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材料一:2012年,中国作家莫言获得了诺贝尔文学...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材料一:2012年,中国作家莫言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在颁奖仪式上,莫言面向全世界讲了一个母亲的故事:“我最后悔的一件事,就是跟着母亲去卖白菜,有意无意的多算了一位买白菜的老人一毛钱。当我放学回家时,看到很少流泪的母亲泪流满面。母亲并没有骂我,只是轻轻地说:‘儿子,你让娘丢了脸。’”

材料二:近日来,一些有关“官二代”、“富二代”目无法纪,恣意胡为的新闻不断爆出,一时间成为媒体和网友热议的焦点。一些网友调侃说,这些儿子太“坑爹”,毁了父亲的一世英名;另一些网友则认为这纯粹是“爹坑儿”。

请根据以上材料,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拟题目,自选文体(诗歌除外),写一篇800字的作文。

 

放飞孩子 从前有个人,他养了一只鹰,后来这鹰逃走了。几天后,在山上发现了鹰的尸体。主人想不出为什么鹰会无缘无故的死,在守林老人的指引下,他剖开鹰腹,才恍然大悟。 原来鹰在笼中,养尊处优,竟失却了猎食的能力,腹中空空如也,活活饿死了。 孩子是一群终究要离开笼子的鹰。每一位父母,每一个家庭,都只是暂时的避风港,要出海的船,是终究要出海的,要经历的风浪,是终究无法避免的。人生的许多路,许多暗夜,只能独自去面对,孩子的人生,父母无法去替代,去承担。 然而,试看今日之中国,哪里没有锁在笼中的“鹰”?他们从没有经过历练,他们从来都是在父母的呵护下小心地生活。上学嘛,有父母接送,有父母帮助背书包;生活嘛,有父母帮着洗被褥,帮着穿衣服系鞋带;甚至去夏令营,也有父母准备好足够的食物,足够大的装脏衣服的袋子…… 试想这样的一群“鹰”飞出笼子,还要如何生活?他们除了感觉生活的麻烦与沉重外,还能怎样?清华大学曾辞退了一个学生,原因是该生在学校竟不知如何穿衣服,系鞋带。另有报道说,曾有一女生在校不知如何煮鸡蛋,只好哭着握着两个鸡蛋回家。这样可笑的事情居然是现实生活中活生生的,奇怪吗?不奇怪!有这样的教育,就会有这样的孩子。 并非用甘蔗汁浇灌出来的甘蔗就是甜的。孩子的成长需要磨砺,孩子的能力只有在磨砺中才能形成。马卡连柯曾一针见血地说:“过分的溺爱,对孩子而言是一种毁灭。”这并非耸人听闻。 可曾见过傲立悬崖的孤松?在寒风中它的茎为何岿然不动?那是由于它从巨石中探出身体的时候,已经饱受了苦难的摧残。 可曾见过蹁跹飞舞的蝴蝶?在阳光下它的双翅为何那么雄健?那是由于破茧而出的时候,它用尽了一生的力气把体液挤往双翅。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白玉不毁,孰为圭璋?”古人虽已远去,但言犹在耳啊! 有人说:国家的前途与其说握在掌权者手中,不如说握在母亲手中。家庭教育,关系国家命运。希望天下父母把孩子从笼中放飞,让他们去经历风雨,让他们去打造雄健的双翅! 【解析】 试题分析: 这两则材料的重要信息是,第一则:母亲并没有骂我,只是轻轻地说:“儿子,你让娘丢了脸。”第二则:另一些网友则认为这纯粹是“爹坑儿”。两则材料触及的是当下教育的热门话题。材料中,命题人并没有表明自己的价值取向,但是,在字里行间,可以看得出来,中国许久以来饱受争议的“家庭教育”,正在引起世人的反思:如何正确处理家庭教育中的宽与严。 最佳立意: 1、家庭教育,宽严相济才是真 2、严格不是死板,宽松不能放羊 3、家庭教育,岂能随随便便成功 考点: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近期,一场通过网络发起的旨在倡导节约粮食、吃尽盘中餐的“光盘行动”引发热议。分别用一句话说明下列图表所显示的主要信息。(每句话不超过25个字) (4分)

满分5 manfen5.com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仿照下面示例,根据文段内容另写两句话,与例句一起构成一组排比句。(4分)

正能量是一切给人向上的信心和希望,并鼓舞人不断追求,让生活变得圆满幸福的动力和感情。在中学语文课本里我们也学到很多正能量,如从《赤壁赋》中我们学到了身处逆境要有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请在保留主要信息的基础上,将下面一则手机短信压缩到18字以内。(4分)

我正坐在火车硬座上,这里人很多,环境嘈杂,很多人在大声说话,通话非常不方便。我9点到达目的地。等我到了目的地,我会给你打一个电话,你也可以给我打一个电话,我们双方可以联系。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问题。

