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章,根据要求,完成后后面题目。 乡村二月 乡村二月,早春的风还有点冷...

阅读下面的文章,根据要求,完成后后面题目。 

乡村二月

乡村二月,早春的风还有点冷。

前面拐弯处,就是刘根家。我紧走几步,撵上三哥说,咱要不要和二月说一声?

三哥头也不回,说啥?说个屁!咱躲她还来不及哩。我挠挠头,想想也是,就不再吭声了,屁颠屁颠跟着三哥往村外走。

我和三哥在城里打工,准确地说,是在郊区一家私营砖厂做水泥砖。三哥早几年进厂,干得不错。我中学毕业后没事干,三哥就把我领进砖厂。三哥这人好说话,他不仅带了我,还带了村里的刘根一块儿进厂。

刘根大我几岁,别看干活孬种,这小子心眼活,嘴巴甜,干了才几个月,就和老板的独生女儿好上了,从此,刘根不仅不用干活,还做了个小头目,整天背着手在工地上转来转去,吆五喝六,牛的不行!

几天前,砖厂停电,放假五天。本来,我和三哥一块邀刘根回村的,可刘根不肯回去,我和三哥当然明白刘根不回的原因。以前,我一直不明白,桃花一样漂亮的二月,怎么会嫁给刘根呢?现在我总算明白了过来,刘根这小子,很会讨女人的欢喜呢……

走过村街,来到村口。

刚刚抽出嫩芽儿的老槐树下,站着一个女人,正是二月。

我偷眼看三哥,三哥只管怔怔地往前走。

风吹乱二月好看的头发,吹动着二月的衣襟,飘飘的。二月肚子鼓鼓,身子笨笨地站在那里。

走近了,二月说,你俩走呀?

三哥嗯,我也嗯。

二月拢拢散乱的头发,看看我,再看看三哥说,你俩跟我说句实话,刘根他……是不是和老板的女儿……

三哥不看二月,仰着脸看天。谁说的?没影儿的事!说这话时,三哥面无表情,脸色僵硬。

没影的事?二月眉头拧个疙瘩说,厂子放假,你俩懂得回来,他咋不回来?

我赶忙打圆场,刘根有文化,老板留他做预算呢。

二月冷笑一声,怕是和老板的女儿做结婚的预算吧。

三哥把右肩上的挎包挪到左肩,撸一把脸说,二月,别想那么多,保重身子,刘根他……会回来的。

回来?我打他电话都不接,他会回来?停一下,二月又说,你俩要赶路,我不能拦着,就请你俩给他捎个话,他不要我也罢,我肚里的孩子……咋办?

三哥噤了声。

我站在一边,看看远处的山,近处的河。

他这是逼我上死路啊!二月说完,转身朝村里走去,我看见,二月的眼里甩出一串泪珠儿。

二月走了,走的扭扭搭搭,趔趔趄趄。

三哥一拳砸在槐树上,狼一般叫,狗日的刘根,猪狗不如!我日你祖宗!

我劝三哥消消气,我说,反正你骂他也听不到,咱还是赶路吧。等去了砖厂,咱再想办法也不迟。

走出村口,踏上大道,太阳已经升高。

三哥一脸自责地说,这事,都怪我。我不该带刘根进城,更不该带他进砖厂。他要是不进砖厂,就碰不上老板的女儿;碰不上老板女儿,也就不会弄出这些破事儿来。

我说,这事咋能怪你呢?要怪,只怪刘根那小子,活脱脱一个当代的陈世美!事到如今,我倒有一个办法,保管能让老板把刘根踢出砖厂。

三哥一下子来了兴致,定定地看着我,说说看。

我说,三哥,你知道有钱的人最怕啥吗?那就是别人跟他说瞎话。刘根不是跟老板说他还没成家吗?咱俩找上门去,把底儿给他抖了,不信老板不扒了他的皮!说完这话,我一脸的得意,我仿佛看到,被老板踢出砖厂的刘根,灰头土脸,不敢见人的熊样。

三哥说,行吗?

我说,咋不行?

三哥说,没有别的办法了?

我说,现在没有,只能这样。

三哥咬咬牙,好,就依你!

离村已经很远了,回头望去,背后的村庄,变成麻子似的小黑点。

通往城里的班车从远处而来,稳稳地停在路口。咣当,车门打开,我和三哥跨上去。就在班车要启动的时候,三哥突然叫一声不好,转身跳下车,两条腿长短不齐地朝村里的方向跑去。

我一愣,赶紧下车,冲着三哥的背影喊,三哥,你干啥去?咱俩不进城了?

