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按照例句的句式特点,根据你对课文的理解,从祥林嫂、别里科夫、桑地亚哥中任选一个对...

按照例句的句式特点,根据你对课文的理解,从祥林嫂、别里科夫、桑地亚哥中任选一个对象,仿写句子。(4分)

例句:(阿Q)在读者的心目中,阿Q既是一个文学形象,又是一个旧中国落后农民的典型;“我们先前比你阔多了”不仅是一句人物语言,更是他精神胜利法的集中体现。

仿写:(      )                                                                              

 

【示例1】在读者的心目中,祥林嫂既是一个文学形象,又是一个旧中国深受封建思想毒害的劳动妇女的典型;“我真傻,真的”不仅是一句人物语言,更是她备受伤害之后心灵麻木的集中体现。 【示例2】在读者的心目中,别里科夫既是一个文学形象,又是一个沙皇专制统治时期顽固守旧的知识分子的典型;“千万别出什么乱子才好”不仅是一句人物语言,更是他害怕新事物思想的集中体现。 【示例3】在读者心目中,桑地亚哥既是一个文学形象,又是一个百折不挠坚强不屈的“硬汉子”的典型;“你尽可以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不仅是一句人物语言,更是他敢于面对暴力和死亡精神的集中体现。(正确评价人物的典型意义,引用最精粹的人物语言并恰当点评,2分;句式和关联词语运用正确,2分。) 【解析】 试题分析:解此类题要抓住例句的句式特点即首先正确评价人物的典型意义,再引用最精粹的人物语言,最后恰当点评,应由此三部分组成,还应注意句式和关联词语的正确运用。仿照其句式特点造新句,仿写时要注意达到形似和神似。本题也是考查学生对名著名篇中人物的经典语言掌握以及鉴赏评价能力。 考点:考查仿用句式。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共20分,共4小题)

离我最近的草

李玉良

①家乡的田野,生长着一种我不喜欢的草叫沙蓬。村里那些乡亲,几乎都不喜欢这种草。冬去春来,有一些草,从地上针尖尖似的冒出来,沙蓬也以绿的姿态出现。只要有土的地方,它都会生长。看样子,沙蓬的生命很顽强,它不但长在远离农田的贫瘠土地上,还和别的一些草长在靠近庄稼的地畔,甚至长在肥沃的地里,与庄稼分享农人撒在地里的汗水和肥料。

②沙蓬露头不久,茎秆就长出绿针。那时候,它是嫩嫩的、绵绵的、软软的,没有锋芒。放学后,奶奶交给我拔猪草的活,我快乐得如鸟儿一样,提着筐子,跟几个伙伴出去了,不用多长时间,一筐子嫩沙蓬提了回来,奶奶把大部分沙蓬留给猪吃,拣出一把,用清水洗了,给我做菜饽饽。现在想起来,奶奶当年做的那些菜饽饽,是难得的绿色美味,只是那时的我,却没有品出其中的滋味。

③过了春天,沙蓬长高了,也长硬了。可以说,它是地上生长的一种异样的草。夏末季节,这种草蓬炸成箩筐般大,它不再有破土而出时那种娇嫩劲儿,而是浑身长刺,锋芒毕露,不但人不可伸手触摸,连牛驴骡马也敬而远之。

④大自然的草,各有各的形象,有的迎风而立,有的见风就倒,特别是沙蓬,经不住秋风吹打,在白天,也在晚上,以球形的姿态,被风追赶着到处跑。小时候,在乡村的日子里,是沙蓬撵着我长大的。少年时,我在铁路上干活,每天出去,都能见到沙蓬,铁道的路肩上,走多长的路,它们都不会在我眼前消失。起风的时候,它们有时跑在你前面,有时抱成一团,拦住了你的去路,有时在你身后拼命地追赶,火车在铁道上跑,它们在铁道下面跑。那天,我看到了一个独特的景象:一大群沙蓬站在护网处,如天真而又充满幻想的孩子,好奇地看着疾驶的火车。忽而一阵风过,他们便无人管束一般,如撒欢的野马,有的跑到山洼里,有的跑到水沟中,他们在背风的地方躲避着,好像跑得有点累了,歇在了那里。

