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题。 城市里的蟋蟀 吴丹红 和城市站在一起,也就渐渐远离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题。

城市里的蟋蟀

吴丹红

和城市站在一起,也就渐渐远离了自然。“唧……唧……唧……”,那曾经是我生命中不可或缺的天籁之音似已远去。我已无法解读弥漫着欲望泡沫的城市生活,内心总处于无边的焦虑与渴望之中。

不记得有多久没有数过星星了,抬头望天俯身看地的感觉似乎已经离我好远好远了。站在阳台上,看着闪烁的霓虹灯和过往匆匆的都市人,我总觉得有一个声音在召唤着我。

那是童年时的那只蟋蟀的声音。

儿时,在外婆家。“唧……唧……唧……”的虫鸣声似乎成了乡村每晚必定上演的歌剧,蟋蟀们如矜持羞涩的少女,又如风度翩翩的绅士,不用伴舞,不用伴奏,只是清唱,顶多来个小组唱,就这么简简单单,却和着泥土的气息,唱出了自然与生命的真谛。

外婆不知从哪里给我捉来了一只蟋蟀,我把它养在一个花盆里。一次,邻居小姐姐把她的蟋蟀放在我的蟋蟀身边,我们用枯树枝轻轻撩拨。忽然,两只蟋蟀大战了起来。几个回合之后,小姐姐的那只败下阵来,我的那只却是一副得胜将军的模样。我们为蟋蟀的精彩表演啧啧称赞。后来,我在作文中常常写到那只蟋蟀,老师说我的作文中充溢着一种乡情。

我的童年就这样在蟋蟀的吟唱声中度过。后来我还是被带进了城市,带进了贴着红白蓝瓷砖的高楼,带进了有空调有电脑有俄罗斯方块游戏,却没有泥土没有草丛没有蟋蟀的房间……

在城市,我习惯了这种俄罗斯方块般的生活。早出晚归,步履匆匆。

不知何时起,我学会了“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学会了“防人之心不可无”,学会了冷眼旁观,学会了猜疑与妒忌……那只承载着我童年欢笑的蟋蟀,早已被压在了心底。也许,是我把它给遗忘了。后来,我在网上看到诗人流沙河的《就是那一只蟋蟀》:“在海外,夜间听到蟋蟀叫,就会以为那是四川乡下听到的那一只”。我想我应该记得童年的那只蟋蟀,可是它却无处可寻。我在俄罗斯方块中感到一阵茫然和悲哀。

我那童年的可爱的蟋蟀,你在哪儿?

窗外很眩,有红绿灯,有汽车尾气;窗外很吵,有人在蹦的唱K,有人在猜拳行酒,也许这些都是城市应该有的声音吧。闪烁的霓虹灯尽情地展示着城市的繁华与躁动不安,一如千娇百媚的舞女。生活的节奏在各种各样的挑战中不断地膨胀,不断地加快,喧嚣的环境、乏味的生活、残酷的竞争使我们烦躁不安。我要将自己藏在哪里,才不至于被这城市的繁华与喧嚣淹没?

没有人告诉我,只有暗淡的月亮对我凄然一笑

我到底还是惦记起那一只蟋蟀了。灯红酒绿的城市生活中会有我们的蟋蟀吗?在这里,我的蟋蟀已无处躲藏。它逃离了不属于它的方格,逃离了充盈着欲望泡沫的城市。而我却站在原地,无法跳出俄罗斯方块。

就是那一只蟋蟀/在你的记忆里唱歌/在我的记忆里唱歌/处处唱歌/比最单调的乐曲更单调/比最和谐的音响更和谐/凝成水/是露珠/燃成光/是萤火/变成鸟/是鹧鸪/啼叫在乡愁者的心窝……

我知道我的蟋蟀不是流沙河的那一只,但他的诗还是引起我深深的共鸣。也许,每个城市人心中都有一只蟋蟀。城市人,你找到了心中的蟋蟀了吗?

1.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作答时,写上句子序号。(4分)

①没有人告诉我,只有暗淡的月亮对我凄然一笑。

②也许,每个城市人心中都有一只蟋蟀。

2.作者为什么在文中反复引用流沙河的诗句?这样写有什么作用?(5分)

3.作者在文中为什么用了大量笔墨写了儿时的事情?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6分)

 

