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题目。 广陵吊史阁部① (清)黄燮清 沿江烽火怒涛惊,半...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题目。

广陵吊史阁部

(清)黄燮清

沿江烽火怒涛惊,半壁青天一柱撑。

群小已隳南渡局,孤臣尚抗北来兵。

宫中玉树征歌舞,阵上靴刀决死生。

留得岁寒真气在,梅花如雪照芜城

[注]①广陵:扬州。史阁部:指史可法。明崇祯时,官至兵部尚书,南明福王立,加武英殿大学士,受命替师扬州,抵抗清兵。孤军抗战至英勇就义。史可法死后,扬州人民将他的衣冠葬在城外的雪岭,种了万株梅树来纪念他。明制,大学士入阁办事,称阁臣或阁部。②靴刀:《田唐书·李光弼传》载。唐代名将李光弼平定安史之乱作战时,常纳娅刀于靴中,表示决死之志。③芜城:扬州旧称。

1.诗作尾联意蕴丰富,请结合全诗内容,说说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5分)

2.本诗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1.梅花岭上梅花盛开,“岁寒真气”的梅花有坚贞不屈的象征意义,诗人敬仰忠肝义胆、侠骨雄风的民族英雄史可法,以梅花写出了英雄浩气长存,以此激励着后人,表现了作者追慕先烈,愤世嫉俗的情怀和贯穿全诗的那种沉重的危机感。 2.(1)运用对比衬托的手法,突出了史可法赤心奉国的崇高气节。以清兵南下,势不可挡来凸现史可法只身支撑南明半壁江山的突出地位;以群小的勾心斗角,破坏大局反衬史可法的坚决抗战;以福王的荒淫无耻,映照史可法的誓死抗清。(2)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作者把南明王朝比为“半壁青天”,用“一柱撑”比喻史可法支撑大局的突出作用,凝练又生动。(3)用典故来表达思想感情。用“玉树后庭花”的典故写出了政局如此岌岌可危、不知死活的福王君臣竟还在宫中纵情声色,逸乐不休;用“靴刀”的典故,精炼表现出史可法誓死抗敌的崇高精神品质。(4)运用了虚实结合的写法。首句“沿江烽火怒涛惊”虚写清军大举南下,形势危急,渲染得有声有色;末尾两句“留得岁寒真气在,梅花如雪照芜城”写梅花岭上梅花盛开,是实写。但是梅花蕴含坚贞不屈的象征意义,又可说是虚写。(答对两点即给6分) 【解析】 1.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诗歌主旨的探究题目,诗歌的主旨探究要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诗中的关键词语进行,本诗的题目“广陵吊史阁部”,从中可以看出是对死者的吊念,吊念是一般是要述说人物的功绩或人格,从注释“孤军抗战至英勇就义”“种了万株梅树来纪念”他可以看出主要是赞颂史可法的人格,从诗中关键的词语“一柱撑”“岁寒真气”也可以看出是对人物人格的赞颂,结合这些,再结合诗句中选取的“梅花”的意象的特征,可以得出答案。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手法题,通过两句诗的比较分析哪一种蕴藉耐味,一般顺着作者的思路分析原诗的好处,诗歌手法主要有抒情方式(直接、间接),直接有直抒胸臆,间接有借景抒情、即使感怀、怀古伤今、托物言志,一般用于整首诗歌;表现手法,主要是对比、衬托、渲染、铺垫、动静、虚实、抑扬等,主要用于某一联的赏析;第三是修辞。此题是综合考核,难度不大,从三类中选取典型的手法进行分析,即可,答题方式是:手法+解释+加效果。比如:诗歌的首联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手法)。作者把南明王朝比为“半壁青天”,用“一柱撑”比喻史可法支撑大局的突出作用(解释),凝练又生动(效果)。第二联运用对比衬托,第三联运用对比和用典的方法。结合上面例子进行分析。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而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汪应轸,字子宿,浙江山阴人。少有志操。正德十二年成进士,选庶吉士。十四年,诏将南巡。应轸抗言:“自下诏以来,臣民旁皇,莫有固志。临清以南,率弃业罢市,逃窜山谷。苟不即收成命,恐变生不测。昔谷永谏汉成帝,谓:‘陛下厌高美之尊号,好匹夫之卑字。数离深宫,挺身晨夜,与群小相逐。典门户奉宿卫者,执干戈而守空宫’。其言切中于今。夫谷永,谐谀之臣;成帝,庸暗之主。永言而成帝容之。岂以陛下圣明,不能俯纳直谏哉?”疏入,留中。继复偕修撰舒芬等连章以请。跪阙门,受杖几毙。

