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9分,每小题3分)
人是能够思考的动物,因此现代人类的动物分类学名称是“智人”。然而思考的能力须经过训练始得发展。不同文化训练思考的方法各有所长,于是每一种文化都有其独特的思考方式。中国人的思考方式也许有下列几项特色,而这些特色也影响着我们对人、对事、对物的视野与角度。
第一个特色,相对于希腊文化与印度文化的缜密逻辑,中国人比较取径直观与体会。中国人日常语言中成语特多;中国文学中用典是其特色,这两者都采用一连串的模拟,提供一些相近的印象,然后重叠这些印象,建立起一个新的印象。这一过程只能意会,不易言宣。中国人擅长此道,找一个“悟”字,代表直观体会。印度佛教传入中国,在中国经过华化终于成为发扬光大的宗派。不是理论严谨的唯识宗,而是直指心境的禅宗与诚心念佛的净土宗。在中国人的日常经验中,“悟”是时时出现的思考方式。
第二个特色,中国人观察事物往往重视统摄全面,而不喜欢对局部进行分析。以中医理论为例,经脉遍布全身,气血周流顺畅,则身体康健。若有病痛,中医不愿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是从全身的整治调理下手。中国的绘画以气韵生动为上,也是看一幅画的全面性,为此,中国画家一落笔就定了全局,不能在中途修改。这种例证不胜枚举,说明中国人不注重局部分析的思考方式。
第三个特色,中国人习惯于从有机的变化中看世界。中国人的诗词中最多的是对时节的感慨,中国人的宇宙感处处都是活泼的生命,而且生命本身就是值得尊重的价值。鸟飞鱼跃,是一个境界;绿满窗前,是一个境界;天心月圆,是一个境界。有机的宇宙观与上述全面性的考察又是互相关联、难以区分的。因此,研究中国科技史的李约瑟曾经指出,中国人的有机宇宙观是中国文明的特征,截然不同于牛顿力学的机械宇宙观。
第四个特色,是中国人对于“动态”的注意。《易经》一书全是讨论变易的过程;五行相生相克,也是不断变化的动态。“文化”一词其语根是“人文化成”,本身即是变化,而不是形态。太极图代表着进行中的变化,变化即是常态。这一命题又与上述有机的宇宙观互为表里,陈述了中国人思考方式的特色。
以上四项思考方式其实也是彼此相关、互相加强的。全面、有机与动态三项只是从不同的角度陈述相同的现象,而直观的悟性则以非分析的思考统摄上述三个思考的角度。这些思考方式落实在中国人的人生态度中即是认识世事多变化,也准备面对变化。“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天下无不散的筵席”“日中则仄,月盈则亏”“盛极必衰,否极泰来”……有了这些对变化形势的理解,中国人不是坐待命运降临的宿命论者,而是随时准备面对变化的命运调整自己的反应。这是一种乐观的命运论。正如海边冲浪的并潮儿,随时抓住变化的浪头,调整自己的动作。在满潮时,为即将开始退潮而警惕;在谷底时,准备抓住再次上升的契机。这种智慧不能全由直觉获得,必须有一定深度的哲学探讨,始能浓缩为日常生活中的人生智慧。
(《读者》2009年12期16页)
1.从原文看,下列对“中国人的思考方式的特色”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人的思考方式是以悟为代表,比较重视直观体会,这是与具有缜密逻辑的印度文化与希腊文化相比而言的。
B.中国人观察事物不注重局部分析,观察事物的方式通常是重视统摄全面,中医与绘画就是这一思考方式的例证。
C.中国人习惯于从有机的变化中看世界,李约瑟认为,中国人的有机宇宙观与牛顿力学的机械宇宙观截然不同。
D.中国人的有机的宇宙观与中国人对于“动态”的注意构成表里,表达了中国人思考方式的特色。
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中国的绘画以气韵生动为上,看一幅画的全面性,中国画家一落笔就定了全局,不能在中途修改,这是中国人不注重局部分析的思考方式的一个例证。
B.因为生命本身就是值得尊重的价值,所以中国人的诗词中最多的是对时节的感慨,中国人的宇宙感处处都是活泼的生命。
C.“文化”一词本身即是变化,而不是形态,它的语根是“人文化成”,太极图就代表着进行中的变化
D.直观的悟性是以非分析的思考统摄有机、全面与动态三个思考的角度,而这三个思考的角度只是从不同的角度陈述相同的现象。
3.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现代人类的动物分类学名称是“智人”,因为人是能够思考的动物。每一种文化有独特的思考方式,中国人的思考方式有四项特色。
B.传入中国的印度佛教,在中国经过华化成为直指心境的禅宗与诚心念佛的净土宗,而不是理论严谨的唯识宗,终于成为发扬光大的宗派。
C.中国人的思考方式的四个特色之间互相加强、彼此相关,这些思考方式落实在中国人的文化与人生态度中就是认识世事多变化,也准备面对变化。
