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有个教授做过一项实验:12年前,他要求他的学生进入...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有个教授做过一项实验:12年前,他要求他的学生进入一个宽敞的大礼堂,并自由找座位坐下。反复几次后,教授发现有的学生总爱坐前排,有的则盲目随意,四处都坐,还有一些人似乎特别钟情后面的座位。教授分别记下了他们的名字。10年后,教授的追踪调查结果显示:爱坐前排的学生中,成功的比例高出其他两类学生很多。

后来,教授语重心长地对新生们说道:“不是说凡事一定要站在最前面,永远第一,而是说这种积极向上的心态十分重要。在漫长的一生中,你们一定要勇争第一,积极坐在前排呀!”

请根据你对上述故事的感悟,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诗歌除外)、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勇于坐在生活的前排 张彤 山再高,高不过人的头颅;海再宽,宽不过人的胸怀;风再烈,烈不过人的智慧。万物之灵长,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踏破荆棘路,敞开心扉,摘取生活中最亮丽的珍珠,坐在生活的最前排。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 人无大志,难成大业。庸庸碌碌,平淡一生。悄悄地来了,又悄悄地走了。心不可死,志不可无。大浪淘沙,涤荡的是志存高远的仁者智者;风起云涌,传颂的是敢于争强的英雄豪杰。秦始皇立志伫立在历史的前沿,序八州而朝同列,履至尊而制六合,开天辟地;谭嗣同立志穿行在时代的前沿,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一场百日维新,揭开了中华觉醒的序幕;刘翔立志奔跑在世界的前沿,十二秒九一,“风之子”让蔚蓝的爱琴海见证东方奔腾的力量;杨立伟立志翱翔在太空的前沿,神五登天,他用九天揽月的勇气送给世界巨大的惊叹;徐本禹立志走在道德的前沿,用稚嫩的肩膀,扛起倾颓的教室,扛起贫穷和孤独,扛起求知的希望,扛起民族的精神行囊。坐在立志的前排,就能成为感天动地的英雄,就能成为生活的勇士,就能赢得钦佩与尊敬,但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能够面对自己无悔的人生。 惟日孜孜,无敢逸豫 生活不能一帆风顺,时时有风雨,处处有险阻。人需要的是奋斗。作气须自鼓,争雄必上游。人不能满足现有的条件和成就,只有不断奋斗,不断超越,才能达到人生更上一层楼的境界。人们往往惊艳于花的美丽,却忽略了初生的枝芽为了美丽绽放的到来所付出的辛劳和等待。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因为不懈的奋斗,铁杵成针,点破太白的迷惑,诗仙顿悟,从此开始,酒入豪肠,七分酿成月光,剩下三分由绣口吐出,让后人万代景仰那个曾经浪漫奔放过的盛唐。因为不懈的奋斗,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不寻常换来的满纸荒唐言赢得了后人的一把辛酸泪,成就了前无古人,恐怕也将后无来者的巅峰巨著。没有奋斗,哪来成功?因此,人应当坐在奋斗的前排。 岁月不待人 燕过,有再回的时候;树枯,有再青的时候;花谢,有再开的时候;人老,没有再年轻的时候。所以毛泽东留下一句“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匆忙上路。黄金易得,岁月无情。无所谓昨天的失意,无所谓暂时的快乐或迷惑,时间在手中流逝,没有太多的时间让我们犹豫和空虚,浑浑噩噩地抛弃时间,早晚会被时间抛弃,生无所息,人应该坐在时间的前排,尽量让每一分钟都有生命的意义。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路靠自己走,事靠自己做。大丈夫顶天立地,开拓出自己的一片世界,则应当志存高远,奋斗不息,把握时间,坐在生活的前排。 【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材料作文题。学生应针对题文中故事内容,尤其是抓住第2段的几个关键语句重点思考,如“积极向上的心态十分重要”,“在漫长的一生中,你们一定要勇争第一,积极坐在前排”等。可采用“提炼中心法”。这是写材料作文最为常见且最为稳妥的审题立意方法。认真阅读材料,从中提炼出一个中心,并以其作为文章的主旨,一定会使所写文章既切题又有深度。所以,写材料作文时应尽量采用这种方法来立意。本题可以转换成的话题----“坐在生活的前排”。本材料的关键词是“爱坐前排”(对“前排”的理解不要狭隘)、“成功”,所以抓住这两个词语的逻辑关系组织成句,就会有如下立意: 积极的态度决定成功的高度 ② 要有不甘落后(敢为人先)的精神 ③ 要树立明确的目标(争第一) ④ 勇于坐在生活的前排 考点: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后面题目。(14分)

