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马超字孟起,右扶风茂陵人也。父腾,灵帝末与边章...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马超字孟起,右扶风茂陵人也。父腾,灵帝末与边章、韩遂等俱起事于西州。初平三年,遂、腾率众诣长安。汉朝以遂为镇西将军,遣还金城,腾为征西将军,遣屯郿。后腾袭长安,败走,退还凉州。司隶校尉钟繇镇关中,移书遂、腾,为陈祸福。腾遣超随繇讨郭援、高干于平阳,为飞矢所中,乃以囊囊其足而战。超将庞德亲斩援首。后腾与韩遂不和,求还京畿。于是为卫尉,以超为偏将军,封都亭侯,领腾部曲。

超既统众,遂与韩遂合从,及杨秋、李堪、成宜等相结,进军至潼关。曹公与遂、超单马会语,超负其多力,阴欲突前捉曹公,曹公左右将许褚瞋目盻之,超乃不敢动。曹公军在蒲阪,欲西渡,超谓韩遂曰:“宜於渭北拒之,不过二十日,河东谷尽,彼必走矣。”遂曰:“可听令渡,於河中,顾不快耶!”超计不得施。曹公闻之曰:“马儿不死,吾无葬地也。”曹公用贾诩谋,离间超、遂,更相猜疑,军以大败。超走保诸戎,曹公追至安定,会北方有事,引军东还。杨阜说曹公曰:“超有信、布之勇,甚得羌、胡心。若大军还,不严为其备,陇上诸郡非国家之有也。”超果率诸戎发击陇上郡县,陇上郡县皆应之,杀凉州剌史韦康,据冀城,有其众。超自称征西将军,并州牧,督凉州军事。康故吏民杨阜、姜叙、梁宽、赵衢等,合谋击超。阜、叙起于卤城,超出攻之,不能下;宽、衢闭冀城门,超不得入。进退狼狈,乃奔汉中依张鲁。鲁不足与计事,内怀于邑,闻先主围刘璋于成都,密书请降。

    先主遣人迎超,超将兵径到城下,城中震怖,璋即稽首,以超为平西将军,督临沮,为前都亭侯。先主为汉中王,拜超为左将军,假节。章武元年,迁骠骑将军,领凉州牧,进封犛乡侯,策曰:“朕以不德,获继至尊,奉承宗庙。曹操父子,世载其罪,朕用惨怛,疢如疾首。海内怨愤,归正反本,暨于氐、羌率服,獯鬻慕义。以君信著北土,威武并昭,是以委任授君,抗飏虓虎,鉴董万里,求民之瘼。其明宣朝化,怀保远迩,肃慎赏罚,以笃汉祜,以对于天下。”二年卒,时年四十七。临没上疏曰:“臣门宗二百馀口,为孟德所诛略尽,惟有从弟岱,当为微宗血食之继,深托陛下,余无复言。”追谥超曰威侯,子承嗣。

(选自《三国志·关张马黄赵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于是为卫尉             征:征召

B.并州牧,督凉州军事     领:兼任  

C.於河中,顾不快耶       蹙:困

D.为前都亭侯             因:于是

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是表现马超有“勇”的一组是(3分)(   )

①为飞矢所中,乃以囊囊其足而战    ②超将庞德亲斩援首                 

③超负其多力,阴欲突前捉曹公      ④马儿不死,吾无葬地也

⑤陇上郡县皆应之                  ⑥超将兵径到城下,城中震怖

A.①②⑥     B.①③⑥      C.③④⑥         D.③⑤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马超统领了马腾的军队以后,与韩遂合作,和杨秋、李堪、成宜等结盟,带兵打到了潼关。曹操用计离间马超、韩遂二人,使两人相互猜疑对方,才使联军大败。

B.马超带兵径直到成都城下,成都城内震惊民吏都很惧怕,刘璋立即行礼,任命马超为平西将军,督管临沮。 

C.刘备认为马超在北方很有信誉,威武都得到了彰显,所以委任马超,让他张扬虓虎之勇略,监察广大的区域,解救人民的困难。

D.死前上书皇帝,说自己的家族本有二百多人,被曹操杀得快没了,仅仅留下堂弟马岱,应当继承马家血脉。除了把堂弟托付给皇帝,便没有其他要说的了。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司隶校尉钟繇镇关中,移书遂、腾,为陈祸福。(5分)

(2)超负其多力,阴欲突前捉曹公,曹公左右将许褚瞋目盻之,超乃不敢动。(5分)

 