D.中国人对“天下无不散的筵席”的理解,说明了具有乐观的命运论,随时准备面对变化的命运调整自己的反应,这种智慧是由深度的哲学探讨浓缩的。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姚珠树公传
[清] 张英
明之季年,吾桐冠盖煊奕王谢子弟,以才俊闻于一时,其中文章、经济、丰采、言论、气谊、识量皆光明骏伟,卓然为 诸君之冠者,则姚珠树公也。
英为珠树公幼婿,公捐馆舍①时,英年十有五,犹及侍公左右,见其仪范巍然岳峙,渊然海涵,吐纳宗风,神采四映,虽幼犹能识之。工举子业,最为华赡博大,而一一根据理要,伸纸疾书,千言立就,古文词无不兼擅其美。诗宗少陵而命意,选词机杼,仍由己出。书法朗润高秀,入晋人之实。此皆邑人之所矜式②,海内之所流传,而英得于耳目之濡染者最多也。
公为廉吏,后幼而食贫。当时,公卿雅重公才望,折节缔交,所以资奉之者甚厚。公性豪迈不羁,初,不治家人生产,悉推所有以供宾客觞咏之需,然亦未尝有所匮乏也。事项太夫人,孝养纯笃,至老不衰。
当明末造知天下将乱,士大夫习于太平久,皆讳言兵。公留意当时事,与老弁③知兵者游讲,求防御贼寇之策,火器火药,皆与邑令谋而预备之。崇祯甲戌,流寇攻桐城,以有备而获免。乙亥,贼张献忠聚数万众,围桐者三次,蕞尔④孤城与贼相拒数旬,卒以无恙,则公与守令同心守御之有道也。公不遇于时,无由为封疆谋画而克全梓里,其效彰彰如是,使设施展布其所就,宁不伟哉?
国朝定鼎后,以明经⑤署浙江龙游县学博,训士有方,多所成就,至今称之。教子至严肃,既壮犹督课如少时,以故皆为名士,掇巍科⑥。
少与方宫詹公八人为友,称“八俊”。以文章道义相切磨,胶漆如古人,邑人至今为美谈。
卒年五十有一,以公之才,而年与位皆不称,其所积而未享者,今之子若孙承之,俾昌俾炽有以也夫。
[注]①捐馆舍:抛弃馆舍,死亡的婉辞。②矜式:敬重和取法。③老弁:旧时称低级武职。④蕞尔:小的样子。⑤明经:清代贡生的别称。⑥巍科:古代称科举考试名次在前者。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以才俊闻于一时 闻:闻名
B.工举子业 工:擅长
C.公卿雅重公才望 雅:高雅
D.既壮犹督课如少时 课:考核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虽幼犹能识之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
B.士大夫习于太平久 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C.以明经署浙江龙游县学博 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
D.而年与位皆不称 侣鱼虾而友麋鹿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姚珠树具有多方面才能,诗歌因学习杜甫而在立意上深受其影响,书法则深得王羲之等晋人书法的精髓。
B.姚珠树凭借才能和名望,赢得了当时公卿的爱戴,他们降尊纡贵和姚公相处,还常常从物质上接济姚公。
C.明朝末年姚珠树积极谋划御敌之策,并且精心武备,在他的率领下当地百姓战胜了强敌,保全了桐城邑。
D.姚珠树教育儿子很严厉,孩子成年后仍然一如既往,因此他们都成为名士,并在科举考试中表现出色。
4.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初,不治家人生产,悉推所有以供宾客觞咏之需,然亦未尝有所匮乏也。(5分)
答:
(2)无由为封疆谋画而克全梓里,其效彰彰如是,使设施展布其所就,宁不伟哉?(5分)
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面对感性的思考
人类需要并积累了三种基本知识:一是科技知识,它的目的是提高人类获取基本生存实物的效率;二是伦理知识,它的目的是试图使人在有序中实现更多的自由诉求;三是感性知识,它的目的是指向人本身,是关于人面对无尽的挑战和困境时如何更大限度地得到感性愉悦、心灵补偿和灵魂拯救的思考。无论是关心自然和物理世界的科技,还是关心社群秩序的伦理,其指向都是“身外之物”,只有作为感性知识的美学才是彻头彻尾关心人的内心的知识。我们不必特殊强调美学,但至少不能忽略美学,尤其在当下,我们已经处在视听海洋之中,倘若还不去关心感性知识、关心美学,那显然是愚蠢的。为此,我希望大家读一点美学书籍。在美学的经典书目中,我推荐康德的《判断力批判》。
康德的“批判哲学”思想保存在他的多种书籍里面,但有力支撑他的哲学体系的是讨论认识论的《纯粹理性批判》、讨论伦理学的《实践理性批判》和讨论美学的《判断力批判》。正是《判断力批判》才在前两个“批判”的“理论的哲学”与“实践的哲学”之间的鸿沟上架起了温情而畅通的桥梁。