⑤终于在这一天,我改变了对沙蓬的看法,沙蓬不能迎风而立,是它的天性使然,它只能在风来临时选择逃跑,至于它最终的结局,对于我们来说并不重要,它的宿命是一岁一枯荣。

⑥在我看来,百草中数沙蓬最脆弱。我发现,乡村那些老百姓和我们这些外出打工的人,跟沙蓬一样,都是弱势群体,一生就这样奔跑着、忙碌着。我们干活,有时是漆黑的夜晚,有时是天刚破晓的黎明,有时在阳光炎炎的烈日下,有时在飘飘洒洒的雨中,有时在鹅毛飞落的雪天。无论多么辛苦,我们都无怨无悔。

⑦人跟沙蓬走得是那么近,有时候,人的一些作为,都被沙蓬看在眼里。有一群人在挥汗如雨地干活,为什么有一个人站着不干活,还指手画脚地骂他们,不能好好说吗?那天,我也在这群人中干活,看到了这些沙蓬,也听到了他们的话。有一名临时工,听到那个人的辱骂后,平心静气地还了两句,就被开除了,一旁的沙蓬,埋怨他不该像它们一样锋芒太露。

⑧长刺的沙蓬,注定命运好不到哪里,因此我怀疑它们还是当年在铁路边看到的那群沙蓬吗?还是说,童年的沙蓬一到成年就注定会以另一种姿态呈现?我想到了鲁迅《故乡》里的闰土,少年时的机灵、自由,与中年后的木讷、顺从,这难道就是造物的杰作吗?但不管怎样,它的确离我很近,近得我能嗅到它的味道,捧着它的灵魂,并期待在这个寒冷的日子,再次与它相逢。

(选自2013年第5期《散文百家》,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两项都选对给4分,只选一项且正确给2分,有选错的给0分)(4分)

A.作者起初不喜欢沙蓬是因为这种草常常与庄稼争夺肥料,需要农人费力清除,而且它浑身长刺,锋芒毕露,让人无法接近。

B.沙蓬在“我”童年的生活中也不完全是不良的记忆,奶奶当时用它给“我”做的菜饽饽,就是那个年代里最能给“我”安慰的美味。

C.作者把从乡村到城市打工的人比作沙蓬,因为他们都是被忽视、被践踏、被侮辱的对象,他们都无力也不愿改变自己的命运。

D.文章以对沙蓬的情感态度的变化为线索,写沙蓬也是写那些生活在底层的人们,作者通过对沙蓬的描写表达了对弱势群体的关注和同情。

E.文章在写沙蓬和城市的弱势群体时,也把自己的生活融入其中,以“我”的视角看待他们,这样写更真实可信,更能使读者产生共鸣。

2.第④段画线语句描写了铁路边的沙蓬。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技巧和作用。(4分)

3.文章标题“离我最近的草”有哪些含义?请简要概述。(6分)

4.文章结尾作者为什么会想到鲁迅《故乡》中的闰土?结合文本加以探究。(6分)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限选其中的5个小题作答,如答题超过5个,按所答的前5个小题计分)(5分)

1.             ,塞上风云接地阴。(杜甫《秋兴八首》)

2.山寺钟鸣昼已昏,              。(孟浩然《夜归鹿门歌》)

3.             ,临清流而赋诗。(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4.雁阵惊寒,           。(王勃《滕王阁序》)

5.东篱把酒黄昏后,                。(李清照《醉花阴》)

6.           ,形影相吊。(李密《陈情表》)

7.谢公宿处今尚在,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8.人生如梦,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归自南阳

(明)李昌祺

去日犹秋暑,归时已冷霜。江山非故里,人物是他乡。

老态随年出,离愁共路长。埃尘如见恋,到处扑衣裳。

1.从思乡的角度看,这首诗共写了几层意思?请概括说明。(4分)

