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一只套鞋 (前苏联)左琴科 电车实在太拥挤了,而...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一只套鞋

(前苏联)左琴科

电车实在太拥挤了,而且你不能乱动,如果你不听劝告,非要在那狭小的空间里展示你的活泼,那你一定保不住你的套鞋。

当然,只是一只套鞋,很多人根本不会放在心上。

但如果你的套鞋在两分钟内就没了,你一定不会装作若无其事的。

我再清楚不过了,上电车的时候两只套鞋都在脚上,但等到下车的时候,结果却是:两只套鞋已经分居了。所有的衣物都老老实实地呆在它应在的地方,惟独我右脚上的那只套鞋不见了。

车已经载着那只套鞋飞驰而去了……

我脱了剩下的那只套鞋,用报纸包上,就这么上班去了。等着吧:下班后我一定把它找回来。

下班了,这成了我的头号大事。我先找了一个认识的电车司机,希望从他那里得到些有用的信息。

他的话让我心里踏实多了。他说:

“嗯!是在电车上啊!应该没有什么问题。要是丢在别的公共场所,那就不保险啦。丢在电车上,找到的希望有百分之九十以上。我们局里有个失物招领处,到那儿就能领回失物,他们专负责这种事。”

“噢,谢天谢地,”我说,“现在我心就定啦。唉,我的套鞋是全新的。”

很快,我就找到了失物招领处。

“朋友,我的一只套鞋在电车上弄丢了,我希望能在这里找回来。”

“可以,”招领处的人回答说,“请描述一下您的套鞋吧。”

“套鞋嘛,好像没有什么特别之处,”我说,“鞋号是十二号。”

“十二号的鞋,我们这里可能有一万二千多只,你再细细地说一下吧。

“特点嘛,也很普通,那是绿颜色的,鞋的两旁有白色条纹。”

“这样的鞋我们这儿也有上千只,说得再详细点好吗?”

“那是一只全新的套鞋,连鞋油都没来得及上。”

“请您稍等。”

瞧,她手里的确拿着我的套鞋。

我当时真是激动极了。我想,这里的工作真出色,工作人员竟在一只套鞋上花这么大的功夫。

“谢谢,”我说,“朋友,真不知如何感谢您的帮助,这对我来说太重要了。快给我吧,我好穿上。谢谢你啦!”

“不行,尊敬的同志,我仍不能确定这套鞋的真正主人。”

“我何必去骗一只套鞋呢?”

“我们丝毫不怀疑这一点。很可能这就是您丢的那只套鞋,但现在不能给您。请您开个证明来,证明您确实是丢了套鞋。让居委会再开个证明确保一下吧!这样才符合我们的工作程序。”

“朋友,”我说,“好同志,可是我的街坊并不知道我出了这档子事,他们可能不给开这样的证明。”

“他们一定会帮你的,而且……”

他坚持原则,我只好无奈地离开了。

第二天,我找到了居委会主任,对他说:

“请给我开个证明,我丢了一只套鞋。”

“这是事实吗?我可是上过不少次当了!是不是想捞个非分之财?”居委会主任说。

“真的,”我说,“我是丢了套鞋。”

他说:“那就拿一张电车公司的证明,单凭你一句话,我可不敢胡乱开证明,我必须为居委会的声誉负责。”

我说:“就是他们让我来这儿开证明的。”

他说:“那你打个报告吧。”

我说:“怎么写呢?”

他说:“你就写:某年某月某日丢失套鞋一只等等,再加上点保证,就说你以什么样的名义起誓……”

我写了报告,随后便拿到了居委会的证明。

我拿着证明又到了失物招领处。好在一切都很顺利,套鞋被我拿了回来。

现在我终于拿回了我的那只套鞋,并把它重新穿到我的脚上。“瞧,他们的服务态度多好!要是别的单位,为一只套鞋肯定不会花那么多时间!从车上扔出去完事了。虽然花了一个星期的时间,但毕竟不是一无所获。”

但事情总不是那么尽如人意,又有一回,我丢了另一只套鞋——一星期以来,我把它包在报纸里一直随身夹带着。这次可记不得丢在哪里了。但我有一点可以确定,那就是一定不是在电车上。

虽然有所损失,但总算没全白忙活,现在我把它放在五斗柜上。每当心里烦闷时,只要朝这只套鞋看上一眼,我就心平气和了。那时我心里总会想:总会有像这样优秀的机构给我帮助的。

这只套鞋对我来说已远远地超出了它应有的价值,我一定会永远地保留着。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5分)

