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19分) 江阴邑令战死 (明)李诩 六月廿三日...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19分)

江阴邑令战死

(明)李诩

六月廿三日,邑父母钱公晚出擒倭,被杀,从公者二十余人皆死。

公先御之于石撞,矢尽继以瓦石,身被一箭,倭贼遁去。有团长吴兑死之,公祭以文曰:“鹤洲主人悯吴团长之死也吊之。呜呼,予以千人拒贼之来,千人走而予独后,汝以百人追贼之往,百人免而汝独死。噫,予幸而汝不幸耶!哀汝所以伤,予也,汝死矣,余哀而吊之,彼未死矣。不知前之走而免者与夫闻风而避者,其愧死乎否也?一劝一惩,风纪攸系,汝有知,信予心而之。尚飨。”是文既书于轴,因无暇发,留于前库中。

公从兵宪王公从古命,方率邑兵援靖江,不侵城之至也,得报,亟驰接战,身数刃,马跃陷泽中,不幸死。贼且持公首悬于营,募谍者得之,始克完殓。

夫公死,非仓卒遘也,乃平日所素也。夏季应支俸,己独不支,曰:“民伤如此,何以俸为?”潜以印印其里衣,已预计郊原之莫辨矣。呜呼伤哉!始闻倭信时,各乡民拥入城者几万计,王公将不纳,钱公独挺身任之,而民得以不及于难。王与任公同入城,万民齐声呼曰:“惟苏州任兵爷救得小民,王兵爷在此,我等无靠。”哭声震天,余所亲见,诚哉莫作乱离人也。识者曰:“钱公之决于死亦王公有以激之当日因倭势大悍王公不欲出战仅侥幸城中钱公愤然跃马慷慨赴之卒陷不测。使王肯上下同心,保民为计,钱公岂遽及此哉!”

钱公名錞,号鹤洲,湖广显陵卫官籍,嘉靖庚戌科进士,中时年二十六,战死时才三十一岁耳。

【注】①兵宪:领兵的长官。②任公:苏州领兵副帅任环。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信予心而之       颔:点头。

B.不侵城之至也             虞:忧虑。

C.身数刃                     罹:遭受。

D.乃平日所素也                  植:这里指埋下。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鹤洲主人悯吴团长之死也吊之    吾尝终日思矣

B.汝有知    宜渥然丹者为槁木

C.夫公死    予犹记周公被逮

D.保民为计    至通州,几不纳死

3.下列对原文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本文介绍钱錞在抗倭斗争中的典型事迹及其死难经过与原因,刻画了一个果敢顽强、勇于自我牺牲的英雄形象。

B.钱錞不顾主将王从古反对,毅然挺身担责,接纳数万乡民入城,使他们免于倭患,体现了他爱民如子的情怀。

C.作者以倒叙手法开头,引发悬念,选取钱錞的祭文、“识者曰”等材料来组织篇章,使文章详略得当,文势起伏。

D.本文体现了作者对抗倭英雄钱錞的钦佩之情,但结尾纯客观地交代其名号、籍贯、履历、年龄等,与此前描写显示的情感不一致。

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钱公之决于死亦王公有以激之当日因倭势大悍王公不欲出战仅侥幸城中钱公愤然跃马慷慨赴之卒陷不测

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7分)

