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20分) 西湖的风 柯灵 地上的乐园早经失去,人...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20分)

西湖的风

柯灵

地上的乐园早经失去,人间的天堂都已毁灭……

我们的艺术家常常精通商业三昧;而商人却总兼有着名士才情。多谢那一片玲珑心机,如今我们闲情的士女,只要略略破费,在“孤岛”上也得从容地欣赏沦陷了的西子风光了。

哦,这一带木头的雉堞,俨然是杭州城廓,围着一片扰攘与太平。灵隐古刹也建立在缭绕的脂粉香中了,虽然缺少些参天的古木,四周未凋的绿树,在游客的心里也该有些凉意?这里是紫霞洞,过去点儿还有飞来峰,人工的堆砌也居然不缺乏丘壑之胜;小沟里一样浮着游艇,且有着比湖上更加美艳的船娘。“三潭印月赏中秋”,难得是团圆佳节,先别管世乱年衰,万人失所,我们也得有一夜狂欢。你看着电炬下的长堤蜿蜒,楼台隐约,这一池子水还不够我们幻想的游泳吗?……

伟大的匠心!先生,你们真使我不能咽下这一声赞叹了。

可是,我这不懂风雅的俗人,却无端的引起了忧烦。你自然不会知道,我的家正在浙东,离钱塘江还不到百里,离乡和还乡那是道必经的津梁。在义渡的木船上望着连天烟水,我曾多少次因为出游和还乡的喜悦,在心里亲切地叫着它的名字,像叫着久别的亲友。去年秋天,钱塘江上架起了钢铁大桥,——那是个稀有的大工程,国家为它耗费过巨量的物力,无数人为它流汗,千余个工友因为工作被夜潮卷去。——火车可以从上海一直通到我们故乡了。……可是谁知道现在成了什么样子?桥呢,毁了,当然。我想得出那残断的骨架,在呜咽的江声中傲然独对西风。堤岸寂静,除却天边的云树,沙滩上的铁蒺藜,江上失去了白色的帆影,岸畔也不见一个行人。夜来了,涛声拍岸。子夜的潮头狂怒地涌起,迎着下弦的月色,唱出它满腔悲愤。

自然你更不知道,杭州城里有着不少我的故旧和新知,湖上也曾有我繁密的屐痕,如今我还摸得出那一把欢喜与哀愁。杭州的街道在喧扰中也有着平静,一道柳荫掩映,只能给少妇在岸边捣衣的浣纱溪,象征着的正是杭州的情调。西湖是杭州人的骄傲,那一湖的烟波,一堤的细柳,一带的层峦,诗人为它们倾倒,阔客为它们一时间也起了闲逸的心。而杭州人是吃了麦稀饭也要饿着肚子游西湖的。这些平静惯了的人,平常我讨厌他们,这一会却有了衷心的怀念。美色对于女人,在乱世只有一面招揽暴客的酒帘,秀丽的湖山胜迹,在炮火下更不堪闻问,西湖的劫数,谁又能够想像呢?前夜有客自湖畔来,问起消息,他只有摇头与叹惋,眼睛泫然了,可是射出来的是愤怒和复仇的光。他说一切伤心都无从说起。

聪明的先生,我真佩服你们的机智。可是人的思想是奇怪的,你看,我的思路这一下子被引得多么辽远?湖山如梦……说真的,一切到过杭州的人,他记忆里的湖山比你们创造的世界更阔更美。而现在西湖的风里是夹着血腥气的,我们闻得出。湖畔的一根草一朵花,我们也应当看得出那含愁的颜色。

告诉我,先生,我们几时能够到真的西湖,去看看那无边的烟水,或者,你可以告诉我们一点湖畔的真的消息吗?

一九三八年十月十八日

【注】作者写作此文时,杭州已被日寇侵占。这一年,上海某电影公司举办了一个所谓的“西湖博览会”,用布景搭出西湖风景,让“孤岛”上海的士女游览,很多善男信女还去“灵隐寺”进香,在上海滩引起了轰动。

1.画波浪线的句子在文中有什么作用?(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理解下列句子中加点部分的含义。(4分)

