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古诗文填空(5题限选4题)(8分) 1.丞相祠堂何处寻? 。 ,隔叶黄鹂空好音。...

古诗文填空(5题限选4题)(8分)

1.丞相祠堂何处寻?                         ,隔叶黄鹂空好音。(杜甫 《蜀相》)

2.             ,人亦念其家。               ,用之如泥沙?(杜牧《阿房宫赋》)

3.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孟子·梁惠王上》)

4.吾尝终日而思矣,                          ,不如登高之博见也。(荀子《劝学》) 

5.               ,水随天去秋无际。                  ,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1.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 2.秦爱纷奢   奈何取之尽锱铢 3.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天下可运于掌 4.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吾尝跂而望矣 5.楚天千里清秋   遥岑远目 【解析】 试题分析: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锦官”、“映阶”、“纷奢”、“锱铢”、“须臾”“跂而望”、“遥岑”等。每句1分,句中有误该句不得分 考点: 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能力层级为识记A。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8分)

柳州榕叶落尽偶题

柳宗元

宦情羁思共凄凄,春半如秋意转迷。

山城过雨百花尽,榕叶满庭莺乱啼。

1.通观全诗,是什么原因让诗人产生“春半如秋”的感觉?(4分)

                                                                                

2.诗中的“共”和“乱”用得精当,耐人寻味,请作简要分析。(4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吴明彻,字通昭,秦郡人也。明彻幼孤,性至孝,年十四,感坟茔未备,家贫无以取给,乃勤力耕种。时天下亢旱,苗稼焦枯,明彻哀愤,每之田中,号泣,仰天自诉。秋而大获,足充葬用。及侯景寇京师,天下大乱,明彻有粟麦三千余斛,而邻里饥馁,乃白诸兄曰:当今草窃,人不图久,奈何有此而不与乡家共之?”于是计口平分,同其丰俭,群盗闻而避焉,赖以存者甚众。

及高祖镇京口,深相要结。明彻乃诣高祖,高祖为之降阶,执手即席,与论当世之务。明彻亦微涉书史经传,颇以英雄自许,高祖深奇之。

太建四年,征为侍中、镇前将军,会朝议北伐,公卿互有异同,明彻决策请行。总统众军十三余万,发自京师,进逼寿阳,齐遣大将军皮景和率兵数十万来援,去寿阳三十里,顿军不进。诸将成曰:坚城未拔,大援在近,不审明公计将安出?”明彻曰:“兵贵在速,而彼结营不进,自挫其锋,吾知其不敢战明矣。”于是躬擐甲胄,四面疾攻,城中震恐,一鼓而克,景和惶惧遁走,尽收其驼马辎重。

会周氏灭齐,九年,诏明彻进军北伐,明彻军至吕梁,周徐州总管梁士彦率众拒战,明彻频破之,因退兵守城,不复敢出。周遣上大将军王轨将兵救之。诸将闻之,甚惶恐,议欲拔军。适会明彻苦背疾甚笃,知事不济,遂从之,及至清口,众军皆溃,明彻穷蹙,乃就执。寻以忧愤遘疾,卒于长安,时年六十七。          (节选自《陈书·列传第三》)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感坟茔未备,家贫无以取给       给:衣食充足,丰裕

B.及侯景寇京师,天下大乱         寇:侵扰,劫掠。

C.颇以英雄自许,高祖深奇之       许:夸耀,自夸

D.适会明彻苦背疾甚笃             笃:忠厚.诚实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每之田中,号泣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B.高祖为之降阶,执手即席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C.群盗闻而避焉                    纤歌凝而白云遏

D.因退兵守城,不复敢出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吴明彻英雄本色的一项是   (    )

①每之田中,号泣,仰天自诉  ②公卿互有异同,明彻决策请行  ③计口平分,同其丰俭  ④躬擐甲胄,四面疾攻   ⑤兵贵在速,……吾知其不敢战明矣   ⑥知事不济,遂从之

A.①③⑥         B.②④⑤         C.①③④         D.②⑤⑥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分)

