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依次填入下列句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在写作过程中,一定要注重用...

依次填入下列句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在写作过程中,一定要注重用词的规范性,引用古文或名言名句应当准确。但有人往往为了追求文章通俗易懂,而随意________成语和引文,这些都是不可取的。

②美国校园枪杀案引起当地民众的强烈抗议,愤怒情绪迅速扩散到全国,甚至美国总统奥巴马都表态________调查此案。

③“咦!怎么没收到?”高松年直跳起来,假惊异的表情做得________,比方鸿渐的真惊惶自然得多。

A.篡改  敦促  栩栩如生  B.窜改 敦促 惟妙惟肖

C.篡改 催促  栩栩如生  D.窜改 催促 惟妙惟肖

 

B 【解析】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一定要在快速阅读整段文字,整体感悟大体内容的情况下,再结合上下文的具体语境来思考分析词语的大体意思,然后判定是否正确。“窜改”指改动, 中性词,多用于文章、成语、古书等;“篡改”则指为了某种目的而采取作伪的手段故意改动或曲解,这里的“篡”是曲解的意思,是个贬义词,多用于某种权威性的理论、指示或主张等。从句意来看,可以排除A和C; “敦促”是指以诚恳或迫切的态度催促或提醒注意,在这里比“催促”更庄重。 所以,根据句意,可以排除D;“惟妙惟肖”和“栩栩如生”都有形容表现得非常的逼真的意思。但“惟妙惟肖”表现人的表演和模仿非常逼真传神;“栩栩如生”多指艺术作品,不用来表现人的活动。所以,正确选项是B。 考点: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列词语中,错别字最多的一项是          (  )

A.钟爱 风靡 传种接代 要言不烦  流言飞语

B.殉情 矫健 迫不及待 别出新裁  仗义直言

C.发韧 揣摸 洁白无暇  随声附和  一愁莫展

D.针灸 隽永 明辩是非 关怀备至  焕然冰释

 

查看答案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羞(rǎn)  堂(lòng)整(chì)叹(kuì)古不化(nì)

B.机(chèng)脖(gěng)捕(dǎi)劲(chà)力能鼎(gāng)

C.肘(chè)  量(diān)噪(guō)辈(chái)为虎作(chàng)

D.依(guī)  怨(mán) 废(chù)信(dǔ) 汗流背(jiā)

 

查看答案

下列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       )(5分)  

A.《红楼梦》中宝玉被贾政痛打之后,黛玉见到宝玉的惨状,又想起自己寄人篱下的凄凉光景,回去后悲从心生,作诗一首,题为《秋窗风雨夕》,情思极为凄苦哀怨。

B.《三国演义》中当国舅董承密奉“衣带诏”事件败露后,曹操欲废汉献帝,被谋臣程昱谏止。程昱认为仍应秉持“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基本策略,一旦失去了汉献帝这块“招牌”,“必起兵端矣”。

C.《边城》的内容常被评价为是“田园牧歌”式的,但沈从文在《题记》中却着重指出了这部小说的创作是给“在这个社会里生活,而且极关心全国民族在空间与时间下所有的好处与坏处”的人们看的。

D.《呐喊》塑造了一系列寄寓着作者对“国民性”强烈批判的人物形象,如《药》中的夏瑜、《端午节》中的方玄绰、《明天》中的红鼻子老拱、《头发的故事》中的N先生、《风波》中的赵七爷等均是典型。

E.《哈姆雷特》以哈姆雷特的复仇过程为主线,同时交叉进行了雷欧提斯和小福丁布拉斯的两条复仇辅线。耐人寻味的是,这三个人物的复仇都是为了各自的父亲而展开的。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小题(10分)

无极,无有一极也,无有不极也。行而后知有道道犹路也得而后见有德德犹得也储天下之用给天下之得者举无能名言之。天曰无极,人曰至善,通天人曰诚,合体用曰中,皆赞辞也,知者喻之耳。喻之而后可与知道,可与见德。(选自清·王夫之《船山思问录》,有删节)

1.用斜线“/”给下面画线的文言文断句。(限 6 处)(6 分)

    行而后知有道道犹路也得而后见有德德犹得也储天下之用给天下之得者举无能名言之。

2.王夫之和           以及            并称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2分)

3.王夫之所认为的“喻之”的具体内容是什么?请用原文回答。(2分)     

答:                                           。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照要求作文。

从今年上半年起,60余名十四五岁的男孩忽然成了各大媒体的焦点。他们就是上海市第八中学创办的沪上首个“男生班”成员。在男生班里,同学之间最常用也是最真切的赞扬是,“你,够男人!”每周1至2次去学校健身房挥汗如雨,也是课堂上勇敢质疑,大胆尝试,更是订立班级公约时,内心渐渐明晰的担当和责任。面对媒体采访,他们落落大方充满自信,“谁说现在女生比男生强,看着吧,我们有后劲!”

但以“阳刚教育”为目的的男生班创办之初,也曾引来非议。有人认为,男女同校是社会进步的表现,没有理由再将男孩和女孩隔离开来;也有人认为,男孩子的“阳刚危机”是由考试制度、选拔方式、育儿方法等多种因素造成的。将男孩“圈养”起来,治标不治本。

作为现代中学生,对于“阳刚教育”,你有相关的经历吗?你有自己的看法和见解吗?

要求:请根据上述材料,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诗歌除外),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书写规范,正确使用标点符号;不少于800字。

按照高考评分标准执行。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