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当代艺术博物馆今日...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当代艺术博物馆今日举办名为“风物”的展览,展出了几位画家、摄影师的作品。                                    能启发我们发现身边的奇景和诗意。

①  因此无论多么微不足道的事物都可变成艺术主题

②  展出的作品大部分都体现出用细节带出重点的风格特点

③  彰显出艺术独具的神奇力量

④  作品展示的都是他们在美国南部腹地、新西兰北岛旅行时留下的记录

⑤  内容从自然环境、建筑、各类标志,到人物、室内布置,覆盖面很广

⑥  而且带有叙事意味,每件作品都像日常世界的一个短篇故事

A.②⑥⑤④③①                      B. ②③①④⑤⑥

C.④⑤②①⑥③                      D. ④⑥⑤①③②

 

C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要根据上下文结合语境进行分析判断。看上文信息,④承上,④⑤从内容方面谈,②①⑥为递进,说风格,③与下文相承。 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对于传说中这类拥有异常可怕力量的动物,尚武的古代欧洲人的真实心态恐怕还是敬畏多于憎恶的。

B.杜绝过度治疗,除了加强宣传教育外,还要靠制度保障医疗机构正常运转,调控盲目扩张的逐利行为。

C.作者观察细致,一泓清潭,汩汩流水、朗朗歌声,都能激发他的灵感,都能从中找到抒情叙事的切入点。

D.过于重视教育功能,文学作品会出现理性捆绑感性,思想大于形象,甚至全无艺术性,变成干巴巴的说教。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划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他性格比较内向,平时沉默寡言,但是一到课堂上就变得振振有词,滔滔不绝,所以他的课很受学生欢迎。

B.泰山几千年来都是文人墨客们向往的圣地,在浩如烟海的中华典籍中,留下了众多颂扬泰山的诗词文章。

C.张经理语重心长的一席话,如电光火石,让小余心头淤积的阴霾顿时消散,再次燃起争创销售佳绩的激情。

D.迅速崛起的快递行业,经过几年的激烈竞争,大部分企业都已经转行或倒闭了,市场上只剩他们几家平分秋色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25分)

郭沫若的“崛起”

邹士方

郭沫若的《女神》是中国最优秀的新诗诗集,《女神》的诞生使郭沫若成为中国新诗界的巨人,奠定了他在整个新丈学史上的地位。《女神》的诞生同一个人很有关系,他可以算作是《女神》的“催产婆”,这个人就是宗白华先生。1918年11月,宗白华开始担任上海《时事新报》副刊《学灯》主编,宗白华就是在这期间发现和扶植了郭沫若。

《学灯》属于“学艺性副刊”,原来占据主要篇幅的是学术性讨论、报道、翻译、名人演讲录及编作者之间的通信。宗白华到来后,把哲学、美学和新文艺(特别是新诗和戏剧)的血液输入《学灯》,使《学灯》大放异彩,成为遐迩闻名的五四时期四大副刊之一。在宗白华的建议下,1919年8月15日《学灯》开辟《新文艺》栏,开始刊载新诗。宗白华从大量来稿中发现了字体秀丽的日本来件,深为留学生的浪漫热情而感动。他没有因为上面陌生的作者名字而看轻作品的实际价值,不久署名“沫若”的诗作《鹭鸶》与《抱和儿浴博多湾中》在9月11日《学灯》刊出。

当时郭沫若在日本福冈九州大学医学部学习,出于爱国热情,他集合几个同学组织了一个小团体“夏社”,出油印小报。在编印小报过程中,他经常阅读上海的《时事新报》,《学灯》引起了他浓厚的兴趣。当他在8月29日《新文艺》栏上读到康白情的白话诗《送慕韩往巴黎》,唤起了自己的胆量,遂将自己以前的诗作投寄《学灯》,不想很快刊出,惊喜若狂。在此之前郭沫若虽有创作和翻译,但他知音难觅,寄回国内,屡屡碰壁。这次作品第一次变成了铅字,给他的生活道路和创作历程带来了决定性的转折。

闸门已经打开,诗人的才华之泉终于迸发奔流了!宗白华以敏锐的洞察力,判断出年轻诗人胸中蕴藏着不可估量的创造力,看到一颗珍珠正在东洋岛国烁烁闪光,他以惊人的气魄将“无名小辈”的作品接二连三地大量发表,9月下旬至11月下旬就陆续发表了《死的诱惑》《新月白云》《某礼拜日》等十几首。宗白华鼓励比自己年长五岁的郭沫若尽量写诗,为此1920年1月宗在《学灯》取消了《新文艺》栏而代以《新诗》栏。郭凡有诗寄去,宗毫无保留地发表,甚至有时用《学灯》整个篇幅。沫若像一座作诗的工厂,产品有了销路,他的诗兴大发,于是沫若的诗像潮水一样接连不断地在《学灯》上涌现出来。大量地编发一位无名作者的新诗,在《学灯》编辑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在中国报刊史上也是罕见的。

