。”公子拊掌,一笑而作。

【注】①无言:内容空洞。②生:发芽。③矧:也。④旸谷:传说中指日出的地方,亦作“汤谷”。 ⑤倒景:这里指彩虹。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秋阳之陨群木                 木:树木。

B.若予者                         若:像。

C.方夏潦之淫也                   淫:过度。

D.蚤作而占之                     蚤:通“早”,早晨。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此雨止之祥也              昔人云:将以有为也

B. 乃真知之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C. 奴婢喜而告余              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

D. 升于扶桑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3.下列对原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贵族公子要写一篇歌颂秋阳的赋,苏轼听了他的构思后哈哈大笑,认为他出生在富贵之家,出入朝廷,养尊处优,缺乏真实感受,矫情为文,写不出好的作品。

B.本文以秋阳为题,却花很大篇幅叙述阴雨带给人的苦楚:小船行走城郭,鱼龙游入房屋,霉菌长满用具等等。抑扬结合,主旨是为了表达对贫困百姓生活的关注之情。

C.夏日阴雨连绵,洪水泛滥,人们在连日的阴雨中困难生活,以及天晴之后人们的欣喜,缘于苏轼的亲身经历,亦是他贬居生活的缩影。

D.文章模仿汉赋对话形式,表现了不同境遇的人对于秋阳的不同感触,歌颂之情彰显自然。行文流畅,不可遏制;多用比兴手法,华丽的铺陈,文采出众。

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且 今 之 温 者 昔 人 炎 者 也 云 何 以 夏 为 盾 而 以 冬 为 衰 乎 吾 侪 小 人 轻 愠 易 喜 彼 冬 夏 之 畏 爱 乃 群 狙 之 三 四。

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7分)

(1)夜违湿而五迁,昼燎衣而三易,是犹未足病也。(4分

(2)善哉!吾虽不身履,而可以意知也。(3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20分)

访从文故居

吴丽嫦

星星的眼里有了光,黄昏像个慈祥老人依傍着我这个远道来到湘西的异客。我理解黄昏的性格是平静清淡的,也理解星光中智慧的疑惑和内蕴的忧伤。这时,我意识到有个更加慈祥的老人已经不会再回到这个地方来了。于是我看到街树也载着黄昏,像绕城而去的沱江河上的那种翘头翘尾的小船,尽管在平静的水面击起过湘西风情的水花,如今沿途笼罩着沉重的影子。

我是中午从吉首到凤凰的,进了古气森然的南华门,就急着去拜谒从文故居,我的心在肃穆的感情中跳动,像坐在酉水的小船上。老人家生前,我无缘拜见,死后去看看先生的家。不过,我估计旧居不过是旧居,因为从文先生有过名气却从来不曾荣耀过,生前如此,身后如果连个旧居也让人纪念,未必是合乎他的意愿。但旧居毕竟落在他家乡的本土上,也是不会湮没的。

很快走到一个广场,正犹豫着,举视之下,是个文化馆,好像冥冥中从文先生在指引我这个异乡来客。他的笔墨是那般亲切,现在我感到他的灵魂更亲切!不过我在附近走了几个来回,不见有从文旧居的任何指示性标志。不必等了,我意会到从文旧居不会在热闹宽敞的地带,一定在那些青石板小巷子里,可是在哪条巷子里呢?每条巷子都是那么窄,且又是那么幽深,我踌躇了。

看沿街有许多高高缠着头巾,身穿花边衣裤的苗族姑娘摆着地瓜摊,地瓜白白嫩嫩,苗女笑容盈盈,这些正是沈先生的同胞。先生曾为她们先辈多厄的生活付出过温爱的悲悯的笔墨,我想她们一定会知道自己的作家。我趁机一一打听,她们遗憾地向我摇头。

但这叫我这个陌生客怎办?我荡到一座桥头,好风景呀,这是少年从文游水戏水过的沱江河边,黄昏中的沱江河,却异常欢快地传来捣衣声,好似依旧的乡音又似乎平添的新谣。在从文小说散文中早已见识过的吊脚楼,果然和几度梦见过的模样一样,它的迷人,和从文先生描写的迷人,同样令我沉醉。吊脚楼是古老神秘得猜不透的,还会有第二个人再来那样深情地写它吗?也许不会无人再来写它,但难以和从文先生的笔一样了。历史就是这样,是不可能重复而顶多能相似。历史可贵的悲哀永远要子孙来负担,大概这些街树和我想的一样,才这般地把它的幽思染成团团的疑虑和乡愁,投满了凤凰城的街道。

我不能让无谓的焦急来煞我的心头的风景,便在一家裁缝铺前站定。哦!好美的苗族服饰!看上去年轻的凤凰妹崽是我的汉族同胞,手上拿着一本什么书,我便高兴起来,向闹中取静、孜孜阅卷的她敬意地叩问。她很有礼貌,连声说抱歉。

我突感人地生疏起来,便走下桥头石级,迎面走来一位背背篓的老翁,好像从深深的青石板巷口突然走出的,特别是天刚下过雨,老人古风犹存,穿着古老的钉鞋,这使我深信,他是青石板小巷里生活的人物。沈从文这样写到过石板巷:“落雨就得穿钉鞋,……夜半有人从街巷里过身,钉鞋的声音实在好听。”我不能多想,天色不早了,真有些急,不先行礼就先问:“请教沈从文故居在哪里?”老人尚耳聪目明,却也说不上来。

凤凰是小城,中外闻名的大作家为何轰动不了这座小城?