王澍:我从来没有妥协过

中国建筑师王澍获得2012年普利兹克建筑奖。他是第一位获此殊荣的中国公民,也是第四年轻的得奖者。普利兹克奖被誉为建筑学界的诺贝尔奖。

在东南大学建筑系读书时,王澍以狂傲著称。他曾在硕士答辩时放言:“中国没有现代建筑师。如果有,最多一个半。我算一个,我的导师齐康算半个。”获得普利兹克奖之后,对此,他强调,“我只是要表达,中国建筑界虽然不时有思想的火花和批判的意见,却没有持续和深入,没有积累和传承,永远处于开端。”

2000年以后,王澍不再言辞激烈,只是埋头工作。他说:“我从来没有妥协过。作为建筑师,能够说服别人和自己一样有不可动摇的信念,这是一种能力。”他曾背着行李,按照沈从文的《湘行散记》行走,用几个月的时间寻找书中提及的村落。

王澍一直有古典文人著书立说、传道受业解惑的强烈愿望。王澍有几十张古代书画的珂罗版,用来研究传统绘画。进入大学后,王澍开始临帖,最开始是临摹欧阳询的《九成宫醴泉铭》,时至今日,他依然保持这个爱好。

一直以来,王澍都被归为“实验建筑运动”一分子。作为实验建筑的代表人物,王澍曾三次参加威尼斯建筑双年展。王澍曾经把6万片拆迁下来的旧瓦带到威尼斯,搭建“瓦园”。中国当代建筑研究学者王明贤回忆:“西方盖一个建筑,是把旧的推翻,用新材料重做,但中国老建筑的旧材料可以继续用,建筑可以再生。威尼斯双年展是很喧闹的地方,可看到‘瓦园’,人们就会变得安静,这是让人沉思的地方,让人沉思建筑到底该怎么发展,城市该怎么发展。”

王澍的刻苦、克制与坚持被认为是他取得成功的主要原因,他坚持“实验”十几年,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完全没有其他建筑师身上出现的“分裂”现象。

很多现代建筑和城市的关系很突兀,王澍获得普利兹克奖,提醒了整个世界建筑界,中国有这样一条独特的建筑道路,对世界建筑而言是补充或者新的出路。王澍也表示,有一群建筑师,在做不起眼的建筑,这不是因为他们年轻或者分量不够,而是选择了一条反标志建筑和巨大建筑的道路,自己得奖是对这个群体的巨大鼓励。

“我在学生时代已经很突出了,很多同学很羡慕我的工作状态,但是他们又说,等我赚到钱或等我评上职称了,我就像你一样工作,”王澍意味深长地对记者说,“但这是两条截然不同的道路,到他们赚够了钱、评上了职称,就已经在另外一条路上走得太远,无法回头了。

1.请简要概括王澍取得成功的原因。 (4分)

2.王澍获奖对建筑界有什么深远意义?  (6分)

3.如何理解“但这是两条截然不同的道路,到他们赚够了钱、评上了职称,就已经在另外一条路上走得太远,无法回头了”这句话?  (4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后面题目。(20分)

父亲的树

阎连科

①记得的,有段年代的1978年,是这个时代中印记最深的,如同冬后的春来乍到时,万物恍恍惚惚苏醒了,人世的天空也蓝得唐突和猛烈,让人以为天蓝是染杂了一些假——忽然的,农民分地了。政府都又把地分还给了农民们,宛同把固若金汤的城墙砸碎替农民制成了吃饭的碗,让人不敢相信着。让人以为这是政策翻烧饼、做游戏中新一次的躲猫猫和捉迷藏。

②田是我的了,物随地走,那树自然也该是我家的财产和私有。先把树伐掉,抬到家里去,有一天政策变了脸,又把田地收回到政府的册账和手里,至少家里还留有一棵、几棵树。这样儿,人心学习,相互比攀,几天间,田野里、山坡上的那些稍大的可檩可梁的树木就都不在了。

③我家的地是分在村外路边的一块平壤间,和别家田头都有树一样,也有一棵越过碗粗的箭杨树,笔直着,在春天,杨叶的掌声哗脆脆的响。当别家田头的树都只有溜地的白茬树桩时,那棵杨树还孤零零地立着像一个单位广场上的旗杆样。为砍不砍那棵树,一家人是有过争论的。父亲也是有过思忖的。他曾经用手和目光几次去拃量树的粗细和身高,知道把树伐下来,盖房做檩是绝好的材料和支持,就是把它卖了去,也可以卖上几十近百元。

