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仿照下面的示例,自选话题,另写三句话,要求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句式与示例相同。(...

仿照下面的示例,自选话题,另写三句话,要求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句式与示例相同。(6分)

谅解是一股和煦的春风,能消融人们心中的坚冰;谅解是一束温暖的阳光,能驱散人们心头的阴云;谅解是一场绵绵的春雨,能洗涤人们心头的尘埃。

 

爱心是一汪夏夜的清泉,能化解人们心中的燥热;爱心是一柄雨天的小伞,能温暖人们心中的悲凉;爱心是一座黑夜的灯塔,能照亮人们心中的阴霾。(每句3分,共计6分)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为典型的语句仿写类试题。综合考查写作能力,修辞造句能力等。例句运用三个比喻连用的排比修辞,来喻写“谅解”的优点好处,弘扬正气。因为没有限制话题,我们可以写“爱心”“宽容”“坚持”“理解”“帮助”等话题。注意选择话题是要考虑喻体的可塑性。以减少造句的难度。 考点:扩展语句,压缩语段。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认真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的问题。(5分)

今年,我市针对生态建设、现代农业、旅游行业等急需紧缺人才缺乏的实际,决定面向全国公开引进80名急需紧缺人才,其中全日制博士、硕士研究生24名,“985”、“211”工程全日制普通高校本科毕业生56名。通过资格审查、实践能力测试、体检考察等公开、公平、公正的选拔程序,最终确定引进了研究生21人,其中博士研究生4人、硕士研究生17人、本科生27人。为加大对年轻干部的培养力度,引进的5名研究生将选派到乡镇担任主要领导职务,其他16名研究生和27名本科生按专业或研究方向安排到市直部门单位,博士研究生挂任市直部门单位行政副职,硕士研究生挂任市直部门单位行政助理。

⑴为上面的新闻拟写一则导语。(3分)

⑵为上面的新闻拟写一个标题。(2分)

 

查看答案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神秘文化的熏陶,超验世界的感知,是湘西作家与生俱来的财富。             

                                      。湘西少数民族文化仍然保持着人类精神未被异化的一面,人的心灵仍旧秉承着人性的高贵与童真。

①湘西在这方面是一个典型

②由这种厚重文化催生出来的文学,又大大促进了区域文化发展

③地域文学与文化发展构成一个共生互补的文明生态

④湘西不仅是地理上和行政区划上的湘西,常常还包含着一层隐喻

⑤文学传统好的地区通常文化积淀深厚

⑥即“文化湘西”和“文学湘西”

A.②①④③⑤⑥    B.①④⑤③②⑥    C.③①②④⑥⑤    D.③⑤②①④⑥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能否在演出市场的经营中充分发挥名角的作用,为名角领衔的剧团找到适宜的分配方式,关乎院团体制改革的成效,也关乎中国艺术表演行业的现状与未来。

B.当我们运用和掌握了活动开展或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此时成功就是由必然因素推动的结果,具有必然性,但有时成功也可能是活动或事物自身随机发展的结果。

C.张掖丹霞风景区要借鉴国内风景名胜区成功经验,根据自身实际确定重点,突出地方特色,避免城市化、人工化、过度商业化等被异化的可能不在张掖出现。

D.建立单一的银行监管,推动欧元区银行业联盟建设,应成为欧盟各成员国今年底以前的优先要务,但成员国在关键问题上仍然存在较大的分歧。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经过几十年的艰苦奋斗,终于摆脱了被地主阶级呼牛作马的苦日子,所以,今天的我们应该倍加珍惜来之不易的生活。

B.张掖素有塞上江南的美誉,尤其经过这几年的生态建设,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交相辉映,真是秀色可餐,令广大外来游客陶醉其间,难以忘怀。

C.我父亲向这些经验丰富的人请教他所能想到的每一个问题,他们也很喜欢这个不耻下问的年轻人,于是把自己摸索出来的捷径指给他。

D.在钓鱼岛问题上,中国不率先挑起战争,但并不意味着中国政府软弱可欺。中国政府一方面采取外交策略,另一方面加紧研究韬晦之计,以应对不时之需。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25分)

从领奖台上逃亡

王波

与年迈的瑞典国王握手之后,意大利人恩里科·费米从国王手里接过了那个属于自己的盒子。盒子里装着三样东西:诺贝尔奖奖章、奖状和信封。此时此刻,这位193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最想要的,是那个并不起眼的信封。因为他知道,“那里面一定是奖金”。

这笔钱的重要性,是站在他身旁的美国著名作家、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赛珍珠难以想象的。不过,费米还来不及想太多,万千思绪已被四周的掌声和祝贺所淹没。