三哥边跑边说,进你个头!弄不好,那是两条人命哩!

我明白了,撒丫朝三哥撵去。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4分)

A.“乡村二月,早春的风还有点冷”,开头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天气情况。同时,这个“冷”字,也暗示出二月故事的“冷”意味。

B.作者对小说中的人物,有的实写,如二月、三月等,有的是虚写,如移情别恋的刘根,还有砖厂的老板、“我”等。

C.作者通过刘根的故事,意在告诉人们,在个人奋斗的过程中,不能不择手段,不能用道德的沦落换取个人的“幸福”。

D.作者没有让“我”和三哥到砖厂去“抖刘根的底”,显示出他对刘根个人奋斗过程中的思想观念变化有一定程度的认可。

E.乡村与城市融合的过程中,人的思想观念包括财富观、爱情观等,都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面对这些变化,作者感到的是迷失和无奈。

2.三哥具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4分)                                                                       

3.小说人物形象鲜明,请结合全文,谈谈作者是怎样描写人物的?(4分)                                                                                                                                                          

4.小说以“我”为叙述角度,描写了三哥、二月、刘根等人物,你认为他们谁是最主要的人物,联系小说进行探究。(8分)

 

1.AC 2.①认真对待工作,打工期间,干得很不错。②热情帮助别人,三哥在砖厂打工,还把“我”、刘根带进厂。③憎恶缺德的人,对刘根抛弃二月的做法深恶痛绝。④挺仗义,因担心二月想不开,在即将离村的时刻,又回到村里。(答出任意两点即可得4分) 3.①细节描写。小说注意用细节描写揭示人物内心世界,“我看见,二月的眼里甩出一串泪珠儿”,联系“这是逼我上死路啊!”可以感受到二月对刘根的绝望和内心的极度悲伤。②神情、动作描写。“我偷眼看三哥,三哥只管怔怔地往前走”,这“偷”“怔怔地”的动作、神情,细致地表现了小哥俩面对二月时的紧张、愧疚心理。③对话描写。小哥俩的对话、二月与小哥俩的对话,在小说中占有重要地位,起到了表现人物个性的作用。④侧面描写。刘根是个重要人物,但他却没有露面,而是通过二月的遭遇、小哥俩的介绍、评价等,使得刘根具有了比较新鲜的个性。(答出任意两点即可得4分) 4.三哥是主要人物。三哥是行文的线索,三哥的活动牵动着故事的发展,三哥把刘根带到城里打工,引起刘根变心;三哥反乡,刘根没有回来,引起二月怀疑;三哥返城,引出二月村口捎信、询问、绝望等。三哥的活动影响着小说中刘根、二月等人物的行为、思想,甚至命运的改变。三哥是小说中着墨最多的人物,他热心、仗义、急人所急,重视传统道德的个性鲜明,三哥的思想品质正是小说作者要张扬的主题。 二月是主要人物。小说以“乡村二月”为标题,二月这个人物是作者最关注的对象,理所当然的是主要人物;二月这个人物活动贯穿小说始终,她的言行影响着三哥的行为、心理;关于刘根这个人物的许多内容,都通过二月这个人物变现出来。二月在爱情方面的不幸遭遇值得同情,同时也是一个常见的社会问题,表现作者对现实问题的关注,是小说的思想关键所在。 刘根是主要人物。刘根是小说中的一条暗线,刘根的移情别恋,是小说的核心格式。刘根的活动牵动这整个故事的发展过程,有刘根的变心,引出二月村口捎信、询问、绝望,包括三哥跳下班车在此回村,也是刘根的行为间接引起的。刘根干活孬,心眼活、嘴巴甜,特别是在爱情问题上变现出的自私、损人、没有责任感等个性鲜明,刘根升上表现出的种种不良品质,正是小说作者着力批评的,是作品的主题所在。 【解析】 1. 试题分析:小说的阅读要注意“五位一体”的分析,结合《祝福》记住各自的作用。 1、标题的作用:点明人物、环境、情节(有时是线索)或暗示主旨。《祝福》主要点明情节,也是文章的线索, 暗示主题,全部鲁镇都在祝福可祥林嫂死去,什么原因,这正是本文的主旨。 2、人物,性格特征是必考的内容,注意分析,要通过各种手法(直接的包括肖像、语言、动作、环境、心理和间接描写)分析,可能分析出若干性格,但一定要注意要有理有据,每种性格特征后要有具体的依据还要注意选取和小说主旨关系最密切的作为答案。还要注意次要人物,如柳妈和我,这些人物主要是为重要人物服务的。同时还要指向主旨,如《祝福》中我的作用,我是一个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形象,对现实不满但又不能斗争,采取妥协、躲避的策略,同时又是全文的线索,起到见证人的作用,让故事显得真实可信,同时揭示主旨,这种社会依靠小资产阶级是没有出路的,这正是作者彷徨的原因。 3、环境,包括社会和自然环境,主要作用是渲染气氛、奠定情感基调、交待人物活动的场景,暗示人物心理、性格,推动情节发展,铺垫、引起下文,有时是文章的线索,相互照应,暗示主旨。如《祝福》开头和结尾的描写其作用是交待当时的社会环境,开通渲染一种悲凉的气氛,暗示祥林嫂的命运难、交待一种迷信盛行的社会状况让人物的命运成为必然结果,暗示主旨。结尾的作用是和标题、开头照应,祥林嫂死了可鲁镇还是原样引起人们思考,升华主旨,说明要改变这样的社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4、情节,情节是全文的主要内容,每一处要注意和环境、标题、人物、主旨有什么关系。主要是开头、中间、结尾的作用,开头主要是统领全文、引起下文、为下文作铺垫,特别注意倒叙,制造悬念,引起读者兴趣(或思考)如《祝福》先交代祥林嫂的死就有此作用。中间主要是承上启下,结尾主要是照应上文、开头、标题,升华住址等,还要注意出乎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小说中的伏笔、照应也是经常考核的内容。 5、主旨,主要找小说是通过哪些地方表现主旨的。 具体答题时套用即可。 此题考核的内容是对诗歌主旨的把握和人物性格的概括,要抓住文中语言、动作、心理的描写,分析人物的性格和主旨。B项小说中也有“我”的言行描写。因此,属于实写的人物。D项“对刘根个人奋斗过程中的思想观念转变有一定程度的认可”不当,作者对移情别恋持明显的批评态度。E“作者感到的是迷失和无奈”不对,小说内容显示,作者的道德观是明确的,没有“迷失”“无奈”。 考点: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分析人物性格特征的题目,要抓住文中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的描写的语句,然后概括出性格特征,答题是要结合实例分析。如“热情帮助别人,(性格特征)三哥在砖厂打工,还把“我”、刘根带进厂(具体事例)。 考点: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3.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核小说艺术手法的一道题,塑造人物形象主要是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正面描写主要是肖像、语言、动作、心理,侧面描写主要是他人的表现、感受,以及环境的烘托,在文中找到这些,然后举例答题。如:神情、动作描写。(手法)“我偷眼看三哥,三哥只管怔怔地往前走”,这“偷”“怔怔地”的动作、神情,细致地表现了小哥俩面对二月时的紧张、愧疚心理(具体事例)。 考点: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4.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人物的探究的题目,探究是要考虑到情节、标题、主旨和其他人物的关系,小说以“乡村二月”为标题,(和题目的关系)二月这个人物是作者最关注的对象,理所当然的是主要人物;(和其他人物比较)二月这个人物活动贯穿小说始终,她的言行影响着三哥的行为、心理;关于刘根这个人物的许多内容,都通过二月这个人物变现出来。(和情节的关系)二月在爱情方面的不幸遭遇值得同情,同时也是一个常见的社会问题,表现作者对现实问题的关注,是小说的思想关键所在。(和主旨的关系) 考点: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限选其中的5个小题作答)(5分)

