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小题。 江南好 周海亮 江南好。江南有桑。 桑有纤弱的身子,...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小题。

江南好

周海亮

江南好。江南有桑。

桑有纤弱的身子,纤长的颈,纤秀的臂,纤美的足。桑住在小镇,小镇依河而建,小河匍匐逶迤。黄昏时桑提着白裙,踏过长长的石阶。黄昏的河水是粉色的,河面上似乎洒了少女的胭脂。桑慵倦的倒影在河水里轻轻飘摇,桑顾影怀思。

桑躲进闺房写字。连毛笔都是纤细的。桑写,江南好,风景旧曾谙……两只鸟歇落树上,悠然地梳理羽毛。桑扔掉笔,趴到窗口,就不动了。桑常常独自发呆,然后,红了唇,红了脸,红了眼圈,红了窗外风景。

桑在一个清晨离开小镇,离开温润的江南水乡。一列小船推开薄雾,飘向河的下游。那天桑披着盖头,穿着大红的衣裙。唢呐呜哇呜哇扯开嗓子,两岸挤满着看热闹的人群。人群兴奋并且失落——那么婉约多情的桑,竟然嫁到了北方。

桑跳下船,掀掉盖头。桑上火车,泪眼婆娑。桑坐上汽车,表情渐渐平静。桑走下汽车,盖头重新披上。唢呐再一次呜哇呜哇地响起,这是北方的唢呐。花轿颤起来了,桑的心一点一点地下沉。

从此桑没有再回江南。却不断有银钱、粮食、药材和绸缎从北方运来。那本是江南的绸缎。江南的绸缎绕一个圈子,终又重回江南。

桑离开江南一个月,有男人来到小镇。他跳下船,提了衫角,拾级而上。他有俊朗的面孔和隼般的眼神,他有修长的身材和儒雅的微笑。他坐在小院,与桑的父母小声说话。片刻后他抱抱拳,微笑着告辞。他跳上船,船轻轻地晃。他盯着胭脂般的河水,目光被河水击碎。他叹一口气,到船头默默坐下。他静止成一尊木雕,夕阳落上长衫,每一根纤维却又闪烁出迷人的红。

桑住着北方的宅院,神情落寞。当然也笑,笑纹一闪而过,像夜的惊鸟。有时喝下一点点酒,红酒或者花雕,眼神就有了迷离缤纷的色彩。然后,桑将自己关进房间,开始写字。她写,江南好。纸揉成团,又取另一张纸。再写,江南好。再揉成团,再取另一张纸。突然她推开窗户,看午栖的鸟。她开始长久地发呆,红了唇,红了脸,红了眼圈,红了宅内风景。

老爷说,想家的话,回去看看吧。桑说,不用了。老爷说,总写这三个字,料你是想家了。桑浅笑不语。笔蘸着浓墨,手腕轻转。三个字跌落纸上,桑只看一眼,便揉成团。旁边堆起纸山,老爷摇摇头,满脸无奈。

男人在某个深夜潜入大宅。仍然身材修长,仍然一袭长衫。他提一把匣子枪,从墙头轻轻跃下。他悄悄绕过一棵槐树,就发现自己中了埋伏。他甩手两枪,两个黑衣人应声倒下。他闪转腾挪,似一只凶猛矫健的豹子。后来他打光了子弹,再后来他中了一枪。子弹从下巴钻进去,从后颈穿出来。子弹拖着血丝,镶进宅院的土墙。男人轻呼一声,缓缓倒下。月似银盘,男人俊朗的面孔在月光中微笑。

桑倚窗而立。从第一声枪响,桑就倚窗而立。她只看到了墙角的毛竹,她只听到了密集的枪声。枪声戛然而止,她就知道,一切都结束了。她趿了鞋,推开门,走进宅院的深处。她看一眼男人,闭了眼;再看一眼男人,再闭了眼。她的手轻轻滑过男人的后颈,男人的微笑在她的眸子里凝固成永恒。她站起来,往回走。她走得很慢,脚步声充满悲伤。

第二天桑死去了。她的身上没有任何伤痕,她的饮食和以往完全一样。一切都是那般蹊跷,诡秘万分。老爷请来大夫,两天后大夫得出结论。他说她想死,于是就死了。一个人悲伤到极致,一个人想死到极致,就会死去。这没什么奇怪,所有人都是这样。

桑留了遗书。一张宣纸,三个字:江南好。

人们就说,桑是太想家了。

只有死去的男人,明晓桑的意思。

因为他的名字,叫做江南。

1.文中对桑的肖像和行为的描写,反映了桑怎样的形象特点?(4分)

