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思想者的第三种造型 卞毓方 一位摆弄经济学的倔老头儿...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思想者的第三种造型

卞毓方

一位摆弄经济学的倔老头儿,风吹别调,发出了和百家——其实也就是一家——不同的声音,举国展开围剿。这老头儿不是别人,正是鼎鼎大名的马寅初。战友噤声,爱莫能助;同事侧目,视若寇仇;学子声讨,不共戴天。为了什么?为了一篇《新人口论》。有好心人劝马寅初偃旗息鼓,暂时收篷转舵,这也不失为明智。马老头儿断然拒绝,他认死理:学术贵乎争论,真理越辩越明;岂能一遇袭击,就退避三舍,明哲保身!

一位举足轻重的老朋友出来圆场。他说:“马老啊,你比我年长16岁,你的道德学问,我是一向尊为师长的。这次你就应我一个请求,对你的《新人口论》写一份深刻的检讨,也算过了这一关。如何啊?”谁知马寅初不买账,决不检讨。

马寅初的决绝,令我们想起亚里士多德的名言:“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不过,马寅初终究是侠义中人,他深恐自己的不妥协招致误解,开罪贤达。数天后,他为《新建设》杂志撰文,便特意加上一段:“最后我还要对另一位好朋友表示感忱,并道歉意。我没有接受他的真心诚意的劝告,学术的尊严不能不维护,只得拒绝检讨。”

这里,我想到思想者的三种命运。一种思想者是与潮流同步,因而最功利,也最稳当,尽管转瞬就有可能化做明日黄花。一种思想者是超前半步,属于不乏新鲜,也不乏风险,然而,当卫道士们正要抡起大棒申斥时,已被社会前进脚步裁判为真理。一种思想者是领先百家,超越时代,被视为异端邪说,大逆不道,常常要等上几十年,甚至几百年,才为后来者逐渐认识、接纳。正是这种遭遇,使一批又一批的竖子成名,而使一批又一批的布鲁诺、曹雪芹愤世嫉俗,慷慨悲歌

自从献身经济学,人口问题,一直是马寅初关注的焦点。一届人大二次会议,他首次就人口问题表态。在他看来,这已是一个瓜熟蒂落的结论。没有想到,爆发的不是掌声,而是斥责。“社会主义国家哪来的人口问题?”面对公众的质疑,他居然扬言:“大家可以不同意我的意见。我也可以暂时收回发言稿件。但不因为大家反对,就改变自己的观点和主张。我将对这一问题继续进行调查研究,下次人大会上,还将提出。”

真理没有外衣。马寅初按照他的既定方案,经过一年多的广泛调查,深入研究,把人口问题直接搬到了中南海的最高国务会议。“人口多就是我们的致命伤。”他说,“我们的社会主义经济是计划经济,如果不把人口列入计划之内,不能实行计划生育,那就不成其为计划经济!”

《新人口论》堪谓生不逢辰。起初批判仅局限在民间,停留在群众自发的层次。马寅初表现出不屑一顾。然而,到了1958年春天,毛泽东撰写了《介绍一个合作社》,以他惯用的诗性词语,强调:“……除了党的领导之外,六亿人口是一个决定的因素。人多议论多,热气高,干劲大。”

59年冬,北大临湖轩,雪压冰冻封,朔风尖啸。一场批判马寅初会议,正呈现出与大自然同步的严酷。中途,专程赶来压阵的康生,也许觉得火力还不够猛烈,但见他一拍桌子,打断批判者的发言,恶狠狠地插话:“马寅初说,有人说他是马尔萨斯主义者,但他不能同意。他说马尔萨斯是马家,马克思也是马家,而他是马克思的马家。马寅初的《新人口论》,到底是姓马克思的马,还是马尔萨斯的马?我认为马寅初的《新人口论》,毫无疑问是属于马尔萨斯的马家!”

谁知马寅初不吃这一套,前面话音刚落,他后面就当场顶撞:

我马寅初是马克思的“马”家!

