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也许是由于狭窄弯曲...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也许是由于狭窄弯曲的加查峡谷把顺谷而上的印度洋暖湿气流断然截住,翻过布达拉山,放眼一望,景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①村庄和小镇散落其间,到处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②东一堆西一堆的沙丘散布在宽阔的河谷里,如同一个个令人头疼却又无奈的脓包

③很多村子里还保留了许多刷了白灰的土坯老房子,低矮而狭小,简洁而朴素,一如“西藏”在人心里的印象

④一块块田地铺在河谷里,田埂上高大的柳树一排排纵横林立,为这些珍贵脆弱的耕地防风挡沙

⑤山上的灌木更少了,山坡上薄薄地覆盖着一层干黄的草皮

⑥宗教建筑已经遍地皆是了,不经意间寺庙的鲜艳红墙就鹤立鸡群般从灰白、低矮的藏式民居里脱颖而出,以极大的反差显示出了自己地位的尊崇

A.⑤④②①③    B.②⑤④⑥①③   C.⑤②④①③⑥    D.②①③④⑤⑥

 

C 【解析】 试题分析:句子连贯的题目应注意时空语序、逻辑语序、陈述对象一致、句子结构对称等问题,此题安空间顺序考虑,注意作者观察景物的角度和顺序,由上到下,由面及点。作者站在布达拉山从上往下看,当然首先看到的是从“山上”到“山坡”的景色⑤,然后是凸起在田地上的“沙丘”②,再是沙丘下的“田地”④;①③⑥写田地上的村庄和建筑,其中①句是总写,③句写民居,⑥句写散在民居中耀眼的宗教建筑。 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中国人有较强的家庭观念和亲情意识,这种传统仍然保留在农村,这对于解决农村老年人养老和“空巢”问题而言,是一种无形的资源。

B.和谐的家庭氛围、良好的教育背景、充满阳光的心态,都是促进林书豪健康成长的积极因素,是优良环境与个人努力相协调的结果。

C.应坚决取缔围绕小学招生的各种形式的考核、面试、测试等选拔性考试活动的开展,严禁幼儿园提前学习小学的教育内容。

D.尽管经济增速放缓对就业的影响逐步显现,但企业用工规模仍保持稳定,农村劳动力转移还在稳步增加,当前就业形势总体上保持平稳。

 

查看答案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3分)

A.现在还有很多司机不吸取血的教训,仍然酒后驾车,对这种火中取栗的行为,公安交通部门还应加大处罚力度。

B.针对在台湾高调行善引发的争议,陈光标坦然表示:之所以高调,只是希望能抛砖引玉,激发更多的企业家投身慈善事业。

C.在工作中他们是好搭挡,在生活里他们是好哥们,每天耳鬓厮磨,感情别提多好了。

D.对于一年两修的武汉长江“三桥”存在的问题,应当组织多个领域的专家及有关人士召开听证会,使调查结果更加科学、客观,最终成为不易之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25分)

他的生命就是一首诗

袁行霈

林庚先生逝世已经三年多了,他那特有的潇酒自如与宽容大度,仍然常常浮现在我的眼前。我总觉得他并没有离开我们,还生活在我们中间。

林庚先生自幼颖悟,北国的晴空,古都的文化以及家庭的教养,在他的心里埋下了诗的种子。林先生在大学期间就已致力于诗歌创作。最初热心于旧体诗词,语言浑成,意境高远。但林先生感到写旧体诗词难以跳出古人的窠臼,后来决定改写新诗。先后出版了《夜》《春野与窗》《北平情歌》等诗集。林先生写诗先是自由体,后来转向新格律诗。

抗日战争爆发后,林先生任教于厦门大学中文系。1938年1月,随厦门大学迁至闽西山区长汀,与外界几乎处于隔绝状态,这时才把主要精力放到古典文学研究上,并于1946完成《中国文学史》。1947年,林先生回到北京,任燕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除继续研究古典诗歌和文学史外,还在各报刊上发表新诗和有关新诗创作的文章。