④几十近百元,是那年代里很壮的一笔钱。可最终,父亲没有砍那树。邻居说:“不砍呀?”父亲在田头笑着回人家:“让它再长长”。路人说:“不砍呀?”父亲说:“它还没真正长成呢。”就没砍。就让那原是路边田头长长一排中的一棵箭杨树,孤傲挺拔地竖在路边上、田野间,仿佛是竖着的乡村人心的一杆旗。小盆一样粗,两丈多的高,有许多“杨眼”妩媚明快地闪在树身上,望着这世界,读着世界的变幻和人心。然在三年后,乡村的土地政策果不其然变化了。各家与各家的土地需要调整和更换,还有一部分政府要重新收回去,分给那些新出生的孩子们。于是间,我家的地就冷猛成了别家田地了,那棵已经远比盆粗的杨树也成了人家的树。

⑤可在成了人家后的第三天,父亲、母亲和二姐们从那田头上过,忽然发现那远比盆粗的树已经不在了,路边只还有紧随地面白着的树桩茬。树桩的白,如在云黑的天空下白着的一片雪。一家人立在那树桩边,仿佛忽然立在了悬崖旁,面面相觑着,不知二姐和母亲说了啥,懊悔、抱怨了父亲一些什么话。父亲没接话,只看了一会那树桩,就领着母亲、二姐朝远处我家新分的田地锄去了。

⑥到后来,父亲离开人世后,我念念想到他人生中的许多事,也总是念念想起那棵属于父亲的树。再后来,父亲入土为安了,他的坟头因为幡枝生成,又长起了一棵树。不是箭杨树,而是一棵并不成材的弯柳树。柳树由芽到枝,由胳膊的粗细,到了碗的粗状。在酷夏,烈日如火时,那树罩着父亲的坟,也凉爽着我们一家人的心。因为至今乡村的人多还有迷信,以为幡枝发芽长成材,皆是很好很好的一桩事。那是因为人生在世有许多厚德时,上天和大地才让你的荒野坟前长起一棵树,寂时伴你说话和私语,闹时你可躲在树下寻出一片寂。以此说,那坟前的柳树也正是父亲生前做人的延续和回报。也正是上天和大地对人生因果的理解写照和诠释。我为父亲坟头有那棵树感到安慰和自足。每年上坟时,哥哥、姐姐也都会把那弯树修整一下枝,让它虽然弯,但却一样可以在山野荒寂中,把枝叶升旗一样扬起来。虽然寂,却更能寂出乡村的因果道理来。

⑦可是今年正月十五间,我八十岁的三叔下世时,我们一片雪白地把他送往坟地时,忽然看见父亲坟前的树没了。被人砍去了。树桩呈着岁月的灰黑色,显出无尽的沉默和蔑视。再看别的坟头的树,大的和小的,也都一律不在了,被人伐光了。再看远处、更远处别家坟地的树,原来都是一片林似的密和绿,现在也都荡荡无存、光光秃秃了。想到今天乡村世界的繁华和闹乱;想到今天各村村头都有昼夜不息的电锯轰鸣声,与公路边上的几家木材加工厂和木器制造厂的经营和发达;想到那每天都往城市输运的大车小车的三合板、五合板和胶合板;想到路边一年四季都赫然竖着的大量收购各样木材的文明华丽的广告牌;想到我几年前回家就看到村头路边早已没了树木的荡荡洁净和富有,也就只有了沉默和沉默,无言和无言。

⑧只是默默念念地想,时代与人心从田头伐起最终就砍到了坟头上。只是想,父亲终于在生前死后都没了他的树,和人心中最终没了旗一样。

⑨只是想,父亲坟前的老桩在春醒之后一定会有新芽的,但不知那芽几时才可长成树,成了树又有几年可以安稳无碍地竖在坟头和田野上。

选自《散文选刊》2009.10有删节

1.文中四次把树比喻成旗或旗杆,分析这个比喻的含义。(3分)

2.根据上下文,理解文中划线句子的含义。

(1)树桩的白,如在云黑的天空下白着的一片雪。(3分)

(2)我为父亲坟头有那棵树感到安慰和自足。(3分)

3.文章倒数第三段连用 “想到”引起五个句子,有何作用?(5分)

4.“父亲终于在生前死后都没了他的树,和人心中最终没了旗一样。”请结合全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6分)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空缺的部分。

1.                 ,物换星移几度秋

2.春江潮水连海平,                

3.江畔何人初见月,                

4.               ,清泉石上流

5.                 ,孤城落日斗兵稀

6.熊咆龙吟殷岩泉,                

7.                 ,千金散尽还复来

8.               ,月涌大江流

9.云横秦岭家何在?               