1.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                  。(孟子《鱼我所欲也》)

2.                  ,不求闻达于诸侯。(诸葛亮《出师表》)

3.野芳发而幽香,                    。(欧阳修《醉翁亭记》)

4.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荀子《劝学》)

5.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          。(杜牧《阿房宫赋》)

6.               ,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登高》)

7.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           。(辛弃疾《登建康赏心亭》)

8.                ,鸟倦飞而知还。(陶渊明《归来兮辞》)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的题目。(8分)

卷珠帘    

( 魏夫人)

记得来时春未暮,执手攀花,袖染花梢露。暗卜春心共花语,争寻双朵争先去。  多情因甚相辜负,轻拆轻离,欲向谁分诉。泪湿海棠花枝处,东君空把奴分付。

【注】①魏夫人:北宋丞相曾布(曾巩之弟)之妻,在词史上颇负盛名。朱熹曾把她与李清照并提,说是“本朝妇人能文者,唯魏夫人及李易安二人而已”(《词林纪事》卷十九引)。②东君:司春之神的代称。

1.词的上片是怎样刻画女主人公人物形象的?(4分)

2.全词表现了女主人公怎样的心理变化?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4分)

 

查看答案

请用斜线(/)给下面短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断句不超过6处)(3分)

孔子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选自《论语》 )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拟岘台记