1952年院系调整后他任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在讲坛上才华横溢,名言隽语层出不穷。对整个中国文学的宏观认识,结合着对诗句的细密分析,再加上那诗人的风度,吸引着每一个听课的学生。在教学的同时,林先生出版了《中国文学简史》等享誉学术界的著作,直到90高龄,还出版了一部富有哲理性的诗集《空间的驰想》。

林庚先生写诗一方面致力于把握现代生活和现代汉语的新节奏;另一方面则追溯中国诗歌民族形式发展的历史经验和规律,并创造性地运用到新诗的写作中来。林先生力求以最自然的语言传达生活中最直接的感受,取得深入浅出明朗不尽的艺术效果。有的诗仿佛脱口而出,没有一点斧凿痕迹,是何等的透明,又是何等的蕴藉。,有的诗令人如痴如醉,一种少年的精神伴随着完美的节奏呈现在眼前,其新鲜的程度真如旦晚才脱笔砚者。有的诗表现的是现代意识,而诗的形式却又带着鲜明的民族特点。语言是那么浅显,含义却又那么深邃。

林庚先生首先是诗人,是以诗人为基点从事文学史研究的,他研究古典诗歌的目的是从中寻求创作的经验,以及诗歌形式发展的规律。他在诗坛上曾经辉煌过,经过岁月的淘洗,他的诗必将重新赢得新一代的读者。

正是因为他抱着这样的目的,并且对包括诗歌在内的文学艺术有敏锐的感受力,所以他的学术研究才能独具慧眼,并取得非凡的成就。就古典文学研究而言,林先生长于文学史的总体把握和宏观研究,他的《中国文学简史》高瞻远瞩,荦荦大端,有一种卓然不群的气象。他关于屈原和《楚辞》的考证独辟蹊径,取得令人瞩目的成果。他关于李白的研究,融入了自己的人格。林先生标举“少年精神”“建安风骨”“盛唐气象”,赞扬创造力,给学术界留下一笔宝贵的遗产。

林庚先生的过人之处究竟何在?就在于他的诗歌、学问与人格的统一,诗歌魅力、学术魅力与人格魅力的交融。他为人清高,艺术趣味高雅,学风既严谨又灵活,有一股朴茂纯真的灵气贯注于其诗其学其人之间。林庚先生享年96岁,桃李满天下,直至晚年仍保持着青年人的朝气与活力。诗人的气质,学者的胸襟,二者在林庚先生身上完美地统一起来。古代知识分子的风骨,现当代知识分子的追求,二者在林庚先生身上完美地统一起来。他是中国近百年来文学史、学术史和教育史上的一位标志性人物,有了他,这段文学史、学术史和教育史,才显得完整。

林庚先生的生命就是一首诗,他的生命之消失也是一首诗。他离去得那么从容,没有痛苦,只有潇洒。如果说有一点遗憾的话,也只是想再看一次月圆,而没有看到。他仿佛是为诗而生的,为中国这个诗的国度而生的。他的一生,他所做的一切都指向一个境地,那就是青春、理想和美。我们都为物欲横流、精神苍白的某些现状而痛心,我还为缺少理想主义、英雄主义和浪漫主义而遗憾。在这种背景下,更觉得我们的老师林庚先生之可贵。愿更多的人了解他,尊敬他,学习他,愿他的精神经过我们而得以发扬光大。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

A.幼年颖悟、文化的熏陶、自然的美好使林庚很早就心系诗歌,最初致力于旧体诗词,后转写新诗,其诗语言浑成,意境高远。

B.抗战爆发后,厦门大学迁至闽西山区,封闭的生活环境让林庚潜心研究中国古典文学,《中国文学史》是他这一时期的重要成果。

C.林庚教学出色,成就非凡,专著享誉学术界,其诗也总是力求以最自然的语言传达生活中最直接的感受,艺术效果深入浅出,明朗不尽。

D.因林先生标举“少年精神”“建安风骨”“盛唐气象”,所以对包括诗歌在内的文学艺术具有敏锐的感受力,在学术研究上更独具慧眼。

E.对林庚诗一般的生命历程和他在中国百年文学史、学术史和教育史方面研究的突出成就的记叙使全文充满深深的怀念、赞美和遗憾之情。

2.林庚一生的学术研究取得了非凡的成就,这是什么原因?请简要分析。(6分)