教习竣,拟授给事中。有旨补外,遂出为泗州知州。土瘠民惰,不知农桑。应轸劝之耕,买桑植之。募江南女工,教以蚕缫织作。由是民足衣食。帝方南征,中使驿骚道路。应轸率壮夫百余人列水次,舟至,即挽之出境。车驾驻南京,命州进美妇善歌吹者数十人。应轸言:“州子女荒陋,无以应敕旨。臣向募有桑妇,请纳之宫中,传受蚕事。”事遂寝。

世宗践阼,召为户科给事中。山东矿盗起,兖州,流入畿辅、河南境。应轸奏言:“弭盗与御寇不同。御寇之法,驱之境外而已。若弭盗而纵使出境,是嫁祸于邻国也。凡一方有警,不行扑灭,致延蔓他境者,俱宜重论。报可。在科岁余,所上凡三十余疏,咸切时弊。以便养,乞改南,遂调南京户科。张璁、桂萼在南京,方议追尊献皇帝。雅知应轸名,欲倚以自助。应轸与议不合,即奏请遵礼经、崇正统,以安人心。不报。

嘉靖三年春,出为江西佥事。居二年,具疏引疾,不俟命而归,为巡按所劾。诏所司逮问。应轸自陈亲老,鲜兄弟,乞休侍养。吏部为之请,乃免逮。久之,廷臣交荐,起故官,视江西学政。父艰归,病卒。

(选自《明史·汪应轸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臣民旁皇,莫有固志              旁皇:通“彷徨”,犹疑不决

B.教习,拟授给事中      竣:完成,完毕

C.廷臣荐,起故官             交:交替,更替

D.事遂                             寝:停止,平息

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直接表明汪应轸直言敢谏的一组是(3分)

①临清以南,率弃业罢市,逃窜山谷

②敬不即收成命,恐变生不测

③继复偕修撰舒芬等连章以请

④臣向募有桑妇,请纳之宫中,传受蚕事

⑤秦请遵礼经、崇正统,以安人心

⑥所上凡三十余疏,咸切时弊

A.①②③        B.②④⑤        C.②③④        D.④⑤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汪应轸出任江西佥事两年后上疏称病,不待复命便立即返乡,被巡按官员弹劾,后经自陈实情,又因吏部求情才得免罪获释。

B.汪应轸出任泗州知州时针对土地贫瘠、百姓懒情、不懂农桑的具体民情,采取买桑劝农、募工教织的措施,使得泗州百姓丰衣足食。

C.汪应轸为奉养亲老,请求调任南京,但与张璁、桂萼商议追封兴献皇帝尊号一事意见不合,立即上疏奏请世宗皇帝尊崇礼经与正统,以便安稳民心。

D.汪应轸曾用谷永劝谏汉成帝的典故当面劝止皇帝南巡,却因讽喻失当,招引圣怒,继而被罚跪宫门,遭受杖责几乎丧命。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应轸率壮夫百余人列水次,舟至,即挽之出境。

(2)凡一方有警,不行扑灭,致延蔓他境者,俱宜重论。”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大脑对语言的驾驭至少通过两个中枢:一个是语言运动中枢,能指挥发音器官说出不同的语句;另一个是语言理解(阅读)中心,能理解他人所说的话,以及阅读并理解书面语言。这两方面构成语言能力的生物学基础,它必然与遗传和基因有关。

人类第一个“语言基因”是英国牛津大学威康信托人类遗传学中心的安东尼。摩纳哥和西蒙·费希尔研究小组发现的,其研究成果发表在2001年10月4日的《自然》杂志上,这个与语言能力有关的基因就是“叉头框P2基因”(FOXP2)。

FOXP2基因是在一个被称为“KE家族”的人群中发现的。这个家族三代人有24名成员,但是其中一半人无法自主控制嘴唇和舌头的运动,因此发音和说话极其困难。而且他们也存在阅读理解障碍,表现为不能正确拼写词语,难以组织好句子,弄不懂语法规则,很难理解别人说的话和进行阅读。研究人员先对KE家族成员进行大脑图像扫描,发现其中有语言障碍的人在大脑分管语言的“基底神经节”部位出现异常,而FOXP2基因就是在基底神经节表达和产生功能的。这个中枢控制人的口舌运动和发音说话,KE家族的语言障碍者的大脑皮质中这个区域不能正常工作。

1998年,研究人员又发现,一名与KE家族无亲缘关系的被称为“CS”的男孩也出现了与KE家族语言障碍者相同的症状。对这些患者的基因测序发现,KE家族的语言障碍者和CS儿童的FOXP2基因中有一两个位点突变,造成大脑的基底节在发育期不能很好发育,从而影响了他们的语言能力。