10.惊风乱飐芙蓉水,                 

11.                ,菊花须插满头归

12.              ,人迹板桥霜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10分)

赠花卿

杜甫

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注:花卿指成都尹崔光远的部将花敬定,此诗因杜甫于花府听闻乐奏而作。

1.首句“丝管”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请写出《琵琶行》里用类似手法描写音乐的句子。(2分)

2.一、二两句诗中“纷纷”、“半入”被称为描写音乐的妙笔,请作简要说明。(4分)

3.结合全诗,说说作者在构思方面是如何做到虚实结合的。(4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19分)

萧燧(1117-1193),字照邻,临江军人。燧生而颖异,幼能属文。绍兴十八年,擢进士高第。授平江府观察推官。时秦桧当国,其亲党密告燧,秋试必主文①漕台,燧诘其故,曰:“丞相有子就举,欲以属公。”燧怒曰:“初仕敢欺心耶!”桧怀之,既而被檄秀州,至则员溢,就院易一员往漕闱,秦熺果中前列。秩满,当为学官,避桧,调静江府察推而归。  

燧未第时,梦神人示以文书,记其一联云:“如火烈烈,玉石俱焚;在冬青青,松柏不改。”已而果符前事。未几,丁忧。三十二年,授靖州教授。孝宗初,除诸王宫大小学教授。轮对,论“官当择人,不当为人择官。”上喜,制《用人论》赐大臣。淳熙二年,累迁至国子司业兼权起居舍人,进起居郎。

先是,察官阙,朝论多属燧,以未历县,遂除左司谏。时宦官甘昪之客胡与可、都承旨王抃之族叔秬皆持节于外,有所依凭,无善状,燧皆奏罢之。时复议进取,上以问燧,对曰:“今贤否杂揉,风俗浇浮,兵未强,财未裕,宜卧薪尝胆以图内治。若恃小康,萌骄心,非臣所知。”上曰:“忠言也。”因劝上正纪纲;容直言;亲君子,远小人;近习有劳可赏以禄,不可假以权。上皆嘉纳。出知严州。严地狭财匮,始至,官镪②.不满三千,燧俭以足用。二年之间,以其羡补积逋,诸邑皆宽。上方靳职名,非功不予,诏燧治郡有劳,除敷文阁待制,移知婺州。父老遮道,几不得行,送出境者以千数。婺与严邻,人熟知条教,不劳而治。岁旱。浙西常平司请移粟于严,燧谓:“东西异路,不当与,然安忍于旧制坐视?” 为请诸朝,发太仓来振之。八年,召还,言:“江、浙再岁水旱,愿下诏求言,仍令诸司通融郡县财赋,毋但督迫。”十年,上言广西诸郡民身丁钱之弊,事多施行。庆典霈泽,丁钱减半,亦自燧发之。绍熙四年卒,年七十七。

(节选自《宋史•萧燧传》)

[注]①主文:主持考试。 ②镪:成串的钱。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丞相有子就举,欲以属公          属:托付

B. 桧怀之,既而被檄秀州            怀:衔恨

C. 就院易一员往漕闱                易:轻视

D. 察官阙,朝论多属燧              阙:空缺

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萧燧恪尽职守的一组是(3分)

①燧怒曰:"初仕敢欺心耶!"      ②论"官当择人,不当为人择官"

③有所依凭,无善状,燧皆奏罢之 ④若恃小康,萌骄心,非臣所知

⑤官镪不满三千,燧俭以足用     ⑥为请诸朝,发太仓米振之

A. ①③⑤         B.①④⑥         C.②⑤⑥          D. ②③④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萧燧天分很高,为官不畏权贵。他自幼能文,进士及第后进入仕途;其时秦桧当权,与其亲党密告萧,要他主持秋试录用其子秦熺,遭到萧的拒绝。

B.萧燧刚直敢言,所奏切中时弊。皇上向他征询意见,他乘便讽劝皇上亲近君子疏远小人,亲信有功可赏赐财物却不可赋予权力,得到皇上赞许采纳.

C.萧燧政绩卓着,受到皇上嘉勉。严州面积狭小财物匮乏,他勤俭理政,以盈余填补拖欠,各地都感到宽松;皇上升迁萧燧的职位,调他去治理婺州。

D.萧燧回到朝廷,仍关注各地大事。淳熙年间,江浙两年水涝干早,他奏请下诏诸司协助解决,又奏言广西百姓深受身丁钱之害,建议大多得以施行。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初仕敢欺心耶!

(2)今贤否杂揉,风俗浇浮,兵未强,财未裕,宜卧薪尝胆以图内治。

(3)燧谓:“东西异路,不当与,然安忍于旧制坐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