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20分) 千年一叹读韩愈 ①中国民俗谚语中说: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20分)

千年一叹读韩愈

①中国民俗谚语中说:山不在高,有仙则灵;水不在深,有泉则秀。这儿的山上无仙,江中亦无流泉戏水,但是地处潮州境内的韩山、韩江,却名贯广东大地,成为大海之滨一道奇异的人文风景。只因唐代文人韩愈被贬官离开长安后,曾在这儿当了不足一年时间的地方小官。他似乎比“仙”和“泉”更具有震撼和感召力量,使原本为他姓的山和水,后人将其统统改为韩姓:山易名为韩山,水易名为韩江。一个唐代的文人,在贬官后的失意之时,居然使江河易姓,不仅在中国历史上为绝无仅有,其本身还是一首千古绝唱。因而在潮州驻足的时日,留给我的不仅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怀古咏叹,还启迪我从韩愈的曲线人生经历中,又找到一面为文为官之道的明镜。

②昔读《昌黎先生集》时,知道韩愈是河南河阳人,号昌黎,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因其诗文磅礴隽永而名扬天下。此外,史书记载他还是一位正统儒理学家。因其一贯以孔孟之道,反对佛门道院之玄学,在唐宪宗十四年,他担任监察御史官爵时,因上书皇权阻谏宪宗皇帝兴师动众去奉迎一块佛骨,而被贬官到粤海之边做潮州刺史。

③纵观古代文人,被贬官者多多,凡是直抒其心意的文人,大都留下仕途失意被贬和流放的历史。但不同的是,他们在人生低谷中的行迹,却有着千差万别。这些文人雅士,大乌纱帽一旦变成小乌纱帽,多表现得心灰意冷,在自舔伤口中,写出些悲悯自怜的诗歌,而韩愈与众不同,尽管他在被贬官的路上,也曾写下“收吾骨瘴江边”的自怜诗章;但到了潮州赴任之后,却将自身伤痛闲置一边,把庶民百姓冷暖放在了至高无上的位置。

④笔者沿韩江而行时,江边有一座古亭映入眼帘。停车仔细观看,见亭内有一石碑,碑下压着一条鳄鱼石雕。当地友人为我解疑说,这是后人为纪念韩愈带领当地百姓的驱鳄之举,而建立起的功德碑。韩愈初到潮州上任之日,正是潮汕江河鰐鱼成灾之时,当时此地的黎民百姓,因为继承了远古的迷信传说,认知鳄鱼为水中之神灵;每到鳄鱼成灾时,都向江里投下屠杀了的牛羊猪狗等生灵,以求平安。韩愈一向尊重孔孟正统儒理之道,反对神鬼的玄学之说,便不顾疲劳地日夜游说于江水之边,宣扬除鳄才是自我拯救之良策。潮州自古为客家族人之领地,其族人把信奉神灵视为灵魂之全部,因而驱鳄之举步履为艰。但生性执著的韩愈,一直不改初衷,在其不懈的努力之下,终于获得了善果,不仅将为害一方的鳄鱼驱之于海,让潮州百姓从“江神”的精神奴役中解放出来;还以驱鳄为兴修水利机遇,打开引水浇灌之门,给封闭的沿江大地,带来五谷丰登的年华。因而,后人一直垂念其德政,在江边立起这个临江亭和亭内的功德碑。其影响之大穿越了时空,直到明朝嘉靖年间(1537年),礼部右谏沈伯咸,还特意在韩山写下了“功不在禹下”的碑文,以示对贬官到潮州后韩愈德政的崇敬。此为韩愈在粤东的肖像之一。

⑤之二,尽管大唐时期,还属于帝王世袭的封建社会,但在唐律中已有不许“纳良为奴”的律条。但当时的粤东岭南,处于大唐版图上相对封闭落后的地区,韩愈贬官到此地时,该地盛行贩卖人口之恶习,地方志中留有“其荒阻处,父子相缚为奴”的记载。用白话文解析,就是在饥荒之地,有钱人家能收贫穷人的全家为奴。韩愈到了潮州之后,以大刀阔斧之气势,更改这地区的千古陋习。此举比驱鳄更为艰难,韩愈为此付出了更为艰辛的努力。韩愈早有铭言喻世:“业精于勤荒于嬉。”他就是用这种不知疲惫的执著精神,而完成他解放奴隶的壮举的。据地方史料记载,韩愈此举开花结果后,曾有贫苦奴民称他为粤东岭南的“韩青天”。这是韩愈被贬官到潮州后的肖像之二。