(1)不知前之走而免者与夫闻风而避者,其愧死乎否也?(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民伤如此,何以俸为?(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B 2.C 3.D 4.钱公之决于死/亦王公有以激之/当日因倭势大悍/王公不欲出战/仅侥幸城中/钱公愤然跃马/慷概赴之/卒陷不测。对两处给1分。误断两处扣1分,扣完为止。 5.(1)(4分)不知道那些以前逃跑而未死的人与那些听到风声就逃避的人,是不是羞愧万分呢?(译出“走而免”、“闻风而避”、“愧死”各给1分。意思相近即可。语句通顺给1分。) (2)(3分)百姓困顿成这样,(我)凭什么领取薪俸呢?(译出“伤”给1分,译出“何以……为”给1分。语句通顺给1分。) 【解析】 1. 试题分析:虞,应释为“料想”。要注意结合上下文推断词义,这些诗词,使用频率高,古今词义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包括通假字、偏义复词、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四种情况。要做好此类题目,一是靠平时多积累,二是要学会借助上下文语言环境进行推断,两者结合,则问题迎刃而解。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能力层次为B级。 2. 试题分析:A项:连词,表承接;连词,表修饰。B项:语气助词,表揣测语气;代词,那,那些。C项都为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D项:介词,把;介词,因为。《考试大纲》中列举了应掌握的18个文言虚词,应熟练掌握。可用已知词代入未知句中,联系上下文具体语境看意思是否一致。有时可通过虚词在句中的具体位置来判断。比如“汝其有知”中的“其”用在代词“汝”后,据此可判断“其”的用法为语气助词。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常用文言虚词有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能力层次为B级。 3. 试题分析:“结尾纯客观地交代其名号、籍贯、履历、年龄等,与此前描写显示的情感不一致”错。其一这是人物传记的一般写法,其二其履历、年龄更可看出年少才俊,勇于献身,不更令人钦佩。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综合分析能力。在做此类题时,要注意联系上下文,把选项回扣到原文之中进行对照,字字句句落实。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能力层次为C级。     4. 试题分析:抓住语段中涉及到的几个人物,根据句间意,以确立他们充当主语还是宾语。借助名词(代词)断句。一般完整的句子都有主谓宾,而主语一般由名词或代词充当。名词一般为文章陈述、描写、说明或议论的对象,在它们的前后往往要进行断句。名词(代词)一般也常常用作句子的主语和宾语,因此,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名词或代词,就基本上可以断出句读了。常见代词有:吾、余(表示“我”),予、尔、汝(女)、公、卿、君、若(表示“你”)、彼、此、其、之(表示“他”)。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能力层次为C级。、 5. 试题分析:第一小句要译好“走而免”“闻风而避”和“愧死”这几个关键词语。走而免:逃跑而未死。走,逃跑,免,免除(死亡)。闻风而避:听到风声就逃避。闻,听;风,风声;避,逃避,躲避。愧死:羞愧万分。愧,羞愧。第二个句子要注意固定句式“何以……为?”,何以,以何,凭什么。翻译的另一个难点是实词“伤”。伤,困顿。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注意对关键词的翻译,遵循“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原则,联系具体语境进行准确翻译。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能力层次为B级。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20分)

西湖的风

柯灵

地上的乐园早经失去,人间的天堂都已毁灭……

我们的艺术家常常精通商业三昧;而商人却总兼有着名士才情。多谢那一片玲珑心机,如今我们闲情的士女,只要略略破费,在“孤岛”上也得从容地欣赏沦陷了的西子风光了。

哦,这一带木头的雉堞,俨然是杭州城廓,围着一片扰攘与太平。灵隐古刹也建立在缭绕的脂粉香中了,虽然缺少些参天的古木,四周未凋的绿树,在游客的心里也该有些凉意?这里是紫霞洞,过去点儿还有飞来峰,人工的堆砌也居然不缺乏丘壑之胜;小沟里一样浮着游艇,且有着比湖上更加美艳的船娘。“三潭印月赏中秋”,难得是团圆佳节,先别管世乱年衰,万人失所,我们也得有一夜狂欢。你看着电炬下的长堤蜿蜒,楼台隐约,这一池子水还不够我们幻想的游泳吗?……

伟大的匠心!先生,你们真使我不能咽下这一声赞叹了。

可是,我这不懂风雅的俗人,却无端的引起了忧烦。你自然不会知道,我的家正在浙东,离钱塘江还不到百里,离乡和还乡那是道必经的津梁。在义渡的木船上望着连天烟水,我曾多少次因为出游和还乡的喜悦,在心里亲切地叫着它的名字,像叫着久别的亲友。去年秋天,钱塘江上架起了钢铁大桥,——那是个稀有的大工程,国家为它耗费过巨量的物力,无数人为它流汗,千余个工友因为工作被夜潮卷去。——火车可以从上海一直通到我们故乡了。……可是谁知道现在成了什么样子?桥呢,毁了,当然。我想得出那残断的骨架,在呜咽的江声中傲然独对西风。堤岸寂静,除却天边的云树,沙滩上的铁蒺藜,江上失去了白色的帆影,岸畔也不见一个行人。夜来了,涛声拍岸。子夜的潮头狂怒地涌起,迎着下弦的月色,唱出它满腔悲愤。