A.“我”在电车上丢失了一只套鞋,本不应该把这件事放在心上。但因为套鞋在很短的时间丢失,才使得“我”心里很难受。

B.下班后,“我”在电车公司找了一个认识的人,希望通过他找到丢失的套鞋。事实上,我也由此顺利地找到了丢失的套鞋。

C.在失物招领处,工作人员一再要求“我”提供详细的信息。此时“我”也表现得很有耐心,对找回套鞋抱有希望。

D.“我”到了居委会开证明,结果受到了刁难。向电车公司打了报告后,才拿到居委会的证明,最终拿到了丢失的套鞋。

E.另一只套鞋丢失后,“我”没有上次那么幸运能找到套鞋。前后对比,更加突出了之前的工作人员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

2.小说中的“我”为了找到丢失的一只套鞋,都做了哪些事?请简要概括。(6分)

3.小说结尾提到“我”对于丢失的另一只套鞋不抱找到的希望。这样写有什么样的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4.小说以“一只套鞋”为题,有主题思想和情节结构方面的考虑,请任选一个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8分)

 

1.答A给2分,答C给3分,答B给1分。 2.)①经认识的电车司机指点,到电车公司招领处提供了丢失套鞋的信息。②到居委会开证明,在打报告后拿到证明。③在招领处,拿到丢失的套鞋。(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3.①与前文形成呼应,强化了讽刺的效果:前文写找套鞋的波折,表现工作人员的死板教条,讽刺意味明显。(2分)②给读者留下回味的空间,更能引发人们的思考。(2分)③结尾处写对丢失另一只套鞋不抱找到的希望,更加突出了讽刺的意味。(2分)(从文章结构内容及对读者的作用方面考虑,意思对即可。) 4.主题思想方面:通过“我”找套鞋的过程揭示主题。(2分)以小见大讽刺某些部门工作作风僵化,办事效率低下的不良现象。(3分)表现作者对社会工作质量效率等方面的思考。(3分) 情节结构方面:有交代线索的作用。(2分)小说情节以“丢——找——又丢”套鞋为线索,构成情节结构。(3分)以“套鞋”的故事为纽带,聚拢各种人物关系,使结构层次有序展开。(3分) 【解析】 1. 试题分析:B项虽说此时还没有拿到,但也算由电车的人提供的线索“顺利”找到了鞋;而此时招领处的工作人员又很繁琐,所以找到也不是太顺利。D项不是向电车公司打的报告,是向居委会。E项这是讽刺小说,批判工作作风。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 试题分析:这是对故事情节的概括,而且对情节的限制要求也非常明确,那就是找到丢失一只套鞋的相关情节。在文本中指相关的答题区间,可知主要是三个方面,一是知道了到哪儿去找——电车公司招领处;二是开证明,打报告——居委会;三是领到丢失的套鞋——电车公司招领处。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 试题分析:对本题的解答,要考虑两个方面,一是作用类答题的一般思路:内容与结构,二是文本的体裁特点:小说的要素。具体解答时,要综合考虑这两个方面,否则的话,极容易丢失答案要点。 考点: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4. 试题分析:本题其实也是作用类的题目,只不过对作用方面内容作了限制,要求较为具体,主要就主题思想和情节结构方面的其中一点来考虑。对此,还是应该结合小说的特点来考虑。 考点: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风急天高猿啸哀,          。无边落木萧萧下,          。(杜甫《登高》)

2.歌台暖响,                        ,风雨凄凄。(杜牧《阿房宫赋》)

3.诚宜开张圣听,________________,恢弘志士之气,__________________,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诸葛亮《出师表》)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文后各题。

蝶恋花•送春

朱淑真

楼外垂杨千万缕,欲系青春,少住春还去。犹自风前飘柳絮,随春且看归何处?

绿满山川闻杜宇,便做无情,莫①也愁人苦。把酒问春春不语,黄昏却下潇潇雨。

【注】①莫,莫非。

1.上片描写了一个怎样的垂杨形象?请简要分析。(5分)

2.词的下片是如何表达感情的?这样表达的好处是什么?请简要分析。(6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薛万均,本墩煌人,后徙京兆咸阳。父世雄,大业末为涿郡太守,万均与弟万彻因客幽州,以材武为罗艺所厚善。与艺归款,高祖授万均上柱国、永安郡公。