在现代文学史上,宗白华不仅是郭沫若新诗的最初编发者,而且是第一位评论者和鉴赏家。他在给郭沫若的信中说:“我很希望《学灯》栏每天发表你一篇新诗,使《学灯》栏有一种清芬,有一种自然的清芬”,对于《凤凰涅檗》和《天狗》二诗,他热烈地赞颂:“你的凤歌真雄丽,你的诗是以哲理做骨子,所以意味浓深。不像现在有许多新诗一读过后便索然无味了。所以白话诗尤其重在思想意境及真实的情绪,因为没有辞藻来粉饰他。” “你《天狗》一首是从真感觉中发出来的,总有存在的价值,不过我觉得你的诗,就是形式方面还要注意。你诗形式的美同康白情的正相反,他有些诗,形式构造方面嫌过复杂,使人读了有点麻烦,你的诗又嫌简单固定了点,还欠点流动曲折,所以我盼望你考察一下,研究一下。你的诗意诗境偏于雄放直率方面,宜于作雄浑的大诗,所以我又盼望你多作像凤歌一类的大诗,这类新诗国内能者甚少,你将以此见长。但你小诗的意境也都不坏,只是构造方面还要曲折优美一点,同作词中小令一样。要意简而曲,词少而工。”

对于宗白华的扶植和帮助,郭沫若是永远不忘的,他认为由于宗白华给予他很大的鼓励使他有最初的一本《女神》的集成,他甚至感激地称宗白华为“我的钟子期!”

                                                      (选自《艺术大师的流年碎影》,有删改)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宗白华可以算作是《女神》的“催产婆”,《女神》是中国最优秀的新诗诗集,是宗白华奠定了郭沫若在新文学史上的地位。

B.《学灯》之所以成为遐迩闻名的五四时期四大副刊之一,与宗白华引入哲学、美学和新文艺,并将其与过去的学术讨论等内容置于同等重要的地位密切相关。

C.郭沫若对《学灯》有着浓厚的兴趣,就将自己以前的诗作投寄《学灯》,没想到被刊载,这唤起他的胆量,他的生活和创作从此发生决定性的转折。

D.宗白华用《新诗》栏取代《新文艺》栏,大量发表当时并无名气的郭沫若的诗作,打破《学灯》编辑的惯例,激发了郭沫若的创作热情。

E.本文通过宗白华发现并鼓励郭沫若创作诗歌的经历,表现了一位编辑工作者认真细致并敢于打破常规的非凡勇气和惊人魄力。

2.宗白华为郭沫若的“崛起”提供了哪些帮助?请简要概括。(6分)

3.对于郭沫若的诗,宗白华从哪些方面予以了评价?请结合原文概括回答。(6分)

4.从文中我们可以看到,郭沫若的“崛起”源自各种主客观条件,一个人的成功不也如此吗?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8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25分)

品  质

约翰·高尔斯华绥

我很年轻时就认识他了,因为他承做我父亲的靴子。他和他的哥哥合开一爿店,橱窗里陈列着几双靴子。那几双靴子太美观了,只有亲眼看过靴子灵魂的人才能做出那样的靴子——这些靴子体现了各种靴子的本质,确实是模范品。

我清楚地记得:有一天,我把幼小的脚伸到他跟前时,羞怯地问道:“格斯拉先生,做靴子是不是很难的事呢?”

他回答说:“这是一种手艺。”他本人有点儿像皮革制成的人,因为皮革是一种死板板的物品,本来就有点儿僵硬和迟钝。人们不可能时常到他那里去,因为他所做的靴子非常经穿,一时穿不坏的——他好像把靴子的精华缝到靴子里去了。

有一天,我有机会跟他谈了一件事,我忘不了那一天。我对他说:“格斯拉先生,你晓得吗,上一双在城里散步的靴子咯吱咯吱地响了。”

他看了我一下,没有作声,好像在盼望我撤回或重新考虑我的话;然后他说:

“那双靴子不该咯吱咯吱地响呀。”

“对不起,它响了。”

“你是不是在靴子还经穿的时候把它弄湿了呢?”