自然你更不知道,杭州城里有着不少我的故旧和新知,湖上也曾有我繁密的屐痕,如今我还摸得出那一把欢喜与哀愁。杭州的街道在喧扰中也有着平静,一道柳荫掩映,只能给少妇在岸边捣衣的浣纱溪,象征着的正是杭州的情调。西湖是杭州人的骄傲,那一湖的烟波,一堤的细柳,一带的层峦,诗人为它们倾倒,阔客为它们一时间也起了闲逸的心。而杭州人是吃了麦稀饭也要饿着肚子游西湖的。这些平静惯了的人,平常我讨厌他们,这一会却有了衷心的怀念。美色对于女人,在乱世只有一面招揽暴客的酒帘,秀丽的湖山胜迹,在炮火下更不堪闻问,西湖的劫数,谁又能够想像呢?前夜有客自湖畔来,问起消息,他只有摇头与叹惋,眼睛泫然了,可是射出来的是愤怒和复仇的光。他说一切伤心都无从说起。

聪明的先生,我真佩服你们的机智。可是人的思想是奇怪的,你看,我的思路这一下子被引得多么辽远?湖山如梦……说真的,一切到过杭州的人,他记忆里的湖山比你们创造的世界更阔更美。而现在西湖的风里是夹着血腥气的,我们闻得出。湖畔的一根草一朵花,我们也应当看得出那含愁的颜色。

告诉我,先生,我们几时能够到真的西湖,去看看那无边的烟水,或者,你可以告诉我们一点湖畔的真的消息吗?

一九三八年十月十八日

【注】作者写作此文时,杭州已被日寇侵占。这一年,上海某电影公司举办了一个所谓的“西湖博览会”,用布景搭出西湖风景,让“孤岛”上海的士女游览,很多善男信女还去“灵隐寺”进香,在上海滩引起了轰动。

1.画波浪线的句子在文中有什么作用?(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理解下列句子中加点部分的含义。(4分)

(1)伟大的匠心!先生,你们真使我不能咽下这一声赞叹了。(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些平静惯了的人,平常我讨厌他们,这一会却有了衷心的怀念。(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是从哪些时间、空间的角度描述“西子风光”的?(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赏析文中画直线的句子。(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5.这篇散文以“西湖的风”为题,联系全文谈谈你的理解。(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0题。(9分)

近日,一项针对人们观看艺术作品时大脑情况的监控实验结果显示:观看一幅艺术杰作,会带给你类似热恋般的愉悦感。主持这次实验的是伦敦大学神经生物学教授森马·塞奎。在实验中,塞奎教授在一个屏幕上向志愿者们展示28幅艺术史上的名家名作。与此同时,在一个核磁共振成像扫描仪上,志愿者们观看名画时的脑部图像被扫描记录下来。

塞奎教授发现,当人们观赏这些画作时,他们和愉悦感相关的大脑区域血液流量会增加。他解释说,观看艺术作品会引发大脑大量产生一种令人感觉良好的化学物质——一种叫“多巴胺”的神经递质,多巴胺进入大脑表层的眶额皮层,从而使人产生强烈的愉悦感。有趣的是,当你注视一幅伟大而美丽的艺术杰作和当你浪漫地爱上某人,你的大脑中受到刺激而产生愉悦感的部位是相同的。

而神经递质多巴胺以及眶额皮层二者都通常被认为和欲望、喜爱的感受相关,可以唤起大脑中愉悦的感觉。它们常常和浪漫的爱以及非法吸毒的毒瘾有着紧密联系,对大脑产生愉悦感有着强大的影响力。塞奎说:“当我们看到那些美丽的事物时,我们大脑中的愉悦反射中心的活动就会增加。在这个区域中,会产生大量的多巴胺。事实上,大脑中的愉悦感受中心是需要被刺激的,这种感觉和爱以及欲望的感觉很接近。观赏画时这种反应是很直接的。”