斩钉截铁。数一数,总共十一个字。然而,这就够了。这才是“一句顶一万句”!有多少大师级、准大师级人物的一生,就是从胸腔里迸发不出这样的一句,连模仿也模仿不来。惟独马寅初做到了。不假思索,长啸而出,九鼎大吕,震铄古今。

再说那段铮铮誓言。面对政治高帽随时会扣落下来的生存险境,马寅初选择《新建设》刊登《重申我的请求》:

我接受《光明日报》开辟一个战场的挑战。我虽年近80,明知寡不敌众,自当单身匹马,出来应战,直至战死为止,决不向专以力压服、不以真理说服的那种批判者们投降。

马老不老,守正白眼朝天,立世青眼向文。历史不堪重负,后人为轻装前进就不得不学会健忘。然而,我相信,无论无常的岁月经历多少轮回,马寅初高昂的头颅和勃发的英气,将永远激荡青史,烛照天地!

马寅初在望八之年遭受重厄,竟以百岁高龄,重新出山,赢得世人的大声惊叹,大把热泪。马寅初,是上帝赠予20世纪中华民族的一份厚礼。他的价值,一半在于他发掘的人口理论,一半在于他渊渟岳峙【注】、独立苍茫的健康人格。

【注】渊渟岳峙:喻人品德如渊水深沉,如高山耸立。

1.结合全文,概括马寅初“渊渟岳峙,独立苍茫的健康人格”的特点。(6分)

2.理解文中划线句子的含义。(4分)

(1)战友噤声,爱莫能助;同事侧目,视若寇仇;学子声讨,不共戴天。

(2)正是这种遭遇,使一批又一批的竖子成名,而使一批又一批的布鲁诺、曹雪芹愤世嫉俗,慷慨悲歌。

3.简析文章是怎样为“第三种思想者”马寅初造型的。(6分)

4.请概括本文的主题。(5分)

 

