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背诵默写(6分,每处1分) 1.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 (苏轼《赤壁赋》) 2...

背诵默写(6分,每处1分)

1.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 (苏轼《赤壁赋》)

2.                   ,郁郁青青。 (范仲淹《岳阳楼记》)

3.                   ,拄杖无时夜叩门。(陆游《游山西村》

4.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送东阳马生序》宋濂)

5.                   ,孰能无惑?(韩愈《师说》。

6.亦余心之所善兮,                     。  (屈原《离骚》) 

 

1.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2.岸芷汀兰 3.从今若许闲乘月 4.余因得遍观群书 5.人非生而知之者 6.虽九死其犹未悔 【解析】 试题分析:要答好此类题,平时就要注意积累。只有弄懂意思才有利于记住字形,尤其是那些容易被写错的字,要加倍注意;不要添减文字。本题的重点字如:适、芷、汀等。 考点: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能力层级为识记A。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或记叙文。(70分)

每临大事有静气,不信今时无古贤------翁同龢

猝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苏轼

无论人生遭遇到什么,不管是预料之中还是情理之外,沉静永远是必备的心理宝藏。-----刘心武

要求:(1)符合文体要求;(2)角度自选;(3)立意自定;(4)题目自拟;(5)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7分)

北京师范大学某教授认为,汉语的危机,并不是普通话的危机,而是另外两个危机:一是方言的流失。上世纪80年代他初到北京时,经常听到“劳驾”、“借光”、“盖帽儿”之类的词,现在几乎听不到了,很多原先挂在人们口头上的方言都消失了。二是古汉语的流失。他认为,年轻人的古汉语阅读和使用能力在普遍下降。

对于方言流失与古汉语流失的危机,你有什么看法?请简要阐述。(要求:表达简明连贯,言之成理,150字左右。)

 

查看答案

请将下面的文字改写成一个陈述语气的句子,并保留原有信息(可酌情增减词语)。(3分)

这榕树,这故乡的榕树,这迎着江风的榕树,这晕染出一片苍翠的榕树,千百年来,是在等待什么呢?

 

查看答案

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2分)

①谭盾自感艺无止境,于是他转而向民间学习,从而        了音乐创作的境界。

②在高三紧张的复习阶段,我们也不能熬夜,因为充足的睡眠是健康的       

③一个人如果一味得过且过,不思进取,甚至好逸恶劳,那么        一事无成。

④讲好普通话是每个老师必须具备的技能,        是语文老师,就更不必说了。

A.开创  保证  往往  何况       B.开创  保障   往往   况且

C.开拓  保证  必然  何况       D.开拓  保障   必然   况且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

张颂:留下中国好声音

高靓

①他的名字远没有他的学生们那样家喻户晓。敬一丹、李瑞英、罗京、贺红梅……这些活跃在中国播音主持行业的绝对主力们,心中却都有他的名字。张颂,中国播音学理论奠基人,播音主持艺术教育的重要创始人之一,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艺术学院第一任院长,在这个冬天离开了我们。

②萧瑟风中,古运河畔,11月28日,张颂的学生从四面八方赶来参加他的追思会。在昔日熟悉的校园里,他们找寻一位白发苍苍、神采奕奕的老者,找寻那个字正腔圆、抑扬顿挫的好声音。循着声音和记忆,寻找一个与中国播音事业同在、因播音艺术教育而延续的生命。

③李瑞英永远也忘不了第一次见到张颂的情景。那是1979年,李瑞英在学校门口看到一位举止温和、衣着随意的长者,认定是传达室的“大爷”,随口问了一句:“大爷,您说我能考广院吗?”“你读一段报纸让我听听。”长者笑呵呵地说。李瑞英顺手拿起桌上的报纸读了一小段。长者对她说:“我看可以。”李瑞英走进考场时,不禁怔住了:这位主考官,不就是在学校门口遇到的那位“大爷”吗?

④“为什么这么多学生,都觉得张老师跟自己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我想就是因为他慈父般的关爱。”李瑞英说。这种爱,源自他对播音人才由衷的爱惜和呵护。今年年初,被确诊为食道癌晚期的他,向学校隐瞒了病情,坚持给本科生做了最后一次讲座。2011级本科生孙超峰说,先生的叮嘱言犹在耳:“要提高自己的鉴别力,不羡追星族的狂热,而取研究者的冷静。”

⑤李瑞英播音语言表达课被张颂打了79分,跑去找老师“理论”,因为她当三好生只差一分。“张老师说了一句话,让我一辈子都忘不了,他说‘难道你学习就是为了评上三好生吗’,现在,每当我在工作中遇到一些委屈、困难,我都会想到老师的这句话。”如今,李瑞英也给自己的学生讲这个故事,告诉他们“人如果克服不了心中的小我,就无法做一个大我”。

⑥播音主持艺术学院教师李凤辉是张颂的第一个博士生。他记得,老师看完他的论文初稿后,语重心长地说:“凤辉呀,你必须站在中国播音学的土地上进行播音学的理论建设。”于是,论文被要求重写,毕业面临延期。

⑦面对当今“明星”辈出的电视荧屏,张颂旗帜鲜明地提出:反对“口语至上”,反对主持人“演艺化”,反对话语权力的萎缩或泛滥。他告诫学生:“电视节目主持人是公众形象,要体现国家形象、群体形象,他们的语言权力是神圣的,怎可等闲视之?”

⑧“有稿播音锦上添花,无稿播音出口成章”,张颂的这条要求,播音专业的学生无人不晓。张颂说,播音员、主持人的创造性,能够催生有声语言表达的典范,要在广播电视中,传播有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的精品。不为人知的是,他还是中国普通话测试标准的制定者之一,是普通话推广工作的重要支持者。

⑨让声音带着我们穿越时光,北京广播学院为45周年校庆而搭建的舞台上,一束光照在一位银发飘飘的老者身上,他朗诵着那首《白头发唱给黑头发的歌》,就像他自己的写照:“我的头发白了,是的,可是我是多么爱听黑头发的歌声,我们奋斗了一生,值得!”

                             (摘编自2012年11月30日《中国教育报》)

1.下列对作品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5分)

A.文章点明敬一丹等活跃在中国播音主持行业的绝对主力都是张颂的学生,用事实说明他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优秀主持人。

B.学生们纷纷从四面八方赶到母校,以了却重见张颂白发苍苍、神采奕奕的容貌,重温那字正腔圆、抑扬顿挫声音的心愿。

C.文章第③段详细叙述了李瑞英与张颂第一次见面的情景,这个细节生动地体现了张颂是一个举止温和、衣着随意的长者。

D.文章第⑥段叙述了李凤辉撰写博士论文一事,表现张颂对学生寄寓了立足中国本土、进行播音学理论建设的殷切希望。

E.张颂不仅是中国播音学理论奠基人,而且是中国普通话测试标准的制定者之一,他还是普通话推广工作的重要支持者。

2.第④段划线的句子“不羡‘追星族’的狂热,而取‘研究者’的冷静”,文中还有哪些内容体现了张颂的这一要求?(4分)

3.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文章标题“张颂:留下中国好声音”的含义。(6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