我不得不想起小朋友了,记得先生的母校是文昌阁小学。到了南门外的南华山麓,这座学校隐在郁郁复葱葱的自然境界里,已到放学的时候了,我抓住了最后离校的几个小朋友中的一个女孩,她却知道,很高兴地要为我带路。这太使我欣慰了。这只小凤凰领我飞到了原来我到过的广场文化馆前面。广场很有几分情意,向从文旧居所在的石板小巷敞开了胸怀。

传说凤凰是不死的,死了还会复生。从文先生还活在小学生的心里。那不是么?只要登上文昌阁小学整齐的石阶,再穿过葱蓊青翠的林荫,沈从文捐稿费修建起来的藏书楼不就是凤雏栖息的梧桐吗?

    多么不容易啊,我终于看到了“沈从文旧居”。我想,再下去便是凤凰复活的时候了!

(有删改)

【注】作者系浦江女作家,本文写于沈从文逝世二周年之际。

1.请指出第一自然段环境描写在文中的作用。(3分)

2.赏析文中划线的句子。(4分)

(1)我的心在肃穆的感情中跳动,像坐在酉水的小船上。

(2)这只小凤凰领我飞到了原来我到过的广场文化馆前面。

3.从文中看,“我”的情感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过程?(4分)

4.文章4-7自然段作者写到苗女、汉族妹崽、老翁,有何用意?(4分)

5.作者说 “凤凰是小城,中外闻名的大作家为何轰动不了这座小城?”引发你哪几个方面的思考?(5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9分)

莫言在诺贝尔奖晚宴致辞中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文学和科学相比较,的确是没有什么用处,但是文学的最大的用处,也许就是它没有用处。”在实用理性统治的现代社会,艺术(当然也包括文学)因为它的“无用性”,被人们逐渐冷落,不得不说是现代社会的悲哀。作为人类文化的支柱,艺术和科学就像车之两轮、鸟之两翼,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科学与艺术互补,“有用”与“无用”合一。而“无用”正是艺术之大用。

艺术的精神,本可以对现代人偏激乖戾的心灵作一种极好的救赎。当下的艺术教育本可以通过对现代文明悖论的反思,让青年人真正了解到“平淡天真”的中国艺术的基本性格,不是装腔作势、怪僻虚伪,而是平和平实、雅淡素朴。这正是扰攘纷乱的现代社会的良药,是纠结心理的镇魂剂,甚至借此可以突破很多技巧的抗拒和精神的屏障。然而,现代社会“有用性”的价值观,却已侵入艺术教育实践之中。“无用”的艺术,却以“用”为衡量标准。艺考的持续火爆,带给人们一种艺术繁荣的表象。很多青年人因为文化课不理想,通过突击和速成,转而报考艺术专业。艺考成了高考最直接“有用”的捷径。同时,艺术教育也多以艺术技巧为目的,重“技”轻“道”,忽视了支撑艺术、灌溉艺术的 “心”的培育。艺术沦为技巧的奴仆,日益偏离了“君子以钟鼓道志,以琴瑟乐心”的“根植人心”的传统。一门最需要文化滋养的学科,竟然成为文化缺失的避难所!

艺术之“无用”为人的精神解放创造了条件。艺术在其起步的地方,实际上和游戏一样,正是从现实的“实用”观念中得到解脱的。艺术的真精神是自由和解放,而这种自由和解放,恰恰来源于由“无用”所得到的精神上的满足。当一个人沉浸到艺术精神境界之中时,他浑然皆忘,自然也会忘记现实事功的“有用”性,所以庄子说“知无用而始可与言用矣”。                          

世人皆知用之为用,其所谓“用”,系由社会观念所决定的社会价值,人欲得之,就必须接受社会的束缚;而“无用”于社会,就是不为其所束缚,人的生命就是完整和谐的。艺术对于“用”的超越,成就了艺术和美的观照。科学缔造了“有用”的现代文明,艺术营构了“无用”的精神世界,成就了生命的和谐。艺术虽无经世之用,却有生命之用。

                      ——《光明日报》2013.4.18 崔树强《艺术也需无用之用》有删改                                           

1.下列对艺术的“无用性’’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

A.艺术因为它的“无用”性,在实用理性统治的现代社会,被人们逐渐冷落。

B.艺术沦为技巧的奴仆,日益偏离了“根植人心”的传统。

C.艺术就现代社会而言,因其不被社会价值束缚,而“无用”于社会。

D.艺术自由和解放的精神,来源于由“无用”所得到的精神上的满足。

2.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  

A 科学和艺术相辅相成,“有用”与“无用”合一,共同构成人类文化的支柱。

B.艺考持续火爆带来繁荣的表象,说明“有用性”的价值观,已侵入艺术教育实践之中。

C. 从现实的“实用”观念中得以解脱,是艺术和游戏相似的地方。

D.世人皆知用之为用,其所谓“用”,是与社会观念相关联的社会价值。

3.请结合上下文,说明作者认为“无用正是艺术之大用”的理由。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