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保护人 [法]莫泊桑 玛兰做梦也没想到会有这么好...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保护人    [法]莫泊桑

玛兰做梦也没想到会有这么好的官运!

有天早上,他从报上看到从前一位同学新近当了议员。玛兰重新成了他那位同学呼之即来、挥之即去的朋友。

不久议员摇身一变当了部长,半年后玛兰就被任命为行政法院参事。

起初,他简直有点飘飘然了。为了炫耀,他在大街上走来走去,仿佛别人只要一看见他,就能猜到他的身份。后来,出于一种有权势而又有宽宏大量者的责任感,他油然萌生一股压抑不住要去保护别人的欲望。无论在哪里遇到熟人,他都高兴地迎上去,不等人家问,就连忙说:“您知道,我现在当参事了,很想为您出点力。如有用得着我的地方,请您甭客气,尽管吩咐好了。我在这个位置上,是有点权力的。”

一有机会,他对任何人都主动给予无限慷慨的帮助。他每天都要给人写十封、二十封、五十封介绍信,他写给所有的官吏。他感到幸福,无比幸福。

一天早上,他准备去行政法院,屋外已经下雨了。

雨越下越大。他只好在一个房门口躲雨。那儿已有个老神父。在当参事前,他并不喜欢神父。自一位红衣主教在一件棘手事情上客气地向他求教以后,他对他们也尊敬起来。他看看神父,关切地问:“请问您到哪一区去?”

神父有点犹豫,过了一会儿才说:“我朝王宫方向去。”

“如果您愿意,神父,我可以和您合用我这把伞。我到行政法院去。我是那里的参事。”

神父抬起头,望望他:“多谢,我接受您这番好意。”

玛兰接着说:“您来巴黎多半是为散心吧。”

神父回答:“不,我有事。”

“哦!是件重要的事吗?如果您用得着我,尽管吩咐好了。”

神父好像挺为难,吞吞吐吐地说:“啊!是一件无关紧要的私事……一点小误会。您不会感兴趣的。是……是一件内部的……教会方面的事。”

“哎呀,这正属行政法院管。您尽管吩咐我好了。”

“先生,我也正要到行政法院去。您心肠真是太好了。我要去见勒尔佩、萨翁两位先生。说不定还得见珀蒂帕先生。”

“哎呀,他们都是我最要好的朋友,呱呱叫的同事。我都恳切地去替您托托关系。包在我身上好了。”

神父嘟囔着说了许多感恩的话。

玛兰高兴极了。“哼!您可碰到了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神父。瞧吧,瞧吧,有了我,您的事情解决起来一定非常顺利。”

他们到了行政法院。玛兰把神父领进办公室,请他坐在火炉前,然后伏案写道:“亲爱的同事:请允许我恳切地向您介绍德高望重的桑蒂尔神父,他有一件小事当面向您陈述,务请鼎力协助。”

他写了三封信,那受他保护的人接了信,千恩万谢地走了。

这一天平静地过去了。玛兰夜里睡得很好,第二天愉快地醒来,吩咐仆人送来报纸。他打开报纸念道:

有个桑蒂尔神父,被控告做过许多卑鄙龌龊的事……谁知他找到一位叫玛兰的行政法院参事做他的热心辩护人,该参事居然大胆地替这个披着宗教外衣的罪犯,给自己的同事们写了最恳切的介绍信……我们提请部长注意该参事令人不能容忍的行为……

他一下就蹦起来去找珀蒂帕。

珀蒂帕对他说:“唉,您简直疯了,居然把那老阴谋家介绍给我。”

他张皇失措地说:“别提了……您瞧……我上当了……他这人看上去那么老实……他耍了我……卑鄙可耻地耍了我。我求您,求您设法狠狠地惩办他一下,越狠越好。我要写信。请您告诉我,要办他,得给谁写信?……对,找总主教!”