1.D  2.B   3.B  4.(1)司隶校尉钟繇镇守关中,分别写书信给韩遂、马腾陈说厉害关系。 (2)马超依仗自己多有武力,暗中想突然上前捉拿曹操,曹操身边的将领许褚怒目注视马超,马超才不敢动手。 【解析】 1. 试题分析:因,沿袭。实词题目近些年考核有难度加大的趋势,一般刻意回避考纲规定的120个实词,并且考题选项中夹杂出现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文言现象,还会出现一些古代文化的常识,如本题的“征”“领”即为文化常识。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但这些方法都需要一定的文言功底,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看语意是否通顺来确定答案的正确与否,原文“以超为平西将军,督临沮,因为前都亭侯”把“于是”代入原文译为“便任命马超为平西将军,督管临沮,于是作前面朝廷所封的都亭侯”句子前后构不成因果关系,可见“于是”解释的不对。结合《过秦论》中的“因遗策”中“因”的解释“沿袭”句子翻译为“便任命马超为平西将军,督管临沮,爵位仍然沿用前面朝廷所封的都亭侯”通顺,还可结合成语“因循守旧”进行解释。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2.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先看题干中有没有“直接表现”的字样,然后分析所给文段是否是题干中要求的人物的所作所为,再分析是否是题干中要求的性格,用排除法做准确率高还节省时间,此题②是马超的部将庞德亲手斩杀郭援,人物不对,④表现的是马超有谋,⑤表现的马超“甚得羌、胡心”,性格不对。 考点: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C 3.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一般不会太难,命题方向重要是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混淆和关键词语的误译。抓住这几方面仔细对读原文找到错误,应该很简单。原文“是刘璋立即投降俯首称臣,刘备便任命马超为平西将军”,从前文的“闻先主围刘璋于成都”可以看出。省略的人称补充错误。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4. 试题分析:翻译题是区分度较大的题目,一定要注意直译,因为判卷时间较紧,一般就看重点词语的翻译情况,所以如果不是直译有时意思对可能老师误判。还要注意文言句式,如果有考纲规定的“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省略句”在翻译中一定要有所体现。关键点(1)移书——写书,为陈——陈说,祸福——厉害关系。(2)负——依仗,阴——暗中,前——上前捉(名词动用),左右——身边(古今异义)盻——注视。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参考译文】 马超表字孟起,是右扶风郡茂陵人。父亲马腾在灵帝末年时期与边章、韩遂等人一起在西部雍凉地区起事。初平三年,韩遂、马腾率军到长安。汉朝皇帝任命韩遂为镇西将军,派遣他驻守金城;马腾为征西将军,派遣他驻守郿县。后来马腾攻击长安,失败退走,只好退回凉州。司隶校尉钟繇镇守关中,分别写书信给韩遂、马腾陈说厉害关系。于是马腾派遣马超跟随钟繇在平阳讨伐郭援和高干,战斗中被箭射中,马超立即用布带裹好受伤的小腿又继续战斗,马超的部将庞德亲手斩杀郭援。后来马腾与韩遂关系恶化,请求前往京城。于是马腾被任命为卫尉,马超任命偏将军,封都亭侯,带领马腾的部下。 马超既然统领了马腾的军队,于是与韩遂合作,以及杨秋、李堪、成宜等一起结盟,带兵打到了潼关。曹操与韩遂、马超只带少数人马会面,马超依仗自己多有武力,暗中想突然上前捉拿曹操,曹操身边的将领许褚怒目注视马超,马超才不敢动手。曹操军在蒲阪津要西渡黄河时,马超对韩遂说,“我们应该在渭水北面去阻止曹军过河,过不了二十天,黄河东面的粮草就会耗尽,他们就只能败走了”,但是韩遂却说:“我们就让他们过河时,困在河中,还怕他们败得不更快吗!”马超的计策最终没能被实施。曹操听到马超的策略后,说:“马超若不死的话,我连死后埋葬的地方都没有了!”曹操用了贾诩的计谋,离间马超、韩遂二人,使两人相互猜疑对方,联军终于大败。马超败走至诸方羌胡之地,曹操追到了安定,恰好北方有事,只好带领大军向东回师。杨阜对曹操说:“马超有韩信、英布的智勇,非常羌胡蛮族的爱戴。如果大军回朝,不严加防备马超,那么陇上的所有郡县将不再受国家管辖。”马超果然带领羌胡之兵攻击陇上郡县,陇上郡县全部响应马超,杀死了凉州刺史韦康,霸占翼城,收编韦康军队。马超自称是征西将军,兼任并州牧之职,督管凉州地区的军事。韦康的老部下杨阜、姜叙、梁宽、赵衢等人,打算合作谋划攻打马超。杨阜、姜叙在卤城起兵,马超出兵攻击他们,不能攻破卤城;梁宽、赵衢关闭翼城门,马超回不去翼城。进退不得,只好前往汉中依附张鲁。张鲁不能共事,只敢固守土地,又听闻刘备攻在成都包围刘璋,就发秘密书信投靠刘备。 刘备派遣手下迎接马超,马超带兵直接到成都城下。成都城内震惊民吏都很惧怕,刘璋立即投降俯首称臣,刘备便任命马超为平西将军,督管临沮,爵位仍然沿用前面朝廷所封的都亭侯。刘备进位汉中王,拜马超为左将军和假节的称号(地方军政官的称号,能杀犯军令者)。章武元年刘备称帝,马超升迁骠骑将军,兼任凉州牧,进封犛乡侯,受爵位的策书上说:“朕以无奈之下,继任了大统,从而能够延续汉室宗庙。曹操父子,有累世的罪过,朕很悲伤,忧虑得像得病了一样。天下都很气愤而怨恨,无不想归本反本,氐羌人的全部顺服,周边少数民族都敬仰正义,由于马超你在北方很有号召力,威武都得到了展现,所以就委任你。让你张扬虓虎之勇略,监察广大的区域,解救人民的困难。进而将朝庭的恩威并施,远近感化,严肃谨慎地执行赏罚,以此来让他们感到汉朝统治下的幸福。”第二年马超死了,年仅四十七岁。死前上书皇帝说:“臣家族本有二百多人,被曹操杀的快没了,仅仅留下堂弟马岱,自当继承马家血脉,现在托付给陛下,便无其他的要求了。”追谥马超为威侯,马超的儿子马承继承爵位。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我们大都记不起2到3岁以前的事,此后几年发生的事即便记得一些,但也相当模糊。科学家们将这种现象称为“幼年记忆缺失”。可是,幼儿的学习能力是很强的,在人生的最初两年里,幼儿掌握了许多复杂的、终生受用的技巧,例如走路、说话和识别人的脸,但幼时记忆怎么就忘得一干二净了呢?科学家们研究发现,2-3岁的幼儿并非没有记忆,但那种记忆很微弱,且容易消失。为什么会这样呢?早期的研究一直认为这仅仅是因为人们在幼儿时期没有形成构建记忆和描述事件的能力。但是近年来研究有了新突破。