2.诗的尾联富有艺术感染力,请作简要赏析。(4分)

 

查看答案

请用斜线(/)给下面文言短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断句不超过6处)(3分)

世人画韩退之,小面而美髯,着纱帽,此乃江南韩熙载耳尚有当时所画题志甚明熙载谥文靖江南人谓之韩文公因此遂谬以为退之退之肥而寡髯。元丰中,以退之从享文宣王庙,郡县所画,皆是熙载。后世不复可辩,退之遂为熙载矣。

(节选自《梦溪笔谈》)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共18分)

送浮屠文畅师序

韩  愈

人固有儒名而墨行者,问其名则是,校其行则非,可以与之游乎?如有墨名而儒行者,问之名则非,校其行而是,可以与之游乎?扬子云称:“在门墙则挥之,在夷狄则进之。”吾取以为法焉。

浮屠师文畅喜文章,其周游天下,凡有行,必请于缙绅先生以求咏歌其所志。贞元十九年春,将行东南,柳君宗元为之请。解其装,得所得叙诗累百余篇,非至笃好,其何能致多如是邪?惜其无以圣人之道告之者,而徒举浮屠之说赠焉。夫文畅,浮屠也,如欲闻浮屠之说,当自就其师而问之,何故谒吾徒而来请也?彼见吾君臣父子之懿,文物事为之盛,其心有慕焉,拘其法而未能入,故乐闻其说而请之。如吾徒者,宜当告之以二帝三王之道,日月星辰之行,天地之所以著,鬼神之所以幽,人物之所以蕃,江河之所以流而语之,不当又为浮屠之说而渎告之也。

民之初生,固若禽兽夷狄然。圣人者立,然后知官居而粒食,亲亲而尊尊,生者养而死者藏。是故道莫大乎仁义,教莫正乎礼乐刑政。施之于天下,万物得其宜;措之于其躬,体安而气平。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文武以是传之周公、孔子,书之于册,中国之人世守之。今浮屠者,孰为而孰传之邪?夫鸟俯而啄,仰而四顾;夫兽深居而简出,惧物之为己害也,犹且不脱焉。弱之肉,强之食。今吾与文畅安居而暇食,优游以生死,与禽兽异者,宁可不知其所自邪?

夫不知者,非其人之罪也;知而不为者,惑也;悦乎故不能即乎新者,弱也;知而不以告人者,不仁也;告而不以实者,不信也。余既重柳请,又嘉浮屠能喜文辞,于是乎言。

【注】①门墙:师门,借指儒家观念盛行的地方。②夷狄:对少数民族的一种蔑称。

1.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可以与之游乎    游:交往    B.当自就其师而问之    就:成就

C.人物之所以蕃    蕃:繁衍    D.告而不以实者,不信也  信:诚实

2.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表明作者“推崇儒学”观点的一组是(3分)

①浮屠师文畅喜文章    ②宜当告之以二帝三王之道    ③是故道莫大乎仁义

④民之初生,固若禽兽夷狄然   ⑤书之于册,中国之人世守之  ⑥知而不为者,惑也

A.①③⑤   B.④⑤⑥   C.③⑤⑥   D.②③⑤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段用“墨名而儒行”打比方,后写文畅禅师结交儒士,喜文章,暗示文畅禅师心慕儒家学说,故和他“谈儒”。

B.作者虽然应柳宗元之约给佛教徒文畅作序,但也毫不留情地批评了柳宗元为文畅写文却不述儒道的做法。

C.从文中可以看出,作者认为儒家之道的宗旨就是积极推行圣人之道,其核心就在于仁义之道和礼乐之道。

D.作者借写序议“儒佛”事,盛赞儒家圣人之道,又暗含对佛教的贬斥,但讲来既不失礼,又站稳立场,可谓难得。

4.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凡有行,必请于缙绅先生以求咏歌其所志。(3分)

(2)拘其法而未能入,故乐闻其说而请之。(3分)

(3)悦乎故不能即乎新者,弱也。(3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