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25分) 荣格与他的第二人格 距今约一个世纪前,...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25分)

荣格与他的第二人格

距今约一个世纪前,卡尔•古斯塔夫•荣格生于瑞士,在那个位于欧洲和西方世界的中心、多年来一直未经过战乱、可爱宁静的国度里,度过了他的一生。他的父母和祖先都是因袭传统的人,深深植根于瑞士的土壤和经久不变的传统中。荣格热爱他的祖国,但他从小就觉得它的美丽属于远远超越于这个细小民族那狭窄国界和稳定的社会以外的某种时空。他第一次发现比他自己伟大的事物是伫立在康斯坦斯湖畔,敬畏地凝视着蓝色的湖水和银白覆盖、庄严的阿尔卑斯山时,感觉到惊异的记忆。当时他已经有了一种感觉:这是宇宙的中心——但不是他父母和数百万瑞士人的宇宙——而是他内心的一个隐秘的宇宙,映现在平静的湖水中,延伸到阿尔卑斯山巅,远达至无限。

他长大成一个腼腆、敏感的男孩后,常常与父母的信念、老师的要求相悖。与他的同学相比,他显得很特别,不适应学校生活。他很脆弱,易受伤害。当受到不公正的待遇时,容易发怒——比如,当他的老师指责他撒谎时。但是,正是在这些时候,他在他的第二人格中寻求并发现了避难所。这个人格是他的真实可靠的自我,触及人类本性的深处,也许在人类之前已经存在。

这“第二人格”是脆弱的、不坚定的,它经常躲避着他,所以他不得不以他所谓的第一人格推动它。这第一人格是虚伪的、狡诈的,它逐渐包围了他,满足他,除了他的自性外。所以当他继续在他的人生之路上前进时,虽然一次又一次获得成功,无论他干什么都能干得出色,但是他内心的混乱一直困扰着他,不停地刺激着他,把他从旁人期待他走的道路上引导出来。当他的第一人格辉煌灿烂时,他的第二人格却受着残缺不完的痛苦煎熬。故此,他后来付上一生去追求生命的完善。

当他闻知弗洛伊德的大名时,便怀着深深的敬意前去拜见了这位教授,这位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他们成了亲密的朋友和同事。然而,荣格的第二人格在他们最初相识时就对此反抗。但是他没有注意到第二人格,它当时还很微弱地潜伏着。弗洛伊德成名了,随着他名气的增大,他们之间的友谊淡薄了。只是在后来荣格才意识到:并不是他们的友谊减弱,而是他的第二人格已经成为独立个体。与弗洛伊德分道扬镳,这是荣格生命中的一次最大打击,把他抛入他以前从未体会过的黑暗之中,但当他摆脱了黑暗之后,他的全部事业始露端倪。

他不仅丢掉了他的朋友(虽然他仍然一直感谢),而且还抛弃了他的第一人格。从那时起,荣格就完全致力于他的第二人格。许多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去拜访他,鼓励他,像他鼓励他们一样。他独自呆在他的石塔中,但却与当时外界所有事物和人都保持着深刻而密切的联系。他们在他之先,又将追随在他之后。

在暮春的一个风雨交加的日子,荣格结束了他漫长而丰富的一生,享年八十五岁。他的第一人格永远离开了他,但他的第二人格依然活着,因为它无时不在,也将不会消失……

在荣格一生中,有一段极其重要、意义深远的时期,即他的一些创新观念产生的时刻。这些观念后来占据了他余下的生命。这就是他与弗洛伊德决裂后,一时失却方向的时期。那是一个内心迷惘、混乱、骚动不安、孤立无援的寂寞孤独期,荣格被一些混乱的梦、意象、幻觉困扰着,汹涌而来的无意识波涛曾使当时的他怀疑自己的理智。就某种意义而言,它实际上就像一种精神分裂症。但是它也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十字路口,是他生命道路上最富创造性的关口。

正是在这些年中,他发现了集体无意识,发展了原型和自性的概念。要知道,他与无意识对峙的顶峰,是他这些年来孤军与他心灵深处的黑暗奋战的顶点。但是仍有许多工作摆在他面前:所有那些从无意识中喷涌而出,潮水般涌向他的幻想和材料,以及他获得的直观,都需要建立在一个坚实的科学理论基础上。有幸的是,他接触到了炼金术,并以炼金术中阴性原则和阳性原则的关系为基础,证明了他原来工作的正确性,而且使他超越了他原来的工作。

荣格曾在其《自传》的导言中宣称:“从某种意义上说,我的生命一直是我所写的东西的实质。”因此,应该把他的全部生命、他的神话,视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作为一个从它自身特有的种子中逐渐成长发展起来的整体。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荣格在面对康斯坦斯湖和阿尔卑斯山时,就已经明白了他内心的一个隐秘宇宙,