加拿大科学家研究发现,音乐能引发大脑释放更多神经传递介质——多巴胺,让人体会到类似美食和金钱带来的愉悦。研究人员找来8名志愿者,这些志愿者都热爱音乐,有时听到最爱音乐还会禁不住“颤栗”。研究人员说,“颤栗”会让他们身体发生变化,比如心跳加速、呼吸加快、体温上升、皮肤电反应改变。这些都是人心情愉悦的表现,可以通过科学手段测量。

研究人员给志愿者播放古典、爵士等各种风格的音乐,其中包括人们耳熟能详的贝多芬第九交响曲、德彪西的《月光》等。志愿者听音乐时,研究人员对他们的大脑进行功能性核磁共振扫描和正子扫描,观察大脑活动情况。扫描显示,与听到一般音乐相比,志愿者听到最喜爱的音乐时,大脑纹状体中产生更多多巴胺。

研究人员认为,这代表期待音乐高潮以及真正高潮到来都能让人产生愉悦感觉。这一研究结果也许能帮助解释为何即使文化背景不同的人也能欣赏同一种音乐。

艺术基金会的创立者伊恩·麦克尤恩说:“一个国家的幸福感不是仅仅简单地由它的GDP或者经济发展来衡量的。我们的幸福必定和文化的富有紧密相连。”

1.下列有关“多巴胺”的说法,与文意不符的一项是()

A.多巴胺的产生、传递分别与大脑纹状体、大脑眶额皮层有关。

B.多巴胺属于神经传递介质,能使人产生强烈的愉悦感,并进而引起与愉悦感相关的大脑区域血液流量增加。

C.享用美食与欣赏音乐相比较,大脑被刺激的部位、多巴胺产生的机制、科学测量的手段是相同的。

D.人们在欣赏自己最喜爱的音乐时,大脑会释放更多的多巴胺,有时还会禁不住“颤栗”。

2.根据全文内容,最适合作本文标题的一项是()

A.艺术为什么会令人愉悦?

B.赏画与恋爱:作用于大脑同一愉悦区域

C.人们听到喜欢的音乐为什么感到愉快?

D.文化背景不同的人能欣赏同一种艺术吗?

3.解读文末画线句“我们的幸福必定和文化的富有紧密相连”。(3分)

                                                                                     

                                                                                     

 

查看答案

某机构对200名大二学生进行了以“人文·读诗”为主题的问卷调查。请根据表一、表二显示的调查结果概括现状,分析原因。要求简明、准确。(5分)

表一:进入大学后诗歌阅读的数量

阅读数量

人数

所占比例

0首

28

14%

10首以内

102

51%

10—20首

64

32%

20首以上

6

3%

 

表二:你认为诗歌在当下的存在价值是(可多选)

问题选项

人数

所占比例

让人类获得情感的共鸣和艺术的体验

53

26.5%

为物质社会增添精神追求

22

11%

反映人性的美德和光辉

32

16%

成为诗人谋生的一种手段

75

37.5%

毫无价值

85

42.5%

 

1.现状概括:(2分)

                                                                             

                                                                             

2.原因分析:(3分)

                                                                             

                                                                              

                                                                                

 

查看答案

使用下面词语写一段文字,要求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不超过60字)(4分)

春天   读书声   雨声   河边   柳树

□□□□□□□□□□□□□□□□□□□□□□□□□□□□□□□□□□□□□□□□□□□□□□□□□□□□□□□□□□□

 

查看答案

作文(50分)

在过去20年,北京大学保安人员先后有500余名考学深造,有的考取大专或本科院校,有的甚至考上研究生,毕业后当上了大学老师。这一现象,引起了人们的广泛热议。

你对这一现象有什么看法?请就此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不少于700字。不得抄袭和套作。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