美国科学家帕特里夏·鲍尔认为人大脑中的海马体有巩固和强化记忆的作用,它把人们在经历中产生的记忆转变成长期记忆。在那个区域中有一个很小的被称为“齿状回”的地方,那里的成熟要待人们长到4-5岁以后才会最终完成。齿状回的作用很像一座桥,来自周围结构的信号只有通过它才能抵达海马体的其他地方。因此,在这个部分尚未发展完善以前,人们的记忆便无法转变成长期记忆。

英国科学家马克·豪的观点是,“幼年记忆缺失”现象需要等待人们出生18-24个月以后自我意识出现才会消失。这时,幼儿们开始意识到了“我”的独特性,自我意识帮助我们组织记忆,并使我们更容易唤起记忆,许多记忆开始被“固定”下来。

不过,科学家又发现,在有了自我意识以后的相当时间里,我们的记忆依然是模糊不清的,这说明自我意识并不能完全使我们的记忆变得清晰起来,一定还有其他的因素。新西兰哈琳·海恩是研究儿童和青少年记忆能力的科学家,她认为,这个因素是语言。她邀请一些2-4岁的幼儿玩一种特制的玩具,并记录下了一些在玩这种玩具时能说出词汇和能够理解词汇的幼儿。6个月以后,她再次和这些孩子谈论那次“往事”。结果发现,孩子们都记得那次游戏并再次描述了那次经历。海恩由此得出结论,“孩子们描述一件事情的能力是与发生那件事时他们的语言发展程度相关联的。”也就是说,我们最早期的记忆有赖于我们最早期的语言去固定它。海恩和她的同事们还做了另外一次实验,他们记录了一些孩子在2-4岁时与他们母亲之间的语言交流。在那些交流中,有的母亲使用了“详尽”的描述和“重复”的述说,而另一些母亲则只是简单的叙述。10年以后,那些在幼年期与他们的母亲经历过“详尽”和“重复”的语言交流的孩子能明显地记得更早一些时候发生的事。这个实验说明,在孩子年幼的时候,与孩子的说话方式影响了他的早年记忆。