⑴ 当今草窃,人不图久,奈何有此而不与乡家共之?(4分)

                                                                               

(2)诸将咸曰:“坚城未拔,大援在近,不审明公计将安出?”(4分)

                                                                              

(3)明彻穷蹙,乃就执。寻以忧愤遘疾(4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免疫系统为人体健康保驾护航已成为一种常识,然而,近年来的一系列重大发现却让所有人大跌眼镜:参与炎症反应、促进伤口愈合的免疫细胞竟然与肿瘤的恶化息息相关,它们会促进肿瘤生长,帮助癌细胞转移到其他组织里面去。

要理解炎症与癌症之间的关系,首先得弄清两个基本问题:机体如何对入侵者作出反应;当炎症反应持续时间过长,正常的伤口愈合过程怎样加速癌变进程。如果你不小心踩到一颗钉子,一些细菌会乘机从脚底钻入身体,但它们无法在人体内兴风作浪,因为一进入人体,细菌就会受到一群免疫蛋白和细胞的猛烈攻击。参与防御的免疫蛋白除了抗体外,还有30来种补体蛋白,它们可以导致病菌溶解,而病菌一旦溶解,人体内的吞噬细胞就会出动,将病菌的残余部分吞食掉。一旦遇到不速之客,巨噬细胞和嗜中性粒细胞就会将它们整个吞下,消化掉。除了上述两种细胞,吞噬细胞还包括自然杀伤细胞、肥大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伤口的愈合除了要消灭入侵病菌,还需要血小板的参与:它们从充斥着血管的内间质层迁移至表皮破损处,使血液凝固。然后,在一些酶的作用下,大量蛋白质形成一个错综复杂的网络,将皮肤细胞固定下来。伤口开始结痂,皮肤又会长回原样,炎症战场也逐渐沉寂下来。不过,炎症反应有时并未真正停止。不仅是皮肤,任何组织都可能因为病原体、毒素或遗传损伤的存在而长期发炎,从而变成心脏病、癌症等疾病的“温床”。

大量证据显示,慢性炎症与某些肿瘤的恶化有着密切的联系。1863年,德国著名的病理学家鲁道夫•魏尔啸在恶性肿瘤中发现了免疫细胞;1978年,意大利的阿尔贝托•曼托瓦尼在某些肿瘤附近,观察到先天性免疫细胞有聚集的倾向;1986年,美国的癌症生物学家哈罗德•F•德沃夏克指出,癌症是“无法愈合的伤口”。 上世纪90年代末,英国的弗朗西丝•鲍尔克威尔研究了人体内的一种蛋白分子。这种分子类似于激素,是一种免疫信号分子,在浓度较高时,可以杀死癌细胞,因此科学家把它叫做肿瘤坏死因子(TNF)。但是,当低浓度的肿瘤坏死因子长期滞留于肿瘤中时,却可能起到截然相反的作用。在一次试验中,鲍尔克威尔敲除了小鼠身上编码肿瘤坏死因子的基因,使它无法合成肿瘤坏死因子。试验结果令人惊讶:小鼠竟变成了癌症“绝缘体”!她回忆道:“这一结果在科学界引发了一场‘地震’,所有把肿瘤坏死因子当作抗癌药物来研究的科学家都傻眼了,原本的抗癌分子一下子变成了癌症加速剂。”

新发现并非对传统观点的全盘否定。实际上,免疫系统是一把双刃剑。这个系统的细胞和分子网络的复杂程度仅次于大脑,而且存在自相矛盾之处:有时它对癌症亮“绿灯”,但有时它又亮“红灯”。有些先天性免疫细胞,比如自然杀伤细胞,的确可以抑制肿瘤的生长。而其他免疫细胞,在平时都是消灭肿瘤的“正义之师”,只有当微环境处于炎症状态时,才有可能“助纣为虐”。而且,炎症反应并不是在所有器官中都会导致肿瘤的形成。关于炎症与通过血液扩散的癌症之间的关系还有待进一步确定。

1.下列对“免疫系统”的说明,不准确的一项是   (    )