他突然坐下来,伏在珀蒂帕的桌上写道:“总主教大人:我荣幸地向阁下报告,最近有一个桑蒂尔神父欺我为人忠厚,用尽种种诡计和谎话陷害我。受他花言巧语哄骗,我竟至于……”

他把信封好,扭转头对同事说:“您看见了吧,亲爱的朋友,这对您也是个教训,千万别再替人写介绍信了。”               (有删改)

1.小说中的玛兰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4分)

2.小说后半部分引用了报纸上的一段报道,作者这样写对情节安排有哪些作用?(5分)

3.这篇小说以“保护人”为题,有主题思想、人物塑造、情节结构等多方面的考虑,请选择一个方面,结合全文,陈述你的观点并作分析。(6分)

 

1.自私,趋炎附势,见风使舵;伪善,爱慕虚荣;天真,热心,却没有原则。 2.①补充叙事,集中揭示人物之间的矛盾关系,使情节的内在逻辑更加合理;②加速情节发展,为下文玛兰的言行提供依据,使小说进入高潮;③给读者留下更多的想象空间,强化情节平中见奇的效果。 3.示例一:使主题思想更加集中、深刻。 ①以小见大,揭露当时法国上层社会的不良风气和多种黑暗现实; ②讽刺官场中趋炎附势、官官相护、相互推诿的丑恶现象; ③揭示出一个道理:如果社会需要保护人,如果大家都寻求保护人,社会就失去“保护”,体现作者对社会公正的思考与追求。 示例二: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突出。 ①抓住“保护人”时刻想要保护他人的这一突出心理特征,采用夸张的语言和动作描写,惟妙惟肖地刻画人物性格; ②以“保护人”为线索,使对比手法更加突出,有利于揭示人物性格的前后反差; ③通过“保护人”含义的变化,淋漓尽致地集中呈现小说的讽刺特色。 示例三:使情节结构更加紧凑、有序。 ①以“保护人”的故事构成情节发展的主体,使结构主干突出,不枝不蔓; ②以“保护”与“被保护”为纽带,聚拢各种人物矛盾,使结构层次分明,井然有序; ③围绕“保护人”安排相辅相成的明暗两条叙事线索,使结构收放自如,平中见奇。 【解析】 1. 试题解析:虽然这篇小说直接或者间接写到的人物不下八个,但是只有玛兰是小说着力刻画的艺术形象。要认识和把握玛兰的性格特点,就必须从他的语言、行为举止、对神父的态度的前后反差,以及小说情节的转变等方面来综合考虑。 考点: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2. 试题解析:小说后半部分引用了报纸上的一段报道,通过玛兰之口读了出来。原来,玛兰主动去保护的桑蒂尔神父,竟然是个“披着宗教外衣的罪犯”,或者用珀蒂帕的话来说,是个“老阴谋家”。这一突如其来的转变,快速推进了小说情节的发展。正是在这段叙述文字中,把玛兰与桑蒂尔之间、玛兰与部长之间、玛兰和舆论之间、部长和舆论之间的关系,特别是把不同人物之间的矛盾集中呈现出来,增强了小说情节结构的内在张力,为情节的内在逻辑提供了更为充足的合理性,为认识人物性格的复杂性提供了合理的依据。从整篇小说来看,这里插入的报道,改变了小说近乎平铺直叙的叙事节奏,使小说进入高潮,强化了情节平中见奇的效果。作者所作的这一精心安排,使小说的情节主线显得更加突出、集中,极大地节约了小说的笔墨,为读者留下了更多的想象空间。 考点: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 试题解析:政法院参事玛兰和神父桑蒂尔是这篇小说中出场的两个主要人物,前者是“保护人”,后者是“被保护人”,他们之间“保护”与“被保护”关系的展开构成了小说情节的主干。我们发现,随着小说的推进,原来给他人充当保护人的玛兰本人也需要保护。当时的法国上层社会,特别是法国官场,官官相护、纷纷寻求保护人是一种流行的弊病。由此看来,这篇小说以“保护人”为题,的确有主题思想、人物塑造、结构方式等多方面的考虑。题干在这些方面已经起到了一定的提示作用,意在启发考生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并就自己感受较多、体会较深的一个方面稍作分析。题干提示了三个思考方向,每一个都是有理可讲、有话可说的,也是能够从文本中找到足够的分析依据的。 