曾巩

尚书司封员外郎晋国裴君治抚之二年,因城之东隅作台以游,而命之曰拟岘台,谓其山溪之形,拟乎岘山也。数与其属与州之寄客者游其间,独求记于予。

初,州之东,其城因大丘,其隍因大溪,其隅因客土以出溪上。其外连山高陵,野林荒墟,远近高下,壮大闳廓,怪奇可喜之观,环抚之东南者,可坐而见也。然而雨隳潦毁,盖藏弃委于榛丛草之间,未有即而爱之者也。君得之而喜,增甓与土,易其破缺,去榛与草,发其亢爽,缭以横槛,覆以高甍,因而为台,以脱埃氛,绝烦嚣,出云气而临风雨。然后溪之平沙漫流,微风远响,与夫浪波汹涌,破山拔木之奔放,至于高桅劲舻,沙禽水兽,下上而浮沉者,皆出乎履舄之下。山之苍颜秀壁,巅崖拔出,挟光景而薄星辰。至于平冈长陵,虎豹踞而龙蛇走,与夫荒溪聚落,树阴晻暖,游人行旅,隐见而断续者,皆出乎衽席之内。若夫云烟开敛,日光出没,四时朝暮,雨旸明晦,变化不同,则虽览之不厌,而虽有智者,亦不能穷其状也。或饮者淋漓,歌者激烈;或靓观微步,旁皇徙倚。则得之于耳目与得之于心者,虽所寓之乐有殊,而亦各适其适也。

抚非通道,故贵人富贾之游不至。多良田,故水旱螟螣之灾少。其民乐于耕桑以自足,故牛马之牧于山谷者不收,五谷之积于郊野者不垣,而晏然不知枹鼓之警,发召之役也。君既因其土俗,而治以简静,故得以休其暇日,而寓其乐于此。州人士女,乐其安且治,而又得游观之美,亦将同其乐也。故予为之记。其成之年月日,嘉岉二年之九月九日也。

1.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其破缺                易:交换

B.挟光景而星辰          薄:迫近

C.雨旸明                晦:昏暗

D.晏然不知枹鼓之警        晏然:安宁的样子

2.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部直接表明裴君修筑拟岘台之后此地风景优美的一组是( )(3分)

①其外连山高陵,野林荒墟,远近高下,壮大闳廓             

②州人士女,乐其安且治       

③山之苍颜秀壁,巅崖拔出,挟光景而薄星辰         

④溪之平沙漫流,微风远响,与夫浪波汹涌,破山拔木之奔放

⑤或饮者淋漓,歌者激烈;或靓观微步,旁皇徙倚

⑥至于平冈长陵,虎豹踞而龙蛇走,与夫荒溪聚落,树阴晻暖

A. ①③⑥       B. ②④⑤    C. ①②⑤    D.③④⑥

3.下列对正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本文紧扣题意,先叙缘起,继而转入对建台经过和风光、人物的描绘,最后抒发议论。

B.抚州并不是交通要道,有地位的人和富商不到这里来,所以这里很多良田,很安宁。

C.本文写景之笔简练传神,如总括拟岘台“脱埃氛,绝烦嚣,出云气而临风雨”的特点之后,一写水,一写山,山水皆具有刚柔两种面貌。

D.文章最后一段,由抚州之民的耕桑自足、抚州知州的简静之治,归结到拟岘台建造的宗旨——官民同乐。

4.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因城之东隅作台以游,而命之曰拟岘台。(3分)

(2)或饮者淋漓,歌者激烈;或靓观微步,旁皇徙倚。(3分)

(3)君既因其土俗,而治以简静,故得以休其暇日,而寓其乐于此。(3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章,根据要求,完成后面题目。 

  艺术也需“无用之用”

莫言在其简短的诺贝尔奖晚宴致辞中,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文学和科学相比较,的确是没有什么用处,但是文学的最大的用处,也许就是它没有用处。”在实用工具理性统治的现代社会,在追求效率和实施技术的过程中,文学因为它的“无用”性,已经被人们逐渐冷落。推而广之,实际上一切人文学科似乎都没有直接的功利性和有用性,艺术当然也不例外。

其实,作为人类文化的支柱,艺术和科学就像车之两轮、鸟之两翼,相辅相成,相得益彰。艺术与科学互补,有用与无用合一。爱因斯坦、海森堡等物理学大师都认为,物理世界的“真”和“美”是统一的,科学的最高境界,也是一种美的境界。钱学森生前也提议,教育要把科技和文艺结合起来。