1.①此句运用了拟人手法,生动形象的表现了作者在快节奏的生活、喧嚣的环境、乏味的生活和残酷的竞争当中,迷失了自我,找不到方向,并且产生了对于自身价值的怀疑。(大意对即可)(手法1分,含义1分) ②此处的蟋蟀运用了比喻(象征)手法,在城市人的心中,“蟋蟀”既是曾经有过的纯真生活,也是自然和生命的真谛,更是一种乡情。(大意对即可)(手法1分,含义1分) 2.①因为流沙河的诗句是以蟋蟀为主,与本文所写之物一致;(1分) ②增加了文章的文学色彩,使文章具有诗意的美感;(1分)  ③引用诗句引出了作者情感的抒发,强化了作者对于纯真的童年生活的追忆,(1分)表达了作者对都市生活的厌倦,(1分)以及对自然对乡情回归的渴望(1分)。(意思对即可) 3.①儿时的生活是我曾经拥有却遗失很久的快乐,其中的主角就是蟋蟀; ②这段描写既照应了题目,又与后文枯燥的城市生活形成了了鲜明的对比; ③对儿时的眷恋和渴望更表现出了我对于现实生活的厌弃。(每点2分) 【解析】 1. 试题分析:赏析此类语句时,首先要把此句所在的段落或者附近的语段内容有大概的了解,然后从语言表达技巧方面来简析句子的作用。如第一句是作者在文章第九段的描写之后的感慨,通过月亮的凄然一笑,可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而这种手法的作用就是生动形象的表达情感的。所以,先要把第九段的内容概括出来,然后再回答,生动形象的表达了何种情感;第九段在概括时,要从文段中找到有概括性的语句加以组合,如快节奏的生活、喧嚣的环境、乏味的生活和残酷的竞争,使作者迷失了方向,对自我价值产生怀疑。第二句,分析思路如第一句,从作者用蟋蟀来表达自己对生活的向往可知,此句运用了象征手法,从作者所描述的文段内容来看,“蟋蟀”代表着纯真的生活,自然和生命的真谛,更是一种浓浓的乡情。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 试题分析:答题时,要从内容和表现手法方面入手分析,在内容上,可以从流沙河的诗句和本文的相同点来分析,如都跟蟋蟀有关;还可以从主题上的相似性角度入手,流沙河的诗句所描写的乡村生活的纯真自然,正体现了作者内心的向往,同作者表达的情感类似。在表现手法上,要从诗句的意境美这方面的作用来分析,如反复运用流沙河的诗句能为文章增添文学色彩,使文章更具有美感。 考点: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 试题分析:分析此题,要从题干两种问法之间的关系方面入手,从内容和结构上来回答。儿时的生活快乐以蟋蟀为主,现在的城市生活枯燥单调。儿时与现在的差别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突出了作者厌弃城市生活的情感。结构上,大量的描写儿时的情形,由于以蟋蟀为主,所以在结构上照应了题目,是文章情节更完整。 考点: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不要活在新闻里

熊培云

在开始这篇文章之前,不妨先想想人类历史。你一定会轻而易举地想到许许多多黑暗的场景:冲突、流血、暴动、自杀,甚至大屠杀……公平总是理所当然,而不公正的事却长久萦绕于心,时而让你寝食难安。难怪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先生当年会这样感慨:所谓人类历史,不过是一个写满人性坏话的记事本。

那么新闻呢?只要稍加留意,就会发现新闻一样在不断地说着人性的坏话:某些官员腐败了,侵占了大量民脂民膏;某地又发生了屠杀婴幼的惨案,而此前其他地方的相同罪恶早已经令人发指;某地有人自杀了,而且是几连跳;某地有人自焚了,有人推倒他家的房屋;某地有人在政府门前集体下跪了,为了解决问题;某人遭遇了巨大的不公正,而你对此无能为力……

天天面对的都是这样的新闻,你难免会心生绝望:这世界、我所处的时代就是这样的么?当然,这样的绝望时间通常不会很长,常常转瞬即逝,人得学会积极生活,化解悲情,至少我是这样。因为我知道,新闻不是生活的全部,而且新闻是免不了要说人性的坏话的。就像我们现在通常说的“要在生活中维权,不要在维权中生活”,那好,也请你不要活在新闻里。

这实际上关系到一个媒介素养的问题。所谓媒介素养,说到底就是受众接受、解读媒介信息的一种能力。

就个人而言,如果你能积极独立地思考,通常都不会天真地以为新闻里的“坏人坏事”就是我们的生活全部,并由此得出一个“形势一片大坏”的结论,正如当年“形势一片大好”的宣传不能够遮蔽现实的贫困一样。就新闻事件本身而言,好也罢,坏也罢,都只是对生活的取景,对现实的断章取义,以偏概全。 