如果从“保护人”与主题思想之间的关系入手思考,可以作如下论述和分析:小说中的保护人实际上是作者讽刺的对象。玛兰这样的行政法院参事,主要是靠了老同学的关系,才得到任命的。这意味着,就官员的选拔与任用来看,当时的法国社会存在着任人唯亲的弊端。靠着溜须拍马上台的玛兰,首先想到的不是去主持正义与公道,而是如何在他人面前炫耀自己的权势。他时时处处主动、热情、甚至毫无原则地给他人提供帮助,表面上看来是在关心他人,实际上是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为了获得幸福感。待报纸披露了神父桑蒂尔的劣迹之后,玛兰便换了一副嘴脸,在归罪于神父的同时马上想到要采取惩办对方的措施,意在确保自己的地位与前途不受影响。为了掩饰自己的过错所导致的后果,他竟然文过饰非,指鹿为马,不愿也不敢承认自己的责任。作家选取这样一个题材,以小见大地揭露当时法国社会的多种可悲现实,对法国官场中趋炎附势、官官相护、相互推诿的丑恶现象给予了辛辣的嘲讽。由此揭示出一个道理:如果社会需要保护人,如果大家都寻求保护人,社会就会失去“保护”。这体现了作者对社会公正的思考与追求。对于莫泊桑这样一个充满人道主义情怀的小说家来说,关注社会现实,揭露生活中的种种怪现状,批判人性中的弱点,表达对正义等问题的思考与追求,是其小说创作的一贯追求。 如果从“保护人”与人物塑造手法之间的关系入手思考,可以作如下论述和分析:  “保护人”无疑是这篇小说重点描写的艺术形象。如何准确地刻画保护人的性格特点,不仅关系到小说主题思想的传达,也关系到这篇小说在艺术上的成败。读完整篇小说,读者不难感受到弥漫在字里行间的讽刺意味。在把握了小说的这一整体艺术特色之后,再来分析小说在人物刻画上的具体手法,就会有豁然亮敞的感觉。对于一个高明的讽刺作家来说,他自然不会站出来直接陈述自己对于其笔下人、事、物的褒贬,也不会轻易把自己的判断告诉读者。对于传统的现实主义小说作家,尤其是像莫泊桑这样的现实主义短篇小说大王来说,利用语言和动作描写上的夸张手法,惟妙惟肖地刻画人物性格;或者在故事情节的叙述中运用对比手法,揭示人物性格的前后反差;或者正话反说,将自己对于笔下人、事、物的褒贬和判断暗寓其问,是其取得突出艺术成就的重要保证。高明的作家让人物自己出来说话、自己行动、自己表演;低劣的作家则不分场合地总想着代人物说话、代人物行动、代人物表演。不仅如此,低劣的作家还好为人师,随时随地发表对人、事、物的看法,会像天真的孩子一样把自己的美丑好尚公诸于众;而高明的作家则如同睿智的哲人、高深的禅师、巧妙的棋手,布下迷,设好局,等着理想中的读者去猜想,去闯关,去冥思苦想,然后在会心一笑中悟出神机,参透妙意。 如果从“保护人”与结构方式之间的关系入手思考,可以作如下论述和分析:“保护人”的行为举止,其命运的变化无疑是这篇小说重点叙述的故事。换句话说,小说的主要故事情节,就是围绕玛兰如何成为保护人,如何充当他人的保护人,又如何在无意间充当被保护人的帮凶来安排结构的。这一主要故事情节,构成了小说的明线。与此同时,小说还安排了一条暗线:表面上的保护人玛兰,其实是在部长的保护之下,才获得充当他人保护人的资格的;当玛兰的前程受到威胁的时候,他本身也不得不去寻求保护。小说结构上的明暗两条线索,既有平行,也有交叉,二者相辅相成,使得小说收放自如,结构有序。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保护人”不仅是小说在结构上编织明、暗两条线索的重要纽带,而且是整篇小说中各种矛盾汇集的中心:小说中矛盾的集中呈现因它而起,小说表面上没有写出的人物之间的矛盾的最终解决,也必将要从它这里着手。整篇小说围绕保护人安排叙事结构,使得故事情节主干突出,不枝不蔓,在高潮部分出现情节的陡然转变,达到了平中见奇的效果。以小说中人物的行状或者命运的变化为布局谋篇的中心,是传统现实主义小说在结构方式上的一个重要特点。这从莫泊桑的其他小说,如《我的叔叔于勒》《项链》中也可以得到印证。 除了以上三个角度外,考生还可以另立新说,别为解读,只要观点明确、言之成理即可。 考点: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 F。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怎样理解文化的“雅”和“俗”

