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下面两个句子都写到“经验”。前一个句子言简意赅,后一个说理形象生动。请从“想象”...

下面两个句子都写到“经验”。前一个句子言简意赅,后一个说理形象生动。请从“想象”、“实践”、“怀疑”中任选一个词,仿写两句话。(6分)

(1)智慧是经验之女。

(2)经验若果任其如野马般乱奔乱驰,必成为单纯的黑暗中的摸索。与其说是指导人的,毌宁说是使他人陷入混乱。

(1)                                                                     

(2)                                                                     

                                                                          

 

示例:创新是怀疑之子。(必须正面肯定话题) 怀疑如若任其如毒蛇般缠住一个人的心,必将使之成为窒息人的绳索,与其说是创新的发端,毋宁说是对天才的扼杀。(必须反面否定话题) 【解析】 试题分析:仿写是指仿照给定的句子造句或者仿照所给的语段、短文等写作语段或短文等,其中以仿写句子最为常见。仿写句子是指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根据语言表达的需要,参照题干所提供的句式,另选一个或多个句式相同、内容与上下文衔接的句子。注意例句的修辞手法,如比喻、对偶、排比等。常见考题类型是指定格式和话题。这类仿句题指定的格式即句式或修辞,指定的话题可以是一个词,也可以是分句。这类仿句题格式一致,话题明确。解答时,首先应明确话题,在仿写时保持话题的统一。仿写时要达到不仅形似而且神似。本题应注意到正面肯定话题或反面否定话题两个角度去仿写。 考点:选用、仿用、变换句式。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根据下面的一段文字,给“海囤族”下一个定义(不超过40字)。(5分)

所谓“海囤族”就是囤货一族,而且什么都囤,囤的标准只有一个:便宜。从表面上看,“海囤族”反映出的是百姓应对日益高涨的物价的盲目和慌乱,而背后却凸显了市场经济条件下消费市场和资本市场的失范。海囤族的行为固然失去理智,但面对日益高涨的物价,这实在也是他们无奈的选择。与其说他们“囤”的是生活必需品,倒不说囤的是“安全感”。”从“菜奴”、“特搜族”、“团购族”到“省钱攻略”、“买菜秘笈”,可以说,民众的智慧已经发挥到了极致。

                                                                               

                                                                              

 

查看答案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 

                                                。它没有张开来像剪刀一样凶狠的大颚,                   。柔软的脖子从前胸里挺拔而出,头能够转动,左右旋转,俯仰自如。                  

①在昆虫之中,只有螳螂能引导自己的视线,观察,打量,差不多还有面部表情呢

②长长的翅膀像纱罗一样,它看起来甚至不乏优雅呢

③相反小嘴尖尖,就像是啄食用的

④它轻盈的身体,高雅的短上衣,淡绿的体色

⑤抛开它那致人死命的工具不说,螳螂一点儿也不让人觉得害怕

A.⑤④②③①      B.①④⑤③②      C.④③①②⑤      D.⑤③②①④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分)

A.由于各地、各部门的密切配合,共同努力,“菜篮子”工作取得显著成绩,实现了“菜篮子”产品由长期短缺、品种单调到品种丰富多样、供求基本平衡的历史性转折。

B.社会上各种各样的考试,对于一些商家已经成为一种谋取巨大利益的教育“副业”,因此对其推波助澜,煽风点火。

C.美国在中日钓鱼岛争端中“选边站”,不仅将损害中美关系大局,使美国在亚太地区的战略利益受损,而且将破坏亚太地区的和平稳定。

D.经过公安机关紧张侦办和调查取证,初步认定砍伤河南光山县23名小学生的犯罪嫌疑人闵拥军因受全能神教“世界末日”谣言影响而持刀伤害无辜群众和学生所致。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以酝酿湘西千年文化、传承湘西古老秘方自居,号称“无上妙品”的酒鬼酒,塑化剂含量竟然超标高达260%,实在骇人听闻

B.钱学森是中国航天科技事业的先驱和杰出代表,他胸怀坦荡,光风霁月,是众人仰慕的对象。

C.元旦期间,寒冷的天气丝毫没有影响人们的购物热情,大街上人头攒动,许多商场内甚至出现了人们重足而立的火爆场面。

D.当人们以为“末日之战”势必难解难分之际,贺岁档影片一回合就分出了高下。首映当日,《十二生肖》虏获4350万,成为唯一堪与《泰囧》分庭抗礼的影片。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25分)

爱因斯坦移居柏林

①1913年夏天,两位年过半百的、德高望重的权威学者,风尘仆仆地从柏林来到苏黎世。这两个学者一个是普朗克,一个是能斯特。这两个大学者,来苏黎世干什么?观光?旅游?都不是,他们是带着德意志的使命来拜访爱因斯坦的。

②在德国人眼里,爱因斯坦无疑是个“怪人”。年纪小小时就毅然放弃自己的出生之地,不做德国人。忠君、爱国、英勇、服从,这些德国人心目中的崇高品德,常常受到他的嘲笑,他把这些东西叫做愚蠢和盲目。显然,要把这样一个“怪人”拉回到德国精神文化生活的中心,该要具有极大的吸引力才行。

