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以“书是我的心灵导师,它指引了我的人生方向”为开头,以“每读完一本书,我就完成了...

以“书是我的心灵导师,它指引了我的人生方向”为开头,以“每读完一本书,我就完成了一次心灵的洗礼”为结尾,补写文段的中间部分,使之成为一个中心明确,结构完整的语段。补写部分要求使用引用、排比的修辞手法。不少于200字。(15分)

书是我的心灵导师,它指引了我的人生方向。                                 

                                   。每读完一本书,我就完成了一次心灵的洗礼。

 

没有理想的人生注定是失败的人生,没有书籍的人生注定是不完整的人生,书籍它能令你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生活!书籍可记千古之兴亡得失。可记万象之兴替旧换,可关乎国家之兴亡,民族之兴替, 若不读书,你就不能明白李白那“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一人、一月、一影,笑谈江上的豁达胸襟,也就不能听懂那“明月有情因识我,年年相见在他乡。”在这中包含着海外游子对家乡的思恋之情。就更不能听懂苏轼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之中无限的愁苦,但在愁苦中却期盼着能和家人“千里共婵娟”试问你不读书,你如何能读懂古今贤人那共寄将心与明月,却是欢喜、却是愁!“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乌山不是云”,读书也是如此,每当我看到诸葛亮如何独辨江东群贤时,我对诸葛武候那能收能放得大才赞叹不已。看到岳武穆那精忠报国,仁义无双的精神,我又敬佩万分,文天祥捐躯赴国难,那是道之所在,虽千万人,吾愿往矣!这气节和精神,又使我不得不为之折服!悠悠千古是书籍记载下了这群贤人和伟人的精神,薄书一册,浊酒一壶,笑谈古今,在这一路上一直有人陪着我成长。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组织语言表达观点的能力。作答此类试题时我们要注意主旨要求,谈书籍的好处,要举例分析,辩证分析。另外要有修辞手法的运用。字数的要求。 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羊皮筏子划过的岁月

安福学

①在兰州穿城而过的古老黄河上,现代大都市的喧嚣中还保留着一幅令人心醉神迷的古老图画,它像是远古的图腾,又像是奶奶娓娓讲述的故事。这就是至今还保留在黄河上游地区的古老渡河工具——羊皮筏子。而在黄河波涛上奋力挥动着船桨的筏子客们,他们那浓烈的西部口音、发达的高原胸肌,还有黑里透红的粗糙脸膛,都会在乘坐过羊皮筏子的人们心中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那博大、雄浑,甚至还有几分原始的画面,总会复去还来地令人心旌神摇。

②除了老中青年的男性外,偶尔也会有中青年女性,操持着筏子客这古老的营生。在靖远的黄河岸边,我就曾遇到过一位漂亮的黄河女筏子客。这个双颊上有如盛开着艳丽桃花的黄河妹子,心甘情愿地把自己的豆蔻年华和青春梦想,浸泡在爷爷那只能熏醉长天和落日的老酒壶里。她高举着桨橹,把三村六寨里的过河人渡过来又渡过去,她的眼神里,柔情与野性并存,装束中,古朴与时尚同在。乘坐在她驾驭的羊皮筏子上,你的心中会泛起许多联想与遐思:这片土地真费人啊,费男人也费女人,这个费就是过快地消磨人的青春;这条黄河也养人啊,养男人也养女人,这个养就是滋润与调养人的精神。

③在兰州穿城而过的黄河上,尽管早已有YAMAHA快艇劈波斩浪,尽管游弋着各种豪华游轮,可这里的羊皮筏子仍不知疲倦地上演着古老的童谣。老爷爷那背负着半个世纪人间沧桑的双肩,把一代又一代黄河人对生命的渴望与执著,都划向那令人情牵魂绕的黄河岸上。羊皮筏子上的西北妹子,也曾羡慕都市少女的红唇短裙,曾眼热贵妇人在出租车里的高谈阔论,可她们至多也就是一声叹息。羊皮筏子上的哥哥只要望见晴空里的太阳停留在崖畔上,看到老辈人眯起昏昏的睡眼,一对有情人就又出现在黄河滩头或筏子上。正是这一代又一代的筏子客们,把现代都市边的风景一次又一次地摇向远古,把昨天荡气回肠的花儿调一遍又一遍地唱给未来。