李德顺

①对于文化的理解,不少人认为“精英文化”就是“高雅”的,而“大众文化”则是“低俗”的。其实,文化历来就有“高雅文化”与“通俗文化”、“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之分。那么,这种划分的依据是什么,又意味着什么?

②对文化之“雅”和“俗”有两种不同理解。一种理解,是取它们的价值评价含义,就是“根据文化品质的高低优劣”来规定什么属于“雅”文化,什么属于“俗”文化。这里的“雅”和“俗”意味着评判一种文化现象品位的高低、情理的深浅、形式的文野、制作的精糙、走向的提高与普及等等。这也意味着社会文化建设要以追求真、善、美为己任,扶持高雅文化,抵制庸俗文化。

③但是,在日常的语言和应用环境中,人们却还是要给“雅俗”加进另一种含义,就是“根据什么人来占有和享用”来规定什么属于“雅文化”,什么属于“俗文化”。这样,“雅文化”就可以和“精英文化”等联系在一起,是指以社会上层人群为主体、满足有较高地位人群需要的文化;而“俗文化”自然也就与“大众文化”、“平民文化”乃至“市井文化”相联系,指以社会下层人群为主体、满足一般大众需要的文化。从逻辑上说,这种理解和划分只是反映文化有不同的主体类型和层次,如果不加进身份等级歧视和阶级偏见,应该说并不意味着“高低、优劣、贵贱”之分。

④对于“俗、雅”与“大众、精英”之间的联系,要有具体的、实事求是的分析判断,不能轻易在它们之间画等号。不要以为“大众文化”只能是粗野简陋的,而“精英文化”则必然是高雅精致的。事实上,文化的“雅俗高低”是要在每一次的创造中具体地显现和接受评判的。我国千古名篇《诗经》中的作品,原本是当时的民谣俚曲,却可以成为后世的风雅之师;而许多当年被视作风雅之极的宫廷御制、状元文章等,如今却大都和其他文化糟粕一道成了历史的垃圾。《水浒》、《西游记》等小说,京剧等戏剧,中国传统工艺等,原都是来自民间的“大众文化”、“俗”文化产品,现在则成了传统文化中的瑰宝,成了雅文化。历史证明,“大众文化”也可以有自己的精品,有自己的高贵和优美;而“精英文化”也难保不出粗俗之作,也有它们的俗气、无聊和空洞。只有凭借创造的智慧和精心的劳动,而不是凭借某种身份,才能产生精品。对任何人和任何文化形式说来,都是如此。

⑤现实生活中,人们对“雅”和“俗”有一些严重的误解,甚至偏见。在某些人的潜意识中,一味地视古为雅、视今为俗;以寡为雅、以众为俗;以远为雅、以近为俗,等等。这是应该摒弃的陈腐偏见。因为说到底,“大众文化”才是民族文化最深厚的基础,是最本真的“文化文本”,是民族文化伟力的根源。没有了普通大众的世俗生活,人类文化就将失去生命力的源泉。

⑥“雅俗”本身是对文化现象品位的一种描述和判断,它以文化产品和文化行为的质量为中心,并不是对文化主体的界定,不应该将二者轻易地等同或混淆。同时,在如何看待“雅、俗”与“精英、大众”之间相互关联的问题上,则直接或间接地反映出人们在文化观念上的根本立场和思维方式的差别。