1.①探求真理,持之以恒;②捍卫真理,不惧强权;③坚持真理,珍惜友情;④思想超前,领先百家。(答到任意一点2分,任意三点6分) 2.(1)形象地表现了一个先知先觉者在探求真理的过程中社会环境的险恶,进而表现他的伟大人格。 (2)感慨现实的悲哀:小人得志,名噪一时;大师失意,受困蒙难。正所谓“黄钟毁弃,瓦釜雷鸣”。 3.①语言描写,“我没有接受他的真心诚意的劝告,学术的尊严不能不维护”,“不因为大家反对,就改变自己的观点和主张”,“我马寅初是马克思的‘马家’!”等。②环境描写,“战友噤声,爱莫能助;同事侧目,视若寇仇;学子声讨,不共戴天”,“北大临湖轩,雪压冰冻封,朔风尖啸”。③对比(衬托):思想者的三种命运的对比,康生的恶意攻击。(任意一方面,方法1分,例子1分,列举一例即可。)(如将“语言描写”的相关内容答成“正面描写”,将“环境描写”和“对比衬托”的相关内容答成“侧面描写”亦正常给分。) 4.通过回忆马寅初因《新人口论》遭受的不平遭遇(1分),表现了他刚正不阿的品格(1分),百折不挠的精神(1分),以及在困境中珍惜友情的优良品质(1分),抒发了作者的崇敬之情(1分)。(答到其中四个点即可给满分。) 【解析】试题分析: 1.这是一道人物形象分析题,小说中有人物形象分析,主要从人物的语言、动作、肖像、心理等描写中提炼,但这是一片写人记事的散文,难度要比小说简单,因为文体特点,在文章中会出现一些议论、抒情、评价的句子,抓住这些,就找到了解答问题的钥匙。再要注意这是一道联系全文分析的题目,不能放过文中的任何一个可能成为答案的点,找到这些句子进行分类概括,答案就会全面、清晰。文中抒情、议论、评价的的句子有“学术贵乎争论,真理越辩越明;岂能一遇袭击,就退避三舍,明哲保身!”“谁知马寅初不买账,决不检讨”“最后我还要对另一位好朋友表示感忱,并道歉意”“一种思想者是领先百家,超越时代”“但不因为大家反对,就改变自己的观点和主张。我将对这一问题继续进行调查研究,下次人大会上,还将提出”“真理没有外衣。马寅初按照他的既定方案,经过一年多的广泛调查,深入研究,把人口问题直接搬到了中南海的最高国务会议”“谁知马寅初不吃这一套,前面话音刚落,他后面就当场顶撞”“决不向专以力压服、不以真理说服的那种批判者们投降”。综合这些句子可以概括楚答案。 2.这是一道分析句子含义的题目,分析句子含义首先要明确不同的句子有不同的功用。“首句”往往有提示、概括和转承信息的作用;“结尾句”或概括上文,表现文章主旨,或留下余地让人思索,或强烈的抒发感情;“中心句”记叙文中提示人物或事件的意义,议论文中往往对论点的提示有着重要作用,说明文中往往与提示事物的本质特性有着密切的联系;“转承句”承上启下,转换话题;“哲理句”含义深刻,耐人寻味,读后能给人启迪,有时有画龙点睛的作用;“矛盾句” 有些句子从字面上看自相矛盾,但作者却寄寓了深刻的用意,这样的句子往往含有两方面的意思,但却侧重一面;“感情句”有些句子明显地表达出作者的喜怒哀乐和对事物的褒扬贬抑,这些句子往往是把握作者思想感情的突破口,有时也是文章的主旨;“变式句”根据句式变换的特点,这样的句子往往有强调的意味,强调的点就在位置改变的那一部分上;“修辞句” 结合作者所使用的修辞手法,判断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1)是修辞句,要辨析修辞方式,表达效果,本句是排比句,效果是形象生动、气势磅礴、强调情感。找到这些,句子的含义也就清楚了,句子就是强调马老的艰难处境,在这种处境下还能坚持真理,进而表现他的伟大人格。(2)是一句情感句,明显地表达出作者的喜怒哀乐和对事物的褒扬贬抑,这句就是表明作者的看法和情感。对大师和小人的评价。 3.这是一道手法题,问的有些隐含,实际就是如何塑造人物形象的。小说和散文的人物塑造无外乎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两种手法,直接描写有肖像、动作、语言、心理,间接描写主要是环境的烘托(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人物的对比,其他人的评价,找到这些句子可以概括出答案。答题时明确手法后要有具体的例子。 4.这是一道概括文章主旨的题目,答题的模式是概括文章内容+作者的观点+作者的情感。答题时要注意文章的标题、开头和结尾,往往这三部分和文章的主旨关系密切,比如此文的开头“一位摆弄经济学的倔老头儿,风吹别调,发出了和百家——其实也就是一家——不同的声音,举国展开围剿”交代马老身处的环境,也是下文的主要内容。文章的结尾句“马寅初,是上帝赠予20世纪中华民族的一份厚礼。他的价值,一半在于他发掘的人口理论,一半在于他渊渟岳峙、独立苍茫的健康人格”正是概括出马老的贡献和优秀品质,这两句在字里行间都隐含着一种崇敬赞美之情。抓住这些,按既定的模式可以得到答案。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古诗文填空。(5题限选4题)(8分)

1.           ,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苏轼《定风波》)

2.可惜流年,          ,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      !(辛弃疾《水龙吟》)

3.          ,穷岛屿之萦回。桂殿兰官,      (王勃《滕王阁序》)

4.芷葺兮荷屋,                  ,建芳馨兮庑门。(屈原《湘夫人》)

5.          ,皆为惠连;吾人咏歌,    。(李白《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8分)