是与他的父母和数百万瑞士人的宇宙不同的。

B.第四段记述荣格与弗洛伊德的交往,借以表达荣格对弗洛伊德的感激,因为与

弗洛伊德的交往使他的第二人格成为独立个体。

C.文中第五段“他们在他之先,又将追随在他之后”一句,表明荣格致力于他的第二人格研究,使他成为当时世界的精神领袖。

D.汹涌而来的无意识波涛使当时的荣格对自己的理智产生了怀疑,但这也把他送到了生命道路上最重要且最富创造性的关口。

E.传记着重记述了荣格对第二人格的探寻,展示了他在无意识等方面取得的成就,

表现了他独特的人生轨迹和不懈的探索精神。

2.“第二人格”对荣格一生的影响有哪些体现?请结合全文进行概括。(6分)

3.文中画线处的“旁人期待他走的道路”是什么道路?他为什么没有走这条道路?请简要分析。(6分)

4.有人说荣格与弗洛伊德的决裂虽然“把他抛入他以前从未体会过的黑暗之中”,但也成就了他的事业。请结合文本和现实人生,谈谈你的看法。(8分)

 

1.E项3分,D项2分,A项1分。 2.①小时候荣格就隐约感知到第二人格的存在,他受到不公正待遇时,他在他的第二人格中寻求并发现了避难所。②当他的第一人格辉煌灿烂时,他的第二人格却受着残缺不完的痛苦煎熬,这使他后来付上一生来追求生命的完善。③与弗洛伊德的决裂,表明他的第二人格已经成为独立个体,他的全部事业始露端倪。(或答“与弗洛伊德的决裂,成为他生命道路上至关重要而最富创造性的关口。”)④ 荣格完全致力于他的第二人格,因此使得许多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去拜访他鼓励他。(每点2分,共6分。答出三点、意思对即可。) 3.①旁人期待荣格所走的道路就是按照第一人格的需要去发展的道路。(2分)②荣格凭借他的第一人格,已经在他的人生之路上获得了一次次成功;但是他内心的混乱一直困扰着他,刺激着他,把他从旁人期待他走的道路上引导出来。(2分)他的第一人格辉煌灿烂时,他的第二人格却受着残缺不完的痛苦煎熬。(2分)所以他没有走旁人期待他走的道路。 4.【观点一】认同这一说法。二人的决裂的确成就了荣格的事业。①他们之间的决裂让他意识到,他的第二人格已经成为独立的个体。②决裂虽然让他陷入以前从未体会过的黑暗之中,但当他摆脱黑暗之后,他为之付出一生的全部事业始露端倪。决裂使他的一些创新观念随之产生,这成为他生命道路上至关重要也是最富创造性的关口。③ 人的成功,需要一些类似本文中决裂一样的外力作用,仅仅靠内在的努力,是很难实现的。【观点二】不认同这一说法。并非二人的决裂成就了荣格的事业。①二人的决裂只能说是促进荣格事业发展的一个因素,并没有起决定作用。②是长期坚持不懈的追求,才让荣格终于等到了开花结果的时候,完成了对第二人格的认知。即使没有这一决裂,凭借荣格的执着、专注的精神,他一样可以达到事业的巅峰。③ 人的成功,往往内因起决定作用,决裂等外因只能是促人成功的一部分。【观点三】辩证理解。①决裂本身不能成就荣格的事业,决裂可能只是一个契机。②因为荣格的执着、专注,才让这一契机成就了荣格的事业,所谓机遇只垂青于有准备的人。③如果没有为机遇到来而做的充分准备,再令人震撼的决裂也不可能成就某个人的事业。(不要求面面俱到,只要能就以上任何一种观点或其他观点进行探究,即可根据观点是否明确、论述是否合理、理由是否充分酌情给分。观点明确,给2分;论述合理、理由充分,给4分;联系实际,给2分。) 【解析】 1. 试题分析:解答此类理解、概括题,要注意选项中关于作品作品内容、作品结构、作品主题、写作技巧等方面的提法是否正确。本题中,A项“已经明白了”的说法程度过深,原文只是说“当时他已经有了一种感觉”。B项错误在于:原文记述交往过程,并非借以表达荣格对弗洛伊德的感激,而且也不是“与弗洛伊德的交往让他的第二人格成为独立个体”。C项中“他们在他之先”一句同“致力于他的第二人格研究”之间没有逻辑关系,且“当时世界的精神领袖”的说法不当。 考点: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 试题分析:解答本题要从原文找到题干涉及的信息区域,然后分析概括出传主的相关事迹。对于“第二人格”对荣格一生影响的体现,从原文第二自然段就开始有反映,比如第二段的“他在他的第二人格中寻求并发现了避难所”、第三段的“当他的第一人格辉煌灿烂时,他的第二人格却受着残缺不完的痛苦煎熬”、第四段的“第二人格在他们最初相识时就对此反抗”、“这是荣格生命中的一次最大打击”等等。抓住这些语句分析,便可得出答案。切记:答案要分点陈述。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 试题分析:解答本题需要从前后文语意理解入手。题中的这句话在原文第三自然段,其上文说“他(指荣格)不得不以他所谓的第一人格推动”“一次又一次获得成功”,接着又说“他内心的混乱一直困扰着他,不停地刺激着他,把他从旁人期待他走的道路上引导出来”,故可知这里的“旁人期待他走的道路”所指的内容。至于他为什么没走的原因,就在上面的引述中也可找出答案。当然,下文的“他的第二人格却受着残缺不完的痛苦煎熬”也证明了这一点。 考点: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4.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开放性主观试题。答题的关键还在于,要读懂题目!题目实际是要求分析荣格同弗洛伊德决裂对荣格一生及其事业的影响,问你是不是赞同题目中“有人”的说法。解答时需要先明确自己的观点,然后结合文本具体内容进行分析,并且还要走出文本,结合现实生活进行阐释。要注意:立论不可太绝对,要注意符合辩证观点,语气应尽量委婉,力图周全,分点陈述。 考点: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能力层级为探究F。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25分)