(1)伟大的匠心!先生,你们真使我不能咽下这一声赞叹了。(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些平静惯了的人,平常我讨厌他们,这一会却有了衷心的怀念。(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是从哪些时间、空间的角度描述“西子风光”的?(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赏析文中画直线的句子。(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5.这篇散文以“西湖的风”为题,联系全文谈谈你的理解。(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①结构上承上启下。②奠定了忧烦、悲愤的情感基调。答出“承上启下”或“过渡”、“联结上下文”等,给1分。答出奠定情感基调,给1分;答出“忧烦”、“悲愤”等,给1分。 2.(1)(2分)“伟大的匠心”,反话正说。看似赞美,实为嘲讽。景棚里的西子风光尽管匠心独具,却总是虚假,难改国土沦丧的现实,讥贬、忧愤之情溢于言表。答出“反话正说”或“反语”给1分,答出实际内涵、情感给1分。意思相近、言之成理即可。 (2)(2分)“衷心的怀念”,曲折表达了对故土的真切怀念和怅恨、悲悯的复杂情怀。答出含义给1分,答出情感给1分。意思相近、言之成理即可。 3.①“孤岛”上人工的“西子风光”。②记忆里美丽的“西子风光”。③想像中残破的“西子风光”。每点1分。意思相近即可。 4.①运用了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通过描绘钱塘江景的萧条与天空月色的凄清,表达了作者的伤怀、悲愤之情;通过描绘大桥骨架的傲然与钱江浪涛的狂怒,寄寓了民众不屈的意志和御侮的决心。②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呜咽”的“江声”、“傲然”的“骨架”、“狂怒”的“潮头”等,将景物人格化,生动形象地抒发了作者强烈的感情。答出“借景抒情”手法给1分,分析合理给1分;答出“拟人”手法给1 分,分析合理给1分。表达流畅给1分。 5.①题中的“西湖”,点出文章抒写对象,失去的西湖也是沦陷的祖国大好河山的缩影。②题中的“风”,突破时空,引出虚景,即记忆、想象和消息中的西湖,与眼前人造西湖的实景形成对照,借以寄托黍离之悲。③与文中多处提到的“风”呼应,结构上贯通全文。④与文末“夹着血腥气”的“风”照应,表达了忧愤之情和警世之意。每点1分,答对三点给4分。表达流畅给1分。有其它理解言之成理即可给分。 【解析】 1. 试题分析:画线句子在文章中间,是段首句。因此,它在结构方面的作用就是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作用类题目答题思路一般比较固定,那就是从“结构”和“内容”这两个层面来回答就可以了。结构上,应根据语段在文章中的位置来确立,如本题所给的语句它在文章中间,又是段首句,就可确写其在结构方面的作用就是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内容上,也要注意其所在段或上下文的意思来确定。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结构的能力,能力层次为C级。 2. 试题分析:先要明白这两句话的语境,即在原文中找到这两句话,再兼顾其上下文的文意。第一句单独成段,承上启下,通过下文可知这句似赞实讽,“伟大的匠心”应是反语。第二句在文章倒数第二段段落中。从这句话的上文可其“怀念”的内容:故土。文中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常常蕴含在语句中的一些重要词语中,比如本题中的“伟大匠心”和“衷心怀念”。因此,体会文中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一定要把握语句中的关键词语。而语句中关键词语的破解,其钥匙就是这个语句的上下文。所以理解句子的含义,那就要首先将句子在原文中找到,然后再去审视它的上下文。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体会文中重要语句丰富含意的能力,能力层次为D级。 3. 试题分析:作者由孤岛上海人工找搭建的西湖风光,想到记忆中西湖美丽的风光,想象被日本铁蹄践踏下的西湖。可见作者所写的“西子风光”,有眼前的(人工搭建)、记忆中的、想象中的。这类题目的解答,须对全文内容作认真的梳理,然后才能归纳概括。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结构的能力,能力层次为C级。 4. 试题分析:先看这句使用了什么手法:用了拟人的手法,借景抒情这种表达方式。然后具体解说,最后指出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赏析类题目的解答,其答题的模式也基本是固定的:具体指出所用的手法,具体解说,表达效果。从答题的情况看,学生最易在表达效果这一方面把握不准,或漏掉答案要点。其主要原因是,不能联系上下文这个具体的语境,常常是就句论句;常常忽视了语句本身所要表达的内容。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鉴赏重要语句的表现力的能力,能力层次为D级。 5. 试题分析:本题的答题思路是:从文章的内容上看,题中的“西湖”,点出文章抒写对象,失去的西湖也是沦陷的祖国大好河山的缩影;从主题上看,题中的“风”,突破时空,引出虚景,即记忆、想象和消息中的西湖,与眼前人造西湖的实景形成对照,借以寄托黍离之悲,表达了忧愤之情和警世之意;从结构上看,题中的“风”贯穿全文,“风”又引出虚景,与眼前人千西湖的实景形成对照,也与文末“夹着血腥气”的“风”照应。标题是文章内容、思想情感的高度概括。设置这类试题,一般都是在考查考生对文章思想情感的领会和把握。如果标题用了修辞手法,能在这上面作一下分析就更全面了。可结合以下内容考虑。文章标题的主要作用:1、交代文章主要内容;揭示(暗示)文章主旨。2、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3、点明行文线索或感情线索。4、确定文章描写对象,确定文章的感情基调5、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6、设置悬念,吸引读者;富有哲理,引人思考。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的探究的能力,能力层次为F级。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0题。(9分)

近日,一项针对人们观看艺术作品时大脑情况的监控实验结果显示:观看一幅艺术杰作,会带给你类似热恋般的愉悦感。主持这次实验的是伦敦大学神经生物学教授森马·塞奎。在实验中,塞奎教授在一个屏幕上向志愿者们展示28幅艺术史上的名家名作。与此同时,在一个核磁共振成像扫描仪上,志愿者们观看名画时的脑部图像被扫描记录下来。