⑥这里必需说明的是,这是韩愈在任八个月内的政绩。不知是他的时运不济,还是唐宪宗余怒未消,也许是二者兼有之故吧,他在潮州为官八个月之后,又被贬官到袁州当“芝麻绿豆官”去了。因而,当笔者登上韩山上巍峨的韩公祠时,不尽百感丛生:天下浪漫文人,多如天上繁星;天下无文采而缚于理性牢笼中者,更是不计其数;但将高度理性和超人文采集于一身者,可谓寥寥无几,而韩愈两者兼备,犹如平地上的高山。以文而论,文史学家评说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以理而说,他是个敢做敢为、荣辱不惊、视庶民百姓为父母的清官。

⑦后人为了纪念他为文为人之德,在韩山绿色环抱中,为他修建了雄伟的纪念祠堂。沿山而上的回廊两侧,皆为唐代之后官人和文人对他的评说。我统计了一下,总共四十块碑文,碑文以各种书体刻下对这位“百代文宗”的盛誉。至于潮州的本土人士,更是以韩愈曾在此地驻足为荣。与我一同登山朝圣的当地文联友人对我说:“千古中的文人至圣,从长安被贬到我们这儿来,成了我们这方水土至高无上的荣誉。”

⑧我说:“愿华夏大地的文人,能有韩文公敢言、敢行的精神风骨;愿那些文官们,都能以韩愈为镜,照一照自己的形神!”

1.文章一开始就引用了一句民俗谚语,有什么作用?(3分)

2.本文第三段写了许多其他的贬官者,作者有什么用意?(3分)

3.结合全文,说说韩愈一生有哪些成就。(4分)

4.文章第七段的描述有什么作用?(4分)

5.阅读全文,结合自己的理解,探究文章最后一段话的意蕴。(6分)

 

1.用“仙”和“泉”烘托出了韩愈在潮州人民心中至高无上的地位,(1分)为下文写韩愈的丰功伟绩以及表达对他的赞颂作铺垫。(2分,写出铺垫给1分) 2.写被贬官者大多心灰意冷、悲悯自怜,(1分)反衬出韩愈被贬官时的与众不同,以百姓为重的高尚情怀。(2分,写出反衬给1分) 3.共4个要点,每点1分。①诗文磅礴隽永。(1分)②宣扬正统儒理,主张孔孟之道。(1分)③为潮州人民驱除鳄鱼、兴修水利。(1分)④为潮州百姓扫除贩卖人口的恶习,解放奴隶。(1分) 4.用大量的碑文和当地文联友人对他的评价烘托出韩愈在历史上的影响与地位,(2分)表达人们对韩愈的无比敬仰和崇敬之情。(2分) 5.文章最后一句再一次对韩愈敢作敢为、以百姓为重的精神进行肯定和褒扬;(2分)呼吁当今文人要敢于发表正确的言论,敢于替百姓说话,做一个具有精神风骨的人;(2分)呼吁当今为官者要视百姓为父母,荣辱不惊,以韩愈为榜样,身体力行为百姓做事。(2分) 【解析】 1. 试题分析:此题考生要掌握文中语段在文中的作用这一知识点,我们要确认指定某句(段)在行文中的位置。 然后明确该句话的作用,再去明确答题的方向,也还是从内容和结构两个角度入手。比如某句(段)出现在文首,那它的作用有:开篇点题;照应题目;总领全文;渲染气氛,埋下伏笔;设置悬念,引出下文,为下文作辅垫。如果某句(段)出现在文中,则它的作用有: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呼应前文。 如果某句(段)出现在文末,则它的作用有:点明中心;升华感情,深化主题;照应开头,结构严谨;画龙点睛;言有尽而意无穷。这里用“仙”和“泉”烘托出了韩愈在潮州人民心中至高无上的地位,为下文写韩愈的丰功伟绩以及表达对他的赞颂作铺垫。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作者的写作目的。本文主要突出韩愈被贬官时与众不同的突出贡献,写其他被贬官员心灰意冷,作者目的很明显,用对比的手法,反衬韩愈不看重个人荣辱得失,而以百姓为重的高尚情怀。 考点: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能力层级为探究F。 3. 试题分析:本文开头说“还启迪我从韩愈的曲线人生经历中,又找到一面为文为官之道的明镜。”,韩愈作为一名文学家和一名朝廷官员,从原文中可归纳出他的贡献主要表现在文学和政绩上。第二段文学上的贡献:诗文磅礴隽永,宣扬正统儒理,主张孔孟之道第四段为潮州人民驱除鳄鱼、兴修水利,第五段为潮州百姓扫除贩卖人口的恶习,解放奴隶。 考点: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4. 试题分析:本文主要讴歌韩愈,大部分段落都采用了正面描写的手法,第七段从侧面描写后人为纪念他为他修建祠堂撰写大量的碑文和当地文联友人对他的评价,作用就是为了烘托出韩愈在历史上的影响与地位,表达人们对韩愈的无比敬仰和崇敬之情。 考点: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5. 试题分析:最后一段是作者的呼吁和期望。作者有两层意思,一是作者对韩愈的赞美,对其敢作敢为、荣辱不惊、以百姓为重的精神进行肯定和褒扬;另一层意思是作者对后人和当今为官者的期望:呼吁当今文人要敢于发表正确的言论,敢于替百姓说话,做一个具有精神风骨的人;呼吁当今为官者要视百姓为父母,荣辱不惊,以韩愈为榜样,身体力行为百姓做事。考生要结合原文主旨,指出语句的深层含义。 考点: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题目。(9分)