桥畔的老人

海明威

一个满身尘土,戴着一副钢边眼镜的老人坐在桥畔。

这是一座浮桥。桥上车水马龙,汽车、卡车、男人、女人,还有小孩,蜂拥地渡过河去。

一辆辆骡拉的车子靠着士兵推转车轮,在浮桥陡岸上摇摇晃晃地爬动着。而这个老人却一直坐在那里,木然不动。他已经精疲力尽,无法再迈动脚步了。

我的任务是过桥了解桥头周围的情况,模清敌人的动向。这项任务完成以后,我又回到了桥畔。这时,桥上的车辆已经不多了,行人寥寥无几;而这个老人还是坐在那里。

“你是哪里来的?”我上去问他。

“从桑·卡洛斯来的。”他说时,脸上露出了一丝笑意。

桑·卡洛斯是他的家乡,所以一提到家乡的名字,他感到快慰,露出了笑容。

“我一直在照管家畜”他解释着。

“喔。”我对他这句话似懂非懂。

“是呀,”他继续说,“你要知道,我在那里一直照管家畜。我是最后一个离开桑·卡洛斯的呢。”

他看上去既不像放牧的,也不像管理家畜的。我看了看他那满是尘土的黑衣服,看了看他那满面泥灰的脸颊,和他那副钢边眼镜,问道:

“是些什么家畜呢?”

“好几种,”他一边说一边摇着头,“没有办法,我是不得不和它们分开的。”

我注视着这座浮桥和这块看上去像是非洲土地的埃布罗三角洲,心里揣摩着还有多久敌人会出现在眼前,也一直留神地听着是否有不测事件发生的联络信号声。而这个老头仍然坐在那里。

“是些什么家畜呢?”我又问他。

“共有三头家畜,”他解释说,“两只山羊,一只猫,还有四对鸽子。”

“你一定要同它们分开吗?”

“是呀,因为炮火呀!队长通知我离开,因为炮火呀!”

“你没有家吗?”我问的时候,举眼望着浮桥的尽头,现在只有最后几辆车子正沿着河岸的下坡,疾驰而去。

“我没有家,”他回答说,“我只有我刚才说过的那些家畜。当然,那只猫没有问题,它会照管自己的,可是,其他的牲畜怎么办呢?”

“你的政见怎样?”我问他。

“我毫无政见,”他说,“我今年76岁,刚才走了12公里,现在已经寸步难行了呀。”

“这里可不是歇脚的好地方,”我说,“要是你还能走的话,你就到去托尔萨的叉路口公路上,那里还有卡车。”

“我等会再去。那些卡车往哪里去呀?”

“朝巴塞罗那方向去的。”我告诉他。

“那个方向我没有熟人,”他说,“谢谢你,非常感谢你。”

他面容憔悴,目光呆滞地望了望我,似乎要谁分担他内心的焦虑似的。然后说: “那只猫没有问题,,我心中有数,不必为它担心。但另外的几只,你说它们该怎么办呢?”

“嘎,它们可能会安然脱险的。”

“你这样想吗?”

“当然罗,”我说时,又举目眺望远处的河岸,现在连车影也没有了。

“我是因为炮火,才不得不离开的。而它们,在炮火中怎么办呢?”

“你有没有打开鸽子笼?”我问。

“打开了。”

“那它们会飞出去的。”

“对,对,它们会飞的。……但另外的牲畜呢?唉,最好还是不去想它们吧。”他说。

“要是你已经歇得差不多了的话,应该走了。”我劝着他,“站起来,走走试试吧!”

“谢谢,”他边说边挣扎着站起来,但身子一个摇晃,朝后一仰,又跌倒在尘土中了。

“我一直在照管那些家畜,”这时,他说话的声音单调、刻板,也不是在对我说,“我一直就是照管家畜的。”

此时此刻,我对他已经无能为力了。那是复活节后的星期天,法西斯军队正朝埃布罗推进。阴霾的天空中,云幕低垂,一片灰暗,连敌人的飞机也无法上天。

猫儿会照管自己,飞机没有上天,这就是那个老人能碰上的全部好运了。

1.小说一开头,便写那车水人流蜂拥过河的画面,写那孤零零地坐在桥畔的老人,写作效果如何?(2分)

2.联系文中三处划线句子,分析“老头坐在那里”的原因。(4分)

3.小说最后两段的表达效果和作用是什么?(3分)

4.分析小说中老人是怎样的一个人物形象。(4分)

5.小说主要写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灾难,却从“桥”切入,以一个“老人”为刻画对象,请结合全文探究作者这样写的理由。(4分)

6.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4分)(          )

A.本文通过“我”的所见所闻,再现了战争中的真切场景,这种逼真而恢宏的战争场景描写与作者曾到欧洲战场采访和参战的经历分不开。

B.老人反复说“我一直照管家畜”,这足以揭示出他的内心世界,既为被迫离开自己的家畜而感到内疚,又为它们将会遭到不幸而忧心忡忡。

C.“我”问老人的家及政治态度时,老人敷衍了事;老人问“我”动物能否躲过炮火,“我”心不在焉。这主要由于两人身份不同,关心和关注的焦点不同。

D.老人几次唠叨着自己的家畜,为它们的命运担心,这样的细节描写表现了老人对和平的向往,对政治的关注,对罪恶战争充满谴责的心理。

E.作者主要描写了两个人物,一个是主人公——桥边的老人,一个是线索人物——“我”。我的“沉稳”与老人的“焦虑”构成鲜明对比。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任选5句。(5分)

1.不违农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2.狗吠深巷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孟浩然《归园田居》)

3.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暗香盈袖。                   (李清照《醉花阴》)

4.______________________,忽到庞公栖隐处。             (孟浩然《夜归鹿门歌》)

5.五更鼓角声悲壮,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杜甫《阁夜》)

6.挟飞仙以遨游,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苏轼《赤壁赋》)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