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问题。 海 棠 郑 谷 春风用意匀颜色,销得携觞与赋诗...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问题。

海    棠

 郑 谷

春风用意匀颜色,销得携觞与赋诗。 秾丽最宜新著雨, 娇娆全在欲开时。

莫愁粉黛临窗懒,梁广丹青点笔迟。 朝醉暮吟看不足, 羡他蝴蝶宿深枝。

注:①莫愁:战国末期楚国歌舞家。姓卢,名莫愁,貌美如仙,爱好歌舞。

②梁广:古代因善画海棠而出名的画家。

1.明代的王象晋形容海棠曰:“其花甚丰,其叶甚茂,其枝甚柔,望之绰绰如处女。”本诗中哪两句表达了这种意思?并写出海棠怎样的风韵美?(5分)

                                                                                 

                                                                                 

2.本诗的第三联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1. 本诗中三、四句表达了这种意思。(2分)  海棠最美最动人之处就在于含苞待放之时。海棠花蕾“新著雨”而又在“欲开时”,色泽分外鲜红艳丽,看上去有如少女含羞时的红晕,娇娆而妩媚。海棠显得别具一番风韵,显得异常之美。(3分)(意思对即可) 2.第三联诗人从侧面对海棠进行衬托。(2分)那美丽勤劳能歌善舞的莫愁女为欣赏海棠的娇艳竟懒于梳妆,善画海棠的画家梁广也为海棠的娇美所吸引而迟迟不动笔,不肯轻易点染,唯恐描画不出海棠的丰姿神韵。海棠的美丽和风韵也就可想而知,真所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了。(4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试题分析: 1.分析全诗可知三、四句复合题意要求,翻译这两句,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概括。“新著雨”的海棠别具一番风韵,显得异常之美,海棠花蕾刚着雨珠而又在“欲开时”,色泽分外鲜红艳丽,看上去有如少女含羞时的红晕,娇娆而妩媚。 2.诗歌题目是《海棠》,第三联却没有从海棠着手而是从人物入手,写人们深深着迷于海棠,这是一种侧面衬托的手法,用的是一种推开一层、由对面写来的旁衬手法。这种手法从虚处见实,虚实相生,空灵传神,既歌颂了海棠的自然美,也表现出诗人对美的事物的热爱与追求。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诗歌赏析】 这是一首咏物之作,所咏之物海棠花素以娇美著称。首联写大地春回,诗人放眼望去,只见微风过处,洒下一阵阵雨点,海棠新沾上晶莹欲滴的水珠,尘垢洗尽,花色格外光洁鲜妍。颔联写此时此刻,诗人惊讶地发觉,“新著雨”的海棠别具一番风韵,显得异常之美,海棠花蕾刚着雨珠而又在“欲开时”,色泽分外鲜红艳丽,看上去有如少女含羞时的红晕,娇娆而妩媚。颈联诗人又从侧面对海棠进行烘托。那美丽勤劳的莫愁女为欣赏海棠的娇艳竟懒于梳妆,善画海棠的画家梁广也为海棠的娇美所吸引而迟迟动笔,不肯轻易点染,唯恐描画不出海棠的丰姿神韵。尾联写诗人面对海棠,饮酒赋诗,留连忘返。看不足,写不完,甚至对蝴蝶能在海棠花上偎依抚弄而产生了艳羡之情,简直把诗人对海棠的赞美与倾慕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这首诗从艺术家对海棠的审美活动中突出花之美与魅力,用的是一种推开一层、由对面写来的旁衬手法。这种手法从虚处见实,虚实相生,空灵传神,既歌颂了海棠的自然美,也表现出诗人对美的事物的热爱与追求。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终军,字子云,济南人也。年十八,选为博士弟子。太守闻其有异材,甚奇之,与交结,军揖太守而去。至长安上书言事,武帝异其文,拜军为谒者给事中。

初,军从济南步入关,关吏予军繻。军曰:“以此何为? ”吏曰:“为复传还当以合符。”军曰:“大丈夫西游,终不复传还。”弃繻而去。

徐偃使行风俗。偃矫制,使胶东,鲁国鼓铸盐铁。御史大夫张汤劾偃矫制大害,法至死。偃以为大夫出疆,有可以安社稷,存万民,专之可也。有诏下军问状,军诘偃曰:“古者诸侯国异俗分,百里不通,时有聘会之事,安危之势,呼吸成变,故有不受辞造命专己之宜;今天下为一,万里同风。偃巡封城之中,称以出疆,何也? 且盐铁,郡有余臧,国家不足以为利害,而以安社稷存万民为辞,何也? 偃直矫作威福,以从民望,干名采誉,此明圣所必加诛也。”偃穷诎。

当发使匈奴,军自请曰:“军无横草之功,得列宿卫,食禄五年。边境时有风尘之警,臣宜披坚执锐,当矢石,启前行。驽下不习金革之事,今闻将遣匈奴使者,臣愿尽精厉气,奉佐明使,画吉凶于单于之前。臣年少材下,孤于外官,不足以亢一方之任,窃不胜愤懑。”上奇军对,擢为谏大夫。

南越与汉和亲,乃遣军使南越,说其王,欲令入朝,比内诸侯。军自请:“愿受长缨,必羁南越王而致之阙下。军遂往说越王,越王听许,请举国内属。越相吕嘉不欺内属,发兵攻杀其王及汉使者,皆死。军死时年二十余,故世谓之“终童”。(选自《汉书》)

[注] ①繻,用作通行证的帛。   ②传,凭证。  ③制,帝王的命令。

④横草,使草倒下。     ⑤孤于外官:孤,远。外官,指使者之职。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徐偃使行风俗                  行:推行