艺术的精神,本可以对现代人偏激乖戾的心灵作一种极好的救赎。艺术教育,也本可以通过对现代文明悖论的反思,在对与人类生命有密切关联的自然的思考方面有更好的作为,让学生真正了解到“平淡天真”的中国艺术的基本性格,不是装腔作势、怪僻虚伪,而是平正平实、雅淡素朴,唯此,才可以了解到平淡天真的艺术精神,正是扰攘纷乱的现代社会的良药,是纠结心理的镇魂剂,甚至借此可以突破很多精神的屏障和技巧的抗拒。

然而,现代社会“有用性”的价值观念,早已渗透到艺术教育实践之中。“无用”的艺术,却以“用”为衡量标准。艺考生的逐年增加,其实并不意味着可以招到更多高素质的学生。因为很多艺考生竟然是因为文化课成绩不好,于是通过突击和速成,转过来报考艺术专业,艺考成了他们高考最直接“有用”的捷径。一个最需要文化滋养的学科,竟然成为了文化缺乏的避难所,这无疑成为艺术人才培养的缺陷和学科发展的瓶颈。

今天的艺术教育,很多就是以艺术技巧为目的,重“技”轻“道”,忽视了支撑艺术、灌溉艺术的那颗“心”的培养以及一种精神的熏陶,导致学生过多地以艺术技巧为对象来加以考察和体认。在现代化的今天,要想在艺术教育中重新塑造健全的人格和高贵的精神,我们或许可以重新去认识古典文化和艺术,把我们的灵魂从单一的物质和技术的“有用性”中解脱出来,让学生们更多地去触摸到人类历史中曾经达到的有深度、有厚度的永恒性的智慧资源,从而淡化那种纯功利的、“有用”的生存状态,追求一种艺术的、自由的、“无用”的价值观念。

艺术,在其起步的地方,实际上和游戏一样,正是从现实的“实用”观念中得到解脱的。艺术的真精神是自由和解放,而这种自由和解放,恰恰来源于由“无用”所得到的精神上的满足。当一个人沉浸到艺术精神境界之中时,他的生命是整全的、和谐的,甚至浑然一切皆忘,自然也会忘记现实事功的“有用”性,“无用”自然成为艺术创造和艺术欣赏中必须具备的观念,所以庄子说“知无用而始可与言用矣”。相反,被荀子批评为“蔽于用”的墨子,一切皆从有形的、物质的、直接的“利”和“用”着眼,排斥无形的、精神的、间接的“用”,其结果必然带来“非乐”,也就是对一切艺术活动的彻底否定。

世人皆知用之为用,其所谓“用”,系由社会观念所决定的社会价值,人要得到这种价值,就必须受到社会的束缚。而“无用”于社会,就是不为社会价值所束缚。“无用”之所以为艺术之大用,就是因为“无用”为精神的自由解放创造了条件。

自然科学回答了“是什么”,人文学科则要回答“应该是什么”。科学缔造了“有用”的现代文明,艺术却营构了“无用”的精神世界。艺术虽然没有经世之用,却有生命之用,这就是艺术的无用之大用。

(选自 2013年4月《 光明日报 》有删节)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切人文学科都不如科学那样有直接的功利性和有用性,艺术当然也不例外。

B.作为人类文化的支柱,艺术与科学就像车之两轮、鸟之两翼,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C.作者用爱因斯坦和钱学森等科学家对科学和艺术关系的认识为例,证明艺术与科学是互补的。

D.科学缔造了“有用”的现代文明,但是艺术营构了“无用”的精神世界,它是生命之用。

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艺术教育,可以让学生了解到平淡天真的艺术精神,正是扰攘纷乱的现代社会的良药,是纠结心理的镇魂剂。

B.如果我们在艺术教育中重视支撑艺术、灌溉艺术的那颗“心”的培养以及一种精神的熏陶,那么就会弥补艺术人才培养的缺陷。

C.或许重新认识古典文化和艺术,能够淡化那种纯功利的、“有用”的生存状态,追求一种艺术的、自由的、“无用”的价值观念。

D.受现代社会“有用性”的价值观念的影响,今天的艺考成了许多文化课成绩不好的学生的高考最直接“有用”的捷径。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艺术的真精神是自由和解放,而这种自由和解放,恰恰来自“无用”带来的精神上的满足。

B.文中引用庄子的观点是为了证明“无用”是艺术创造和艺术欣赏中必须具备的观念。

C.人要得到社会价值,就必须受到社会的束缚,因为其所谓“用”,是由社会观念所决定的社会价值。

D.“无用”于社会,就是不为社会价值所束缚。它是艺术之大用,因此“无用”为精神的自由解放创造了条件。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