告别语

铁 凝

这是二楼闲置的一间客房,窗子朝北,窗外是邻居的前院。朱丽每次来舅舅家,都住这间。

前几次,朱丽没怎么留意这个房间。她常常一大早就出门购物,客房只是她睡觉和存放购物收获之处,每次离开时,壁橱里都堆着一些被她遗弃的装衣服的纸袋子。北京的舅舅对朱丽很疼爱,总是给她一些钱买东西。但在她眼里,舅舅是个趣味狭窄的人,舅舅的房子太大,舅舅的语汇太少。

朱丽留意起客房,是这次为逃婚而来舅舅家之后。携了这样的事情来投亲,朱丽沮丧又难为情,哪儿都不去,关了手机,也不见人,整天在客房躺着。

一日,喧闹的声音从窗外的院子传来,异常清晰。二楼的这间客房,似乎格外便于收集声音。从前她怎么没有发现?

像是主人出来送客,一些男人、女人的寒暄,还有主人对孩子的提醒:“小宝,和叔叔、阿姨说再见!”之后是短促的安静,大人们都在等候这位“小宝”的“再见”,可是,迟迟没有听见孩子发出的告别之声。

一连许多天,邻居的院子总是很热闹。那句她已经熟悉了的提醒句源源不断飘进窗口:“小宝,和叔叔、阿姨说再见!”或者“小宝,和爷爷、奶奶说再见!”然后照例是短暂的安静。她看见的小宝,要么听而不闻地摆弄一辆遥控越野吉普车,要么跑向草坪,爬上那只摇椅摇着自己……

朱丽一边觉得这小宝不懂礼貌,一边感叹做个孩子也挺不容易,非得随着父母对那些他根本不认识的大人说“再见”。她由小宝想到自己,和自己那场没结成的婚。在婚礼上,朱丽突然看见特地打扮一新的母亲下眼眶似有淤血。她紧盯住母亲,在心里说服自己那不过是岁月累积起来的错觉,父亲和母亲早已离婚,怎会再殴打母亲呢?可她还是不顾一切地跑了,就像逃离一场她以为会到来的如母亲般的命运,连个“再见”也没对大家说,连个招呼也没跟与自己相恋多年、对自己关怀备至的新郎打。

每次想到这里,朱丽就赶紧打断思路,好像若不打断,她已知的各种谴责便立刻潮水般向她涌来。她对付不了这些,如同她不能担当一场婚礼。

初夏过去,暑天袭来。

一个下午,朱丽迷迷糊糊之中,窗外的声音再一次扠进房间。她又听见早已熟悉的提示:“小宝,和叔叔、阿姨说再见!小宝,和露露说再见!”

朱丽继续迷糊,兼听那必然到来的短促的安静。她果然“听”见了那短促的安静,之后是主人、客人寒暄着告别,杂以孩子们稚嫩的嘁嘁喳喳。接着她耳边突然响起一声清脆的童音:“再见!”那童音分明是小宝的。

这是个宝贵的时刻,犹如盲人睁眼,哑人发声。

“再见!”小宝说。

“再见!”另一个童音呼应着。

朱丽迅速从床上爬起来赶往窗口,像是怕错过什么,又以为是听错了什么。她看见门廊下站着小宝和家中大人,另外一对男女,正领着一个身穿印花连衣裙的小女孩往院子门口走。

这前所未有的“再见”之声原来是两个孩子之间的道别,与他人的引导无关。

“再见!”小宝放大了声音,有点扯着嗓子。

“再见!”露露站住不走了,也有点扯着嗓子。

“再——见!”小宝拖着长声跺起脚来,仿佛对“再见”这个词不依不饶。

“再——见!”露露也拖起长声,像是要迈步跑向小宝。两人无休无止地“再见”起来,好似耍贫嘴,逗乐子,“人来疯”。

小宝更激烈地踩着脚,弯下腰,拼尽全力高喊着“再见,再见,……”他顽强地、势不可当地向露露表达着再见的意愿。到后来,憋红了小脸,捌着气,以至于那“再见”声变得哆哆嗦嗦,听上去就像是“再哎哎哎哎见!再哎哎哎哎见!”