⑦就我国具体情况而言,伴随着整个社会向市场经济的转型,在文化领域也出现了“重心下移”的趋势,普通大众的文化需求日渐成为市场的主导力量。一些人称之为“文化世俗化”或“俗文化泛滥”。对此应有冷静的思考。“文化重心下移”应该说是一种具有历史合理性的进步,是我们的文化“为人民服务”之必须。

12~13题为选择题,请在答题卡“选择题答题区”作答。(12题选对两项给5分,选对一项给2分,多选不给分)

1.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  )(5分)

A.文化历来就有“高雅文化”与“通俗文化”、“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之分,它们之间的划分依据是有所不同的。

B.文化的“雅”“俗”可以通过其品位的高低、情理的深浅、形式的文野、制作的精糙及走向的提高与普及等来进行评判和区分。

C.对文化之“雅”和“俗”的两种不同理解意味着社会文化建设要以追求真、善、美为己任,扶持高雅文化,抵制庸俗文化。

D.从“什么人占有和享用”的角度来划分的“雅”与“俗”,那么“雅文化”就是“精英文化”,“俗文化”就是“大众文化”。

E.从逻辑上说,“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只是反映文化有不同的主体类型和层次,一般情况下并不意味着它们有高低、优劣与贵贱之分。

2.根据文意,下列理解与推断中合理的一项是(    )(3分)

A.文化工作者只要凭借创造的智慧和精心的劳动进行文化艺术创作,就能产生文化精品。

B.人们在文化观念上的根本立场和思维方式的差别可以直接或间接地从如何看待“雅、俗”与“精英、大众”之间的相互关联问题上反映出来。

C.昔日风雅之极的宫廷御制及状元文章如今却都成了历史的垃圾,可见“精英文化”也会出粗俗之作。 

D.“大众文化”才是民族文化最深厚的基础,没有“大众文化”就不可能有“精英文化”。

3.作者在文中批判了对文化之“雅”和“俗”的哪些错误认识,试分条简要概括。(4分)

4.如何正确理解文化的“雅”、“俗”与“精英文化”、“大众文化”之间的联系。(4分)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任选3题,多选只按前3题计分)(6分)

1.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寡人之于国也》)

2.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所以游目骋怀,(王羲之《兰亭集序》)

3.鹤汀凫渚,              ;桂殿兰宫,              。(王勃《滕王阁序》)

4.淇水汤汤,                            ,士贰其行(《诗经·氓》)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7分)

鹧鸪天(苏轼)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①旁,杖藜徐步转斜阳。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①古城:指黄州古城。

1.词中上片所写的是什么季节之景?请结合词中的描写简要说明。(3分)

2.结合“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诗意理解本首词所表达的作者思想感情。(4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小题。

送秦少章赴临安簿序 (张耒)

①《诗》不云乎:“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夫物不受变,则材不成,人不涉难,则智不明.季秋之月,天地始肃,寒气欲至。方是时,天地之间,凡植物出于春夏雨露之余,华泽充溢,支节美茂。及繁霜夜零,旦起而视之,如战败之军,卷旗弃鼓,裹创而驰,吏士无人色,岂特如是而已。于是天地闭塞而成冬,则摧败拉毁之者过半,其为变亦酷矣。

然自是弱者坚,虚者实,津者燥,皆敛藏其英于腹心,而各效其成。深山之木,上挠青云,下庇千人者,莫不病焉,况所谓蒹葭者乎?然匠石操斧以游于林,一举而尽之,以充栋梁、桷杙(jué yì指木椽﹑木桩之类的木料)、轮舆、輹辐,巨细强弱,无一不胜其任者,此之谓损之而益,败之而成,虐之而乐者是也。

②吾党有秦少章者,自予为太学官时,以其文章示予,愀然告我曰:“惟家贫,奉命于大人而勉为科举之文也。”异时率其意为诗章古文,往往清丽奇伟,工于举业百倍。元祐六年及第,调临安主簿。