A.免疫系统是保护人体免遭细菌入侵的保障系统。

B.免疫系统复杂程度很高,仅次于人脑的复杂程度。

C.免疫系统由免疫蛋白、自然杀伤细胞和血小板组成的。

D.炎症是免疫系统对抗入侵细菌而引发的人体生理反应。

2.下列对“免疫系统是一把‘双刃剑’”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免疫系统既可以保护人体健康,又会危害人体健康,即可以杀死有害细胞,也会杀死健康细胞。

B.在正常情况下,免疫系统可以抑制杀死肿瘤;在炎症状态下,免疫系统又有可能加速肿瘤生长。

C.免疫系统中的肿瘤坏死因子浓度高时可以杀死肿瘤细胞,在浓度低时,又反过来被肿瘤细胞杀死。

D.炎症反应时间短,免疫系统就对肿瘤细胞亮“红灯”, 炎症反应时间长,免疫系统就对肿瘤细胞亮“绿灯”。

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近年来,一系列的重大发现推翻了人们对免疫系统作用的传统认识。

B.很早以前,科学家就在关注免疫细胞与肿瘤恶化之间的联系。

C.对于入侵的细菌,免疫细胞负责溶解,免疫蛋白质负责吞噬。

D.任何组织都可能因为病原体、毒素或遗传损伤的存在而长期发炎,并导致形成肿瘤。

 

查看答案

材料概括分析题(15分)

鲁迅作品包含着深刻的人生体验,反映了丰富的历史内容,的确可以从其与政治的关系中来进行读解。但这样的读解一旦过了适当的度,就会割裂其内在的意义关系,成为一种实用主义的东西。“鲁迅”的意义到了上个世纪80年代,重新回归“五四”,强调其启蒙的意义。这是由鲁迅前期小说的启蒙主义性质决定的,但更是出于反思和克服极左路线所造成的人格扭曲、思想异化的严重后果的历史需要。通过对鲁迅作品的重新评价,突出其批判封建蒙昧主义文化的本来意义,提倡独立思考的精神,为思想解放开辟道路。这实际上意味着鲁迅研究已经成了打破现代迷信、推动思想解放运动的重要一环,深刻地影响了新时期的历史进程。

人们对鲁迅的理解,在不同的时代有所不同,甚至是尖锐对立的,但“鲁学”始终占据着显学的位置。这种情形到21世纪初,发生了微妙而重要的变化。鲁迅从政治的符码、文化的符码,到一个活生生的人,人们可以更真切地深入他内心,去体味他在历史最黑暗的时刻,在面对无路可走的绝望时,心里如何挣扎,如何反抗这绝望,要在没有路的地方走出一条路来。喜爱和崇敬鲁迅的读者,可以从记录他心路历程的作品中吸取精神力量去追求光明和真理,哪怕要经历鲁迅式的艰难也罢。这样的“鲁迅”,就成了一座人格的丰碑。

(选自陈国恩《鲁迅的意义及当下价值》,有删减)

1.结合全文,说明人们对“鲁迅作品”的读解经历了哪些阶段?(3分)

2.上世纪80年代“鲁迅”的意义回归的原因是什么?(6分)

3.结合全文,说说你如何理解文章最后所说的“鲁迅式艰难”?(6分)

 

查看答案

简答题(10分)

1.小说中的典型外貌描写能反应人物形象,指出下列外貌描写所对应的人物。(4分)

①头戴三叉束发紫金冠,体挂西川红锦百花袍,身披兽面吞头连环铠,腰系勒甲玲珑狮蛮带:弓箭随身,手持画戟,坐下嘶风赤兔马。  

②身长八尺,豹头环眼,燕颔虎须,声若巨雷,势如奔马。 

③生得身长七尺五寸,两耳垂肩,双手过膝,目能自顾其耳,面如冠玉,唇若涂脂。

④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chǎng,飘飘然有神仙之概。  

2.《红楼梦》中,有四大烈婢,分别是晴雯、金钏、鸳鸯、司棋。请问除晴雯外三婢的主子各是谁?他们三人“烈”的表现分别是什么?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