③普朗克、能斯特放出的“钓饵”是诱人的:

④第一、请爱因斯坦担任正在筹建中的威廉皇帝物理研究所所长。这个建议似乎很奇怪。随便谁来领导一个研究机构,恐怕都比这位心不在焉、思想常在云端翱翔的爱因斯坦教授强。可是不要紧,所长是代表地位和荣誉。他如果高兴,可以出些主意,如果不高兴,也可以撒手不管,日常事务自有常务秘书办得妥妥帖帖。

⑤第二、选爱因斯坦当普鲁士科学院院士。一般院士是没有薪水的荣誉头衔,但爱因斯坦就任的是实任院士,年薪1200马克。

⑥第三、聘爱因斯坦为柏林大学教授。爱因斯坦教授有授课的权利,只要他有兴趣,但却没有讲课的义务。讲多讲少,讲课的内容和时间,均由他自便。大学里的一切事务,他可一概不必过问。

⑦这个一揽子方案,真不愧是网罗爱因斯坦的妙计。它是普朗克的浪漫主义和能斯特的实干精神合作的产物。他们算是摸透了爱因斯坦的心思,爱因斯坦不能不动心了。

⑧可接受在柏林的工作,爱因斯坦的内心并不是坦然的。

⑨在他看来,移居普鲁士首府,这个德意志军国主义和帝国主义的老窝,像是背叛了自己的政治和道德信念。中学时代,他离开出生地,就是企图从那时起能放弃德国国籍,以便与军事操练和“黩武气息”一刀两断。可现在难道还要返回普鲁士军国主义的大本营去安家定居?甚至还要去当普鲁士皇家机构的官员?还有一点,爱因斯坦此时对自己的创造性有了一种隐隐的忧虑。他曾对苏黎世的挚友说过:“柏林的先生们把我当成豢养的产卵鸡,可连我自己也不知道,我还能不能下蛋!”爱因斯坦陷入了犹疑不定之中。

⑩“你的出生之地,你真正的祖国在等待着你!”普朗克以他自以为最神圣的感情劝说着爱因斯坦。

⑪“可是,我是个和平主义者,”爱因斯坦说,“德国真的会欢迎我吗?”

⑫“德国欢迎的是物理学家,相对论的创立者……”,能斯特的政治家风度与外交辞令恰到好处。

⑬“但是”,爱因斯坦打断他们的话,笑着说,“这算得了什么呢?相对论是算不了什么的。朗之万说过,全世界只有12个人懂相对论。”

⑭“这一点我们同意。可是,在这12个人里,倒有8个在柏林呢!”普朗克、能斯特自负地大笑起来。

⑮爱因斯坦也笑了。确实,柏林是当时自然科学研究的中心。一流的设施,一流的人才,确实是研究与推广相对论的最佳地点。

⑯“这样吧,”爱因斯坦面对难题时的幽默又表现出来了,“你们二位先生先去玩几天,等你们再回苏黎世,我到车站来接你们。”普朗克与能斯特完全迷惑了。

⑰“要是我手里拿一束白玫瑰花,就是‘不去柏林’;要是拿一束红玫瑰花,就是‘去柏林’。”

⑱爱因斯坦作出了一个浪漫的决定。当普朗克、能斯特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从郊外返回苏黎世火车站时,一束红玫瑰花在爱因斯坦手里盛开着,他们的心放下了。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A.普朗克和能斯特专程到苏黎世拜访爱因斯坦,从他们许诺的条件和他们对爱因斯坦诚惶诚恐的态度来看,他们对爱因斯坦是真心推崇的。

B.“这算得了什么呢?相对论是算不了什么的。朗之万说过,全世界只有12个人懂相对论。” 这句话既体现了爱因斯坦的自谦,也体现了他对相对论的些许自许,还有他对相对论在柏林不能得到认可的担忧。

C.文章的结尾处,对于回不回柏林,爱因斯坦没有直接回答,而是提出了送白玫瑰还是送红玫瑰。这一举动,是为了体现他作为科学家的幽默感。

D.本文运用了大量的对话描写,并且作者在材料的选择与安排、叙述中融入了自己的观察、想象和感受。这样写增强了作品的文学性和可读性。

E.不可否认,爱因斯坦是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但是对于名利、地位,对于回不回柏林,他也会患得患失。这样写使传主爱因斯坦的形象更真实,更丰满。

2.在德国人眼中,爱因斯坦是个怪人,他的“怪”体现在哪些地方?请简要说明。(6分)

3.对于普朗克和能斯特提出的一揽子方案,爱因斯坦动心了,是什么让他动心的?请结合全文分条概括说明。(6分)

4.对于爱因斯坦移居柏林的做法,历来众说纷纭。有人认为,作为科学家,这种选择是明智之举;有人认为,作为一个爱好和平者,这种做法失之轻率。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8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