3.林庚的过人之处在于其“诗歌魅力、学术魅力与人格魅力的交融”,其“魅力”体现在何处?请简要分析。(6分)

4.林庚一生勤于研究,笔耕不辍,成就非凡,但他的生命却始终充满诗意,“就是一首诗”。我们应从他的身上学习什么?请结合原文,谈谈你的看法。(8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25分)

女巫的面包

欧·亨利

玛莎·米奇姆小姐在街道拐角处经营一个小小的面包店(就是你上三步台阶,推门时门铃叮当响的那个)。

玛莎小姐四十岁。她有一个二千美元的银行存折和两只假牙,还有一颗同情心。许多人都结了婚,而他们结婚的家当却大不如玛莎小姐。

有一位顾客每星期来两三次,她开始对他发生兴趣。他是个中年人,戴着眼镜,留着仔细修剪过的红胡子。

他说带有浓厚的德国口音的英语。衣服破旧,有几处补丁,而且宽松皱褶。但是,他外表整洁、很有礼貌。

他总是买两块陈面包。新鲜面包五分钱一块,陈面包五分钱两块。他从来不要别的,只买陈面包。

有一回玛莎小姐看见他头上有一点红棕色的油渍,她断定他是个画家,而且非常贫穷。不用说,他一定是住阁楼,在那儿绘画,一边啃陈面包,一边想着玛莎小姐面包店里好吃的东西。

当玛莎小姐坐在餐桌前,面对着肉排、松软的面包卷、果酱和茶,她时常叹息,希望那位举止文雅的画家能和她共享这些佳肴,不要在那四处透风的阁楼上啃干硬的面包皮。

正如上面说过的,玛莎小姐富有同情心。

一天,为了证实对他职业的猜测,她从屋里搬出一幅廉价买来的油画摆在柜台的货架上。

这是一幅威尼斯风景画。一座辉煌的大理石宫殿(画上是这么说的)占了主要画面,也可说是屹立在图画前面的水中。画中还有几条平底小船(船上有一位女子把手放在水中拖曳)、浮云和蓝天以及大量的光暗对比。画家是不会不注意到这幅画的。

两天后,那位顾客来了。

 “请给两块陈面包。”

当她装面包的时候,他说:“你这里有幅很好的画,太太。”

“是吗?”玛莎小姐说,对自己的狡黠大为得意。“我特别喜欢美术(不,还不能过早说‘美术家’)和油画,”她改了口,“你说这幅画不错吗?”

“宫殿,”顾客说,“画得不好,图画各部分的比例也不对。再见,太太。”