④这羊皮筏子上生生不息的古老岁月哟,伴着一泻千里的大黄河,牵着多梦多歌的季节,春种秋收,把所有的情爱与希冀都溶入永恒的老河口。不知疲倦的高原风也和他们一起辛劳,而他们共同忙碌的结果,就是想把苦日子扔进河里让它流走;黄黄的一河高原雪水冲刷着黄黄的一山黄土,黄黄的一串老日子装点着这一道黄黄的风景线。爷爷的爷爷年轻时就划着这筏子运走了村里人的笑声;奶奶的奶奶年少时就乘着这筏子送走了山里人的叹息。

⑤霓虹闪烁的都市里,官场、商场、情场,也许正上演着金戈铁马的战事;西部的天空下,旱塬、戈壁、窑洞,也许正吟唱着古老的情诗与歌谣;而额头长满褶皱的筏子客只管吸着几代人传下来的水烟锅子,凭着一身胆气和汗水,把原本平平淡淡的光阴,划出像平川上那一朵朵牡丹花一样光鲜的日月。

⑥倒在筏子上的这把喝醉了几辈人的老酒壶还是那么古色古香,筏子客正是从这把酒壶里品出了活人的滋味;挥动在水面上这只劈波斩浪的旧船桨,放筏人正是从这桨声中听惯了风声水声和男女对歌的花儿声。他们对这个世界别无所求,就这样生生不息地放筏在滔滔黄水之上,打从天上来,又划向天边去,让这现代都市边的远古风景一代一代地传下去——就这么田园牧歌般地悠然着,就这么波峰浪谷之间里颠簸着,就这么平淡从容地划过春秋,又送走冬夏……                      

(选自《光明日报》2008年7月11日)

1.文章第一段开头说“现代大都市的喧嚣中还保留着一幅令人心醉神迷的古老图画”,请说说这幅画为什么令人心醉神迷。(4分)

                                                                            

2.联系全文,谈谈第③段中“可她们至多也就是一声叹息”这句话的含义和作用。(6分)

                                                                            

3.文章多处写到了“酒壶”、“水烟锅子”、“船桨”,这些意象有何共同点?作者写这些意象的用意是什么?(5分)

                                                                            

4.在传统文明不断受到现代文明冲击的今天,面对羊皮筏子这种古老、传统的运输工具,有人在渴望它的改变,有人在期待它的延续。对此,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认识。(6分)

                                                                             

 

查看答案

古诗文填空(5题限选4题)(8分)

1.丞相祠堂何处寻?                         ,隔叶黄鹂空好音。(杜甫 《蜀相》)

2.             ,人亦念其家。               ,用之如泥沙?(杜牧《阿房宫赋》)

3.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孟子·梁惠王上》)

4.吾尝终日而思矣,                          ,不如登高之博见也。(荀子《劝学》) 

5.               ,水随天去秋无际。                  ,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8分)

柳州榕叶落尽偶题

柳宗元

宦情羁思共凄凄,春半如秋意转迷。

山城过雨百花尽,榕叶满庭莺乱啼。

1.通观全诗,是什么原因让诗人产生“春半如秋”的感觉?(4分)

                                                                                

2.诗中的“共”和“乱”用得精当,耐人寻味,请作简要分析。(4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吴明彻,字通昭,秦郡人也。明彻幼孤,性至孝,年十四,感坟茔未备,家贫无以取给,乃勤力耕种。时天下亢旱,苗稼焦枯,明彻哀愤,每之田中,号泣,仰天自诉。秋而大获,足充葬用。及侯景寇京师,天下大乱,明彻有粟麦三千余斛,而邻里饥馁,乃白诸兄曰:当今草窃,人不图久,奈何有此而不与乡家共之?”于是计口平分,同其丰俭,群盗闻而避焉,赖以存者甚众。