丝绸之路与丝路学研究(节选)

①1868年,德国人李希霍芬对中国地貌和地理进行了规模宏大的综合考察。他从亲身的考察和得到的历史资料中发现,古代在中国的北方曾经有过一条称得上是丝绸之路的横贯亚洲大陆的交通大动脉,由此在沿途留下了许多足以令后世赞叹和瞻仰的遗迹和文物。

②李希霍芬的偶然发现,在以后半个世纪中竟演变成一场对中国历史遗迹和珍贵文物的浩劫。数以万计的堪称国宝的珍贵文物,从此流失海外。与此同时,丝绸之路经过历史学、民族学、考古学、宗教学等多学科的考察和研究,也从中国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文明中心向西延展到了地中海东部利凡特海岸一些具有古老文明的城市。德国历史学家赫尔曼在1910年发表的《中国和叙利亚之间的古丝路》完成了对丝绸之路的学术认证。后来经过他编著书籍加以宣扬,丝绸之路为世人熟知。

③平心而论,丝绸之路原本只是对亚洲东部和中部的历史毫无所知的欧洲人,在经过实地考察之后从大量的历史遗存中了解到的,当时已经人烟稀少的中国西部地区在千百年前曾有过辉煌的历史,并且在古代亚洲东部地区和地中海之间,由于频繁的使节往来、商品交换、宗教传播和文化交流形成的必不可少的交通要道,也有过足以令人刮目相看的繁荣历史。东方曾经有过的这种文明,本来足以使进入环球航行时代以来欧洲列强所标榜的“欧洲中心论”发生动摇。然而自从欧洲学术界提出丝绸之路之后,接下来就有“古巴比伦移民中国”、“腓尼基人航抵山东”、“中国人种西来”、“仰韶彩陶文化西来”、“中国青铜工艺西来”的学说接踵而来,似乎无论哪一样新发现、新材料都在显示中国文明的根在西方。足见丝绸之路的提出更深层次的问题是,欧洲人或者说欧洲的学术界想要指明东方文明源自西方。