他拿起面包,鞠一个躬,然后匆忙地走了。

是的,他一定是个画家。玛莎小姐又把油画搬回屋里。

他眼镜后面闪烁着那双多么温和而又友好的眼睛呵!多么宽广的前额啊!一眼就能判断比例失调——吃的却是陈面包!但是,天才在被发现之前常常有一个奋斗的过程。

要是天才有两千美元的银行存款、一爿面包店和一颗同情心作后盾,对于美术和前景该是多么大的帮助——然后,好梦难圆呵,玛莎小姐。

现在他时常来隔着柜台聊天。他似乎渴望听到玛莎小姐愉快的言谈。

他继续来买陈面包,从来不买蛋糕和馅饼,从来不买她那美味的热茶点。

她觉得他日渐消瘦和沮丧。她很想在他购买的微小食物里加上点好吃的东西,但是没有勇气这样做。她怕惹他生气。她了解画家的自尊心。

玛莎小姐开始穿上她的蓝点绸背心站在柜台后面。在密室中,她煮制一种榅桲籽和硼砂的神秘复方剂。许多人一直用它润肤滑肌。

一天,那位顾客像往常一样来到面包店,把五分硬币放在柜台上,买陈面包。在当玛莎小姐拿面包时,街上传来一陈急促的喇叭声和叮当声,一辆救火车轰隆隆地驶过去。

这位顾客急忙跑到门口观看,任何人都会这样。玛莎小姐灵机一动,抓住了这个机会。

在柜台后的货架底层有一磅新鲜的黄油,是送奶工人十分钟前放在那儿的。玛莎小姐拿起面包刀,将每块陈面包切一条深缝,塞进大量黄油,然后把面包压紧。

顾客转身回来时,她正用纸把面包包起来。

他们特别愉快地闲聊了一会儿,他走了,她暗自笑起来,但是心里多少有点忐忑不安。

她是否太唐突?他会不会生气?当然不会。吃了人家的嘴软。黄油可不是痴情女人的信。

那天她心里老是惦念着这件事,想象着他发现那小骗术时出现的情景。

他会放下画笔和画板。画架上会有一幅他正在画的油画。其中各部分比例匀称,无可非议。

他会准备午餐——陈面包和水。他会切开面包——啊!

玛莎小姐脸红了。当他吃的时候,他会想到往面包里放黄油的那只手吗?他会……

门铃一阵乱响。有人正走进来,吵吵嚷嚷的。

玛莎小姐匆忙跑到前面去。那里站着两个男人。一个是年轻人,含着烟斗——她从没见过他。另一个是她的画家。

他满脸通红,帽子滑到脑后,头发蓬乱,他握紧两个拳头,恶狠狠地向玛莎小姐挥动着,问玛莎小姐。

“傻瓜!”他破口大骂;又用德语说“上千美元啊!”或类似的话。

年轻人想把他拖走。

 “我不走,”他愤愤地说,“我非告诉她不可。”

他重重地敲着玛莎小姐的柜台。

“你毁了我,”他叫道,蓝眼睛在眼镜后面冒着火。“我告诉你,你是个爱管闲事的老猫!”

玛莎小姐有气无力地靠在货架上,一只手摸着她的蓝点绸背心。年轻人抓住他同伴的衣服。

“好了,”他说,“你说得够多了。”他把怒气冲冲的同伴拽到门外的人行道上,然后转身回来。

“我想应该告诉你,太太。”他说,“这场吵闹是怎么回事儿。那位是布拉姆伯格。他是建筑制图员,我和他在同一家公司工作。

 “他苦苦干了三个月,画出一份新市政厅的设计图,准备拿它参加有奖比赛。他昨天上好色。你知道,制图员总是先用铅笔画图,画好后再用一撮陈面包碎屑擦去铅笔画线。它比橡皮还好。

“布拉姆伯格一直在这儿买面包。可是今天——嗯,你知道,太太,黄油不是——嗯,布拉姆伯格的图纸现在没用场了,只能切成块,做狭长的夹心面包。”

玛莎小姐回到里屋,脱去蓝点绸背心,换上她过去常穿的那件深咖啡的旧哔叽,然后把榅桲籽和硼砂的复方制剂倒在窗外的垃圾桶里。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开面包小店的玛莎小姐对常来买陈面包的中年男子一见钟情,并推断他是一个艺术家。

B.男子对油画“你这里有幅很好的画”“画得不好,图画各部分的比例也不对”的评价,为最终揭开他的身份埋下伏笔。

C.“街上传来一阵急促的喇叭声和叮当声,一辆救火车轰隆隆地驶过去”这一细节,对情节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D.小说蕴含深刻哲理,它告诫人们不要因为未经深思熟虑的举动,毁掉唾手可得的幸福。

E.小说松思巧妙,以两个陈面包作为线索,伴随着玛莎小姐的遐想,故事一步步走向高潮。

2.根据小说内容,简要概括玛莎小姐的形象特点。(6.分)

3.小说三次写到玛莎小姐的蓝点丝绸背心,有何作用?结合作品进行分析。(6分)

4.欧·亨利善于捕捉生活中令人啼笑皆非而富于哲理的戏剧性场景,读完《女巫的面包》;你得到了什么启示?小说为什么取名为“女巫的面包”?结合作品,来谈谈自己的理解。(8分)

 

查看答案

名句名篇默写(6分)

1.谨庠序之教,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寡人之于国也》)

2.一去紫台连朔漠,                。(杜甫《咏怀古迹》

3.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枯松倒挂倚绝壁。(李白《蜀道难》)

4.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贾谊《过秦论》)

5.吾师道也,                ?(韩愈《师说》)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