最早发现FOXP2基因的科学家费希尔认为,人类的语言问题非常复杂,并非只有一个FOXP2基因起作用,类似FOXP2这样与人类语言能力相关的基因可能还有10到1000个之多。例如,最新发现,有两个基因在语言的形成方面有重要作用,它们可以帮助人发育出较大的大脑,这对语言能力的发展是必须的。这两个基因分别叫做“异常纺锤型小脑畸形症相关基因”和“微脑症基因”。

据研究,这两种基因出现的年代都非常近,前者约6000年前出现,后者则出现于约3.7万年前,此后可能通过进化适应或自然选择在人群中迅速扩张。研究人员推测,由于这两个基因发生了变化,才让人类产生了较大的脑容量,并获得了较好的认知和学习能力。进一步的研究发现,这两个基因也与人的语言类型有关。

人类语言可分为两大类,一类为声调语言,另一类为非声调语言。声调语言是指发同一个语音时,高低不同的声调可表示不同的意思(语义)。非声调语言是指语音声调在高低不同时,只表示语气,而不会影响语义。英国爱丁堡大学的丹·戴迪休和罗伯特·莱德对非声调语言地区的人和声调语言地区的人进行统计,结果发现前者更可能拥有上述两种新进化的大脑发育基因,而这两种基因未能充分进化的人则更擅长于掌握声调语言。

戴迪休和莱德是在分析了近1000种基因和26项语言特征后得出这一结论的。他们认为,两种新发现的语言基因对于大脑皮质会产生微妙的影响。但并不能由此得出“非音调语言比音调语言更适应进化需要”的结论。以中国为例,古老的中华文化在历史上拥有高水平的科学技术和哲学体系,而中文这种声调语言,与现代东地中海沿岸地区的非声调语言相比,则依然保持着旺盛的活力。

                          (摘编自20 1 2年8月张田勘《中国新闻周刊·追寻人类共同的“母语”》)

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大脑至少通过语言运动中枢和语言理解(阅读)中心驾驭语言,这两方面也是语言能力的生物学基础。

B.“叉头框P2基因”(F0XP2)是最早在“KE家族”的人群中发现的人类第一个“语言基因”。

C.通过对KE家族的语言障碍者和“CS"男孩的研究发现,他们的FOXP2基因中有一两个位点突变,造成大脑在发育期不能很好发育,从而影响了他们的语言能力。

D.“KE家族”中那些发音和说话极其困难的人,也同时存在诸如不能正确拼写词语,难以组织好句子,弄不懂语法规则等阅读理解障碍。

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异常纺锤型小脑畸形症相关基因”和“微脑症基因”可以帮助人发育出较大的大脑,在语言的形成方面有重要作用。

B.最早发现FOXP2基因的科学家费希尔还认为有1 0到1 000个之多的基因与人类的语言能力相关。

C.“异常纺锤型小脑畸形症相关基因”和“微脑症基因”出现的年代都非常近,此后可能通过进化适应和自然选择在人群中迅速扩张。

D.通过研究还发现,“异常纺锤型小脑畸形症相关基因”和“微脑症基因”可以让人类获得较好的认知和学习能力,也与人的语言类型有关。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声调语言是指发同一个语音时,高低不同的声调可表示不同的意思(语义),汉语就属于声调语言。

B.非音调语言未必比音调语言更适应进化需要,声调语言也有自己的进化优势,汉语至今仍保持着旺盛的活力就是明证。

C.两种新发现的语言基因对于大脑皮质会产生微妙的影响,这两种基因未能充分进化的人则更擅长于掌握声调语言。

D.研究人员对声调语言地区的人和非声调语言地区的人进行统计,结果发现前者更可能拥有上述两种新进化的大脑发育基因。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60分)

一天,一个富有的男人带看儿子进行了一次乡村之旅,他想让儿子了解乡下人是多么的贫穷。

他们在一家非常粗陋的农舍中呆了一天一夜。在回家的路上,父亲问儿子:“你觉得这次旅行怎么样?”儿子回答:“非常之好,爸爸。"父亲接着问:“你有没有注意到他们是多么贫穷啊?”