④丝绸之路在更深的层次上提出的是一个中国文明如何起源、从何而来的大问题。在中国文明的起源和发展的研究中,自丝绸之路提出以后,到现在为止的一个多世纪中,前50年走的正是在“欧洲中心论”框架下对历史潮流的歪曲和误解。尔后50年,丝路学自身的研究取得了令人刮目相看的成果,中外学者对中国文明的起源,从它的发端、演进到成熟的全过程进行了规模空前的田野考古,对现今尚在的遗址、遗存的文物给予了充分的保存、修复和研究,终于弄清了以中国为主体的东亚文明是一个至少在一两万年前甚至一二百万年前,就已独立形成的生态环境。

⑤以丝绸贸易为主要媒介的丝绸之路所反映的不仅仅是东西方的经济交流,更重要的是东西方文明之间的联系与交流,这种关系才是丝绸之路的文化价值所在,也是一个在世界范围内文明传播的重大命题。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1.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丝绸之路的发展,曾引发了一场对中国历史遗迹和珍贵文物的浩劫。

B.1868年李希霍芬发现了丝绸之路,直到1910年历史学家赫尔曼才完成了对丝绸之路的学术认证。

C.丝绸之路是古代亚洲东部地区和地中海之间频繁的使节往来、商品交换、宗教传播和文化交流形成的必不可少的交通要道。

D.欧洲学术界提出丝绸之路后发现,东方文明源自西方。

2.对文中画线语句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A.丝绸之路从中国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文明中心向西延伸到了地中海东部利凡特海岸一些具有古老文明的城市是经过历史学、民族学、考古学、宗教学等多学科的考察和研究的结果,否则,实际的丝绸之路要短得多。

B.随着对考察和研究的深入,丝绸之路也慢慢加长,逐渐从中国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文明中心向西延伸到了地中海东部利凡特海岸一些具有古老文明的城市。

C.经过历史学、民族学、考古学、宗教学等多学科的考察和研究发现,丝绸之路比人们认识到的要长,它从中国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文明中心向西延伸到地中海东部利凡特海岸一些具有古老文明的城市。

D.如果不经过历史学、民族学、考古学、宗教学等多学科的考察和研究,丝绸之路就不会从中国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文明中心向西延伸到地中海东部利凡特海岸一些具有古老文明的城市。

3.结合全文内容,请简要概括丝路学研究的意义。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消息,完成题目。(5)

新华网长治5月12日电  近日有媒体大量报道中国已将每年五月第二周的星期天定为我国的“母亲节”,据记者了解,此为无中生有。正在这里召开研讨会的中国政策科学研究会国家安全政策委员会的专家学者们对这种无中生有的母亲节报道深表忧虑和关切,呼吁尽快确立自己的“中华母亲节”。对此,网友的想法不尽相同。

对要不要确立中华民族自己的母亲节的问题,请发表你的意见。字数在120字左右。

 

查看答案

仿照下面的示例,自选话题,写一个句子。要求话题合理,句式相同或相近,修辞手法相同,内容有意蕴。(4分)

如果不赋予时间以创造性的价值,它就像小溪的流水,只能带走凋零的青春花瓣,而不能浮起成就的远洋货轮。

 

查看答案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在琴厚重的人文积淀之外,琴的审美在世界音乐中独树一帜。                            。难怪世界为之惊叹。

①琴没有肆意的宣泄

②琴与诗歌密不可分

③从而创造出一种空灵的意境

④这和国画的审美追求是统一的

⑤只在含蓄中流露出平和超脱的气度

⑥都讲求韵味,讲求弦外之音,虚实相生

A.①⑤②③④⑥     B.②⑥④①③⑤     C.②④⑥①⑤③       D.①⑤②⑥③④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中菲黄岩岛对峙事件已经持续几十天了,这一事件的发展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而这个事件最后将如何结束考验着中国政府的政治智慧和勇气,国际社会对此高度关注。

B.“年年岁岁花相似”,每到“3.15”,有关部门对假冒伪劣产品进行集中销毁的做法,人们高兴之余,也有一丝忧虑。

C.他是个单纯的人,从不设防。他能够在文学领域叱咤风云,却无法应付政治生活中的阴谋与陷阱,最后为此付出了宝贵的生命为代价。

D.近年来,中美经贸关系迅速增长,给两国人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利益,也促进了亚太和全球经济的增长。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