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裴给事宅白牡丹① 裴潾 长安豪贵惜春残,...

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裴给事宅白牡丹①

裴潾

长安豪贵惜春残, 争赏街西紫牡丹。

别有玉盘承露冷, 无人起就月中看。

①在唐代,观赏牡丹成为富贵人家的一种习俗,牡丹中又以大红大紫为贵。

1.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2分)

2.请说出诗歌的两种表现手法,并简要分析。(4分)

 

1.(1)对豪贵们追逐时尚,耽于逸乐的不满。(2)对高洁品格却无人赏识的不满。(3)表达了诗人对白牡丹及裴给事高洁形象的赞美,对其处境的同情。 2.(1)对比,“白牡丹”“无人看”,“紫牡丹”人人“争赏”,对比鲜明,突出表达了对当时社会追逐富贵、轻视高洁人格现象的不满;(2)比喻,将白牡丹比作“玉盘”,形象地表现出其“高洁”的特点;(3)象征,紫牡丹象征宝贵,白牡丹象征高洁,使诗歌含蓄隽永、意蕴丰富;(4)衬托,用月夜、冷露衬托白牡丹,使白牡丹高洁却无人赏识的形象更鲜明;(4)渲染,描绘白牡丹开放的环境(月夜、冷露),突出白牡丹无人赏识。(答对两点即得4分) 【解析】 1. 试题分析:“长安豪贵惜春残,争赏街西紫牡丹。”作者描写牡丹花开时的盛景,只用“春残”二字点出季节。作者没有对紫牡丹的形象做任何点染,单从“豪贵”对她的态度着笔。豪贵们耽于逸乐,对牡丹趋之若鹜。 “别有玉盘承露冷,无人起就月中看。”一个“别”字,引出了迥然不同的另一番景象。对白牡丹的形象刻画虽只是略加点染,但显然倾注了作者满心的爱悦和同情。“玉盘”,形容盛开的白牡丹,生动贴切。月夜的衬托和冷露的点缀,更增加了白牡丹形象的丰满。作者正是通过对紫牡丹和白牡丹这一动一静、一热一冷的对照描写,不加一句褒贬,不作任何说明,而寓意自显。为豪贵所争赏的紫牡丹尽管名贵却显得庸俗,相反,无人看的白牡丹却超尘脱俗,幽雅高尚,给人以冰清玉洁之感。诗人对白牡丹的赞美和对它处境的同情,寄托了对人生的感慨。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 试题分析:着意渲染了紫牡丹的名贵。看似与题目无关,实则为后面展开对白牡丹的描写作了有力的铺垫。作者过对紫牡丹和白牡丹这一动一静、一热一冷的对照描写,寓豪贵所争赏的紫牡丹尽管名贵却显得庸俗,无人看的白牡丹却超尘脱俗,幽雅高尚,给人以冰清玉洁之感。月夜的衬托和冷露的点缀,更增加了白牡丹形象的丰满。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15分)

答吴充秀才书

欧阳修

前辱示书及文三篇,而读之,浩乎若千万言之多,及定而视焉,才数百言尔。非夫辞丰意雄,沛然有不可御之势,何以至此!然犹自患伥伥①莫有开之使前者,此好学之谦言也。

修材不足用于时,仕不足荣于世,其毁誉不足轻重,气力不足动人。世之欲假誉以为重,借力而后进者,奚取于修焉?先辈学精文雄,其施于时,又非待修誉而为重,力而后进者也。然而惠然见临,若有所,得非急于谋道,不择其人而问焉者欤?

夫学者未始不为道,而至者鲜焉。非道之于人远也,学者有所溺尔。盖文之为言,难而可喜,易悦而自足。世之学者往往溺之,一有工焉,则曰:“吾学足矣。”甚者至弃百事不关于心,曰:“吾文士也,职于文而已。”此其所以至之鲜也。

昔孔子老而归鲁,六经之作,数年之顷尔,何其用功少而至于至也!圣人之文虽不可及,然大抵道胜者,文不难而自至也。故孟子皇皇②,不暇著书,荀卿盖亦晚而有作。若子云、仲淹,方勉焉模言语,此道未足而强言者也。后之惑者,徒见前世之文传,以为学者文而已,故愈力愈勤而愈不至。此足下所谓“终日不出于轩序,不能纵横高下皆如意”者也,道不足也。若道之充焉,虽行乎天地,入于渊泉,无不之也。