就政府而言,同样应该具有的媒介素养是,负面新闻并不构成对其工作的全盘否定,更不意味着媒体包藏恶意。一个人在生活上有洁癖,人们多会投以同情之理解,毕竟,那也算是个人自治的一部分,其他人无权干涉;但如果带着洁癖去看新闻,去搞管理,去执政,难免脱离实际,而且显得公私不分。生活不是童话,童话里也有大灰狼。又必须承认的是,媒体大张旗鼓报道“说人性坏话的新闻”,除了商业上的考虑外,还因为媒体肩负了一种责任,即社会需要通过它了解国家与社会运行是否正常。

伴随着自杀案与恶性杀人事件频繁出现,人们在讨论一个问题,即媒体的相关报道是否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在这方面有些媒体着实需要省思。在过去的文章中,我曾经批评中国的一些媒体总是不厌其烦地描述杀人过程与杀人现场,唯恐读者不能身临其境。但另一方面,公众或者政府过度批评媒体的负面报道,难免有苛责之嫌。

作为一种平衡,其实重要的是改变受众的观念:一方面,需要提高受众的媒介素养——媒体报道远处的一场火灾,你却因此烧毁自家的房屋,不理智的显然不是媒体,而是纵火者;另一方面,全社会更要直面已然发生的不幸事件,以求彻底改造,而不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幼儿园不安全,要加强保安,更要消除“深层次原因”,而不是嘴上说说;有人自杀了,更要查找究竟是什么导致其走上绝路。如果一个工厂接二连三发生跳楼事件,这已经不是个体的绝望,而是集体性的绝望。

一个理性的社会,应该给那些潜在的自杀者以继续活下去的希望,而不是前仆后继的勇气。说一个人以死“唤醒社会”,实在是轻贱了人的生命,因为谁都应该好好活着;如果这种死不能够让社会去了解背后更实在的原因,而停留于指责是媒体起了坏作用,并大加讨伐,实在是用错了力。

因为这些事情的发生,许多人都在讨论“维特效应”。据说歌德的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发表后,造成了极大的轰动,不但使歌德名声在欧洲大噪,而且在整个欧洲引发了模仿维特自杀的风潮。说“风潮”,显然是言过其实了。事实上,《少年维特之烦恼》也让很多人活了下来,帮他们消解了内心的绝望与忧愁,其中包括歌德本人。

(选自熊培云《自由在高处》,新星出版社)

1.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两项是(5分)

A.媒介素养,是指各大媒体如电视、报纸杂志、网络媒体从业人员的职业素质修养。

B.作为媒介受众,人们要在各种负面新闻中学会独立思考,认识到新闻不是生活的全部。

C.媒体报道“说人性坏话的新闻”,完全出于媒体所肩负的一种社会责任。但不在这种新闻里丧失判断力,则关系到媒介素养问题。

D.提高受众的媒介素养,并不是消除社会上自杀现象的根本途径。因为自杀往往有其更深层的原因,停留于对媒体的指责是不正确的。

E.对政府而言,如果某些媒体经常报道一些负面新闻,就应该调查这些媒体所包藏的不 可告人的目的。

2.根据文意,下列判断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让人们通过新闻了解社会运行是否正常,这也是媒体肩负的一种社会责任,所以政府和个人都应理智接受“说人性坏话的新闻”。

B.如果媒体报道了一些负面新闻,结果引起很多人的悲观绝望情绪,这说明媒体将个体的绝望变成了集体性的绝望,应该受到责备。

C.如果一个工厂接二连三发生跳楼事件,我们不能指责媒体起了坏作用,只能让社会了解背后更实在的原因。   

D.歌德的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的发表,使整个欧洲引发了模仿维特自杀的风潮,产生了极坏的负面影响。

3.结合全文,谈谈“不要活在新闻里”的理由。(4分)

4.回想2010年,国内频发校园砍杀事件,从3月23日发生在福建南平的血案,到4月30日发生在山东潍坊校园血案,不到40天的时间内发生了5起校园血案。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正确看待媒体在这些恶性事件中的责任呢?结合全文,请简要分析。(4分)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任选3题,多选只按前3题计分)(6分)

1.子曰:“             ,仁者不忧,             。”          (《论语·子罕》)

2.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王羲之《兰亭集序》)

3.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陶渊明《归园田居》)

4.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7分)     

采桑子

晏殊

时光只解催人老,不信多情,长恨离亭,泪滴春衫酒易醒。

梧桐昨夜西风急,淡月胧明,好梦频惊,何处高楼雁一声?

