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 “艺术默契”与京剧的伴奏 金开诚 任何艺术的创作...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

“艺术默契”与京剧的伴奏

金开诚

任何艺术的创作与欣赏之间都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关系。这种关系在艺术形式上的深刻表现之一,就是创作者与欣赏者之间存在着心照不宣的“默契”。“默契”的形成和发展是谅解、定势、求美、求新等心理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谅解和求美是“默契”的基础。同时,因为有心理定势在起作用,所以“默契”具有稳定性;又由于创作和欣赏双方都要求出新,所以“默契”又不是凝固不变,而是变动发展的。但这变动乃是在创作与欣赏的相互作用中自然出现的;任何一方如果突然间严重破坏“默契”,那么创作与欣赏的相互依存关系便趋于破裂,艺术作品也就不能取得应有的社会效果。

就京剧的伴奏而言,使用简单的民族乐器早已形成“默契”。这种“默契”还不仅仅是出于谅解与定势,而且也符合求美求新的愿望。因为对许多老观众来说,主要以京胡伴奏唱腔自有其美妙的感受,特别像徐兰沅、王少卿为梅兰芳伴奏,在老观众心目中都已到了“尽善尽美”的地步,增加更多的音响只会起消极的作用。客观地看,这些伴奏与演唱之间也确有水乳交融之妙。虽然这样的珠联璧合已不易见于当世,但因心理定势的关系,老观众仍感到以苍劲或细腻的琴声来伴奏各种风格唱腔是最符合听觉要求的。同时老观众也并不保守,在伴奏的发展中,京胡加上了二胡,又加上了月琴;名琴师们还不断设计一些花过门、花点子,并在托腔①时准确运用琴声与唱腔的离合变化,这都已被接受并受到欢迎,所以双方的“默契”事实上也是处在发展之中的。但是,当伴奏突然变为庞大的交响乐队时,由于背离原有的“默契”太大了,所以表示不能欣赏。这种不能欣赏,是受到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默契”运动规律的制约的,不能简单地视为因循守旧、看不惯新生事物。

不过,艺术“默契”虽然是创作者与欣赏者之间的事情,是在创作与欣赏这个大系统内所出现的一种规律性互动,却也必然受到系统之外的种种社会历史因素的制约。现在只就新观众对京剧演唱与伴奏的听觉感受来说,由于听的能力缺乏训练而未能入于唱腔与伴奏的精细之处,整个听觉既然处于极为粗略的宏观状态,就不能不感到京剧的唱腔与伴奏是过于单调以至于陈旧的。但从美学上说,京剧的佳妙是客观存在的,它的确蕴藏着中华民族创造的大量艺术精华。因此许多创作人员和热心人士深感到对它的继承与发扬负有历史的责任,为此而进行种种探索以求改革振兴,试用交响乐队来伴奏京剧清唱就是这类探索的一种。这种探索,特别需要得到懂行的老观众在精神上的赞助与支持,这也是一种社会性的默契。

[注]①托腔:戏曲演出时用乐器衬托演员的唱腔。

1.下列对“艺术默契”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艺术默契是创作者和欣赏者双方对京剧艺术所持有的一种理解和认识。

B.艺术默契的稳定是由创作者和欣赏者双方的谅解、求美心理决定的。

C.艺术默契的变动是由创作者和欣赏者相互依存关系趋于破裂而导致的。

D.艺术默契的形成是受到艺术运动的规律和种种社会历史因素制约的。

2.下列对京剧伴奏有关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使用以京胡为主的简单民族乐器为京剧伴奏,获得许多老观众的充分认可。

B.增加了二胡、月琴等民族乐器,标志着传统京剧伴奏的逐渐变化和发展。

C.突然使用庞大的交响乐队为京剧伴奏,就完全背离了创作者和欣赏者之间的默契。

D.京剧伴奏引进新乐器新形式,是为了振兴传统京剧艺术而作出的新的尝试。

3.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要接受现代庞大的交响乐队为传统的京剧演唱伴奏的表演形式,老观众就需要抛弃因循守旧的观念。

B.只就听觉感受来说,即使训练听力并改变听觉的粗略状态,新观众也很难进人京剧艺术的佳妙境界。

C.用交响乐队来伴奏京剧清唱,意味着京胡、二胡、月琴等简单的民族乐器将逐渐退出京剧艺术的舞台。

D.有懂行的老观众的精神支持和缺乏听力训练的新观众的用心贴近,京剧探索中新的默契就可能形成。

 