建德帅众十万寇范阳,艺迎拒之。万均曰:“众寡不敌,宜以计胜。”即教艺羸兵阻水以诱之,万均自以精骑百匿城左。建德师度水,邀半度击之,大败其众。明年,建德以二十万骑来攻,兵已缘堞,万均与万彻率死士百人出地道,掩击其背,众惊溃去。柴绍之讨梁师都也,以万均为副,万彻亦从。距朔方数十里,突厥兵骤至,王师却,万均兄弟横击之,斩其骁将,虏阵欢,乘之,俘杀相藉。突厥走,遂围师都。诸将以城险未可下,万均曰:“城中气死,鼓不能声,破亡兆也。”既而贼果斩师都降。俄从李靖讨吐谷浑。军次青海,万均、万彻各以百骑行前,卒与虏遇,万均单骑驰突,无敢当者。还语诸将曰:“贼易与。”复驰进击,斩数千级,勇盖三军。追奔至积石山,大风折旗,万均曰:“虏且来!”乃勒兵。俄而虏至,万均直前斩其将,众遂溃,追至图伦碛乃还,与靖会青海。副侯君集击高昌,曲智盛坚守未下,万均麾军进,智盛惧,乃降。进潞国公。

会有诉万均与高昌女子乱,太宗欲穷治。魏徵曰:“君使臣以礼,若所诉实,罪且轻,虚则所失重矣。”诏勿治。后帝幸芙蓉园,坐清宫不谨下狱,忧愤卒。帝惊悼,为举哀,诏陪葬昭陵。后尝赐群臣貘皮,及万彻而误呼万均,怆然曰:“万均朕勋旧,忽口其名,岂死者有知,冀此赐乎?”因命取焚之,举坐感叹。

(节选自《新唐书》)

1.对下列句子中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建德以二十万骑来攻,兵已缘堞         缘:向上爬,攀援

B.乘之,俘杀相藉                                 藉:抚慰

C.各以百骑行前,卒与虏遇               卒:通“猝”,猝然,突然

D.岂死者有知,冀此赐乎                     冀:希望

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直接表明薛万均作战勇猛的一组是(  )

①邀半度击之,大败其众   ②万均兄弟横击之    ③既而贼果斩师都降 

④万均单骑驰突           ⑤万均直前斩其将     ⑥万均麾军进,智盛惧,乃降

A.①③⑥             B.①②⑤

C.②④⑤                  D.③④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薛万均本是敦煌人,而且是隋朝官员的后代,但后来他同弟弟跟罗艺一起归顺了唐朝,并和罗艺迎击过窦建德入侵范阳的十万军队。

B.柴绍出讨梁师都时,命薛万均为副帅,万彻也随同出征。离朔方数十里地时,突厥兵马突然而至,唐军退却,在这种不利的情况下,薛氏兄弟却扭转了战局。

C.随同李靖抵达青海征讨吐谷浑时,薛万均所向披靡,还鼓励诸将说贼寇是容易对付的,并第二次驰马杀回敌阵,斩杀敌兵几千人,勇冠三军。

D.有人控告薛万均,虽经魏征劝说,太宗没有追究他,但已心存怨怒,以致后来为一点小事,把他囚禁。薛万均忧愤而亡后,太宗却又非常悲痛。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万均与弟万彻因客幽州,以材武为罗艺所厚善。

(2)城中气死,鼓不能声,破亡兆也。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雾霾天气是一种重要的城市气象灾害。大范围雾霾天气主要出现在冷空气较弱和水汽条件较好的大尺度大气环流形势下,近地面低空为静风或微风。由于雾霾天气的湿度较高,水汽较大,雾滴提供了吸附和反应场所,加速反应性气态污染物向液态颗粒物成分的转化,同时颗粒物也容易作为凝结核加速雾霾的生成,两者相互作用,迅速形成污染。冷空气来临,风速增加,雾霾逐渐消散。研究表明,雾霾天气的形成和发展与气象条件关系密切。

    2009年11月3-8日的一次持续性雾霾天气过程具有显著阶段性特征,是一次持续时间长、阶段性特征明显的雾霾混合性天气。本次持续性雾霾天气的第一阶段是霾阶段,该阶段PM2.5浓度增加是影响雾霾能见度降低的主要因素;第二阶段是大雾阶段,该阶段相对湿度增大是导致能见度下降的重要因素,在持续性大雾天气的静稳条件下,导致PM2.5浓度累积增加;第三阶段后,由于北方冷空气的入侵,大雾天气结束。可以看出,雾霾过程能见度的变化和相对湿度、PM2.5浓度、温度、风速的变化具有很好的阶段性对应关系。相对湿度与能见度在整个过程中保持稳定的负相关线性关系。由于温度决定了相对湿度的水平,因此温度与能见度的关系实际上反映了相对湿度与能见度的关系;而从整个过程来看,PM2.5与能见度是明显的非线性关系,在第一阶段PM2.5对能见度影响的速率要明显高于第二阶段,而在第二阶段中,PM2.5对雾霾能见度的影响水平几乎保持不变。风速与雾霾能见度是正相关的线性关系,从整体上看,风速越大能见度越好,而从风速对能见度影响的线性趋势上看,第一阶段风速对能见度的影响速率要大于第二阶段风速对能见度的影响速率,第三阶段能见度随着风速的增加而迅速增大,反映出风速对雾霾过程能见度的转好有重要的作用。