及高祖镇京口,深相要结。明彻乃诣高祖,高祖为之降阶,执手即席,与论当世之务。明彻亦微涉书史经传,颇以英雄自许,高祖深奇之。

太建四年,征为侍中、镇前将军,会朝议北伐,公卿互有异同,明彻决策请行。总统众军十三余万,发自京师,进逼寿阳,齐遣大将军皮景和率兵数十万来援,去寿阳三十里,顿军不进。诸将成曰:坚城未拔,大援在近,不审明公计将安出?”明彻曰:“兵贵在速,而彼结营不进,自挫其锋,吾知其不敢战明矣。”于是躬擐甲胄,四面疾攻,城中震恐,一鼓而克,景和惶惧遁走,尽收其驼马辎重。

会周氏灭齐,九年,诏明彻进军北伐,明彻军至吕梁,周徐州总管梁士彦率众拒战,明彻频破之,因退兵守城,不复敢出。周遣上大将军王轨将兵救之。诸将闻之,甚惶恐,议欲拔军。适会明彻苦背疾甚笃,知事不济,遂从之,及至清口,众军皆溃,明彻穷蹙,乃就执。寻以忧愤遘疾,卒于长安,时年六十七。          (节选自《陈书·列传第三》)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感坟茔未备,家贫无以取给       给:衣食充足,丰裕

B.及侯景寇京师,天下大乱         寇:侵扰,劫掠。

C.颇以英雄自许,高祖深奇之       许:夸耀,自夸

D.适会明彻苦背疾甚笃             笃:忠厚.诚实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每之田中,号泣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B.高祖为之降阶,执手即席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C.群盗闻而避焉                    纤歌凝而白云遏

D.因退兵守城,不复敢出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吴明彻英雄本色的一项是   (    )

①每之田中,号泣,仰天自诉  ②公卿互有异同,明彻决策请行  ③计口平分,同其丰俭  ④躬擐甲胄,四面疾攻   ⑤兵贵在速,……吾知其不敢战明矣   ⑥知事不济,遂从之

A.①③⑥         B.②④⑤         C.①③④         D.②⑤⑥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分)

⑴ 当今草窃,人不图久,奈何有此而不与乡家共之?(4分)

                                                                               

(2)诸将咸曰:“坚城未拔,大援在近,不审明公计将安出?”(4分)

                                                                              

(3)明彻穷蹙,乃就执。寻以忧愤遘疾(4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免疫系统为人体健康保驾护航已成为一种常识,然而,近年来的一系列重大发现却让所有人大跌眼镜:参与炎症反应、促进伤口愈合的免疫细胞竟然与肿瘤的恶化息息相关,它们会促进肿瘤生长,帮助癌细胞转移到其他组织里面去。

要理解炎症与癌症之间的关系,首先得弄清两个基本问题:机体如何对入侵者作出反应;当炎症反应持续时间过长,正常的伤口愈合过程怎样加速癌变进程。如果你不小心踩到一颗钉子,一些细菌会乘机从脚底钻入身体,但它们无法在人体内兴风作浪,因为一进入人体,细菌就会受到一群免疫蛋白和细胞的猛烈攻击。参与防御的免疫蛋白除了抗体外,还有30来种补体蛋白,它们可以导致病菌溶解,而病菌一旦溶解,人体内的吞噬细胞就会出动,将病菌的残余部分吞食掉。一旦遇到不速之客,巨噬细胞和嗜中性粒细胞就会将它们整个吞下,消化掉。除了上述两种细胞,吞噬细胞还包括自然杀伤细胞、肥大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伤口的愈合除了要消灭入侵病菌,还需要血小板的参与:它们从充斥着血管的内间质层迁移至表皮破损处,使血液凝固。然后,在一些酶的作用下,大量蛋白质形成一个错综复杂的网络,将皮肤细胞固定下来。伤口开始结痂,皮肤又会长回原样,炎症战场也逐渐沉寂下来。不过,炎症反应有时并未真正停止。不仅是皮肤,任何组织都可能因为病原体、毒素或遗传损伤的存在而长期发炎,从而变成心脏病、癌症等疾病的“温床”。