举子中第可少乐矣,而秦子每见予辄不乐。予问其故,秦子曰:“予世之介士也,性所不乐不能为,言所不合不能交,饮食起居、动静百为,不能勉以随人。今一为吏,皆失己而惟物之应,少自偃蹇(yǎn jiǎn安卧),今应官而祸随至。

异时一身资养于父母,今则妇子仰食于我,欲不为吏,又不可得。自今以往,如沐漆而求解矣。”予解之曰:“子之前日/春夏之草木也/今日之病子者/蒹葭之霜也/凡人性惟安之求/夫安者天下之大患也。

迁之为贵,重耳不十九年于外,则归不能霸,子胥不奔,则不能入郢(yǐng 古代中国楚国的都城)。二子者,方其羁穷忧患之时,阴益其所短而进其所不能者,非如学于口耳者之浅浅也。

自今吾子思前之所为,其可悔者众矣,其所知益加多矣。反身而安之,则行于天下无可惮者矣,能推食与人者,尝饥者也;赐之车马而辞者,不畏步者也。苟畏饥而恶步,则将有苟得之心,为害不既多乎!故陨霜不杀者,物之灾也;逸乐终身者,非人之福也。”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季秋之月,天地始肃          季:一个季节的最后一月

 B.及繁霜夜零,旦起而视之        零:降落,落下

 C.予世之介士也             介:独特,不合群

 D.自令以往,如沐漆而求解矣         【解析】
脱去,松开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异时率其意为诗章古文          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B.往往清丽奇伟,工于举业百倍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C.饮食起居、动静百为,不能勉以随人    余船以次俱进

 D.能推食与人者,尝饥者也         《齐谐》者,志怪者也

3.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子之前日春夏之草木也/今日之病子者/蒹葭之霜也/凡人性惟安之求夫/安者天下之大患也

 B.子之前日/春夏之草木也/今日之病子者蒹葭之霜也/凡人性惟安之求/夫安者天下之大患也

 C.子之前日/春夏之草木也/今日之病子者/蒹葭之霜也/凡人性惟安之求/夫安者天下之大患也

 D.子之前日/春夏之草木也/今日之病子者/蒹葭之霜也/凡人性/惟安之求夫/安者天下之大患也。

4.下列各句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本文先以《诗经•蒹葭》之句,引出物不受变材不成、人不涉难智不明的观点,再对草木虽遭受严霜摧损却敛英自成的现象加以描述,并抒发感慨。

 B.文章所述秦少章中第后不快乐的原因之一,是他认为一旦为官,就将疲于应对官吏事务而无暇顾及家庭,如果稍一显露傲气,祸患就会随之到来。

 C.文章叙述秦少章与作者交往,遵奉长辈之命勉为科举之文,科考中第及任职等情况后,再引述他不得已为官的苦闷之言,然后对秦少章加以开导。

 D.本文为送人赴任的赠序,文章设喻用典,劝勉对方正确看待人事迁变,行文情理皆具而语言平实,体现了苏轼评张耒之文所称“汪洋淡泊”的特点。

5.根据具体要求分别完成下列各题。(10分)

(1)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7分)

①今则妇子仰食于我,欲不为吏,亦不可得。( 4分 )  

译文: 

②赐之车马而辞者,不畏步者也。(3分)  

译文:

(2)简要说明文章第二段后半部分是如何阐述“迁之为贵”的道理的。(3分)

答:

 

查看答案

依次填入下面这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

 ①历来被视为文人雅士修身养性的必由之径

 ②古琴被视为圣人治理国事的圭臬,君子修身养性的凭借

 ③所以只要是违反了圣人与君子的风范,一律不准弹琴

 ④古琴因其清、和、淡、雅的音乐品格寄寓了文人凌风傲骨、超凡脱俗的处世心态

 ⑤古时,琴、棋、书、画并称,用以概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⑥而在棋术、书法、绘画中居于首位

 A.⑤②①④⑥③   B.④⑤③②①⑥  C.⑤①④⑥②③   D.④①②⑤⑥③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