    以北京为例。研究发现:无论是年均水平还是月均水平,霾日都要远远高于雾日,说明霾天气比雾天气对北京的影响更为严重。从月际变化上来看,大雾天气月变化十分明显,更集中于10-12月份;而霾天气在各月差异相对较小,除8-10月份的其他各月均有较多霾天气出现。从空间分布来看,雾霾天气在北京东南及城区发生频率最高、强度最大,北京西北部雾霾发生频率最低、强度最小。城区和东南地区是霾天气影响最为严重的地区,而大雾天气虽然在东南发生频繁,但是大雾强度在城区相对较弱,在城区的西北和西南大雾强度最大。

    雾霾天气频繁发生,对城市大气环境、群众健康、交通安全、农业生产等带来的影响日益显著,极易酿成雾霾灾害。同时,由于大部分严重的雾霾天气一旦形成往往很难消散,此类持续性雾霾天气对城市环境的危害往往尤其严重,并容易带来较强的社会负面影响。2011年,雾霾天气第一次入选中国十大天气气候事件,反映出社会公众对雾霾天气关注程度的进一步提高。雾霾气候特征和影响因素是雾霾灾害风险评估的基础性工作,对于雾霾防灾减灾和雾霾风险防范具有重要意义。

(摘编自读秀网《雾霾天气的影响及对策》)

1.下列对于雾霾天气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雾霾天气是一种重要的城市气象灾害,严重的雾霾一旦形成,大多很难消散,对城市环境的危害很大,容易酿成雾霾灾害。

B.雾霾天气的大范围出现,主要是在冷空气较弱或水汽条件较好的大气环流形势下,而且近地面低空为静风或微风。

C.雾霾天气之所以形成污染,是由于反应性气态污染物向液态颗粒物成分的转化和颗粒物作为凝结核加速雾霾生成的相互作用。

D.雾霾天气的湿度较高,水汽较大,最后的消散往往受到冷空气入侵的影响,它的形成和发展与气象条件的变化有密切关系。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从具有显著的阶段性特征的雾霾天气过程来看,能见度的变化和PM2.5浓度、相对湿度、温度与风速的变化具有良好的阶段性对应关系。

B.在持续时间长的雾霾混合性天气的全过程中,温度、相对湿度与能见度保持稳定的负相关线性关系,风速与能见度的关系则成正比。

C.2009年11月的那次雾霾天气的整个过程中,PM2.5与能见度是明显的非线性关系,它对雾霾能见度的影响水平几乎保持不变。

D.北京的雾霾天气有以下特点:霾日多雾日少;霾日分散雾日集中;雾霾天气中,大雾在东南地区发生频繁,但强度在城区相对较弱。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尽管雾霾天气在北京东南及城区发生频率最高、强度最大,但是雾天气和霾天气对这些地区的影响却有着明显不同。

B.雾霾天气如果持续时间长、阶段性特征明显,就会表现出:PM2.5浓度、相对湿度、风速与能见度保持稳定的线性关系。

C.雾霾天气入选中国十大天气气候事件,体现了民众关注度的提高,也可以反映出政府关注民生、直面问题的工作态度。

D.雾霾天气极易酿成雾霾灾害,如果对形成它的气候特征和影响因素进行灾害风险评估,采取针对措施,就有利于防范这种天气灾害。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题目。

南安军 (宋)文天祥

梅花南北路, 风雨湿征衣。

出岭同谁出?  归乡如不归!

山河千古在,  城郭一时非。

  饥死真吾志,   梦中行采薇

【注】①诗人被俘押解北上,途经家乡江西南安军,曾绝食。②梅花,指梅岭即大庾岭。 ③商亡,伯夷、叔齐不食周粟,逃进首阳山,采薇充饥,最后饿死。

1.请简要说明诗人“归乡如不归”的原因。(5分)

                                                                       

2.第三联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6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