先辈之文浩乎沛然,可谓善矣。而又志于为道,犹自以为未广,不止焉,孟、荀可至而不难也。修学道而不至者,然幸不甘于所悦而溺于所止。吾子之能不自止,又以励修之少进焉。幸甚!幸甚!修白。(有删减)

【注释】①伥伥:无所适从貌      ②皇皇:指匆忙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而读之                            发:启封,打开

B.及定而视焉           少:稍微

C.若有所               责:责备

D.难而可喜             工:精巧

2.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学者有所溺尔                     复驾言兮

B.方勉焉模言语                     夫夷近,则游者众

C.不止焉,孟、荀可至而不难也。     亡郑而有益于君

D.吾子之能不自止                   不如善遇之

3.对这篇文章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主要阐述了道与文的关系,二者之间,道应为先,主张文章应该追求道。

B.欧阳修赞扬吴充的文章“辞丰意雄,沛然有不可御之势”,可见他并不反对文采。

C.欧阳修主张要在实践中“充道”,反对作家脱离实际,在书斋里空谈作文。

D.欧阳修认为,学写文章应先学道,道理充足,文章也就自然有了文采。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6分)

⑴世之欲假誉以为重,借力而后进者,奚取于修焉?(3分)

译文:

⑵若道之充焉,虽行乎天地,入于渊泉,无不之也。(3分)

译文:

 

查看答案

补出下列名句空缺部分。

1.一觞一咏,                   。(王羲之《兰亭集序》)

2.地崩山摧壮士死,                     。(李白 《蜀道难》)

3.                     ,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登高》)

4.薄暮冥冥,                   。(范仲淹《岳阳楼记》)

5.                    ,只是朱颜改。(李煜《虞美人》)

6.寄蜉蝣于天地,                       。(苏轼 《赤壁赋》)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6分)

1.                         ,拄杖无时夜扣门。(陆游《游山西村》)

2.人生如梦,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3.吾尝终日而思矣,                             。(荀子《劝学》)

4.                             ,而后人哀之。(杜牧《阿房宫赋》)

5.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周敦颐《爱莲说》)

6.伤心秦汉经行处,                 (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钱钟书说,“刻薄人善做文章”。《红楼梦》中林妹妹的诗情才思就在众人之上。“因为刻薄人对于现实常多不满,以挑剔的眼光看待事物,往往精密深刻,会有许多新异之见。性情和缓长厚的人通常容易适应生活,却很少能从平凡中发现惊奇新鲜的感觉,写出的文章容易流于平庸。所以,做人要谨慎持重,作文则要刻薄。”

根据材料,自定立意,自定体载,自拟标题,写一篇800字以上的作文。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两则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1:(文登网讯)现在多数饭店、餐馆都在餐桌上配备了一次性筷子,而就餐者认为,一次性筷子都是专人专用,外面又有塑料包装,心理上感到很“安全”。业内人士介绍,一次性筷子的保质期为四个月,已过保质期的一次性筷子二氧化硫会严重超标,经常用这种筷子进餐,容易患上呼吸道疾病,严重的会滋生致癌物——黄曲霉素,破坏人体的免疫系统。

材料2:海经讯(实习记者 杨雄信)15日晚,央视“3·15”晚会曝光的“黑筷子”的生产过程,让不少每天在外就餐的人们担心不已。据央视曝光,一次性筷子在生产过程中经历了熏硫磺、石蜡、双氧水等多种化学药品的加工,生产过程触目惊心,让不少人对一次性筷子一直以来“更加卫生”的好感消失殆尽,但昨日记者走访海口多个餐馆和批发市场发现,在一些中小餐馆,顾客仍然在大量使用一次性筷子,批发市场里一次性筷子也照卖不误。

材料3:有人揭内幕,一次性筷子是用杨木、桦木、毛竹制成的,而且大多以原木形式加工而成,不像此前人们常说的——一次性筷子是用边角废料制成的。而据说,少用一双一次性筷子,可减排二氧化碳20克。

1.用一句话概括以上材料的内容(3分)

答:                                                                         

2.你对上述现象有何看法?请简要阐述。(150字左右)(7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