眼儿媚

石孝友

愁云淡淡雨潇潇,暮暮复朝朝。别来应是,眉峰翠减,腕玉香销。

 小轩独坐相思处,情绪好无聊。一丛萱草,数竿修竹,几叶芭蕉

【注】①萱草,又名谖草,谖就是忘的意思。《诗经·卫风·伯兮》:“焉得谖草,言树之背”。朱熹注曰:“谖草,令人忘忧。”②杜甫《佳人》:“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③张说《戏草树》:“戏问芭蕉叶,何愁心不开。”

1.概括词中“萱草”“修竹”“芭蕉”三种意象的共同内涵。(2分)

2.简要分析这首词与李清照《声声慢》在用字方面有什么相同的特点?有什么表达效果?(6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胡贸棺记

(明)唐顺之

书佣胡贸,龙游人,父兄故书贾。贸少乏资,不能贾,而以善锥书往来诸书肆及士人家。

余不自揆,尝取《左氏》、历代诸史及诸子大家文字,所谓汗牛充栋者,稍删次之,以从简约。既披阅点窜竟,则以付贸,使裁焉。始或篇而离之,或句而离之,甚者或字而离之。其既也,篇而联之,句而联之,又字而联之。或联而复离,离而复联。错综经纬,要于各归其类而止。盖其事甚淆且碎,非特他书佣往往束手,虽士人细心读书者亦不能为此。贸于文义不甚解晓,而独能为此,盖其天窍使然。余之于书,能及古人蚕丝牛毛之万一,而贸所为,则蚕丝牛毛事也。

贸平生无他嗜好,而独好酒。佣书所得,钱无少多,皆尽于酒。所佣书家,不问佣钱,必问:“酒能厌否?”贸无妻与子,佣书数十年,居身无一垄之瓦,一醉之外,皆不复知也。其颛若此,宜其天窍之亦有所发也。

予年近五十,兀兀如病僧,益知捐书之乐,视向所谓披阅点窜若雠我者。盖始以为甘而味之者也甚深,则觉其苦而绝之也必过,其势然也。余既不复有所披阅点窜,贸虽尚以佣书糊口诸士人家,而其精技亦虚闲而无所用。然则古所谓不能自为才者,岂独士之遇世然哉!此余与贸之相与,始终可以莞然而一笑者也。予既不复有披阅点窜,世事又已一切无所与,则置二杉棺以待长休。贸无妻与子,无一钱之畜,死而有棺无棺不可知。念其为我从事久也,亦以一棺畀之,而书此以为之券云。呜呼,百余年后,其或行于世,而又或偶有好之者,慨然追论其故所删次之人,则余之勤因以不没,而贸乃无以自见,是余专贸之功也。余之书此,亦以还功于贸也。虽然,余既以披阅点窜为雠,而岂欲后人又以披阅点窜知余也哉。

【注】①锥书:连缀编排。②点窜:修整字句;润饰。③错综经纬:纵横交错,规划结构。④蚕丝牛毛:喻多而细密。⑤颛:同“专”。⑥天窍:天生的悟性。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余不自揆                揆:度量、揣度

B.觉其苦而绝之也必过      绝:断绝、摒弃

C.岂独士之遇世然哉        遇:对待、对付

D.亦以还功于贸也          功:功劳、功绩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①稍删次之,以从简约   ②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

B.①而独能为此           ②天柱高而北辰远

C.①无一钱之畜           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D.①追论其故所删次之人   ②其人居远未来

3.下列句子全都是作者写作此记的缘由的一项是(    )

①以善锥书往来诸书肆及士人家       ②贸于文义不甚解晓,而独能为此 

③居身无一垄之瓦,一醉之外,皆不复知也    ④古所谓不能自为才者,岂独士之遇世然哉

⑤念其为我从事久也,亦以一棺畀之        ⑥贸乃无以自见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②③⑤                  D.③④⑥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分)