康德的哲学立场是重估人的理性能力,试图在理性主义与经验主义中间发现真理,这一点在他的《判断力批判》中有充分体现。学术史通常把黑格尔的《美学》视为经典美学的集大成者,但我觉得康德的《判断力批判》具有丰富的美学思辨张力,当徜徉于斯时,感性生命和反思冲动将均被激活。尽管《判断力批判》依然是一种形而上学,但我在与它相逢和攀谈时却能深度体验到某种趣味。它告诉我们,人会遇到三种愉悦:感官快适,美的欢愉,善的愉悦。康德相信三种愉快性质不同,但我们真正知道了这些,仿佛就有了某些谈论生活感性的自信。当然,《判断力批判》还提供了重要的美学知识,譬如审美愉快是无利害关系的,美不是概念但是作为普遍愉快的对象被呈现,美具有无目的的合目的性,等等。这些思想既清理了当时的感性学说误区,又对我们一直以来所遭遇的审美经验具有阐释的有效性。
上个世纪中叶以后,越来越多的人还是怀疑康德的美学,尤其是新世纪以来,诸如文化研究、日常生活审美化和生活美学,都坚定地质疑、修正甚至颠覆了康德的美学。但我们应该清醒,无论谈论什么感性经验,无论是站在何种美学的立场上,无论要构建一种怎样的美学,都必须了解经典美学,更何况经典美学是活着的美学,即便是生活美学也要创造性地运用和整合经典美学的思想价值。
尊重感性才有可能敬重人,敬重人的内心,因而我们既不应忽视人的感性,忽视美学,也要珍惜人类积累的科学思维能力。读一读《判断力批判》,在知识自觉的基点上关切人本身,关切生命感性,关切审美体验,该是多么美好的人生经验啊。
(《中学语文教学》2013年第2期卷首语,作者王确,有删改)
1.下列有关《判断力批判》的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判断力批判》是美学的经典书目之一,阐释的是康德关心人的内心的知识。
B.《判断力批判》作为康德批判哲学思想的支柱之一,它的地位超过其他著作。
C.《判断力批判》具有美学思辨张力,能够激活阅读者的感性生命与反思冲动。
D.《判断力批判》提供了更重要的美学思想,它们清理了当时的感性学说误区。
2.下列对原文思路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一段介绍了人类需要并积累的三种知识,从特定的时代背景出发,希望读者阅读一点美学著作,并向读者推荐康德的《判断力批判》。
B.第二段从康德哲学体系的构成角度,肯定了《判断力批判》的地位,桥梁的比喻形象化地诠释了康德美学哲学对理论、实践哲学的影响。
C.第三段从阅读体验角度概括了《判断力批判》的内容,它不仅让人得到感官、美、善的愉悦,还提供了许多美学思想,至今仍有生命力。
D.第四、五段站在维护康德美学的角度,批评了上世纪中叶以来某些人对它的质疑、修正和颠覆,认为读经典美学是一种美好的人生经历。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科技关心着自然和物理世界,伦理学关心着社群秩序,只有这美学才会思考人的感性愉悦、心灵补偿和灵魂拯救。
B. 我们当下生活在视听海洋之中,指向身外之物的伦理知识等无足轻重,因而关心感性知识、关心美学是明智之举。
C.重估人的理性能力,试图在理性主义与经验主义之间发现真理,这就是康德的哲学立场,它同样体现在其美学上。
D.尊重感性就能敬重人与敬重人的内心,因此我们既不应该忽视感性与美学,又要珍惜人类积累的科学思维能力。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材料一:2012年,中国作家莫言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在颁奖仪式上,莫言面向全世界讲了一个母亲的故事:“我最后悔的一件事,就是跟着母亲去卖白菜,有意无意的多算了一位买白菜的老人一毛钱。当我放学回家时,看到很少流泪的母亲泪流满面。母亲并没有骂我,只是轻轻地说:‘儿子,你让娘丢了脸。’”
材料二:近日来,一些有关“官二代”、“富二代”目无法纪,恣意胡为的新闻不断爆出,一时间成为媒体和网友热议的焦点。一些网友调侃说,这些儿子太“坑爹”,毁了父亲的一世英名;另一些网友则认为这纯粹是“爹坑儿”。
请根据以上材料,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拟题目,自选文体(诗歌除外),写一篇800字的作文。
近期,一场通过网络发起的旨在倡导节约粮食、吃尽盘中餐的“光盘行动”引发热议。分别用一句话说明下列图表所显示的主要信息。(每句话不超过25个字) (4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仿照下面示例,根据文段内容另写两句话,与例句一起构成一组排比句。(4分)
正能量是一切给人向上的信心和希望,并鼓舞人不断追求,让生活变得圆满幸福的动力和感情。在中学语文课本里我们也学到很多正能量,如从《赤壁赋》中我们学到了身处逆境要有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