儿子答道:“大概吧。我们家里只有一只狗,而他们却有四只;我们只有一个喷水池,而他们却拥有一整条河流;我们的花园里有装饰漂亮的灯笼,而他们却拥有满天星星。”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能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不能套作,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请根据下面的例句,运用比喻仿写句子。 (6分) 

例:山水田园诗是乡村牧童的一支短笛,清新而幽雅,绿林、青山、落日、孤烟,尽收眼底。

李白诗是

杜甫诗是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神奇的“脑控”技术

一个人通过脑电波对另一人的大脑进行“控制”,这听起来像是科幻小说中的情节。近日美国科学家首次成功进行了一次人脑“意识融合”试验,让科幻成为现实。

美国华盛顿大学计算机科学和工程教授罗杰西·拉奥日前在该校进行了一次试验。拉奥坐在学校的实验室里,头部通过电极与一台脑电图描记器相连。此时,在校园另一侧,拉奥的同事安德里亚·斯托克头戴一顶装有经颅磁刺激线圈的紫色游泳帽,线圈正好对准控制他右手活动的头部左运动皮层。拉奥注视着电脑屏幕,想象自己正在操纵一个电子游戏,并在游戏中用右手发射火炮,此时他的手并没有动。脑电图描记器录取了拉奥“发射火炮”的脑电活动信号,并传输到斯托克头上的经颅磁刺激线圈,斯托克随即移动起右手食指,敲打了面前键盘的空格键。按照斯托克的描述,感觉右手不由自主地活动,就像神经抽搐一样。

其实,拉奥试验中的“意识融合”概念已出现了40多年,这一学名为“脑机接口”的研究已取得诸多进展。在“脑机接口”概念中,“脑”指的是有机生命形式的脑或神经系统,“机”指任何处理或计算设备,其形式可以是简单电路,也可以是复杂的硅芯片。

脑机接口研究,是指从大脑中捕捉电波信号,然后由计算机翻译成指令,从而可以完成移动计算机光标,乃至操纵一台机械臂等动作。科研人员认为,随着脑机接口研究的不断深入,人类迟早可以实现由一个大脑“影响”另一个大脑。

今年2月,美国的研究人员米格尔·尼古莱利斯采用电子传感器捕捉到巴西一间实验室里小老鼠的脑活动信号,并通过互联网将其传输到美国一只小老鼠的大脑,结果美国小老鼠获得信号后模仿出巴西小老鼠的动作。最近,杜克大学实验室里一只猴子的脑电信号通过互联网传输到日本后,操纵了一台机械人的手臂。

大多数此类研究的目标在于帮助瘫痪病人重新获得某些活动能力,但生物伦理学家也对这种“脑控技术”可能会被应用在引起争议的领域表示不安。一些人担心,脑机接口技术会被应用到军事领域,制造出“动物士兵”,或者行动受控于人的“脑控士兵”。拉奥认为,斯托克大脑中读取的只是简单的脑信号,而不是思想,这种“意识融合”试验无法不知不觉地用在任何人身上,更谈不到对他人进行“操控”。拉奥强调,这一研究在未来将产生巨大的应用价值。

不过,脑控技术最先可能在电子消费领域得到应用。利用这一技术,人们通过意念便可操纵智能手机发送邮件,或者调节音量大小。据悉,韩国三星公司正利用头戴式脑电图感应器,测试大脑与平板电脑的互动方式,而其他科技公司同样也在研发相似产品。

(选自《 人民日报 》2013年09月13日 22 版)

1.下列对有关“脑控”技术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美国科学家拉奥的“意识融合”实验实质是将意识转换成脑电波,通过脑电波的传导刺激,从而实现对另一人大脑的“控制”。

B.在拉奥的“意识融合”实验中,拉奥的头部左运动皮层电波信号让斯托克右手不由自主地活动起来。

C.“意识融合”又称之为“脑机接口”,就是说,智能的电脑可以通过简单电路或复杂芯片实现对生物神经系统的“控制”。

D.要实现“脑控”技术,简单电路或复杂芯片等中间媒介是必不可少的。

2.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米格尔·尼古莱利的“老鼠实验”,是在两只老鼠之间实施“脑控”技术的一次成功实验。

B.神奇的“脑控”技术,其实就是拉奥试验中的“意识融合”,一个人通过脑电波对另一人的大脑进行“控制”。

C.韩国三星等公司拥有的“脑控”技术,已经居于世界“脑控”技术前列。

D.杜克大学的猴“脑控”技术实验表明,这只聪明的猴子具备了操控机械臂的能力。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由一个大脑的思想“影响”另一个大脑的思想,这个愿望人类迟早会实现。

B.尼古莱利斯的“老鼠脑控”实验技术,因其空间距离更远,比拉奥的“意识融合” 实验技术显得更成熟、先进。

C.由于一些人的担心,致使“脑控”技术会首先应用于电子消费领域,而不是帮助瘫痪病人重新获得某些活动能力的医学临床实践。

D.一些人认为脑机接口技术会被应用到军事领域,制造出“动物士兵”,或者行动受控于人的“脑控士兵”,拉奥认为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