现在,一个很令人感兴趣的问题是,人们逝去的早年记忆是否能够被唤回呢?目前可以肯定的是,幼儿是有短期记忆的,而且能记住不少东西,但这些记忆很脆弱,并且有科学家认为它们不可能被贮存,因而也不能被唤回;但另一些人对唤回早年记忆并没有失去信心,他们认为,人的早年记忆并没有真正离去,只是我们无法接近它。根据这种观点,人类的早年记忆就是一些经历中的感觉“快照”,当人们成年后,有了语言,有了自我意识和其他概念性的知识,人们便能唤醒它或者接近它。但这需要找到正确的路径,这些路径也许是语言,也许是图像,也许是气味和音乐,总之,我们需要找到正确的方法通过某些东西唤醒我们封尘的记忆。假若这些科学家是对的,那么我们终将找到一种方式把我们逝去的早年记忆重新找回来。

——选编自《百科知识》2012年第10期

1.下列关于原文“幼年记忆缺失”原因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由于海马体,这个为人类巩固和强化记忆的大脑生理结构,要在4-5岁后才成熟,所以之前的记忆无法变成长期记忆储存下来。

B.有的科学家认为人类“幼年记忆缺失”是因为人在18-24个月大以前没有自我意识,所以许多记忆无法被“固定”下来。

C.新西兰科学家哈琳·海恩认为,即使有了自我意识,孩子的早期语言发展程度影响着孩子最早期的记忆。

D.幼年记忆缺失的原因与幼儿学习能力的高低没有必然关系,也不全是因为人们在幼儿时期没有形成构建记忆和描述事件的能力。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实验表明:孩子们如果能在游戏时更好的理解说出一些词汇,那么一段时间后也就能够更好的复述这件事,这段记忆就没有缺失。

B.虽然人类幼年记忆缺失了,但是并不能说明幼儿没有记忆,只是幼儿的记忆是短期的,而且也很脆弱,容易消失。

C.齿状回的作用是将来自大脑各处的信号传输到海马体的其他地方,最终转换成长期记忆。

D.科学家的实验说明:只要在孩子早期时母亲越详尽的与孩子交流,就越能使孩子记住更早些时候发生的事。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近年来对“幼年记忆缺失”原因的研究有了新的突破,又有了三种新的观点:器官没有发育成熟;没有形成自我意识;语言发展程度不够。

B.一些科学家认为由于记忆不能被储存,所以一旦被忘记就不可能被唤回,所以幼年缺失的记忆也不可能找回来。

C.还有一些科学家认为随着人长大,有了自我意识,语言能力提高,就有可能接近甚至唤醒幼年缺失的记忆。

D.我们可以肯定幼儿的记忆虽然很脆弱,但他们是有短期记忆的,期中自我意识和语言都发挥了重要作用,自我意识为记忆提供了框架,语言提供了牢固的结构。

 

查看答案

请以“中国梦”为题,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文题,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在“生活/事业”“友谊/信任”两组词语中任选一组,仿照例句,另写一句话。要求句式相同或相近,修辞手法相同,内容有意蕴。(6分)

示例:理想是一把尺,量出一个人眼光的长短;追求是一杆秤,称出一个人灵魂的轻重。

 

查看答案

下面是关于“文化体现”的一段文字。请根据上下文,补写画线处的内容。要求紧扣主题,语意连贯,表达明确,每处不超过10个字。(5分)

文化其实体现在一个人如何认真对待自己,如何坦诚对待他人,________。在一个文化厚实的社会里,人懂得需要尊重自己——他不苟且,_______;________——他不霸道,_______;人懂得必须尊重自然——______,因为不掠夺所以有永续的生命。

 

查看答案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中国茶有红、绿、青、黄、白、黑六大类2000多种,外形千姿百态,香气各具特点,滋味风格迥异,效能各不相同,                      ,它是茶叶品质的综合表现。           ,它是茶叶品质的综合反映。                      

①香气高、滋味醇、叶底匀、汤色清,是好茶;反之则劣

②所谓外形是指干茶的芽叶比例,有无锋苗以及老嫩、松紧、整碎、净杂、光润、鲜暗等程度

③条索紧、嫩度好、锋苗多、色泽润,是好茶;反之则劣

④所谓内质是指香气的高低、纯杂、长短,滋味的浓淡、强弱、鲜淳、苦涩,叶底的嫩度、色泽、净匀度,汤色的鲜活、明亮程度

⑤不管差别多大,选择茶叶的方法是相同的,都离不开看外形、评内质

A.②③④①⑤   B.②③④⑤①   C.⑤②④③①    D.⑤②④①③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