B、御史大夫张汤劾偃矫制大害      矫:假托

C、干名采誉                      干:求取

D、臣宜被坚执锐                  锐:锋利的兵器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武帝异其文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B、弃繻而去

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C、以从民望,干名采誉

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D、南越与汉和亲,乃遣军使南越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终军十八岁就被选为博士弟子,去长安过关时,拒绝接受通行证,认为自己此去一定不会再返回。

B、徐偃受命出使外国,不遵守法纪,独断专行,事后还巧言狡辩,终军受命审理此

案,严厉地驳斥了徐偃,使他理屈词穷。

C、当要派使者前往匈奴时,终军表示:自己过去没有什么功劳,现在愿意出使匈奴,全力以赴,当好使者的助手,保证完成任务。

D、终军请缨赴南越,且成功地完成了说服南越王的任务,只是因为南越发生了内乱,使他功败垂成,年仅二十多岁就为国捐躯。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 太守闻其有异材,甚奇之,与交结,军揖太守而去。(4分)

(2)国家不足以为利害,而以安社稷存万民为辞,何也?(3分)

(3)愿受长缨,必羁南越王而致之阙下。(3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长期以来,我们一直说“春秋”是由鲁国国史《春秋》而得名。徐连城在《文史哲》第三期著文提出不同看法,认为“春秋”作为时代称谓,是由战国时人命名的,确立于西汉。

春秋以前是以族名、国都名、王朝名三者合一来命名时代的,战国人继续使用前人关于夏、商、周三代的名称,但其历史年代学的观点略有变化,在命名新的历史时代时有了自己的特点。一方面,自周王室东迁后,诸侯国林立,大国争霸的战争不休,周王室已无力控制诸侯,相反却常有求于大国。显然,仍以族、地、王朝三名合一的年代学命名已失去意义。另一方面,战国是个思想活跃、百家争鸣的时代,战国人发展了春秋时已有的“天命靡常”的观点,命名当世为“战国”;又根据西周以后诸侯国林立,各国国史均名曰《春秋》,称这段历史时期为“春秋”。两汉时,人们继承了战国时人对春秋时代的称谓。

至于说“春秋时代是由鲁国国史《春秋》得名”的看法,徐文商榷说:鲁史《春秋》被拔高到经典的地位,是汉以后儒学作为官学后的事,战国时人未必肯把它奉为经典;鲁国当时并非大国,地位衰微;再者,在秦始皇焚书以前,众多的《春秋》还会大量保存的,否则何以会说吾见百国《春秋》”可见,战国人是不会以鲁《春秋》来命名这一时代的。

1.对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在秦始皇焚书以后,众多的《春秋》已被焚毁,不可能大量保存,所以墨子不可能见到百国《春秋》。

B、墨子见过的百国《春秋》,几乎全被秦始皇烧毁了,只剩下鲁国《春秋》,因此 当时各国国史均以“春秋”命名。

C、墨子说他见过百国《春秋》,说明当时各国国史均以“春秋”命名,而绝大多数都已被秦始皇烧毁。

D、在秦始皇焚书以前,保存了大量的鲁国《春秋》。如果不烧这些书,墨子见到的《春秋》会有百部以上。

2.徐文认为“春秋”不是由鲁国国史《春秋》而得名的,不能作为这一观点的依据的一项是(  )(3分)

A、鲁史《春秋》当时并未被奉为经典。

B、当时大国争霸,周王室 无力控制诸侯。

C、当时各国国史均以“春秋”为名,并非鲁国一国。

D、鲁国当时并不是大国,而且地位衰微。

3.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夏、商、周三代的名称,是由族名、国都名、王朝名三者合一命名的。

B、“春秋”这一时代称谓始于战国,两汉时人们继承了这一称谓。

C、“春秋”作为时代称谓是以思想活跃、百家争鸣作为历史背景的。

D、产生于战国的“天命靡常”的观点,是“战国”时代得名的依据。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山石对卵石说:我才是真正的石头。你看我体肤糙砺,棱角分明,血性方刚,我们才能构成雄壮的大山,凝成挺拔的峰峦,展现自然的粗犷。

卵石对山石说:经年累月,水蚀沙磨,我体肤平滑,肌理莹润,虽已脱胎换骨,不还是石头吗?脱离了大山,我却有机会走进人间,装点人们的生活。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仿照下面划线的句子,再续写两句话,使之与前面的句子构成排比,并且使语段语意完整。(6分)

大自然的山水日月,花木鸟兽都给人无穷的启迪。那一片沉思、寂静的空山,让归隐者顿悟宇宙的深邃;                                                            。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则新闻,用一句话概括其主要内容。(不超过25个字)  (5分)

[本报北京3月1日电]3月1日,就在国家发改委发布第22次药品降价方案的第二天,100多家医药企业在京开会。石药、鲁抗等国内医药企业巨头悉数到场。会议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上书国务院,提交《关于改革“以药养医”机制的建议》。

在这份《关于改革“以药养医”机制的建议》的征求意见稿中,药企代表们痛陈,单纯的药品降价,不能解决老百姓“看病贵”的问题。建议书指出,现行“以药养医”制度使得医疗机构成为逐利机构。医院收入、科室奖金相当一部分来自于药品创收,部分医疗机构和医生在利益的诱惑下,或明或暗地向企业索要回扣。“以药养医”的制度不解决,滋生腐败的土壤就不可能铲除,治理商业贿赂的效果也只能是表面的和暂时的。

□□□□□□□□□□□□□□□□□□□□□□□□□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