1.“好梦频惊”是全词点睛之笔,词中引起“好梦频惊”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全词分条简答。(3分)

2.这首词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结合具体的诗句,选择其中两种进行分析。(4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罗亨信,字用实,东莞人。永乐二年进士。仁宗嗣位,始召入御史。监通州仓储, 巡按畿内。英宗即位之三月,右佥都御史,练兵平凉、西宁。正统二年,蒋贵讨阿台、朵儿只伯,亨信参其军务。至鱼儿海,贵等以刍饷不继,留十日引还。亨信让曰:“公等受国厚恩,敢临敌退缩耶?死法孰与死敌?”贵不从。亨信上章言贵逗遛状。帝其章示监督尚书王骥等。明年进兵,大破之。亨信以参赞功,进秩一等。

父丧归葬。还朝,改命巡抚宣府、大同。参将石亨请简大同民三之一为军,亨信奏止之。十年进右副都御史,巡抚如故。时遣官度二镇军田,一军八十亩外,悉征税五升。亨信言:“文皇帝时,诏边军尽力垦田,毋征税,陛下复申命之,今奈何忽为此举?塞上诸军,防边劳苦,无他生业,惟事田作。每岁自冬徂春,迎送瓦剌使臣,三月始得就田,七月又复刈草,八月以后,修治关塞,计一岁中曾无休暇。况边地硗瘠,霜早收薄,若更征税,则民不复耕,必致窜逸。计臣但务积粟,不知人心不固,虽有粟,将谁与守?”帝纳其言而止。

初,亨信尝奏言:“也先专候衅端,图入寇。宜预直北要害,增置城卫为备。不然,恐贻大患。”兵部议,不行。及土木变,人情汹惧。有议弃宣府城者,官吏军民纷然争出。亨信仗剑坐城下,令曰:“出城者斩!”又誓诸将朝廷死守,人心始定。也先挟上皇至城南,传命启门。亨信登城语曰:“奉命守城,不敢擅启。”也先逡巡引去。赤城、雕鹗、怀来、永宁、保安诸守将弃城遁,并按其罪。

当是时,车驾既北,寇骑日城下,关门左右皆战场。亨信与总兵杨洪以孤城当其冲,外御强寇,内屏京师。洪既入卫,又与朱谦共守,劳绩甚著。景帝即位,进左副都御史。明年,年七十有四矣,乞致仕。许之。归八年,卒家。

(节选自《明史·罗亨信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右佥都御史                擢:提拔

B.每岁自冬春                徂:往、到

C.兵部议,不行              寝:睡觉

D.车驾既北,寇骑日城下      薄:逼近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3分)

A. 及土木

亨信让

B. 图入寇

其章示监督尚书王骥等

C. 始召入御史

又誓诸将朝廷死守

D. 宜预直北要害

3.下列句子中,全部表明罗亨信“刚正勇敢”的一组是 (3分)

①擢右佥都御史,练兵平凉、西宁   ②帝以其章示监督尚书王骥等

③若更征税,则民不复耕           ④宜预于直北要害,增置城卫为备

⑤又誓诸将为朝廷死守             ⑥奉命守城,不敢擅启 

A.①③⑤           B.③⑤⑥            C.②④⑤            D.②③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朝廷派蒋贵出兵征讨,罗亨信参与其中,蒋贵等人借故在鱼儿海逗留十天后返回,罗亨信很是不满,上奏章说明情况。后来继续进兵,终于大破敌军,罗亨信也因此晋级一等。

B.皇上派遣官员测量军田,规定一军八十亩以外都要征税五升,罗亨信援引先例,反对采取这一举措,并提出如果辛苦劳作、收入微薄而不堪赋税,人民就会放弃耕种选择逃逸。

C.为防备也先入侵,罗亨信提议在正北要塞增置城卫,兵部虽然不很赞同,但还是接受了他的意见。为保卫宣府城,他持剑坐在城下,即使太上皇受到挟持,他都未曾打开城门。

D.敌人兵临城下,形势非常危急,亨信与总兵杨洪因为孤城处在交通要道,外御强敌,内保京城,浴血奋战,尽职尽责。景帝即位时,他虽已七十三岁,还是被晋升为左副都御史。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公等受国厚恩,敢临敌退缩耶?死法孰与死敌?(3分)

(2)参将石亨请简大同民三之一为军,亨信奏止之。(3分)

(3)计臣但务积粟,不知人心不固,虽有粟,将谁与守?(4分)

 

查看答案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在交会对接任务中,“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扮演着一个引导者和指挥管理者,就像一个团队中的“班组长”,始终掌控着工作进度和进展。

B.河南农民韩洪刚因将自家地里难卖的萝卜免费送人而蹿红网络,“免费送”虽然让他有所损失,但也为他的红薯打开了销路。

C.13岁少年骆伟科为救病危母亲徒步到广州擦鞋筹款一事感动了无数人,收到的捐款已经超过30万元。

D.2012年1月1日起,火车票实名制开始实施。铁路旅客须凭本人身份证和有效身份证件购买车票,并持车票及购票时所使用的乘车人身份证和有效身份证件原件进站、乘车。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