答:                                                                        

2.“他静止成一尊木雕,夕阳落上长衫,每一根纤维都闪烁出迷人的红”,试分析这句话的内涵及在文中的作用。(4分)

答:                                                                         

3.请结合结尾处大夫关于桑的死因的结论,概括本文的主旨。(6分)

答:                                                                        

4.从表达方式上看,这篇小说并未注重对故事的叙述,而是注重对与人物相关的几个场景的描写,请探究这样写的好处。(6分)

答:                                                                         

 

1.(1)外在:纤弱、秀美(2)内在:痴情、内敛(软弱)(每点1分) 2.(1)内涵:(通过极富想象力的描写)传递出了“他”情感的细腻和热烈(2分)。 (2)作用:为下文男人在北方大院的血战埋下伏笔(1分),同时与故事结局悲壮之美相照应(1分)。 3. (1)爱,是信心,是希望,是活着的全部理由和支柱。 (2)没有爱的活,是比死更难受的折磨。 (3)一个为爱所生的女子因爱死去,这种死是对真挚爱情的捍卫。 (4)抨击封建家长制。 (答出两点即可,每点3分) 4.(1)作者隐去人物背后的故事,选取几个与人物相关的场景进行描写渲染,使人物形象更加突出(1分),同时又给读者留下艺术想象的空间,是小说留白艺术的高超运用。(2分) (2)这样写使这篇小说实现了小说和散文的完美结合(1分),让读者既可以看到具有散文的意境美和语言美的小说,也可以看到具有小说情节因素的散文,是微型小说创作的突破,别具一格,独具匠心(2分)。 【解析】 1. 试题分析:桑有纤弱的身子,纤长的颈,纤秀的臂,纤美的足。体现了她外表的纤弱、秀美;桑慵倦的倒影在河水里轻轻飘摇,桑顾影怀思。体现了她内在的痴情、内敛(软弱)。 考点:分析人物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 试题分析:做这类的题,首先要将这些句子还原到原文中,结合前后文加以分析,分析的结果就会更加准确一些。这句话是在他到了桑的家,和桑的父母谈话之后,也就是,这时候他已经知道桑嫁到了北方。能看到这一点,再理解文章就要简单多了。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3. 试题分析:“他说她想死,于是就死了。一个人悲伤到极致,一个人想死到极致,就会死去。这没什么奇怪,所有人都是这样。”江南死了,桑活着已经没有任何希望了,因此,没有爱的桑,就那么决然的死去了。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4. 试题分析:要解答这道题,要从各个方面进行考虑。选材上他用了什么,手法上用了什么,语言上又怎样,等等。要结合文本全面考虑,才能得出结论。 考点: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的空缺部分

1.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韩愈《师说》)

2.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都护在燕然。(王维《使至塞上》)

3.问君能有几多愁?                    。(李煜《虞美人》)

4.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                    !”(郦道元《三峡》)

5.                    ,家书抵万金。(杜甫《春望》)

6.                     ,西北望,射天狼。(苏轼《江城子》)

7.心事浩茫连广宇,                     。(鲁迅《无题》)

8.民为贵,                    ,君为轻。(《孟子·尽心上》)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春 夕

崔涂

水流花谢两无情, 送尽东风过楚城。

蝴蝶梦中家万里, 子规枝上月三更。

故园书动经年绝, 华发春唯满镜生。

自是不归归便得, 五湖烟景有谁争?

注:五湖,指春秋越国大夫范蠡隐居的太湖,这里指崔涂的家乡富春江一带。《春夕》是作者旅居湘鄂时所作。

1.请谈谈首联在全诗中的作用。(3分)

答:                                                                        

2.颔联用了什么典故?此外,颔联还有哪些值得称道的表达特色?(3分)

答:                                                                        

3.概述全诗表达了作者那些情思?(4分)

答: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钱烈女墓志铭•

(清)王猷定

扬州有死节而火葬于卞忠贞祠南十五步[1],为镇江钱烈女之墓。烈女死明弘光乙酉四月二十七日,五日乃火。以家于忠贞祠,即其地为墓。当其死,告于父:“无葬此土,以尸投火。”父如其言。南昌王猷定客扬州,与里人谈乙酉事,辄为诗文吊之。岁丙申春,其父乞余铭,痛哭言曰:

“吾老人无儿,自吾女死,而老人不欲生也。城破,督师史公率兵趋东门,女决其必死,己持刀欲自刭,余挽其手;积薪以焚,余又夺去;结缳,丝绝,缳又断。余皇急不知所出,不得已,乃予以药曰:‘汝姑视缓急可也。’”猷定为之感泣,时宾客闻者皆流涕。

又言曰:“呜呼!吾老人十年以来,头童然秃且尽,而视听茫然,而肝肺崩裂,如沸如屠。然每忆吾女吞药不得死,吾老人不知生之可恋而死之可悲也!兵入,以戈刺床下,数刺,数抵其隙,乃去,不知女反匿床下。药发,喘不绝,余与老妻抱之恸,强饮以水,不死。女泣谓余曰:‘儿必死,无援儿为也。儿受生养十六年,父母又无男儿,不能与父母相养以生,相待以老,俾至于终身。而今使父母收我骨,目不瞑矣!父老祖宗之不血食,家世江南[2],当与母勉图归计耳。’时注水庭中,立起,以头投水,水浅,自顶以上不及颈,余力持之起。目瞪,口泻水如注。是时雨甚,门外马蹄践血与泥,声溅溅[3]。比屋杀人焚炉,火四起。夜,女以纸渍水塞口鼻,强余手闭其气,令绝。余心痛,手不能举,又解衣带,强母缢之,母仓卒走出。闻足击床阁阁[4],呜呼,死矣!”

猷定闻益悲,忍不铭?烈女名淑贤,父为镇江钱公应式,母卞氏。公善医,活人者众。女死后,受兵梃刃数十,不死,兵缚公欲杀,以手格之,皆仆地,反得免。卞时病甚,亦受刃,久之复苏,人以为女之阴助云。

铭曰:三光绝,一炬烈!后土争之土欲裂。瘗尔于忠贞之旁,丽重离以照四方之缺。

[1]卞忠贞祠:在扬州南门内,为纪念晋代人卞壶而建。卞壶字望之,晋永嘉年间苏峻称兵叛乱,卞与苏苦战身亡,两个儿子也被害。谥忠贞。  [2]江南:指镇江。镇江在长江南,扬州在长江北。

[3]溅溅(jiān):水流声。

[4]阁阁:象声词。

1.对下列句子中加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父其言。                如:依照。

B、辄为诗文之。            吊:悼念。

C、女以纸水塞口鼻。        渍:沾染。

D、屋杀人焚炉,火四起。    比:等到。

2.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部表现钱烈女“必死决心”的一组是(3分)(    )

①无葬此土,以尸投火。

②己持刀欲自刭。

③而今使父母收我骨,目不瞑矣!

④强余手闭其气,令绝。

⑤目瞪,口泻水如注。

⑥又解衣带,强母缢之。

A、①③④        B、②④⑥        C、①⑤⑥         D、②③⑥

3.下列各句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烈女死于明朝弘光乙酉四月二十七日,五天后火化。因为家住忠贞祠,靠近那块地修了墓。

B、扬州城被攻破,史可法率领军队奔向东门,烈女执意要自杀,于是持刀自杀,被家人拉住。

C、烈女由父母生养十六年,却不能扶持他们到老,由此深感愧疚。

D、烈女死后,他的父亲遭到棍棒兵刃数十创伤,但没死去,士兵绑着他想杀他,又用手击打他,把他打倒在地。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余皇急不知所出,不得已,乃予以药曰:“汝姑视缓急可也。”(4分)

                                                     

(2)余与老妻抱之恸,强饮以水,不死。(3分)

                                                     

(3)父老祖宗之不血食,家世江南,当与母勉图归计耳。(3分)

                                                     

 

查看答案

最近加拿大一项全球民意调查结果显示,觉得大材小用的人比例最高的国家是中国,高达84%,请拟写一副对联,赠送给这批感觉怀才不遇的中国人。要求:(1)形式上符合对偶要求。(2)内容上表达对这些人的宽慰劝勉之情。(3)上下联总共不得少于10个字。(5分)

                                                                                 

 

查看答案

请为下面文段写一个点明中心、统领全段的起始句。(4分)

                。我们可以把地平线上的热带的云看作一个舞台的背景,而对于不象舞台的背景那么伟大的东西不能感到满足;我们可以把山林看作私人花园,而对于不成为私人花园的东西不能感到满足;我们可以把怒吼的波涛当作音乐会,而对于不成为音乐会的东西不能感到满足。这样我们便变得伟大起来,像大地和穹苍那么伟大。正如中国一位最早期的浪漫主义者阮籍所描写的“大人先生”一样,我们以“天地为所”。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