“我想没有吧。”

他听了这句话以后,蹙蹙眉头,好像在搜寻对那双靴子的回忆;我提起了这件严重的事情,真觉得难过。

“把靴子送回来!”他说,“我想看一看。”

由于我的咯吱咯吱响的靴子,我内心里涌起了一阵怜悯的感情;我完全可以想象到他埋头细看那双靴子时的历久不停的悲惨心情。

“有些靴子,”他慢慢地说,“做好的时候就是坏的。如果我不能把它修好,就不收你这双靴子的工钱。”

有一次(也只有这一次),我穿着那双因为急需才在一家大公司买的靴子,漫不经心地走进他的店铺。我可以意识到他的眼睛在细看我脚上的次等皮革。他最后说:

“那不是我做的靴子。”

他的语调里没有愤怒,也没有悲哀,连鄙视的情绪也没有,不过那里面却隐藏着可以冰冻血液的东西。为了讲究时髦,我左脚上的靴子有一处使人很不舒服;他把手伸下去,用一个手指在那块地方压了一下。

“这里疼痛吧,”他说,“这些大公司真不顾体面。可耻!”跟着,他心里好像有点儿沉不住气了,所以说了一连串的挖苦话。我听到他议论他的职业上的情况和艰难,这是唯一的一次。

“他们把一切垄断去了,”他说,“他们利用广告而不靠工作把一切垄断去了。我们热爱靴子,但是他们抢去了我们的生意,事到如今——我很快就要失业了。”

后来我再去他那里的时时候,我很惊奇地发现:他的店铺外边的两个橱窗中的一个漆上另外一个人的名字了。再后来,我发现他的姓氏不见了。橱窗里照样陈列着那几双靴子。

我走了进去,心里很不舒服。在那两间门面的店堂里——现在两间门面又合二为一了——只有一个长着英国人面貌的年轻人。

“格斯拉先生在店里吗?”我问道。

他诧异地同时讨好地看了我一眼。

“不在,先生,”他说,“不在,但是我们可以很乐意地为你服务。我们已经把这个店铺过户过来了。毫无疑问,你已经看到隔壁门上的名字了吧。我们替上等人做靴子。”

“是的,是的,”我说,“但是格斯拉先生呢?”

“啊!”他回答说,“死掉了!”

“死掉了?但是上星期三我才收到他给我做的靴子呀!”

“啊!”他说,“真是怪事,可怜的老头儿是饿死的。”

“慈悲的上帝啊!”

“慢性饥饿,医生这样说的!你要晓得,他不让任何人碰他的靴子。他接了一份订货后,要费好长时间去做它。顾客可不愿等待呀。结果,他失去了所有的顾客。在伦敦,没有一个人可以比他做出更好的靴子!但是也得看看同业竞争呀!他从不登广告!他肯用最好的皮革,而且还要亲自做。好啦,这就是他的下场。照他的想法,你对他能有什么指望呢?”

“但是饿死——”

“这样说,也许有点儿夸张——但是我自己知道,他从早到晚坐在那里做靴子,一直做到最后的时刻。你知道,我往往在旁边看着他。他从不让自己有吃饭的时间;店里从来不存一个便士。所有的钱都用在房租和皮革上了。他怎么能活得这么久,我也莫名其妙。他经常断炊。他是个怪人。但是他做了顶好的靴子。”

“是的,”我说,“他做了顶好的靴子。”

(据沈长钺译本删改)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小说以小见大,通过描写格斯拉先生的悲剧,展现了现代社会机器大生产几乎完全取代了原始的手工业生产、大公司行业垄断的残酷现实。

B.靴子的灵魂就是格斯拉的生命,格斯拉举止怪诞,对现代工业文明心怀怨愤,对品质的追求让他被认为是那个物质社会的怪人。

C.格斯拉叫“我”把那双咯吱咯吱响的靴子拿来看看,表现了他对自己手艺的自信,因为这是他用心做成的,他相信靴子的品质。

D.小说通过陈列靴子的橱窗的变化暗示了格斯拉经营的不善和最后的没落,也同样暗示了人们对格斯拉处境及死亡的漠不关心。

E.本文叙事平淡,语言朴素,然而就在平淡和朴素之中,蕴藏着强烈的感情,既对格斯拉的“僵硬和迟钝”流露出遗憾,也对其不幸遭际深表同情。

2.请分析标题“品质”的深刻含义。(6分)

3.小说中的“我”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4.一个手艺精湛的鞋匠最后饿死了,这在当时的社会中究竟是一件不可思议的怪事还是一个必然的悲剧?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8分)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                 ,幽咽泉流冰下难                 ,凝绝不通声暂歇。(白居易《琵琶行》)

2.浊酒一杯家万里,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范仲淹《渔家傲》)

3.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                         ;自其不变者而观之,           ,而又何羡乎!(苏轼《赤壁赋》)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