1922年7月,费米完成了自己关于X光实验工作研究的博士论文。答辩时,年轻人滔滔不绝,眼前的11位答辩委员,或面带疑惑,或直接打起哈欠。答辩结束时,这些身着黑袍头戴方巾的人,没有一个上前来握手或祝贺。他唯一获得安慰的是,论文最后得分很高,然而不知为何,学校并没有遵照惯例出版费米的博士论文。

好在参议员科尔比诺教授对费米偏爱有加。在这位政要的青睐下,费米在罗马大学获得了一个教职。当墨索里尼政权决定成立意大利最高学术机构“意大利学院”时,27岁的费米在科尔比诺的推荐下,成为院士中唯一的物理学家。此时的费米决定为国家贡献一切。

院士身份,给费米带来了颇为可观的薪水。他忍不住对妻子感叹:“金钱总是自己跑到那些不去找它的人那里。我不曾去找它,它却自己来了。”对于这个一直缺钱的人来说,钱可以给他安全感。

但对那身象征身份的院士礼服,他十分反感,只是在学院成立那天穿过一次。那天,刚好家里雇油漆工,费米让妻子把所有面向走廊的门关上,他好穿着礼服出去,以免被人看见。

他同样反感的,是法西斯的各种口号和标语。在和物理学教授布洛兹一起乘车去佛罗伦萨的途中,看着沿途写着“墨索里尼永远正确”等离奇的标语,费米每念一句标语,便大声评论道:“废话!废话!”

与此同时,费米完成的关于核子放射阴电粒的深奥理论,也被人视为“废话”。1934年,他把论文寄给《自然》杂志,对方拒绝发表。尽管这一理论成为他对物理学的主要贡献之一,当时却没有几个人能理解。不被理解的年轻人,决定暂时把精力从理论物理转向实验物理。在实验室里,费米不断用中子撞击各种元素。在撞击当时的元素周期表上最后一种元素铀时,他们发现,铀元素具有十分强烈的反应,并且放射出来的不只是一种元素。

这无疑是重大的发现,费米自然高兴,但更高兴的人,显然是科尔比诺。就在费米谨慎地表示要进一步做实验验证之时,科尔比诺已迫不及待地在科学院成果发布会上,宣布了费米实验小组取得的成果。

在法西斯政权看来,费米的发现是“法西斯在文化领域的伟大胜利”。法西斯所掌握的各种媒体开始鼓吹这一成果,并且宣称这“再一次证明了在法西斯的领导下,意大利又如同往日一样,完全可以在各方面成为全世界物理学家们的导师和物理发现的先驱”。虚夸的报道,令费米备感尴尬。他深知为法西斯服务就是犯罪。深夜熟睡的妻子,自结婚来第一次被费米摇醒。丈夫以懊丧的语调告诉她,“我的名声成问题了”。

但更成问题的,是他们的未来和生活。因为第一批反犹法律获得通过,而费米的夫人是犹太人。

1938年11月10日,费米夫妇原本根据事先的电话通知,等待晚上6点斯德哥尔摩打过来的电话。孰料6点时,响起的不是电话铃声,而是广播里播音员生硬而冰冷的声音。对方宣读的是第二批有关种族政策的法令。法令限制犹太人的活动并降低他们的公民地位。这意味着费米的夫人和几个朋友都将受到这个法令的影响。

就在一家人心寒之极时,电话铃终于响了,“瑞典科学院决定将本年度的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费米教授”。

一个月后,费米登上了诺贝尔奖领奖台。这一次,意大利的媒体没有大吹大擂,只用三行字报道了费米获奖的消息。接下来便指责他犯了罪,罪名是没有对瑞典国王行法西斯式敬礼。

利用这笔奖金,费米直接逃亡到美国,并主持建造了世界上第一座原子反应堆,为制造原子弹迈出决定性一步。

(选自2010年3月17日《中国青年报》,有删改)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文章开头运用欲扬先抑的手法,让读者误以为恩里科·费米是一个贪财的人,吸引读者读下去。

B.由于恩里科·费米研究的内容极其深奥,就连专家也不易理解,因此在答辩时专家精神难以集中,但恩里科·费米的博士论文还是得了很高的分数。

C.意大利法西斯鼓吹恩里科·费米的科研成果,严重损害了恩里科·费米的名声,这使看重名声的他极其恼火,所以说“我的名声成问题了”。

D.尽管别人不理解恩里科·费米的科学研究,但他坚信自己研究的方向是正确的,一定能获得诺贝尔奖金。

E.本文运用平实自然的语言,娓娓道来,叙述生动,给读者塑造了一位有血有肉、立体可感的科学家形象。

2.恩里科·费米在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之前,遇到了哪些尴尬与寂寞?(6分)

3.恩里科·费米为什么要“从领奖台上逃亡”?(6分)

4.对恩里科·费米的逃亡,人们褒贬不一。你认为恩里科·费米应该逃亡还是不应该逃亡,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8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