大量证据显示,慢性炎症与某些肿瘤的恶化有着密切的联系。1863年,德国著名的病理学家鲁道夫•魏尔啸在恶性肿瘤中发现了免疫细胞;1978年,意大利的阿尔贝托•曼托瓦尼在某些肿瘤附近,观察到先天性免疫细胞有聚集的倾向;1986年,美国的癌症生物学家哈罗德•F•德沃夏克指出,癌症是“无法愈合的伤口”。 上世纪90年代末,英国的弗朗西丝•鲍尔克威尔研究了人体内的一种蛋白分子。这种分子类似于激素,是一种免疫信号分子,在浓度较高时,可以杀死癌细胞,因此科学家把它叫做肿瘤坏死因子(TNF)。但是,当低浓度的肿瘤坏死因子长期滞留于肿瘤中时,却可能起到截然相反的作用。在一次试验中,鲍尔克威尔敲除了小鼠身上编码肿瘤坏死因子的基因,使它无法合成肿瘤坏死因子。试验结果令人惊讶:小鼠竟变成了癌症“绝缘体”!她回忆道:“这一结果在科学界引发了一场‘地震’,所有把肿瘤坏死因子当作抗癌药物来研究的科学家都傻眼了,原本的抗癌分子一下子变成了癌症加速剂。”

新发现并非对传统观点的全盘否定。实际上,免疫系统是一把双刃剑。这个系统的细胞和分子网络的复杂程度仅次于大脑,而且存在自相矛盾之处:有时它对癌症亮“绿灯”,但有时它又亮“红灯”。有些先天性免疫细胞,比如自然杀伤细胞,的确可以抑制肿瘤的生长。而其他免疫细胞,在平时都是消灭肿瘤的“正义之师”,只有当微环境处于炎症状态时,才有可能“助纣为虐”。而且,炎症反应并不是在所有器官中都会导致肿瘤的形成。关于炎症与通过血液扩散的癌症之间的关系还有待进一步确定。

1.下列对“免疫系统”的说明,不准确的一项是   (    )

A.免疫系统是保护人体免遭细菌入侵的保障系统。

B.免疫系统复杂程度很高,仅次于人脑的复杂程度。

C.免疫系统由免疫蛋白、自然杀伤细胞和血小板组成的。

D.炎症是免疫系统对抗入侵细菌而引发的人体生理反应。

2.下列对“免疫系统是一把‘双刃剑’”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免疫系统既可以保护人体健康,又会危害人体健康,即可以杀死有害细胞,也会杀死健康细胞。

B.在正常情况下,免疫系统可以抑制杀死肿瘤;在炎症状态下,免疫系统又有可能加速肿瘤生长。

C.免疫系统中的肿瘤坏死因子浓度高时可以杀死肿瘤细胞,在浓度低时,又反过来被肿瘤细胞杀死。

D.炎症反应时间短,免疫系统就对肿瘤细胞亮“红灯”, 炎症反应时间长,免疫系统就对肿瘤细胞亮“绿灯”。

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近年来,一系列的重大发现推翻了人们对免疫系统作用的传统认识。

B.很早以前,科学家就在关注免疫细胞与肿瘤恶化之间的联系。

C.对于入侵的细菌,免疫细胞负责溶解,免疫蛋白质负责吞噬。

D.任何组织都可能因为病原体、毒素或遗传损伤的存在而长期发炎,并导致形成肿瘤。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