塞奎教授发现,当人们观赏这些画作时,他们和愉悦感相关的大脑区域血液流量会增加。他解释说,观看艺术作品会引发大脑大量产生一种令人感觉良好的化学物质——一种叫“多巴胺”的神经递质,多巴胺进入大脑表层的眶额皮层,从而使人产生强烈的愉悦感。有趣的是,当你注视一幅伟大而美丽的艺术杰作和当你浪漫地爱上某人,你的大脑中受到刺激而产生愉悦感的部位是相同的。

而神经递质多巴胺以及眶额皮层二者都通常被认为和欲望、喜爱的感受相关,可以唤起大脑中愉悦的感觉。它们常常和浪漫的爱以及非法吸毒的毒瘾有着紧密联系,对大脑产生愉悦感有着强大的影响力。塞奎说:“当我们看到那些美丽的事物时,我们大脑中的愉悦反射中心的活动就会增加。在这个区域中,会产生大量的多巴胺。事实上,大脑中的愉悦感受中心是需要被刺激的,这种感觉和爱以及欲望的感觉很接近。观赏画时这种反应是很直接的。”

加拿大科学家研究发现,音乐能引发大脑释放更多神经传递介质——多巴胺,让人体会到类似美食和金钱带来的愉悦。研究人员找来8名志愿者,这些志愿者都热爱音乐,有时听到最爱音乐还会禁不住“颤栗”。研究人员说,“颤栗”会让他们身体发生变化,比如心跳加速、呼吸加快、体温上升、皮肤电反应改变。这些都是人心情愉悦的表现,可以通过科学手段测量。

研究人员给志愿者播放古典、爵士等各种风格的音乐,其中包括人们耳熟能详的贝多芬第九交响曲、德彪西的《月光》等。志愿者听音乐时,研究人员对他们的大脑进行功能性核磁共振扫描和正子扫描,观察大脑活动情况。扫描显示,与听到一般音乐相比,志愿者听到最喜爱的音乐时,大脑纹状体中产生更多多巴胺。

研究人员认为,这代表期待音乐高潮以及真正高潮到来都能让人产生愉悦感觉。这一研究结果也许能帮助解释为何即使文化背景不同的人也能欣赏同一种音乐。

艺术基金会的创立者伊恩·麦克尤恩说:“一个国家的幸福感不是仅仅简单地由它的GDP或者经济发展来衡量的。我们的幸福必定和文化的富有紧密相连。”

1.下列有关“多巴胺”的说法,与文意不符的一项是()

A.多巴胺的产生、传递分别与大脑纹状体、大脑眶额皮层有关。

B.多巴胺属于神经传递介质,能使人产生强烈的愉悦感,并进而引起与愉悦感相关的大脑区域血液流量增加。

C.享用美食与欣赏音乐相比较,大脑被刺激的部位、多巴胺产生的机制、科学测量的手段是相同的。

D.人们在欣赏自己最喜爱的音乐时,大脑会释放更多的多巴胺,有时还会禁不住“颤栗”。

2.根据全文内容,最适合作本文标题的一项是()

A.艺术为什么会令人愉悦?

B.赏画与恋爱:作用于大脑同一愉悦区域

C.人们听到喜欢的音乐为什么感到愉快?

D.文化背景不同的人能欣赏同一种艺术吗?

3.解读文末画线句“我们的幸福必定和文化的富有紧密相连”。(3分)

                                                                                     

                                                                                     

 

查看答案

某机构对200名大二学生进行了以“人文·读诗”为主题的问卷调查。请根据表一、表二显示的调查结果概括现状,分析原因。要求简明、准确。(5分)

表一:进入大学后诗歌阅读的数量

阅读数量

人数

所占比例

0首

28

14%

10首以内

102

51%

10—20首

64

32%

20首以上

6

3%

 

表二:你认为诗歌在当下的存在价值是(可多选)

问题选项

人数

所占比例

让人类获得情感的共鸣和艺术的体验

53

26.5%

为物质社会增添精神追求

22

11%

反映人性的美德和光辉

32

16%

成为诗人谋生的一种手段

75

37.5%

毫无价值

85

42.5%

 

1.现状概括:(2分)

                                                                             

                                                                             

2.原因分析:(3分)

                                                                             

                                                                              

                                                                                

 

查看答案

使用下面词语写一段文字,要求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不超过60字)(4分)

春天   读书声   雨声   河边   柳树

□□□□□□□□□□□□□□□□□□□□□□□□□□□□□□□□□□□□□□□□□□□□□□□□□□□□□□□□□□□

 

查看答案

作文(50分)

在过去20年,北京大学保安人员先后有500余名考学深造,有的考取大专或本科院校,有的甚至考上研究生,毕业后当上了大学老师。这一现象,引起了人们的广泛热议。

你对这一现象有什么看法?请就此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不少于700字。不得抄袭和套作。

 

查看答案

续写:地球上最后一个人独自坐在房间里,这时忽然响起了敲门声……

要求:(1)想象合理,结构完整;(2)运用比喻、拟人修辞手法;(3)有动作描写、心理描写;(4)不少于200字。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