这实在不像耍贫嘴,逗乐子,“人来疯”。

那像是欢欣和绝望情绪的一种混合,激烈而壮观。像冰河在春日太阳的照耀下突然融化,“嘎啦啦”地迸裂着自己,撕开着自己。叫人觉着,生活其实是从“再见”开始的,当小宝和露露那么急赤白脸地用“再见”告别时,生活才真正走进他们的生命。朱丽退后一步,让窗帘挡住自己,犹如挡住了某种冲动。

她站在房间的穿衣镜前看自己,脸色苍白,缺少血色的嘴唇含混地嚅动了几下,仿佛在练习一个忘却已久的老词。她发现,自己对“再见”这个词从来都是漠然的,不管对一座房子,还是对一个亲人。一种对自己的陌生的疑惧陡然从心中升腾起来,她环顾这房间,伴着窗外那声声不断的“再哎哎哎哎见”,琢磨着,现在最该做的,是不是应该把关掉了那么多天的手机打开呢?

 (有刪改)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朱丽觉得舅舅趣味狭窄,所以,她对舅舅和他家的客房没有太深印象,也不曾发现二楼的“客房”格外便于收集声音。

B.小宝告别露露时的热情与告别大人时的漠然构成对比,那此起彼伏的“再见”声,是他们对不能相见的绝望的激烈表达。

C.“犹如盲人睁眼,哑人发声”一句生动地写出了小宝那一声“再见”的难得和宝贵,也表现出朱丽听到这声音时的意外。

D.大人要小宝与他不认识的人说“再见”,小宝不愿合作,这说明世故的“大人”和率性的“孩子”之间有很深矛盾。

E.小说中的“客房”,是故事发生的环境,对“客房”的描写不仅为下文情节的展开作了铺垫,也使小说结构更加紧凑。

2.朱丽这一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3.小说以“是不是应该把关掉了那么多天的手机打开呢?”结尾,请简要分析这样写的作用。(6分)

4.你是否赞同“生活其实是从‘再见’开始的”这种说法?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由。(8分)

 

查看答案

依据下面材料,从“国家”角度,给“收税”下定义,不超过50个字。(5分)

纳税是公民应尽的义务,它是纳税人遵照国家相关税法的规定,按照一定的比率,把自己合法、真实收入的一部分缴纳给国家的一种行为。

 

查看答案

下列6个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恰当的一项是( 3分 )

①一个人从出生到老死,一生都经历着审美发展  ②相应于个体审美发展的阶段性,审美教育也具有阶段性  ③也就是说,审美教育伴随着人的一生  ④然而,由于人的生理和心理在一生的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的特点  ⑤个体的审美发展是一个完整的过程  ⑥所以,个体的审美发展也就呈现出阶段性。

   A.⑤①③④②⑥ B.①⑤③②④⑥  C.⑤①③④⑥②   D.①③⑤②④⑥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再次成为央视春晚“掌勺人”的哈文表示,一向享受“春晚审查特权”的赵本山能否通过语言类节目终审,取决于节目质量。

B.“安徽制造”正在不断扩大安徽的影响和安徽发展的信心,成为继黄梅戏、黄山松、小岗村等之后安徽走向世界的新名片。

C.关于当下子女的教育问题,参加“新世纪大讲堂”教育培训会的绝大多数家长都认识到,如果不适当地管教孩子必定对孩子成长不利。

D.日前,我国自行研制的歼—15舰载机顺利在中国第一艘航空母舰“辽宁舰”上进行了起降飞行训练,引起了世界广泛关注。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句是(3分)

A.和美商厦珠宝专卖店的柜台里,各种各样的名贵宝石俯拾皆是,吸引了众多顾客纷至沓来。

B.李白和杜甫分别是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杰出代表,他们的作品风格迥异,真有天壤之别

C. 国际形势发生了重大的改变,我们的外交政策也要进行相应的调整,胶柱鼓瑟,是难以适应新的国际情势

D.直到锒铛入狱,这个贪官才痛定思痛地说了句心里话:“我落到今天的这个下场,教训真是刻骨铭心。”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