(1)虽士人细心读书者,亦不能为此。

(2)居身无一垄之瓦,一醉之外,皆不复知也。

(3)而贸乃无以自见,是余专贸之功也。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将音乐才能归功于大脑右半球。这部分大脑主管人的情绪、非语言感情的表达和空间思维能力。但事实上,对没有高度音乐素养的人来说,他们对音乐的感受和领悟是在两个脑半球之间分工进行的。例如,右半球识别旋律和曲调,而控制人们的语言及分析能力的左半球对音乐进行分析性的处理。然而,令人不解的是,对训练有素的音乐家,这种分工似乎消失了。脑电波研究显示,在演奏和听音乐时,音乐家几乎倾向于专用大脑左半球。

德国神经学家最近用一批音乐家的大脑解剖结构图证明了这一点。他们比较了27位受古典音乐训练的右手型男性钢琴或弦乐演奏者与27位右手型非从事音乐男性的大脑磁共振谱,结果发现,音乐工作者与非音乐工作者比起来,他们的一种与听觉过程有关的脑结构——平滑的颞回,在左半球中大些,在右半球中则小些。音乐家的脑半球之间存在一束更粗的神经纤维,这种差异在7岁就开始音乐训练的音乐家脑中尤为显著。

研究者认为这种结构差异不仅得自遗传,还与后天的训练密不可分。早期的音乐训练对大脑结构的形成起重要作用,这种训练不仅加强了神经联系,还建立起一些新联结点。训练的影响在胼胝体(联结两脑半球中相似结构的约10厘米长的神经纤维束)上体现的最明显。那些7岁前接受音乐训练的音乐家的胼胝体要比音乐才能开发晚的音乐工作者和不从事音乐者的粗10%-15%。这是因为每个脑半球控制身体另外一侧的行动,因而信号的快捷传输是关键,尤其对于协调高难的演奏动作来说,更是这样。

1.对大脑各部分结构的实际作用,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A.右半球识别音乐的旋律和曲调

B.左半球对音乐进行分析性处理

C.颞回控制了人的听觉

D.胼胝体快捷地传输信号

2.对颞回、胼胝体、神经纤维束三者的关系,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颞回不是胼胝体、胼胝体也不是神经纤维束

B.颞回就是胼胝体、胼胝体不是神经纤维束

C.颞回不是胼胝体、胼胝体就是神经纤维束

D.颞回就是胼胝体、胼胝体也就是神经纤维束

3.下面对文章的理解,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两个脑半球对音乐的领悟和感受是分工进行的

B.音乐家进行所有音乐活动时,专用大脑左半球

C.年龄越小的音乐家,其神经纤维束也就越粗

D.早期的音乐训练,可以加强和发展大脑的神经联系。

 

查看答案

下列关于名著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让巴黎市民激动的主显节和狂人节这天,人们选出了“丑人之王”,这个丑大王就是卡西莫多,人们找来硬纸板给他做了冠冕和可笑的纸袍。卡西莫多不动声色,任别人给他穿戴,表现出他的顺从和驯服。(《巴黎圣母院》)

B.堂吉诃德第一次出游将路边的一家客栈当作城堡。要求“城堡主人”给他举行骑士受封仪式。栈主是个比较狡诈的人,他看堂吉诃德有点疯傻,又打伤了脚夫,怕再出乱子,决定尽快授予他那个晦气的骑士称号。(《堂吉诃德》)

C.曹操从洛阳逃到中牟,被县令陈宫捉住。陈宫义释曹操,与他一道夜宿于曹操父亲的结义兄弟吕伯奢家中。吕伯奢家人磨刀准备杀猪款待,曹操怀疑他们要杀自己,于是和陈宫一起连杀吕家八人。路见拿着酒莱回家的吕伯奢,曹操害怕节外生枝,干脆也将吕伯奢杀死。(《三国演义》)

D.在高老太爷的生日宴会上,冯乐山提亲把自己的侄孙女许配给觉民,高家顺理成章地接受了这门亲事。觉民知道此事后,坚决不同意,甚至不惜顶撞高老太爷而离家出走。他给大哥的信中明确表达了不妥协的立场。高老太爷临终前只好答应取消婚约。(《家》)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