1.D 2.B 3.D 【解析】 1.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应先在文本中划定有关论述“艺术默契”的区域,再将各选项表述同文本对照。文本对“艺术默契”的论述散见各处,要仔细整合对比。其中,A项把对“艺术默契”的理解局限化,不止京剧,原文在第一段,是说“艺术默契”“是创作者与欣赏者之间存在着心照不宣的‘默契’”。B项内容页在第一段,原文是说“因为有心理定势在起作用,所以“默契”具有稳定性”,此项说法不对。C项内容仍在第一段,原文是说“任何一方如果突然间严重破坏‘默契’,那么创作与欣赏的相互依存关系便趋于破裂”,此项把因果关系颠到了。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2.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应先将文本中有关京剧伴奏的信息加以筛选整合,在同各选项表述对照。题中,B项说法有误。文本有关内容组第二段。根据文本,“增加了二胡、月琴等民族乐器”是为了说明“老观众也并不保守”、“双方的‘默契’事实上也是处在发展之中的”这两点,而不是如该项所说“标志着传统京剧伴奏的逐渐变化和发展”。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要将各选项表述同文本有关内容进行比照。A项相关内容在文本第二段末尾,原文是“不能欣赏,是受到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默契’运动规律的制约的,不能简单地视为因循守旧、看不惯新生事物”,可知此项说法错误。B项相关内容在文本第三段,原文是“就……听觉感受来说,由于听的能力缺乏训练而未能入于唱腔与伴奏的精细之处,整个听觉既然处于极为粗略的宏观状态,就不能不感到京剧的唱腔与伴奏是过于单调以至于陈旧的”;而该项却说“只就听觉感受来说,即使训练听力并改变听觉的粗略状态,新观众也很难进人京剧艺术的佳妙境界”,这说法原文无据,过于武断。C项相关内容在文本第二段,原文是“当伴奏突然变为庞大的交响乐队时,由于背离原有的‘默契’太大了,所以表示不能欣赏”,而该项却说“用交响乐队来伴奏京剧清唱,意味着京胡、二胡、月琴等简单的民族乐器将逐渐退出京剧艺术的舞台”,这样的判断缺少根据,过于武断。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但是,没有人会喜欢只有灰色的世界。              。多彩保证了活力,而灰色提升着品位,这也就是和谐。

①这世界充满生命活力,姹紫嫣红,千姿百态,万类霜天竞自由

②灰色也只有在和其他色彩搭配时,才能显示它的普适性,显示它的高贵和纯粹

③也正因为有了思想的高贵、纯粹,纷繁的世界才不至于俗不可耐

④正因为有了生活的五彩缤纷,理论的灰色才不显得死寂

⑤因此,灰色又必须链接多彩的世界

A.②⑤①④③           B.②③④⑤①  C.①⑤②④③D.⑤①②④③

 

查看答案

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湄公河惨案”发生后,中、老、缅、泰四国近日在北京举行湄公河流域执法安全合作会议,同意正式建立中老缅泰湄公河流域执法安全合作机制,联合治理湄公河水域存在的突出的治安问题。

B.11月10日,日本在大分县举行了一次以中国为假想敌人的大规模军事演习格外引人注目。对于日本这些频繁的军事行动,我们必须有所准备。

C.神舟八号飞船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成功对接,实现了国人期盼已久的中式“太空之吻”,在太空中建立第一个中国空间实验室指日可待。

D.这份工作报告,不仅全面总结了改革开放30年来我县医疗卫生事业不断改革和发展,而且指明了构建我县医疗卫生保障体系的方向。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毕福剑主持的“星光大道”节目轻松、幽默,常常逗得观众捧腹大笑,让他们心中所有的烦恼、忧愁都付诸东流了。

B.2011年,虽然中国足球再次失利,但只要政府对足球管理体制实行彻底的改革,中国足球的发展一定会柳暗花明

C.在国家政策的干预下,全国房价普遍下调,广大市民对此弹冠相庆。专家预测,未来房价将稳步回落,但幅度有限。

D.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在高中教学中努力贯彻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坚决摒弃那种不尊重学生的耳提面命式的教学方法。

 

查看答案

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字,每组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

A.妃/洗/白   白/宿风餐   衣楚楚/盖相望 

B.身/辈果/胸   /羽扇巾   径通幽/突徙薪

C.情/对/勘   利/退避三   日西山/厚古

D.窃/候/机   菜/善而从   骗过关/昧时代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暑假里,几个高中生一块儿回学校参加篮球训练。他们看到有个女孩儿蹲在街边,地上用白粉笔写着:前来旅游,钱包被偷,无钱吃饭和回家,求好心人帮帮我。

他们中的小赵动了心,在裤兜里摸出10元钱,放在女孩面前。

走过去之后,小钱说:"谁出来旅游还带粉笔?善良落入了不诚信的圈套。"

小孙说:"别因他人行骗,自己放弃行善。"

小李说:"诚信?善良?彭宇救人成了被告,谁还敢善良啊?"

小周说:"矿工聂清文去救人被困死井下,人们在他的遗体旁发现一顶安全帽,上面用白粉笔写着他欠人家多少钱。这是最善良的人留下的最诚信的遗言。"

小吴说:"我提议,咱们训练后再回去看看,不管这个女孩儿说的是真是假,我们都得做点什么。"大家都说好。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